劉伯里 - 簡歷
1931年3月17日 出生于江蘇省常州市。
1950年9月至1952年9月 在上海大夏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2年9月至1953年7月 在華東師范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3年9月至1958年9月 在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任助教。
1960年3月至1983年5月 在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任講師、副教授
1983年9月至1988年9月 在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任副系主任、應化所所長。
1983年6月至今 在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任教授。
1986年至今 在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任博士生導師。
1993年9月至今 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應用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1980年9月至1981年3月 在日本九州大學訪問研究員。
1983年6月至1983年9月 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Buffalo分校訪問學者。
1985年1月至1985年5月 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訪問教授。
1988年1月至1988年7月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教授。
1989年6月至1989年9月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教授。
1990年5月至1990年9月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教授。
1997年11月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伯里 - 藥物研究
劉伯里在放射性藥物領域有很高的造詣,研究了14種核素的放射性藥物,尤其在锝化學以及锝藥物的理論設計和應用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锝化學與99mTc-放射性藥物的研究。80年代以來,由于99mTc 具有理想的核性質,锝藥物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劉伯里及其合作者將堆積模型應用于锝化學,首次定量研究了锝配合物的結構穩(wěn)定性規(guī)律,得出了所有穩(wěn)定锝配合物,其SAS值(空間立體角系數之和)介于0.97±0.13;解釋了世界各國過去在合成锝放射性藥物時發(fā)現(xiàn)的某些锝配合物不穩(wěn)定的原因;提出了各種不同配位原子可能形成的穩(wěn)定锝放射性藥物的方案,這些設想后來均為實驗所證實。這一成果使穩(wěn)定锝配合物的合成擺脫了過去經驗的束縛,縮短了篩選時間,為锝放射性藥物的設計提供了理論和實驗依據。劉伯里等人還系統(tǒng)地研究了锝腦放射性藥物的構效關系,提出了腦顯像劑的吸收機理和滯留機理,并在此基礎上,合成出具有良好腦吸收和滯留性質的新的腦顯像劑。此外,他和合作者研制的99mTc-ECD、99mTc-MIBI已通過衛(wèi)生部批準,在全國臨床推廣應用,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放射性鹵素藥物。在放射性腎上腺顯像劑的研制中,在王世真院士首次標記6位膽固醇的基礎上,劉伯里和他的合作者系統(tǒng)地研究了溴-82、碘-131、砹-211標記的6位膽固醇和碘-131標記的6位甲基膽固醇和6位乙基膽固醇。其中,溴、砹標記的6位膽固醇和碘-131標記的6位乙基膽固醇是獨創(chuàng)的。此外,他還系統(tǒng)地研究了放射性鹵素同位素交換動力學規(guī)律。
在放射性鹵素藥物標記方面,劉伯里首創(chuàng)了濕熱熔融交換法和冠醚介質催化交換法。前者已用于放射性藥物標記的新工藝,后者實現(xiàn)了低溫快速同位素交換,為生物活性物質的標記開辟了新途徑。另外,為了有目的地設計合成新型的放射性藥物,劉伯里領導的研究組應用量子化學、分子力學以及分子圖形學等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方法研究了腦內神經遞質受體與其配體相互作用的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合成了一種新型的123 I標記的多巴胺D2受體顯像劑,其對猴腦紋狀體的特異性高于國際公認的123I-IBZM。這些成果都處于放射性藥物的研究前沿,受到各國同行的矚目。
其他核素的放射性藥物。在美國加州大學Crocher核實驗室,劉伯里參加了對生產醫(yī)用核素123 I重要的127I(p,xn)核反應的激發(fā)函數、薄靶產額及累計產額的測定,其中包括127 I(p,n)127Xe、127I(p,3n)127Xe、127I(p,5n)127Xe、127I(p,6n)127Xe和127 I(p,7n)127Xe等核反應,并用于高純度131 I的大規(guī)模生產。在國內,他指導并參加了用CS-30回旋加速器研制67Ga、111In、201Tl和57Co醫(yī)用核素。其中,67Ga自1987年開始經衛(wèi)生部批準,首次在國內大批量生產,供全國臨床應用,57Co也批量生產,供制作穆斯鮑爾源,改變了依靠進口的局面,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另外,成功地研制成+1價的111In-BAT-TE和68Ga-BAT-TECH配合物用作新的心肌顯像劑,并定量地研究了上述二類藥物的構效關系,為放射性111In和正電子發(fā)射核素68Ga的應用,為鎵、銦放射性藥物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劉伯里 - 核廢物處理
在中國核工業(yè)發(fā)展的初期,劉伯里根據中國核燃料后處理工業(yè)發(fā)展的需要,積極從事裂變廢液處理的研究。自1958年以來,他系統(tǒng)地研究了中國蒙脫石、蛭石、斜發(fā)沸石等裂變產物137Cs、90Sr、147Pm、144Ce和106Ru的交換吸附行為,并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
1965年,根據三線建設的需要,劉伯里和他的同事們承擔了核燃料后處理工廠(821工程)中裂變廢液處理的任務。劉伯里是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組織并參加了該項目主要的實驗研究。該實驗包括幾段流程,僅離子交換段就研究了從全國上千種不同產地采集的蛭石、沸石礦樣對137Cs、90Sr、144Ce等裂變產物的交換吸附行為。為了確保數據的可靠性,建立了全套主要裂變核素的分析方法和低本底總β的測量方法,篩選了各類凈化106Ru陰離子樹脂,設計了快速混凝沉降器,選擇了各種快速混凝劑,試驗了各種沉凝方案以及進行了熱臺架實驗等?傊涍^五年的艱苦奮斗,經過幾百次小型流程試驗和三次擴大試驗,終于成功地確定了一套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處理流程,采用混凝沉降和離子交換兩段流程處理08廢水,采用蒸餾、陽離子交換和陰離子交換處理07廢水,達到了國家安全排放指標。該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并在三線核工業(yè)建設的有關工程設計中被采用。
1970-1972年,劉伯里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參加并組織了國家海洋局下達的海水淡化器脫鹽除放射性裂變產物污染的研究項目。以核爆炸污染的苦咸水為體系,用冷卻5天的濃縮235U、239 Pu,經反應堆輻照后的裂片為指示劑,研究裂變產物在電滲析脫鹽過程中的遷移行為和規(guī)律。此項研究取得了滿意結果,為凈化核爆炸現(xiàn)場的污染水源提供了有效手段,具有實際應用價值。此后,他還參加了中國核潛艇原子反應堆第一回路水中泄漏放射性核素的凈化研究,為完成軍工任務做出了貢獻。
1974年,劉伯里參加了用人工合成的無機離子交換材料從高放裂變廢液1AW中,分離和提取137Cs和90Sr的研究并進行了熱試驗,該項目經驗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劉伯里 - 人才培養(yǎng)
劉伯里長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在承擔研究項目的同時,積極從事人才的培養(yǎng),為研究生開設了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學、放射性藥物化學和锝化學及其應用等基礎和專業(yè)課程。1960-1964 年培養(yǎng)放射化學研究生3名,1978年以來培養(yǎng)碩士生25名,博士生7名。
劉伯里重視因材施教,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條件,掌握一定的理論和方法。他認為,知識的掌握,貴在熟練,只有反復熟練地理解和掌握了,才有可能談得上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所謂“熟能生巧”,這個“巧”字,就是科學發(fā)明創(chuàng)新的契機。許多新理論、新方法都是從這個“巧”字上開始萌發(fā)衍生而發(fā)展起來的。不僅如此,每當從事新的規(guī)律的探索時,自己最愿意應用的理論工具或實驗方法,常常是自己最熟練的那一部分。他的一位碩士生陳仕平,數學功底深厚,劉伯里讓他進行放射化學理論研究,三年內發(fā)表論文13篇。
劉伯里 - 學術交流
為了發(fā)展中國的放射化學與放射性藥物化學事業(yè)并擴大影響,劉伯里積極從事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先后七次被邀赴美國講學和進行合作研究。1983年,他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Buffalo分校訪問學者。1985年,他擔任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訪問教授。1988-1990年間,他擔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放射學系的訪問教授和腦放射性藥物研究項目的顧問。三次應邀赴日本講學,在九州大學、東北大學進行合作研究。1980-1981年間,他擔任日本九州大學訪問研究員。作為中日雙邊會議的主要發(fā)起人和倡導者之一,他兩次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出席在日本福岡召開的第一次、第三次中日雙邊會議,并且擔任第二次、第四次中日雙邊會議的主席。1986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核化學和放射化學會議中,他擔任國際組委。他還是國際原子能機構放射性同位素生產培訓班的特邀講課人(1988年,1992年,1999年),受到亞太地區(qū)各國學生及機構官員的好評。另外,他還以中國代表身份兩次參加了1993年和1995年在曼谷和悉尼舉行的亞太地區(qū)核合作計劃中有關放射性藥物的國際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