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讓之(吳讓之),1799-1870,原名廷揚,字熙載,后以字行,改字讓之,亦作攘之,號讓翁、晚學(xué)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蘇揚州人,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書畫,尤精篆刻。清咸豐三年,太平軍攻克南京,清軍江北大營一度告急,揚州一地戰(zhàn)火彌漫,人心惶惶。為避戰(zhàn)亂,吳讓之流寓到了泰州,初期寓居在泰州姚正鏞等好友家,以金石書畫為生,前后達十多個春秋。晚年借居泰州東壩口觀音庵中,靠鬻藝謀生,窮困潦倒,終老泰州。
吳讓之 - 藝術(shù)成就
吳讓之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吳昌碩評曰:“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zhuǎn),無纖曼之氣,氣象駿邁,質(zhì)而不滯。余嘗語人:學(xué)完白不若取徑于讓翁!眳亲屩诶^承鄧完白的基礎(chǔ)上更有所創(chuàng)建,特別是那種輕松淡蕩的韻味,直達書印合一的神境。
一生清貧,著有《通鑒地理今釋稿》。吳熙載工四體書。篆書和隸書學(xué)鄧石如,行書和楷書取法包世臣。書法功力雖深,但受鄧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縛太深,未能創(chuàng)造自己的風格。亦善畫。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鄧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漢印。晚年運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習(xí)氣充滿印壇的當時,將皖派中的鄧派推向新的境界,對清末印壇的影響很大。吳熙載一生刻印數(shù)以萬計,但多不刻邊款,以致流傳甚少。
近二百年來,吳讓之的作品一直為人們所推崇,尤其是他的篆刻,影響深遠。與之同時代的趙之謙直到后來的黃牧甫、吳昌碩、趙叔孺、錢瘦鐵、來楚生、錢君匋等,在他們的作品中無不存有師法他的痕跡,更為當今眾多篆刻愛好者們所追隨。
吳讓之 - 印章作品
“蓋平姚氏秘笈之印”,為長方形的印石,八個字分兩行任意排來,繁簡順其自然,印文占地完全由筆畫的多寡來決定,十分妥貼,用刀輕靈活潑,線條間粗細合宜,似無意而實有意,在不經(jīng)意中見奇趣。沒有扎實的書法功力,是難以達到這種境界的。
“硯山鑒藏石墨”,也是吳熙載朱文印的代表作品。儀征人汪----,字硯山,精于鑒藏,為作者好友。由于他的篆書功力深厚,所以刻這一類印運刀如入無人之境,后人譽之為“神游太虛,若夫其事”。此印章法貌似無奇,排得均勻整齊,但印文各字在這方寸之地,仍顯得筆勢舒展開張,完全是他那秀挺娟美書法的再現(xiàn)。欣賞這方印,就如同欣賞他的書法!吧、石”兩字在全印中筆畫最少,遙相呼應(yīng),平添了一層可愛的自然情趣。
“攘之手摹漢魏六朝”,在印文的安排上順其自然,讓印文書法的自然繁簡在統(tǒng)一中得到平衡,各字筆畫的轉(zhuǎn)折與接觸處,由于刻刀的輕靈轉(zhuǎn)折,在生動地表達書法的自然意趣之外,因筆畫的粗細變化,而增強了立體感,猶如高明的剪紙藝術(shù)師,在一招一式、一轉(zhuǎn)一彎的動作變化中,展現(xiàn)出生動的畫面。這種以刀當筆的境界,完全得立于他的書法。
“道法自然”,全印線條密集,僅讓“自”處留有疏處,形成三密一疏的章法。由于印呈長方形,故下部二字任其舒展。其筆勢飄逸流暢,加上用刀輕靈,真可謂無跡可尋。在細白文創(chuàng)作中,不失為一方佳印。
“丹青不知老將至”,這是杜甫《丹青引》里的詩句。七字印分三行,首行三字,其余四字平分兩行,布局疏密天成,文字方圓互參,其刀法圓美流轉(zhuǎn),使全印洋溢婉麗流走的風姿!俺幧健保▓D6)帶欄白文,全然不同于常見整齊劃一的刻法,“硯”字石旁“口”部,轉(zhuǎn)折自然,棱角處似方非方,似圓非圓,“見”字下部并筆更見別致,尤其是“山”字中間下腳兩個小分叉較細,使全印表現(xiàn)出一種特殊的奇趣。此二字沒有采取屈曲填密的表現(xiàn)手法,而任筆畫自然排列,讓自然的留紅與筆畫形成鮮明的朱白對比。
“硯山”帶欄白文,全然不同于常見整齊劃一的刻法,“硯”字石旁“口”部,轉(zhuǎn)折自然,棱角處似方非方,似圓非圓,“見”字下部并筆更見別致,尤其是“山”字中間下腳兩個小分叉較細,使全印表現(xiàn)出一種特殊的奇趣。此二字沒有采取屈曲填密的表現(xiàn)手法,而任筆畫自然排列,讓自然的留紅與筆畫形成鮮明的朱白對比。
“吳熙載印”,“吳、印”二字占地少,“熙、載”二字占地多,得對角呼應(yīng)之妙。同是白文印,異于前面介紹的細勁的白文,而以渾穆圓勁見勝,是創(chuàng)造性學(xué)習(xí)漢印的佳作。
“
攘之”,二字印,一疏一密,一般說來,比較難于在一印中統(tǒng)一,作者把“之”字上叉的兩筆,人為地加以屈曲,使秀美的曲線在空地中打破了僵直的局面,也使全印得到了平衡。“攘”字提手旁重心上升,右半部密上疏下,使全印產(chǎn)生一種空靈之感。“逃禪煮石之間”,這種典型的以作者的書法為本的朱文印,在篆刻史上代表著一種高度,步其后塵者,如不認真研究其篆書,往往難以望其項背。吳熙載作品的線條所表現(xiàn)的韻律富有強烈的美感。書法家作書講究筆鋒的運轉(zhuǎn)、提按,在紙上表現(xiàn)粗細、斷續(xù)等效果。欣賞吳氏的作品,就可感受到其得心應(yīng)手、左右逢源、怡然自得、游刃有余的功力。此印“間、禪”的下部空虛與“石、之”的少筆畫處理,使全印虛實相生,產(chǎn)生了一種空靈之感。
“包誠字興言又字子克”,多字印難在多而不亂,齊而不板。此印線條方折又富于變化,雖然并非是滿白文,但要做到保持吳氏書法線條流轉(zhuǎn)的長處而不失風致殊屬不易。此印少筆畫的“包、又、字”,與多筆畫或處理得緊密的“字、興、克”各三字,呈現(xiàn)兩組相反的倒三角型。京劇表現(xiàn)中,有時兵丁將士、旗幟飛揚、鏖戰(zhàn)正酣,但舞臺上始終雜而不亂,有條不紊。在欣賞此印及一切成功的多方印時,相信讀者一定會有同感。當然,若無相當深厚的功力,是難臻此妙境的。
吳讓之 - 吳讓之刻烏木扇骨
吳讓之曾刻過一柄烏木扇骨,讀來甚是有味。一面刻曰:“常恐秋節(jié)至,涼颼奪炎熱;棄捐篋屜中,恩情中道絕!绷硪幻嬖唬骸帮L清月朗盤桓,用則天下暖,舍則天下寒。仲海仁兄法正。弟吳熙載刻。”
吳讓之的書、畫、印作多有所見,偶也有見他刻的竹印,所刻扇骨則不多見。是刻以淺刀披削成之,遒勁凝練,舒展流動,使刀如筆,信手揮來。對照他印作的邊款刀法,披削自如,可以說是放大了的印章邊款;對照他的行書風格,筆意清晰濃郁,可以說是縮小了的精品書作。所刻文章練達,三言兩語,精辟地道出了扇在四季輪換中的不同“命運”,同時透露著作者潦倒寡歡的心情?钪兄俸<匆φO。
姚正鏞(1811-?)字仲海、仲聲、中海、中聲,亦作姚十一,號柳衫、渤海外史,蓋平(遼寧蓋平)人;工詩詞,治金石,嗜收藏,書法六朝,畫山水、花鳥、梅花,饒有古致。據(jù)記載,吳讓之一生先后為姚正鏞治印一百二十方,后姚正鏞《槐廬印譜》選錄一百印,均為吳讓之所治。姚正鏞贊賞吳熙載的刀法為“深得篆勢精蘊,故臻神極”,一語道出吳讓之之篆刻刀刀見筆、刀筆渾融、驅(qū)刀如筆的特征。
吳讓之 - 主要參考資料
1.http://tieba.baidu.com/f?kz=282335216
2.http://www.cnarts.net/CWEB/news/readnews.asp?id=134793
3.http://artist.artxun.com/W/56-55086/info.shtml
吳讓之 - 相關(guān)詞條
包世臣 | 陳元祚 | 張揖如 |
喬林 | 吳祥初 | 王話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