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羅·威爾遜 - 生平簡介
1856年12月28日威爾遜出生在美國弗吉尼亞州斯湯城,祖先大部分是蘇格蘭血統(tǒng)。少年時代就醉心于政治,三度出任英國首相的威廉?格萊斯頓是他心目中崇拜的英雄。威爾遜16歲進入戴維森學院,29歲獲博士學位,30歲開始在大學任教。
1902年發(fā)表的《美國人民史》被認為是其學術上的最高成就。同年威爾遜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1909年當選為新澤西州長。1912年威爾遜作為民主黨候選人當選為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tǒng)并且在后來獲得連任。威爾遜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學術成就最高的一位總統(tǒng),這不是因為他一生十余部的專著和數(shù)十篇的論文,也不是因為他曾經(jīng)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的頭銜,而在于他從學術和教育的角度正式確立了國際政治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政治學科的地位,并第一次提出了同西方列強崇尚的武力解決問題針鋒相對的理想主義政治理念,這種學說影響之大,是任何一位美國總統(tǒng)所不及的,即使今天仍被很多人奉為經(jīng)典。
1919年,威爾遜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正式創(chuàng)立“伍德羅?威爾遜公共關系學院”,并設立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政治系,至此,作為獨立學科的國際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學政治創(chuàng)立,威爾遜本人擔任學院講座教授,其個人的學術威望達到頂峰,也為其在人類文明史刻下濃重的一筆。但是與此相比其政治前途卻在此時陷入困境,由于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在兩院中的巨大影響,鼠目寸光的兩院議員以絕對多數(shù)否決了威爾遜提出的包括美國加入國聯(lián)等一系列使美國跨入世界支配大國行列的議案,并且無知的將國際聯(lián)盟同歐洲古老而落后的“神圣同盟”相提并論,也使其在政府內(nèi)部遭到深深的質(zhì)疑。
在國際上,他提出的是十四點原則也被很多政治家質(zhì)疑,英國政治家尼柯爾森形容威爾遜倡導下的巴黎和會:“我們初來巴黎時,對即將建立的秩序滿懷信心;離開時,則以覺悟,新秩序不過比舊秩序更加糾纏不清!1920年,威爾遜在遭到質(zhì)疑的憂郁中去職。
他在卸任后仍然為他的理想主義政治理念奔走呼號,拖著沉重的病體日以繼夜的穿梭各地發(fā)表演說,力圖使美國走上時代的潮頭,并期望美國能夠負起維護集體安全的重任。但是他對這一理想直到他去世后多年,才由他的后輩――富蘭克林·羅斯福實現(xiàn)。
1924年2月3日,威爾遜因中風在懷著對美國孤立主義政策的深深不滿和對他所創(chuàng)立的國際聯(lián)盟的復雜心情中逝世,享年67歲。
伍德羅·威爾遜 - 政治生涯
伍德羅·威爾遜是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tǒng),連任兩屆,曾獲霍普金斯大學政治博士學位,是美國“學術地位最高”的一位總統(tǒng),是一位杰出的資產(chǎn)階級政治家。
1962年美國歷史學家把威爾遜排在34位美國總統(tǒng)的第4位──位于林肯、華盛頓、富蘭克林·羅斯福之后。1956年威爾遜出生在弗吉尼亞斯湯城,其童年是在嚴肅的宗教氣氛中度過的,少年時代就醉心于政治,三度出任英國首相的威廉·格萊斯頓是他心目中崇拜的英雄。威爾遜16歲進入戴維森學院,26歲時在亞特蘭大開設律師事務所,但長時間無人問津,29歲獲博士學位,30歲開始在大學任教,善于寫作,富有辯才。
1902年發(fā)表的《美國人民史》被認為是其學術上的最高成就,至此他已著書9部,發(fā)表文章32篇。同年威爾遜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推行教育改革而聲名鵲起,1909年當選為新澤西州長,大刀闊斧地革故鼎新為其在公眾中樹立了進步的、自由主義的政治家形象。
1912年民主黨派的威爾遜當選為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tǒng),此后他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自由”改革:制定《聯(lián)邦儲備法》,重新組織了美國全國的銀行和金融體系;制定了南北戰(zhàn)爭以來美國最低關稅率;采取了聯(lián)邦累進所得稅法;發(fā)展了職業(yè)教育;實施了鐵路部門八小時工作制等。一戰(zhàn)爆發(fā)后美國在威爾遜“中立”的旗幟下,一邊搖晃著橄欖枝,一邊緊握箭鏃,大肆擴充軍備,同兩大集團做軍火生意大發(fā)戰(zhàn)爭橫財,美國由債務國變?yōu)閭鶛鄧T趦纱蠹瘓F廝殺了兩年零九個月之后美國躍馬橫槍投入戰(zhàn)斗,戰(zhàn)爭以同盟國的失敗告終。1919年威爾遜作為三巨頭之一,帶著他宣揚已久的被稱為“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原則”參加了巴黎和會,締結了凡爾賽和約。
威爾遜極力倡導國聯(lián)方案,旨在確立美國領導下的戰(zhàn)后世界秩序,威爾遜為此東奔西走竭盡全力,但由于國內(nèi)孤立主義思潮等種種原因,最終未被美國國會通過。此間他的名言“寧愿戰(zhàn)敗千次,也決不為不光榮的妥協(xié)而朝三暮四”激勵著他。
1919年威爾遜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他是繼西奧多·羅斯福之后獲此殊榮的第二位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有著強烈的擴張主義傾向,為了建立和鞏固美國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qū)以及對巴拿馬運河的絕對控制權,美國對墨西哥、尼加拉瓜、海地、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國等進行過威脅、干涉、控制甚至戰(zhàn)爭;威爾遜堅決反對用革命的手段清除資本主義的各種弊病,反對婦女獲得選舉權,對黑人有強烈的種族主義傾向。盡管威爾遜有許多局限性,但仍不失為白宮有史以來為數(shù)不多的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總統(tǒng)之一。
伍德羅·威爾遜 - 政治思想
威爾遜的理想主義政治理念可以基本上概括為四點:
第一、人性可以改造。威爾遜認為組成社會體系的人的根源是可以被轉(zhuǎn)變的,其觀點類似于中國古代的性善論。他的這一學術思想來源于啟蒙運動時期以人為本的理念,認為人可以通過教育和學習克服固有的缺點而日臻高尚,人類社會也將藉此走向文明。
第二、戰(zhàn)爭可以避免。威爾遜認為作為國家組成部分的人民可以達成諒解,用和諧的眼光去看待各自的矛盾,并在友好的氣氛中解決各自的矛盾,而作為國家政權操縱者的政府官員則可以良好的協(xié)調(diào)這種意愿,從而化解矛盾。
第三、利益可以調(diào)和。用現(xiàn)代的觀點說,就是“國家之間的利益矛盾是非零和的”,也就是說,國家之間可以通過上一條為基礎,以合作與協(xié)調(diào)為手段來解決國家間的矛盾,規(guī)避沖突和戰(zhàn)爭從而實現(xiàn)雙贏,這種雙贏在當時就是集體安全體制。
第四:建立國際組織,保衛(wèi)世界和平。威爾遜倡導通過國家間的合作來解決矛盾,而是實現(xiàn)這一合作的途徑和渠道就是聯(lián)合的國際組織,用集體安全來替代早先大國間的均勢。
威爾遜的觀點毫無疑問是顛覆性的,它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否認了大國之間擴張軍力和理性,并對大國之間的軍事擴張造成的不信任提出了強烈的抨擊,這在于當時正在積侵略別國并刀兵相見的世界格局無疑影響巨大,同時其學說對后世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聯(lián)合國實質(zhì)上就是以威爾遜倡導的國際聯(lián)盟為藍本建立起來的。但是其學說也有著致命的缺陷:首先國家之間的礬渣是不平衡的,其所提出的人性改造本身也是不平衡的,而且宗教、民族、地域、血統(tǒng)等等的復雜因素會使得人的修養(yǎng)的認識造成偏差,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絕對信任便無從談起;此外其關于國際組織的作用也過于理想化,原因在于國家之間的聯(lián)合與合作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而這種基礎的摩擦并沒有一個組織來約束,國際法也就無法得到貫徹――或者說國際社會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國家之間必然會產(chǎn)生不信任而導致分歧,而此時的國際組織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壓制這種分歧,這樣的國際組織必然會產(chǎn)生分裂。
伍德羅·威爾遜 - 外交政策
“如果拋開宗教信仰對他的影響,你是不可能真正認識和了解這個人的,”一位知名學者談及伍德羅·威爾遜時這樣說道,“這是因為他的一舉一動最終是由他的基督教信仰所決定的!蓖栠d,這位美國第二十八位總統(tǒng),是一對以虔敬而知名的長會牧師夫婦的兒子,生長在南方的他經(jīng)歷了內(nèi)戰(zhàn)和蕭條的戰(zhàn)后時期,曾經(jīng)親眼目睹了戰(zhàn)爭帶來的恐懼和困苦。這些童年的經(jīng)歷,不僅告訴我們?yōu)槭裁赐栠d總統(tǒng)要竭力阻止美國卷入一戰(zhàn),而且也使我們明白,為什么努力失敗后,他還不辭辛苦地謀求戰(zhàn)后公正、持久的和平。
威爾遜主張國家之間通過交流和對話,和平解決爭端的“民主安全”愿望,從來沒有實現(xiàn)過。伍德羅·威爾遜的外交政策長期以來是一個興起研究者興趣也引起熱烈爭論的題目。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他1912-1920年擔任總統(tǒng)期間,美國正處于需對內(nèi)外政策做出重大抉擇的轉(zhuǎn)折時代。這一時期的特征在 外交與國際關系領域中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美國正在實力上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外交政策也要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二十世紀的世界既不是美國建國之初還處于弱小時期的世界,也不是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當年稱霸一時的世界。世界在進入二十世紀時出現(xiàn)了新的特點:世界開始了走向多元化的進程。這是一個復雜而又需要重新認識的世界。處于這樣一個時代的威爾遜政府需要為美國制訂一個與時代相適應的外交戰(zhàn)略。威爾遜為美國選擇的外交戰(zhàn)略是以自己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加入角逐世界霸主的行列,威爾遜毫不含糊地認為美國應是世界的領袖。但他同時也不可能擺脫歷史的束縛,美國的外交傳統(tǒng)也為他的政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傳統(tǒng)與時代發(fā)生沖突時威爾遜總是會試圖從傳統(tǒng)中找到依據(jù)來解決沖突。
伍德羅·威爾遜 - 獲得榮譽
伍德羅·威爾遜1919年諾貝爾國際和平獎。
獲獎原因:美國總統(tǒng)、國際聯(lián)盟的最初倡導者。
和平獎的得主可以獲得一枚勛章、一張獎狀以及獎金。
伍德羅·威爾遜 - 人物評價
在威爾遜大學剛畢業(yè)時,他曾寫道:“一個總統(tǒng),只要他的能力允許,想在法律和道德方面成為多么偉大的一個人物,就可以成為那樣的一個人物!惫唬,當他自己登上總統(tǒng)職位時,他實踐了自己年輕時的這個說法。在美國人心中,他是可以與林肯比肩的巨人。美國史學家認為:威爾遜是使美國取得重大進步的具有遠見卓識的偉人。
伍德羅·威爾遜 - 去逝
1921年離任之后,威爾遜和他的妻子搬往華盛頓使館區(qū)居住。他依然每天乘車出行,并在周六晚上觀看基思劇院的歌舞雜耍表演。1924年他獲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一職,這是他成為美國歷史上僅有的兩位擔任過此職的總統(tǒng)之一。另一位是西奧多·羅斯福(1912)。
1924年2月3日,威爾遜病逝于位于S大街的家中。他被葬于華盛頓國家座堂。他是唯一一位葬于此的美國總統(tǒng)。
守寡37年后,威爾遜的夫人伊蒂絲于1961年12月28日病逝。這一天正是她受邀出席坐落于特區(qū)附近的伍德羅·威爾遜大橋的開通典禮的日子。伊蒂絲病逝時,她最喜愛的狗Rooter一直守候在她的床邊。 伊蒂絲把她的家留給了全國史跡保存托管會(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托管會將該棟房屋改為紀念威爾遜的故居博物館,于1964年對外開放。博物館于1964年被列為國家歷史地標(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1966年列入國家史跡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