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家寧,1946年出生,臺灣語言學家。浙江省奉化人。于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之后于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獲文學博士學位。曾任臺灣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和中文所所長,F(xiàn)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曾主講聲韻學、訓詁學、語音學、漢語語言學、詞匯學、漢語語法、佛經(jīng)語言、語言風格學等課程。著有《四聲等子音系蠡測》、《九經(jīng)直音韻母研究》、《古漢語復聲母研究》、《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tǒng)》、《古音之旅》、《古音學入門》(合著)、《語言學辭典》(合著)、《聲韻學》、《近代音論集》、《聲韻探索》、《文字學》(合著) 《大陸用語檢索手冊》(合編)、《 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古漢語復聲母論文集》(合編)、《漢語詞匯學》、《臺北閩南話音檔》、《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等專書。
竺家寧 - 人物年表
1946年生。
1982年-1983年,任韓國漢城檀國大學客座教授,并擔任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教授。
1986所著《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tǒng)》一書受到日本學術(shù)界之重視。
1991寫成770頁之《聲韻學》,由國立編譯館發(fā)行,并定為“部編大學用書”,經(jīng)教育部審查,獲頒發(fā)學術(shù)類佳作獎,F(xiàn)成為各中文系最主要之教科書或參考書。
1994學年度獲選為國立中正大學第一位“杰出學術(shù)研究獎”(證書編號001)。并在校慶大會中表揚。
1995年8月應(yīng)聘為大陸“中國詩經(jīng)學會名譽會員”。
1996年-1997年,在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做訪問學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暨中文所所長。
1997年五月捷克布拉格大學邀請竺家寧至該校訪問講學。
1999年應(yīng)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之邀約,參與方言研究計劃,負責編寫《臺北閩南話音檔》,列入“現(xiàn)代漢語方言音庫”,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1年7月8日獲聘為南開大學“中國文字學研究中心”學術(shù)委員。
2001.8月27日獲聘為南開大學客座教授,由校長侯自新發(fā)聘。
2002.5.16 再度應(yīng)邀訪問布拉格查理大學,發(fā)表演講“語言學與佛經(jīng)研究”。
2003.10.16至21 應(yīng)邀至韓國漢城出席“高麗朝語研究國際學術(shù)大會”,紀念北宋孫穆《雞林類事》900周年,由“全國漢字教育推進會”主辦,吳世畯主持。發(fā)表論文“宋代漢語音韻研究評述”,由大會即席譯為韓文。
2003年12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聘為“中國語言學年鑒編委”。
2004年2月25日獲聘為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2004-2005年度兼職研究員。
2004年5月獲選入中國語言學會評選之《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家傳略》,河北教育出版社發(fā)行,共收入318位學者,序云“是20世紀中國語言學發(fā)展的縮影”、“反映了中國語言學進步的歷史軌跡”。
2004年9月23日獲聘為山西大學客座教授,由校長郭貴春發(fā)聘。
2005年獲聘為《古漢語研究》編委(湖南師范大學主辦,長沙。北京商務(wù)印書館出版)。
2005年獲選為美國“國際中國語言學會理事”臺灣地區(qū)代表(member of Executive Bo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U.S.A.),全世界共13位理事,任期2005-2007。
2006年3月10日獲聘為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2006-2007年度兼職研究員。
竺家寧 - 學術(shù)貢獻
竺家寧先生年生,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畢業(yè),獲國家文學博士學曾主講聲韻學、訓詁學、語音學、漢語語言學、詞匯學、漢語語法、佛經(jīng)語言、語言風格學等課程。
1986竺家寧所著《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tǒng)》一書受到日本學術(shù)界之重視,日本駒澤大學譯為日文本發(fā)行,列入其《外國語部研究紀要第19號第二分冊》,譯者:木村晟,松本丁俊在序文中稱“竺氏著書,吾人驚嘆”,對竺家寧在音韻學方面之貢獻多所稱道。
大陸音韻學界于1994年之“全國音韻學研討會”及《語言研究》提出專文“竺家寧復聲母研究評述”,針對竺家寧的音韻學理論進行介紹及研究。已故之國學大師嚴學宭先生曾在《語言研究》撰文稱道竺家寧的古音構(gòu)擬,建立了嚴格的構(gòu)擬原則。并稱道竺家寧是“著述最豐的音韻學家”。1997年五月捷克布拉格大學邀請竺家寧至該校訪問講學。講題為語言風格學,由中文系主任Lomova教授主持。布拉格東方研究所(Oriental Institute)也邀請竺家寧至該所座談,由所長Dr. Josef Kolmas 以及Dr. Hana Triskova教授接待。2002.5.16 再度應(yīng)邀訪問布拉格查理大學,發(fā)表演講“語言學與佛經(jīng)研究”。1999年應(yīng)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之邀約,參與方言研究計劃,負責編寫《臺北閩南話音檔》,列入“現(xiàn)代漢語方言音庫”,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現(xiàn)為“中國聲韻學會常務(wù)理事”、“中國訓詁學會理事”、“(美國)國際中國語言學會理事”(members of Executive Bo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5-2007, U.S.A.)
竺家寧曾言,為學當像建立金字塔,下盤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踏實,方可達到頂峰;當?shù)谝粋金字塔建造穩(wěn)固后,方可再創(chuàng)另一個高峰!◇眉覍幍谝粋金字塔設(shè)立在聲韻上。
在上古音方面,嘗試由形聲字探討復聲母,也提出帶舌尖塞音、流音等復聲母,對復聲母系統(tǒng)有一完整的提出;近代音方面,不僅對《古今韻會舉要》、《九經(jīng)直音》有系統(tǒng)性的研究,也提出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介音問題、喉塞音、舌尖韻母、ㄜ韻母的形成等語音變化,使對語音的演變有進一步的認識與突破。
語言的研究,形、音、義乃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音韻的基礎(chǔ)上,竺家寧也致力于佛經(jīng)語言、詞匯與語言風格的探究。對于早期佛經(jīng)詞匯一系列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古社會語言的變化;其中有關(guān)漢語詞義變遷中的義位之轉(zhuǎn)化與補位的提出,則有助于厘清語源發(fā)展與詞義變遷,此外,對于詞綴、復合詞等也多有創(chuàng)獲。在語言風格上,則結(jié)合音韻、文學,提出語言風格學的理論與方法,此對于文學的詮釋不再虛無縹緲,而更具科學性。
竺家寧身為一位學者不僅在研究上有十足的貢獻,對于后學者的研究提攜,更不遺余力。在其任位系主任時,不只帶領(lǐng)系上諸多活動,并履獲獎項,更主辦第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此會議雖為期三天,實則涵蓋七天,并跨越不同主辦場地的障礙,在會期、場地上都是個創(chuàng)舉,也替漢文佛典語言學開啟一個里程碑。此外,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董琨研究員、浙江大學方一新教授蒞臨客座講學半年,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吳振武教教、安徽大學何琳儀教授蒞臨演講,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蒞臨學術(shù)訪談,使北京大學博士生、武漢大學博士生、碩士生來作學術(shù)交流半年。更與浙江大學簽訂學術(shù)合作合約,使兩校師生跨越政治因素,得以在學術(shù)上相互交流。這些努力都使未來學術(shù)交流更加無國界,達到學術(shù)共享。所謂名師出高徒, 竺家寧門生耳濡目染,在學術(shù)界上也多有很高的成就。
竺家寧 - 學術(shù)著作
1972,06,《四聲等子音系蠡測》,(碩士論文,收入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十七號,53-178,1973,06),125頁,臺北
1980,11,《九經(jīng)直音韻母研究》,文史哲出版社,216頁,臺北
1981,07,《古漢語復聲母研究》,(博士論文),760頁,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臺北
1986,07,《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tǒng)》,學生書局,197頁,臺北 (1990,07日本駒澤大學譯為日文本發(fā)行,列入其《外國語部研究紀要第19號第二分冊》,譯者:木村晟,松本丁俊)
1987,10,《古音之旅》,國文天地雜志社,208頁,臺北 (1989,05發(fā)行第二版,1989,12發(fā)行第三版)
1989,07,《古音學入門》,(合著:林慶勛),學生書局,240頁,發(fā)行1000本 臺北 (1990,10發(fā)行第二版,1500本 1993年發(fā)行第三版,1500本)
1989,10,《語言學辭典》,(合著:陳新雄,姚榮松,羅肇錦,孔仲溫,吳圣雄 ),三民書局,429頁,臺北
1991,07,《聲韻學》,國立編譯館,部編大學用書,五南圖書公司印行,770頁,臺北
1994,08,《近代音論集》,學生書局,269頁,臺北
1995,09,《文字學》,(合著:林慶勛,孔仲溫),國立空中大學出版部,646頁,臺北
1995,10,《音韻探索》,學生書局,326頁,臺北
1995,10,《兩岸翻譯用語比較研究》,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執(zhí)行單位:中正大學,224頁,臺北
1996,07,《早期佛經(jīng)詞匯研究:西晉佛經(jīng)詞匯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執(zhí)行單位:中正大學,174頁,臺北
1997,01,《大陸用語檢索手冊》,(合編:黃沛榮,姚榮松,曾榮汾),行政院陸委會發(fā)行,540頁,臺北
1998,03,《中國的語言和文字》,中山文庫,臺灣書店印行244頁,臺北
1998,03,《古漢語復聲母論文集》,(合編:趙秉璇),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434頁,北京
1998,08,《早期佛經(jīng)詞匯研究:三國佛經(jīng)詞匯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執(zhí)行單位:中正大學,122頁,臺北
1999,08,《早期佛經(jīng)詞匯研究:東漢佛經(jīng)詞匯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執(zhí)行單位:中正大學,182頁,臺北
1999,10,《漢語詞匯學》, 五南圖書公司印行,514頁,臺北
1999,12,《臺北閩南話音檔》,上海教育出版社,現(xiàn)代漢語方言音庫, 187頁,上海
2001,03,《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共237頁 五南圖書公司印行,臺北
2005,09,《佛經(jīng)語言初探》,共311頁 橡樹林文化出版公司印行,臺北
2005,10 ,《語言學辭典》增訂版,(竺家寧主持修訂),三民書局,368頁+索引49頁,臺北
竺家寧 - 所獲榮譽
1991寫成770頁之《聲韻學》,由國立編譯館發(fā)行,并定為“部編大學用書”,經(jīng)教育部審查,獲頒發(fā)學術(shù)類佳作獎。現(xiàn)成為各中文系最主要之教科書或參考書。
1994學年度獲選為國立中正大學第一位“杰出學術(shù)研究獎”(證書編號001)。并在校慶大會中表揚。
竺家寧 - 人物評價
1986所著《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tǒng)》一書受到日本學術(shù)界之重視,日本駒澤大學譯為日文本發(fā)行,列入其《外國語部研究紀要第19號第二分冊》,譯者:木村晟,松本丁俊在序文中稱“竺氏著書,吾人驚嘆”,對竺家寧在音韻學方面之貢獻多所稱道。
大陸音韻學界于1994年之“全國音韻學研討會”及《語言研究》提出專文“竺家寧復聲母研究評述”,針對竺家寧的音韻學理論進行介紹及研究。已故之國學大師嚴學宭先生曾在《語言研究》撰文稱道竺家寧的古音構(gòu)擬,建立了嚴格的構(gòu)擬原則。并稱道竺家寧是“著述最豐的音韻學家”。
講題為語言風格學,由中文系主任Lomova教授主持。布拉格東方研究所(Oriental Institute)也邀請竺家寧至該所座談,由所長Dr. Josef Kolmas 以及Dr. Hana Triskova教授接待。
竺家寧平易近人,這在為人與其文字間皆可見。竺家寧用心做研究,以至于在學術(shù)界享有特殊的榮耀,然這份殊榮卻未使光芒外露,反而韜光養(yǎng)晦,謙和以待。在大學時,尚未接觸學術(shù),不知 竺家寧乃學術(shù)界之翹楚,日后得知中文人皆可以哼出平聲韻目版的〈兩只老虎〉,甚至連遠在新加坡的中文研究者也人手一本“綠寶書”——《聲韻學》,才恍然大悟,原來親切的 竺家寧是如此享有盛名。然其平時就是個親切的老師,甚至會與學生一起從事射箭、跑步等運動,如此貼近人群,一點也沒有大師的架子。
竺家寧老師為學扎實,不宥于自知,并時時獲取新知,開拓新視野。深夜,在偌大的文學院中,當研究生都回寢室休息了,總還見竺家寧研究室的燈仍明亮著。已有這么高的學術(shù)成就者,仍不自滿,尚勤勉地鉆研學問至深夜,實屬難能可貴,并為后學者瞻望。是故竺家寧之學術(shù)研究能長久立于高峰之顛。
竺家寧 - 圖片資料
竺家寧 - 參考資料
[1] 國立政治大學 http://www.chinese.nccu.edu.tw/new/in/teacher/ChuCia-Ning.htm
[2] 竺家寧個人主頁 http://www.ccunix.ccu.edu.tw/~chlc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