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1954年7月,姚檀棟出生于通渭縣第三鋪鄉(xiāng)尚家屲村的一個普通農(nóng)家。
1978年,在蘭州大學(xué)地質(zhì)地理系自然地理學(xué)專業(yè)本科畢業(yè)。
1982年1月,從蘭州大學(xué)地理系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在蘭州大學(xué)地理系任教。
1983年3月,進入中國科學(xué)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攻讀博士學(xué)位,師從施雅風(fēng)院士。
1984年7月,赴美國參加俄亥俄州立大學(xué)主辦的"極地與高山冰川學(xué)夏季研究"培訓(xùn)班。
1986年,獲得中國科學(xué)院北京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學(xué)博士學(xué)位。
1987年,進入法國格勒諾貝爾大學(xué)冰川與環(huán)境一球物理所,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5月)。
1988年6月,前往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xué)伯德極地研究中心學(xué)習(xí)與工作(-1989年1月)。
1990年4月,進入中國科學(xué)院蘭州冰川所工作(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
1992年,姚檀棟帶領(lǐng)研究團隊在“第三極”鉆取了超過300米的透底冰芯,創(chuàng)造了南北極之外最深的冰芯世界紀(jì)錄。
1993年,以訪問學(xué)者身份前往法國原子能中心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實驗室(-1994年)。
1995年,獲得首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xué)基金資助。6月,擔(dān)任中國科學(xué)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副所長(-1999年6月)。同年以訪問學(xué)者身份前往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xué)(-1997年)。
1997年,姚檀棟帶領(lǐng)研究團隊在海拔7000多米處鉆取了透底冰芯,創(chuàng)造了海拔最高的冰芯世界紀(jì)錄。
1999年6月,擔(dān)任中國科學(xué)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副所長(-2001年11月)
2001年11月,擔(dān)任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2003年6月)。
2002年,獲得自然科學(xué)基金委員會“優(yōu)秀創(chuàng)新群體基金”資助。
2003年,擔(dān)任中國科學(xué)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2005年,擔(dān)任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xué)家。
2007年,當(dāng)選為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
2014年,中國科學(xué)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xué)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成立,姚檀棟擔(dān)任中心主任。
2017年10月10日,當(dāng)選中國科學(xué)院留學(xué)人員聯(lián)誼會(中國科學(xué)院歐美同學(xué)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冰芯研究姚檀棟通過研究青藏高原冰芯所記錄的氣候環(huán)境變化與全球變化的關(guān)系,在野外考察、室內(nèi)分析和科學(xué)理論上都有新的建樹和創(chuàng)新。通過對整個高亞洲地區(qū)降水中穩(wěn)定氧同位素比率和降水時氣溫關(guān)系的研究,建立了兩者之間關(guān)系的定量模型,糾正了西方學(xué)者的理論模型推測。先后完成了祁連山敦德冰芯研究、西昆侖山古里雅冰芯研究、喜馬拉雅山達索普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瑪?shù)妆狙芯,以及藏北高原普若崗日冰芯研究和帕米爾高原幕士塔格冰芯研究。從達索普冰芯研究開始,標(biāo)志中國冰芯研究的新階段,這一冰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7000m)最高的冰芯,研究成果被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科學(xué)新聞之一。在冰芯研究中他通過10年研究建立了高亞洲地區(qū)大氣降水中穩(wěn)定氧同位素與氣溫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并建立了定量模型。
姚檀棟通過高分辨率冰芯記錄(50年時間間隔)闡明了青藏高原過去10多萬年來氣候變化特征,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過去一系列重大氣候突變事件;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全新世以來的氣候變化特征,并根據(jù)冰芯記錄將全新世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早全新世、中晚新世和晚全新世。提出了人類活動對高海拔地區(qū)環(huán)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結(jié)果,并以年際變化的分辨率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過去2000年來氣候變化;提出了小冰期以來青藏高原發(fā)生的3次明顯變冷和3次明顯變暖氣候事件;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中緯度地區(qū)甲烷濃度變化特征及其與氣候變化的關(guān)系,提出青藏高原大氣甲烷濃度變化幅度比極地地區(qū)更大,而季風(fēng)強弱變化會對甲烷濃度變化起重要影響;提出了人類活動對高海拔地區(qū)環(huán)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結(jié)果,認為青藏高原7200米處的地區(qū)已受到人類活動的污染,其污染源是南亞、東南亞工業(yè)排放和海灣戰(zhàn)爭期間油井燃燒產(chǎn)生的煙塵擴散;揭示了冰芯積累量與印度夏季降水變化的關(guān)系,將印度東北部降水逐年序列延長到過去400年;研究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的變化,并揭示了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變化與氣候變化的關(guān)系,提出了通過微生物變化研究過去氣候變化的新指標(biāo)。
姚檀棟和合作者通過大量樣品的分析,獲得了青藏高原大氣降水氧同位素的變化規(guī)律;揭示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末次間冰期以來青藏高原同兩極地區(qū)一樣,經(jīng)歷了5次大的氣候波動旋回;以年分辨率,揭示了過去2000年來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特征;通過大規(guī)模野外實地考察、連續(xù)定點觀測和對航片、遙感、冰川編目等資料的室內(nèi)分析,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代全球變暖影響下,青藏高原的冰川正發(fā)生全面和加速退縮。
科學(xué)考察長期以來,姚檀棟帶隊在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缺氧等異常艱苦的環(huán)境下,先后成功地進行了祁連山敦德、達索普、古里雅、普若崗日、慕士塔格等世界高海拔冰芯的鉆取和研究。達索普冰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芯,姚檀棟帶領(lǐng)的團隊關(guān)于該冰芯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xué)術(shù)期刊《科學(xué)引文索引》上發(fā)表。
時間 | 考察說明 |
---|---|
2013年6月27日-7月1日 | 帶領(lǐng)6名成員組成的科考隊赴黃河源頭考察 |
2013年5月25日-6月10日 | 帶領(lǐng)20名成員組成的科考隊赴青藏高原西南部考察 |
2012年7月5日-7月24日 | 帶領(lǐng)25名成員組成的科考隊赴青藏高原西部考察 |
2012年7月10日-8月20日 | 帶領(lǐng)28名成員組成的科考隊赴青藏高原中部考察 |
2009年4月18日-5月15日 | 帶領(lǐng)12名成員組成的赴尼泊爾Langtang山谷地區(qū)考察 |
2006年9月9日-11月1日 | 帶領(lǐng)25名成員組成的科考隊從喜馬拉雅納木那尼冰川收集冰芯 |
2004年8月11日-9月15日 | 帶領(lǐng)20人組成的科考隊在喜馬拉雅山西南的納木那尼冰原做初步調(diào)查 |
2000年9月10日-11月5日 | 帶領(lǐng)48名中國成員組成的科考隊在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6000米普若崗日冰帽進行冰芯鉆取 |
1999年8月-9月 | 帶領(lǐng)17名成員組成的科考隊對在位于西藏中部的普若崗日冰帽開展初步調(diào)查 |
1997年 | 帶領(lǐng)中美喜馬拉雅達索普冰川7200米(23,500英尺)冰芯鉆取 |
1996年7月5日-9月10日 | 帶領(lǐng)達索普冰川科考 |
1992年 | 為期3個月的中美古里雅冰帽聯(lián)合科考中國方隊長 |
1991年 | 為期2個月的中美古里雅冰帽聯(lián)合科考中國方隊長 |
1990年 | 為期1個半月的中美古里雅冰帽聯(lián)合科考中國方隊長 |
1986年 | 為期2個月的中美敦德冰帽聯(lián)合科考 |
1984年 | 天山烏魯木齊河為期3個月的冰川考察 |
截至2014年,姚檀棟先后主持了國家“八五”、“九五”攀登計劃課題、國家重點基礎(chǔ)研究規(guī)劃、中科院重大課題等20多項科研項目,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xué)三等獎、四等獎和中國科學(xué)院自然科學(xué)一等獎等多項。
項目承擔(dān)
時間 | 項目名稱 | 項目來源 | 擔(dān)任職務(wù) |
---|---|---|---|
2012-2016 | 青藏高原多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yīng) | 中科院戰(zhàn)略性先導(dǎo)科技專項(B類) | 首席科學(xué)家 |
2012-2015 | 第三極地球系統(tǒng)中水體的多相態(tài)轉(zhuǎn)換及其影響 |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重大項目 | 首席科學(xué)家 |
2009-2012 | 中國河水與降水穩(wěn)定同位素觀測研究(CNIRP) |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重大項目 | 首席科學(xué)家 |
2009-2012 | “第三極環(huán)境(TPE)”國際計劃 | 中國科學(xué)院 | 首席科學(xué)家 |
2009-2011 | 青藏高原南部冰川與冰川補給湖泊變化的集成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 | 首席科學(xué)家 |
2005-2010 | 青藏高原環(huán)境變化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yīng)與適應(yīng)對策 | 首席科學(xué)家 | |
2002-2007 | 冰芯與寒區(qū)環(huán)境” |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 | 首席科學(xué)家 |
成果獎勵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來源 |
---|---|---|---|
1996年 | 國際橫穿南極考察冰川學(xué)研究 | 中國科學(xué)院自然科學(xué)一等獎 | |
1997年 | 國際橫穿南極考察冰川學(xué)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xué)三等獎 | |
1999年 | 古氣候和古環(huán)境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xué)四等獎 | |
2000年 | 氣候變化和趨勢、湖泊和海平面 | 中國科學(xué)院自然科學(xué)一等獎 | |
2014年 | 青藏高原冰芯高分辨率氣候環(huán)境記錄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xué)獎二等獎 |
截至2017年,姚檀棟在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Review of Geophysics、PNAS在內(nèi)的雜志上發(fā)表了多篇高水平論文。在國際青藏高原研究領(lǐng)域,他的論文總量和總被引率排名第一。2012年《Nature-Climate Change》以LETTERS文章形式刊發(fā)了姚檀棟領(lǐng)銜團隊的研究成果。他通過青藏高原降水穩(wěn)定同位素揭示印度季風(fēng)與西風(fēng)相互作用的三種模態(tài)的論文是2013年第4期Review of Geophysics的封面文章。關(guān)于冰芯環(huán)境記錄的論文被Nature期刊作為研究亮點報道。他發(fā)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的關(guān)于冰川變化的研究被Nature期刊專題報道。姚檀棟領(lǐng)導(dǎo)的區(qū)域冰川變化與氣候變化及水資源的關(guān)系研究成果入選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評選出的2015、2016年地學(xué)十大科學(xué)前沿中“冰川變化與氣候及其水資源的關(guān)系”領(lǐng)域的第一方陣。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
1993.01 | 《青藏高原冰川氣候與環(huán)境》 | 姚檀棟等著 |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 |
2002.11 | 《青藏高原中部冰凍圈動態(tài)特征》 | 姚檀棟等著 | 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 |
2004.12 | 《青藏高原隆升與環(huán)境效應(yīng)》 | 鄭度,姚檀棟等著 |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 |
2012.09 | 《英漢冰凍圈科學(xué)詞匯》 | 姚檀棟,丁永建,任賈文等主編 | 北京:氣象出版社 |
期刊論文
Yao, T., Masson-Delmotte, V., Gao, J., Yu, W., Yang, X., Risi, C., Sturm, C., Werner, M., Zhao, H., He, Y., Ren, W., Tian, L., Shi, C., & Hou, S. A review of climatic controls on δ18O i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s. Reviews of Geophysics, 2013, 51: 525-548
Yao,T.,Thompson, L.,Yang, W.,Yu, W.,Gao, Y.,Guo, X.,Yang, X.,Duan, K.,Zhao, H.,Xu, B.,Pu, J.,Lu, A.,Xiang, Y.,Kattel, D.B., and Joswiak, D. Different glacier status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in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s.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2, 2: 663-667.
Yao, Tandong., Thompson, L., Mosbrugger, V., Zhang, F., Ma, Y., Luo, T., Xu, B., Yang, X., Joswiak, D., Wang, W., Joswiak, M., Devkota, L., Tayal, S., Jilani, R., and Fayziev, R., 2012. 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3:52-64.
Yao Tandong, Li Zhiguo, Yang Wei et al. Glacial distribution and mass balance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and its influence on lak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 2072-2078.
Yao Tandong. Glacial fluctuations and its impacts on lakes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 2071.
Yao, T.D., Zhou, H., and Yang, X.X., 2009. Indian monsoon influences altitude effect of ?18O in precipitation/river water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4: 2724-2731.
Yao Tandong, Liu, Y., Kang, S., Jiao, N., Zeng, Y., Liu, X., and Zhang, Y. Bacteria variability in a Tibetan ice cor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climate change.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08, 22, GB4017, doi: 10.1029/2007GB003140.
Yao, Tandong., K.Duan, B.Xu, N.Wang, X.Guo, X. Yang. Precipitation record since AD 1600 from ice cores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Climate of the Past, 2008, 4:175-180.
Yao Tandong, Duan Keqin, Thompson L.G., Wang Ninglian, Tian Lide, Xu Baiqing, Wang Youqing, and Yu Wusheng.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ver the past millennium on the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by four ice cores. Annals of Glaciology, 2007, 46: 362-365.
Yao Tandong, Pu Jianchen, Lu Anxin, Wang Youqing, and Yu Wusheng. Recent glacial retreat and its impact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Arctic, Ant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 2007, 39(4): 642–650.
Yao Tandong, Shurong Xiang, Xiaojun Zhang, Ninglian Wang, and Youqing Wang. Microorganisms in the Malan ice core and their relation to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06, 20, GB1004, doi: 10.1029/2004GB002424.
Yao Tandong, Guo Xuejun, L.G. Thompson, Duan Keqin, Wang Ninglian, Pu Jianchen, Xu Baiqing, Yang Xiaoxin, and Sun Weizhen. δ18O record and temperature change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in ice cor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 (Ser. D), 2006, 49(1):1-9.
Yao Tandong, Li Zexia, L.G. Thompson, E. Mosley-Thompson, Wang Youqing, Tian Lide, Wang Ninglian, and Duan Keqin. δ18O records form Tibetan ice cores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climatic changes. Annals of Glaciology, 2006, 43: 1-7.
Yao Tandong and Yang Meixue. ENSO events recorded in Tibetan ice cores. Developments in Paleo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4, 9: 163-180.
Yao Tandong, Liu Shiyin and Pu Jianchen. Changing glaciers in High Asia, In: Glaciers and Earth’s Changing Environment, 2004, Black-Well Publisher, 65-78.
Yao Tandong, Wang Youqing, Liu Shiying, Pu Jianchen, Shen Yongping, and Lu Anxin. Glacial retreat in High Asia in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 in Northwest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 D), 2004, 47(12): 1065-1075.
Yao Tandong, Wu Guangjian, Pu Jianchen,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alcium and atmospheric dust recorded in Guliya ice co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 49(7): 706-710.
Yao Tandong, Duan Keqin, Xu Bauqing, Wang Ninglian, Pu Jianchen, Kang Shichang, Qin Xiang, and L.G. Thompson. Temperature and methane changes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recorded in Dasuopu glacier (central Himalaya) ice core. Annals of Glaciology, 2002, 35: 379-383.
Yao Tandong, Duan Keqin, Xu Baiqin, et al. Temperature and methane records over last 2ka in Dasuopu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2, 45(12): 1068-1074.
Yao Tandong, Liu Xiaodong, Wang Ninglian, Shi Yafeng, Amplitude of climatic changes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0, 45(13): 1236-1243.
Yao Tandong, Valerie Masson, Jean Jouzel, Michel Stievenard, Sun Weizhen, and Jiao Keq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the Urumqi River Basin, east Tianshan Mountains, Chin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99, 26(23): 3,473-3,476.
Yao Tandong. High-resolution climatic record from Tibetan ice core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ryosphere, climate and greenhouse gases. IAHS Publ., 1999, 256: 227-234.
Yao Tandong, Abrupt climatic chang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Ice Ag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uliya ice core with the Greenland GRIP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1999, 42(4): 358-368.
Yao Tandong, Pu Jianchen, Wang Ninlian, and Tian Lide. A new type of ice formation zone found in the Himalaya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9, 44(5): 469-473.
Yao Tandong, Thompson LG,New achievements in glaciology in Tibet,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8, 43(14):1231-1232.
Yao Tandong, Shi Yafeng, and L.G. Thompson. High resolution record of paleoclimate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from the Tibetan ice core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997, 37: 19-23.
Yao Tandong, Thompson L G, Qin Dahe et al.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preipitation in the past 2000 years on the Xizang (Tibet) Plateau--Guliya ice core record. Sciences in China, 1997, 39(4): 425-433.
Yao Tandong, Thompson L G, Shi Yafeng et al., Climatic changes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l recorded in the Guliya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1997, 40(6): 662-668.
Yao Tandong, Wang Ninglian. Ice core study--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7, 42(13): 1057-1065.
Yao Tandong, L.G.Thompson, Qin Dahe, Tian Lide, Jiao Keqin, Yang Zhihong, and Xie Chao.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past 2000 years on the Xizang (Tibet) Plateau —Guliya ice core record, Sciences in China (Ser. D), 1996, 39(4): 425-433.
Yao Tandong, L.G. Thmpson, E. Mosley-Thompson, and Yang Zhihong. Climat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δ18O in north Tibetan ice cor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96, 101(D23): 29,531-29,537.
Yao Tandong, Jiao Keqin, Tian Lide et al. Climatic variations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recorded in the Guliya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 1996, 39(6): 588-596.
Yao Tandong, Jiao Keqin, Tian Lide, et 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records in Guliya Ice Cap. Science in China (B), 1995, 38(2): 228-237.
Yao Tandong, Qin Dahe. Distribution of stable isotopes in Antarctic surface snow.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5, 41(11): 921-925.
Yao Tandong, Thompson L G, Jiao Keqin, et al. Recent warming as recorded in the Qinghai-Tibetan cryosphere. Annals of Glaciology, 1995, 21: 196-200.
Yao Tandong, “Asian dust transportation and global coupling system revealed from ice core records”, Paleo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in Austral-Asian Transect during the Past 2000 years, Proceedings of the 1995 Nagoya IGBP-PAGES/PEP-2, Symposium, Nagoya University, 1995, 76-83.
Yao Tandong, Thompson L G. Trends and features of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past 5000 years redorded by the Dunde ice core. Annals of Glaciology, 1992, 16: 21-24.
Yao Tandong, Xie Zichu, Yang Qingzhao, and L.G. Thonpso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s since 1600 A.D. provided by the Dunde Ice Cap, China. IAHS Publ., 1991, 208: 61-70.
Yao Tandong, Xie Zichu, Wu Xiaoling, Thompson LG. Climatic Change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recorded by Dunde Ice Cap. Science in China (B), 1991, 34(6): 760-767.
Yao Tandong, Shi Yafeng. Fluctuations and future trend of climate, glaciers and discharge of Urumqi River in Xingjian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1990, 33(4): 504-512.
Yao Tandong. The glacial and hydrological regime under climatic influence in the Urumqi River, northwest China. IAHS Publ. 1987, 168: 367-377.
學(xué)術(shù)交流1993年以來,姚檀棟先后被特邀在瑞士、日本、尼泊爾、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召開的相關(guān)國際學(xué)術(shù)會議上做專題報告。
2009年,姚檀棟主導(dǎo)發(fā)起了第三極環(huán)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TPE)國際計劃,這是首個由中國科學(xué)家在該領(lǐng)域發(fā)起的一個重要國際計劃。2011年,TPE計劃被列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環(huán)境規(guī)劃署-環(huán)境問題科學(xué)委員會(UNESCO-UNEP- SCOPE)共同支持的旗艦項目。2015年,中國科學(xué)院加德滿都科教中心正式啟動運行,在此基礎(chǔ)上先后建成了TPE美國中心、瑞典中心和德國中心等海外中心。
人才培養(yǎng)
在姚檀棟帶領(lǐng)下,中國科學(xué)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組建起一支“扎根高原、奉獻高原”的優(yōu)秀人才隊伍,推動了由中國科學(xué)家主導(dǎo)的“第三極環(huán)境(TPE)”國際計劃。
截至2016年,姚檀棟在多年科研和教學(xué)實踐中,先后培養(yǎng)了碩士生10多名;博士生50多名。2004年指導(dǎo)博士生王寧練的學(xué)位論文《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中太陽活動記錄研究》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xué)位論文獎。1998年被評為中國科學(xué)院優(yōu)秀導(dǎo)師。2009年被評為中國科學(xué)院優(yōu)秀研究生指導(dǎo)教師。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頒發(fā)單位 | 來源 |
---|---|---|---|
1991年 | 有突出貢獻的博士學(xué)位獲得者 | 國務(wù)院學(xué)委委員會、國家教委 | |
1992年 | "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 | 中國科學(xué)院蘭州分院 | |
1995年 | "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 | 中國科學(xué)院蘭州分院 | |
1995年 | "十大杰出青年"稱號 | 蘭州市 | |
1995年 | 首屆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 |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 |
1995年 | 冰川凍土基礎(chǔ)理論獎 | —— | |
1998年 | 優(yōu)秀回國留學(xué)人員獎 | —— | |
1999年 | 甘肅省優(yōu)秀專家 | —— | |
1999年 | 中國科學(xué)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 中國科學(xué)院 | |
2001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xué)與技術(shù)進步獎(地球科學(xué)) | 何梁何利基金會 | |
2004年 | “國家973計劃先進個人”稱號 | —— | |
2006年 | 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 | 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協(xié)會 | |
2011年 | 中國科學(xué)院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 | 中國科學(xué)院 | |
2012年 | 全國創(chuàng)先爭優(yōu)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 | ||
2017年 | 維加獎(首位中國科學(xué)家、首位亞洲科學(xué)家) | 瑞典人類學(xué)和地理學(xué)會(SSAG) | |
2017年05月25日 | 全國創(chuàng)新爭先獎 | —— | |
2017年12月21日 | 2017年度中國留學(xué)人員50人榜單 | —— | |
2017年 | 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獎 |
社會任職
時間 | d擔(dān)任職務(wù) | 參考資料 |
---|---|---|
2016年-2019年 | 中國第四紀(jì)科學(xué)研究會副理事長(第九屆) | |
2012年-2015年 | 中國第四紀(jì)科學(xué)研究會副理事長(第八屆) | |
2011年-2013年 | 國際科學(xué)理事會“未來地球”計劃過渡小組成員 | |
2009年- | 國際山地綜合發(fā)展中心中方委員為副主席 | |
2009年- | “第三極環(huán)境(TPE)”計劃聯(lián)合主席 | |
2009年- |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 | |
2007年- | 《中國科學(xué)(地學(xué))》雜志編委 |
人物軼事
2013年3月4日,習(xí)近平主席到駐地看望了出席全國政協(xié)十二屆一次會議的科協(xié)、科技界委員,并參加他們的聯(lián)組討論,姚檀棟當(dāng)著習(xí)總書記的面背了幾句被大家調(diào)侃的《沁園春·霾》,“北京風(fēng)光,千里霧霾,萬里塵飄……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shù)美女戴口罩”。
人物評價
姚檀棟是中國冰芯研究的開拓者,治學(xué)嚴(yán)謹,是個很嚴(yán)肅的人。(冰凍圈科學(xué)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段克勤評)
姚檀棟在蘭大地質(zhì)地理系學(xué)習(xí)期間就立志從事中國冰川事業(yè),師從被譽為“中國冰川之父”的著名冰川學(xué)家施雅風(fēng)教授。在青藏高原中部的普若崗日冰原和青藏高原西部的慕土塔格所進行的冰芯研究,開辟了季風(fēng)區(qū)氣候與西風(fēng)帶氣候相互關(guān)系研究的新方向。(蘭州大學(xué)資源環(huán)境學(xué)院王乃昂教授評)
姚檀棟能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這跟他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有很大的關(guān)系。當(dāng)年,他還是我的學(xué)生時,我就發(fā)現(xiàn)這個人很有才華,工作踏實認真,而且不嘩眾取寵,多年來一貫這樣。(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李吉均評)
姚檀棟在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huán)境研究方面做出的杰出貢獻。(2017年維加獎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