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
個人簡介
1967年以來從實驗和理論方面對構造變形與地震活動的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包括在斷層幾何與失穩(wěn)類型及前兆特征方面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在斷層力學性狀和失穩(wěn)條件與變形機制方面的實驗研究等,其中許多工作在我國實驗地震學和構造地質學的發(fā)展中具有開創(chuàng)性。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在地震預報實踐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領導建立了可研究地殼和上地幔物質物理力學性質、變形過程及其物理響應且在我國相關學科發(fā)揮著帶頭作用的中國地震局構造物理開放實驗室。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研經(jīng)歷
1934年11月27日出生于江蘇省如皋。1952—1956年在北京地質學院普查勘探系學習。
1958—1962年在前蘇聯(lián)科學院大地物理研究所攻讀研究生,主修構造物理學,獲副博士學位。
1956—1958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
1962—1978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
1978年在國家(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工作,1978年晉升副研究員,1981年晉升研究員,歷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1986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此間曾多次赴美、日、蘇、加等國進行訪問和學術交流,并于1983年在美國地質調查所作訪問學者。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F(xiàn)為中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地震局構造物理開放實驗室主任,中國地震學會常務理事,構造物理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國際巖石力學學會中國小組成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
求學歷程
信念
馬瑾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年代和兄弟姊妹較多的大家庭,性格倔犟的她從小就有一種要強不服輸?shù)孽r明個性,她不僅從小學到中學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而且由于她喜歡大自然和不怕苦馬瑾的精神,使她年輕時就憧憬長大后當名地質科學家,并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毫不猶豫地將“北京地質學院”填為第一志愿。為填報志愿一事,其父和家人整整做了她三天的勸說工作,因為就她當時的學業(yè)情況,考取類似北京大學那樣的名牌和所謂好專業(yè)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一般人都認為女孩不適合搞地質工作。但“我愿意從事艱苦的地質工作”的堅定信念使親人們的勸說失敗了,她于1952年滿懷欣喜地跨入了地質科學家的搖籃。
大學
在大學階段,她在自己喜歡的普查勘探系里如饑似渴地學習基礎和專業(yè)知識,并特別重視野外基本功的訓練,每次地質實習或畢業(yè)野外現(xiàn)場考察,看似瘦弱的她總是跑在前頭、看在前頭,對特殊的構造現(xiàn)象總是不停地向老師請教。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使她加深了對地球科學的認識并對其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為她從事地質科學研究打下了基礎。
留學
1958年,馬瑾院士被國家選拔派往前蘇聯(lián)科學院大地物理所攻讀研究生,她師從構造物理學家格佐夫斯基,所選研究方向是褶曲形成機理的野外研究和模擬實驗。她爬過大山、去過荒漠,自強自立,由于表現(xiàn)出色和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深受導師和各方面的好評,曾作為中國留學生學生會主席,在十年大慶時代表中國留學生發(fā)言。
回國
在她回國時其導師曾主動向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寫推薦信。特別是留學時親身感受過的一次地震,為她以后從事地震前兆研究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那是1959年,正當她進行野外考察的一天夜里,在所住的帳篷里忽聽鄰村的狗狂叫不止,耳邊似狂風卷烈焰般地呼呼作響,她以為是火災,正思謀著是否去救火的一剎那,地震了。由此,在她思想深處埋下了“地震是有前兆的”的認識,并產(chǎn)生了從事地震科學研究的責任感,且堅定地一步步深入研究下去。
地質研究
創(chuàng)新是科學的靈魂,也是優(yōu)秀科學家必備的科學精神。同許多優(yōu)秀的科學家一樣,勇于開拓、不斷創(chuàng)新是馬瑾院士在科學上取得成功的關鍵。自1958年赴前蘇聯(lián)深造開始,她在構造物理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的發(fā)展中進行了許多具有開拓和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20世紀60年代初,她關于褶皺和斷層成因機制及應力場的實驗研究,不僅在中國構造地質研究中具有開拓意義,并受到前蘇聯(lián)和日本等國學者的重視,在石油會戰(zhàn)中,她提出巖性組合決定構造變形特征的新認識,加深了對構造變形規(guī)律的認識,并在油氣構造研究中起到了指導作用;20世紀70年代,她率先開展了構造變形與地震成因機制及地震前兆的實驗研究,這一研究在中國地震構造物理學的發(fā)展中具有開拓意義,以此為基礎的研究成果,如構造控震作用與地震遷移的準則和類型、水庫地震類型與斷層類型的關系、地震前兆和后效的概念、地震前兆類型與構造類型的關系等,都是有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20世紀80.90年代,她對縫塊系統(tǒng)變形特征、物理場演化及其與地震活動關系等問題的實驗與理論研究,被國內(nèi)外學者譽為獨具特色的研究;關于斷層宏觀力學性狀與斷層物質微觀變形機制的實驗研究,是國內(nèi)高溫高壓巖石摩擦及實驗巖石變形顯微構造方面最早的研究成果。
以實驗研究為重要基礎的構造物理學,科研上的創(chuàng)新需要實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馬瑾院士和構造物理實驗室的同事們對實驗技術的創(chuàng)新極為重視,幾十年來,該實驗室在技術創(chuàng)新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率先把光彈和重力離心機等相似材料實驗裝置引入地學研究;研制開發(fā)了國內(nèi)最早的固體和氣體介質高溫高壓三軸巖石變形裝置;在國內(nèi)地學界率先研制了多通道數(shù)字化全波形聲發(fā)射測量系統(tǒng)及聲發(fā)射三維定位技術,研制開發(fā)的多通道數(shù)字應變儀及分析系統(tǒng)不僅在國內(nèi),在國外同類實驗室也處于領先地位;等等。其中多項技術被國內(nèi)近10家教學、科研和生產(chǎn)單位所采用。正是由于技術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使實驗室在構造物理研究的諸多方面取得了開拓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成果。
學術貢獻
馬瑾的研究領域為構造物理學,她從野外調查、實驗模擬及理論分析等多方面馬瑾研究構造變形的物理機制及與此相關的實際問題,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關于褶皺形成機制及應力場的研究在中國實驗構造地質學的發(fā)展中具有開拓性;圍繞構造變形與地震活動的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包括在斷層幾何與失穩(wěn)類型及前兆特征方面一系列有特色的實驗和理論研究、高溫高壓下斷層力學性狀和失穩(wěn)條件與變形機制方面的實驗研究等,其中許多工作在中國實驗地震學和構造地質學的發(fā)展中具有開創(chuàng)性;基于實驗結果和野外調查,在區(qū)域構造的控震作用、水庫地震機制、地震前兆類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認識和新觀點,并在地震預報實踐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先后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論著逾130篇(部),獲部級以上獎勵的科研成果達10項。她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有重要影響,其論著被國內(nèi)外學者廣為引用。
作為主要負責人,馬瑾院士領導建立了可研究地殼和上地幔物質物理力學性質、變形過程及其物理響應的構造物理實驗室,該實驗室不僅在實驗構造物理學和高溫高壓巖石力學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并為推動中國相關學科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了國內(nèi)外專家的高度評價。馬瑾院士先后多次組織中國性和國際構造物理學術討論會,扶持和培養(yǎng)了一批年輕人才和高質量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為中國構造物理學和高溫高壓巖石力學的學科建設和學術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由于她在科學研究上的顯著成績和學術上的突出貢獻,1988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1年7月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授予“中央國家機關巾幗建功標兵”稱號;1996年被國家地震局和人事部授予“中國地震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稱號。
治學風格
馬瑾院士深知,扎實嚴謹?shù)难芯渴强茖W創(chuàng)新的基礎,對于以觀測為基礎的地球馬瑾科學,翔實的資料和嚴格的分析是科學發(fā)展的關鍵。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腳踏實地、嚴謹求實的治學風格,在馬瑾院士的研究生涯中,這種風格始終如一。她的兩個特點清楚地表現(xiàn)了這一風格:第一,盡管她的研究以實驗為主,但她深知,實驗和理論研究不能脫離實際,因此她十分重視野外調查。在國內(nèi)外多個典型褶皺區(qū)、四川石油會戰(zhàn)區(qū)、新豐江水庫地震現(xiàn)場、國內(nèi)外典型活動構造區(qū)和邢臺、海城、唐山等多個強震現(xiàn)場,都留有她的足跡。正是豐富的野外調查為她的實驗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她形成了獨特的研究風格,并不斷取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第二,她極為重視第一手資料的獲取,對于自己承擔的每一項課題,始終堅持參加從原始數(shù)據(jù)獲取到資料計算處理,再到結果分析討論的全過程,而不是坐等別人提供資料來總結。對于研究生論文的審查,她也是從最原始的資料開始進行,對于每個研究生,她都要抽時間參加其實驗或計算等實際工作。直到今天,仍能在構造物理實驗室看到她親自參加實驗工作。正是由于她的影響,構造物理實驗室形成了嚴格、務實的工作傳統(tǒng),這不僅在地質所,而且在整個地震系統(tǒng)都是聞名的。
馬瑾之所以在科學事業(yè)上取得如此突出的業(yè)績,還因為她在工作作風上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是她不畏艱苦、忘我工作的作風。雖然她在很早以前就患有失眠的毛病,有時一夜難得睡上三四個小時的覺,但她白天照常上班,而且總是有使不完的勁。作為女性,需要照顧家務,加上社會活動又多,為了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科研項目,總是加班加點,晚上及節(jié)假日也常常在伏案工作。因此,她被同事們譽為“不知疲倦”和“壓不垮”的人。第二是她注意把握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趨勢,不斷學習和使用新技術。例如,計算機技術在當代地球科學研究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yōu)越性和巨大潛力,由于馬瑾院士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她所領導的研究集體不僅率先購買了計算機,而且不斷更新,使得構造物理實驗室在計算機應用和開發(fā)方面一直保持著高水平,這在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是人所共知的。計算機往往被認為是年輕人的“專利”,不少老望而卻步?勺哌M馬瑾院士的辦公室,常?吹降氖撬谟嬎銠C前或是撰寫論文,或是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或是進行計算;在所里舉辦的計算機學習班上,也能看到她的身影。這種緊跟時代步伐、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是她保持研究青春的重要原因。
馬瑾常說,一個人再能干,力量總是有限的,對于一個涉及地質和地球物理研究、機械和電子技術的實驗室,團結協(xié)作的集體是最重要的。她認為,人格上人人平等、工作上各盡所能、學術上鼓勵爭鳴、生活上相互關心是一個優(yōu)秀研究集體必備的素質。為此,她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寬厚待人,努力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正是這種良好的風氣,保證了構造物理實驗室的順利發(fā)展。
馬瑾作為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地構造物理學專業(yè)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先后培養(yǎng)了近20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她正派的學風、誨人不倦的治學態(tài)度及甘當人梯的精神受到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被年輕人視為良師益友;她注意言傳身教,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啟發(fā)年輕人從事科學研究的自覺性;在涉及名利的問題上,她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并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盡力為年輕人創(chuàng)造參加國內(nèi)外學術交流、出國合作等機會,使這一科研集體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積極向上的氛圍,促進了年輕人才的迅速成長。
代表論著
1.馬瑾、鐘嘉猷.1963.《幾種構造變形體的光彈性模擬實驗研究》.見:構造地質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
2.馬瑾、張渤濤、袁淑榮.1979.《斷層閉鎖區(qū)附近應變場演化的初步探討》.地震地質,1(3)
中國環(huán)科院副研究員
馬瑾,男,1976年生,任職中國環(huán)境科學院環(huán)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教育背景
2006-2009,中山大學地球化學專業(yè)博士(導師:周永章教授)
2000-2003,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土壤學碩士
工作經(jīng)歷
2011-今,中國環(huán)境科學院環(huán)境與健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2009-2011,北京大學環(huán)境學院博士后
成績
在珠三角環(huán)境地球化學預測預警方面發(fā)表論文多篇
山東大學教授
理學博士。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連續(xù)承擔國家“七五”、“八五”和“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項)和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等共八項,取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成果10項。獲得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三等獎各一項,發(fā)表論文120多篇。
承擔科研項目
1.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Beta-氧化鎵單晶薄膜的外延生長及性質研究”,(2011年1月—2013年12月39萬,項目批準號:51072102)。
2.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單晶氧化錫外延薄膜的制備及性能研究”,(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5萬,項目批準號:50872073)。
3.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鎵銦氧化物深紫外透明半導體薄膜的制備及特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32萬,項目批準號:50672054)。
4.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信息功能材料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高質量氧化錫薄膜的制備及其發(fā)光性質的研究”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24萬,編號:90401004)。
5.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磁控濺射柔性襯底ZnO透明導” ,(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12萬,編號:69876025)。
6.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有機材料襯底鋅錫氧化物復合透明導電膜的研究” ,(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7萬,編號:60276044)。
7. 承擔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MOCVD制備的氧化鋅薄膜的受激光輻射研究” ,(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18萬,編號:60076006)。
8. 主持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有機柔性襯底氧化鋅、氧化錫透明導電膜” ,(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20萬,編號:重點02165)。
9. 主持教育部骨干教師資助計劃項目:“低溫磁控濺射氧化錫透明導電膜的研究” ,(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12萬)。
10. 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新型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清洗技術研究”(1998至2000年,270萬,第二項目負責人,97-778-01-01,)
11. 承擔“八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大屏幕彩色液晶投影顯示器ITO玻璃襯底和高密度引線技術”,(國家計委, 排名第2位)。
12. 承擔“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大面積透明導電薄膜技術與設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