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隋朝女將] - 簡介
花木蘭,中國古代女英雄,以代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在后世影響深遠。其事跡被多種樣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xiàn),尤其是電影、電視劇多次重拍,甚至影響波及美國和全世界;咎m其人其事僅限《木蘭辭》中,縱觀南北朝、隋唐諸史并無記載,所以其生卒年和故里有很大爭議。
花木蘭的故事從古到今都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赌咎m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臺,《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wèi)國家的戰(zhàn)斗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yōu)榱思o念她,在虞城縣內(nèi)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chǎn)業(yè)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xié)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F(xiàn)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字不但在中國家喻戶曉,而且由于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制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花木蘭[隋朝女將] - 人物介紹
據(jù)說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yǎng)。木蘭十來歲時,他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沼鄷r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北魏經(jīng)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發(fā)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guī)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哪能上戰(zhàn)場呢?家里的弟弟年紀又小,于是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12年的軍隊生活。去邊關打仗,對于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伙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2年后勝利還家;实垡驗樗墓,想請她做大官,不過被花木蘭拒絕了。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1998年,迪斯尼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fā)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xiāng)人為之立廟”。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瓪v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zhàn),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wèi)兵振旅還,以異事聞于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花木蘭[隋朝女將] - 歷史爭議
年代
根據(jù)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約作于北魏遷都洛陽以后,中經(jīng)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于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
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zhàn),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zhàn)爭,且表現(xiàn)突出,但卻無人發(fā)現(xiàn)她是女子。戰(zhàn)爭結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疆場多載,屢建功勛;咎m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花木蘭[隋朝女將] - 相關記載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于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后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志》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tǒng)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說,正如《中國文學發(fā)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fā)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xiāng)人為之立廟”。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zhàn),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wèi)兵振旅還,以異事聞于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花木蘭[隋朝女將] - 歷史民歌
民歌《木蘭詩》,很多人成年后仍能背誦,可是細勘詩句,卻總感覺味道很怪。 因為,這是一首很雜糅的詩歌,詩句的后面似乎藏著不同時代的迥異聲音。南北朝時代落日的余暉,令木蘭從軍征戰(zhàn)的故事,留下長長短短的暗影,一直投射到當代人的書卷旁邊。
詩歌原文
—— 郭茂倩 《樂府詩集》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珊箚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相關評價
北朝樂府民歌,又稱《木蘭詩》,約作于北魏遷都洛陽以后,中經(jīng)隋唐文人潤色。最初錄于南朝陳僧智匠《古今樂錄》,長300余字。它是我國古代民間文學中的一篇優(yōu)秀敘事詩。寫的是女英雄木蘭喬扮男裝替父從軍,最后光榮還鄉(xiāng)的故事。 這是一首流傳很廣的北方民歌《木蘭辭》,這首民歌的主角是一位英勇的北方這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創(chuàng)作背景
創(chuàng)作過程的時代真相,首先必須明確,《木蘭詩》是一首民歌。最早在南陳時,有個和尚叫智匠,編了一本《古今樂錄》,錄有“歌辭有《木蘭》一曲”。劉宋朝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在《木蘭詩》的注解中稱“不知起于何代”,意思是沒有確切的創(chuàng)作年代。
北朝同一時期的民歌開頭用起興手法,往往異曲同詞,如《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的起興,顯然與《折楊柳》同源,再加上詩中的一些關鍵詞和細節(jié),可以證明,《木蘭詩》的雛形產(chǎn)生于北朝是無疑的;到南朝梁陳之時曲辭流傳到南方,得到記載和整理;到唐朝,有一個叫韋元甫的朔方節(jié)度使,在民間又得到這首已經(jīng)流變了很多年的民歌,再次整理潤色出來,很可能還參照了《古今樂錄》的版本,于是才有了《木蘭詩》最終的版本。
現(xiàn)代人的歌詞里唱“東邊牧馬,西邊放羊”,那么,真實的生活里就不到西邊去牧馬,不在東邊去放羊了嗎?這個跟“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一樣,也都是互文,是趣味化的鋪陳。北朝,是性情奔放的年代,女人牧馬、放羊、打仗,都是很厲害的,絲毫不讓須眉。所以,木蘭的故事,應該有很多的個案為其衍生的素材。
民歌體裁作品的產(chǎn)生、流傳、變化和整理完成,一般都要經(jīng)歷過一個很長的發(fā)酵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赌咎m詩》之中雜糅了各個時代的印記,正是這一文學規(guī)律的極好注解。比如,假設過幾天有人要排一部新戲《明英烈》,有這么個細節(jié):劉伯溫為永樂皇帝營建北京,二人正在圓明園議事,太子過來參見說:老爸,什么時候帶我去打獵?于是五百年后,有專家據(jù)此考據(jù),并產(chǎn)生了爭議:有專家指出,戲名叫《明英烈》,那么應該是清末的作品;可是有的專家又根據(jù)“劉伯溫為永樂皇帝營建北京”這個根本沒有史實依據(jù)的故事情節(jié),推測這出戲一定拍攝于“戲說”風流行的2000年左右;還有人根據(jù)其中“老爸”這個稱呼,推測該戲一定產(chǎn)生于用自己的心得說歷史、把經(jīng)典加以碎片化處理的2006年左右。文學作品的年代分歧,一般都是這么產(chǎn)生的。《木蘭詩》也不例外。
詳細分析
《木蘭詩》究竟是什么時代的產(chǎn)物? 花木蘭為什么姓花? 她的家鄉(xiāng)究竟在哪里?
《木蘭詩》的原文,自相矛盾,時代符號錯綜糾結:
機杼:木蘭在家里織布,后文還有“出郭相扶將”,說明木蘭的家是在城市范圍內(nèi)的。這個關鍵詞說明木蘭家過著漢人的生產(chǎn)方式,至少是漢化的鮮卑人。“昨夜”,為什么朝廷要在夜間把出征名冊通知到戶呢?按照我們的生活常識,不應該是白天張大榜公布嗎?這恐怕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遺習了。北方部落,白天出去放牧,夜里才回到部落,所以大事軍務,都在夜間通告到戶。北魏鮮卑人入中原不久,還應該保持著這一遺習。軍書:即兵冊。北朝時,世兵制過渡到府兵制,軍戶、士家世代出兵員,父退子繼,戶口也與民戶不同,平時生產(chǎn)、訓練,戰(zhàn)時出征。北朝和隋初時,這樣的家庭,社會地位低于民戶,但高于奴婢。隋煬帝時,軍戶編入民籍,差別消失?珊-天子:詩句里邊上一句“可汗”(“可汗大點兵”),下一句“天子”(“歸來見天子”),指的都是同一人,就是皇帝,游牧民族稱其為“可汗”,漢族稱其為“天子”。這樣混亂的稱呼,應當是因為北魏孝文帝開始強制漢化,不說漢語就不許當公務員,而民間趕緊改口,但改口不久,時時仍要冒出一點“口音”的緣故。據(jù)考,一直到隋代,有些鮮卑族的軍戶還是時有口音的。 市鞍馬:這一段非常奇異。木蘭去搜街,買了一大堆裝備回來。唐代以前,世兵或府兵由國家提供裝備、補給,而從唐代起,府兵要自帶裝備、補給,所以,這一段的描寫背景不會早于唐代初期。至于里邊東南西北各買一樣的寫法,叫做互文,形容木蘭搜街,跑了很大一圈,很認真地置辦裝備,為后文木蘭能夠作戰(zhàn)立功進行鋪墊。拿到現(xiàn)在,就像老人磨嘰月光族的句法:“一天也不懂過日子,今天上五愛買雙鞋,明天擱中街買個包兒,后天上網(wǎng)買套衣服,就知道刷卡”(編者注:五愛市場為沈陽的服裝織紡批發(fā)集散地,中街則是沈陽著名的商業(yè)步行街。)十二:文中三次出現(xiàn)十二,軍書是十二卷,策勛是十二轉,出征居然也是十二年。這顯然是約數(shù)。古人習慣以虛數(shù)入詩,如三、九、十、十二、千、萬等,但十二用得這樣頻繁,說明隋唐之際,十二是比較被習慣入詩的一個流行的數(shù)字。黑山:不是遼寧的黑山。有考據(jù)稱,這里的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東南百里。燕山:也不是北京的燕山,而是“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的杭愛山。“殺虎山”和“燕然山”一代,都是北魏與柔然間大戰(zhàn)的著名戰(zhàn)場。策勛:隋開皇初年,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國以下十一等,以酬勛勞!笆墶钡娜謩字贫却_立于唐高祖武德七年。這又是唐朝時候的事情了。花黃:即額黃、眉間黃。這種妝扮起源于北周。原來,北周宣帝宇文斌禁止天下婦女施粉黛,除了嬪妃宮女,都得“黃眉墨妝”。這說明《木蘭詩》產(chǎn)生年代不能早于北周宣帝末年。但,到唐時花黃已不流行了。紅妝:姐姐歡迎妹妹,“當戶理紅妝”。紅妝是胭脂,屬于施粉黛之列,說明這個姐姐又是唐朝人。
花木蘭[隋朝女將] - 史海鉤沉
年代考證
根據(jù)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約作于北魏遷都洛陽以后,中經(jīng)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于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zhàn),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zhàn)爭,且表現(xiàn)突出,但卻無人發(fā)現(xiàn)她是女子。戰(zhàn)爭結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姓氏解析
據(jù)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可見,木蘭本姓朱,西漢人,出生于今武漢市黃陂區(qū)姚集鎮(zhèn)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關文獻、實物、 傳記三重證據(jù)。
故里探尋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他認為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后。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說學術界并不認可。當前爭議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陜西延安四個地方。虞城由娘娘廟改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家鄉(xiāng);黃陂由木蘭樹稱木蘭山,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故里;延安在黃河西邊百余里,也可“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那里有座萬花山,也被附會為木蘭故里。以上三地都認為木蘭是隋朝或唐朝人。
1、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zhèn)是木蘭故里,有花木蘭祠為證。
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為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后樓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間。大門過道內(nèi),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zhàn)馬;大殿內(nèi),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侍衛(wèi);后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nèi)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上,原祠毀于1943年一場戰(zhàn)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做出決定,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xiāng)”,并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木蘭葬于延安,圣地有勝跡。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xiāng)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死后葬于村旁山上,稱“花家陵”;实圻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復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梁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nèi)遍植滿了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xiàn)了木蘭當年的英雄氣概。
2、安徽亳州市也有史書文物建筑證明自己是花木蘭故里。 亳州說認為花木蘭是漢朝人,早于北朝的木蘭辭,符合邏輯。城郊有陵,并有多塊石碑。 木蘭亳州人之說主要有下列根據(jù):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統(tǒng)志》載:“木蘭姓魏,亳州人。嘗代父戍完(縣),唐封孝烈將軍”。
(二)清代,《大清一統(tǒng)志》引《大明一統(tǒng)志》云:“木蘭姓魏,亳州人。漢文帝時,匈奴寇北邊,發(fā)內(nèi)郡戍之。木蘭代父為戍卒,以功為小校,所戍是完縣,故完人祀之。孝烈將軍,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來的《鳳陽府志》、《潁州府志》、《保定府志》異口同聲,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薄稓w德府志》云:“木蘭,亳之譙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縣志》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
(五)清代由皇帝欽定的大型圖書《古今圖書集成》內(nèi)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稱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蘭祠賽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說:“木蘭,亳人,魏氏女!
(七)完縣(今名順平縣)木蘭祠元代碑刻《漢孝烈將軍記》言:“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
(八)木蘭戍邊燕山,《燕山叢錄》一書對木蘭的記載較為詳細,云:“完縣東門外有孝烈廟,榜曰孝烈將軍!薄洞笄逡唤y(tǒng)志》引《大明一統(tǒng)志》云:“縣東或云即木蘭女嘗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將軍。”有古碑稱曰:“木蘭姓魏,亳州人!
。ň牛v代學者,如元代學者達世安、明代學者朱國楨、明代詩人吳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無誤地稱:“木蘭姓魏,亳州人。”
。ㄊ┠咎m家鄉(xiāng)亳州及木蘭戍邊之地燕山一帶均有很多傳說,不約而同地認為:木蘭是漢代女子,從軍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3、湖北黃陂縣:據(jù)一些史料記載,湖北黃陂縣城北20里為木蘭故鄉(xiāng),古時曾置木蘭縣。
在《湖北通志》、《黃陂縣志》因黃陂有木蘭廟、木蘭將軍冢。《木蘭古傳》曰:“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人也!鼻濉吨倚⒂铝移媾畟鳌贩Q:“木蘭朱姓,為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zhèn)人!笔穫髅魇緞t成為湖北黃陂人“與木蘭同籍”的最大理由。黃陂雙龍鎮(zhèn)有座“木蘭山”,山的北坡有一大土冢,冢前墓碑銘刻“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木蘭山上尚存“唐木蘭將軍坊”,上鐫“忠孝勇節(jié)”。
花木蘭[隋朝女將] - 家鄉(xiāng)故里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他認為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后。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說學術界并不認可。當前爭議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陜西延安四個地方。虞城由娘娘廟改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家鄉(xiāng);黃陂由木蘭樹稱木蘭山,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故里;延安在黃河西邊百余里,也可“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那里有座萬花山,也被附會為木蘭故里。以上三地都認為木蘭是隋朝或唐朝人。
1、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zhèn)是木蘭故里,有花木蘭祠為證。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為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后樓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間。大門過道內(nèi),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zhàn)馬;大殿內(nèi),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侍衛(wèi);后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nèi)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上,原祠毀于1943年一場戰(zhàn)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做出決定,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xiāng)”,并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這意味著,木蘭故鄉(xiāng)在虞城已經(jīng)獲得權威機構的最終認可和確定。
木蘭葬于延安,圣地有勝跡。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xiāng)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死后葬于村旁山上,稱“花家陵”;实圻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復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梁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nèi)遍植滿了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xiàn)了木蘭當年的英雄氣概。
2、安徽亳州市也有史書文物建筑證明自己是花木蘭故里。亳州說認為花木蘭是漢朝人,早于北朝的木蘭辭,符合邏輯。城郊有陵,并有多塊石碑。
木蘭亳州人之說主要有下列根據(jù):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統(tǒng)志》載:“木蘭姓魏,亳州人。嘗代父戍完(縣),唐封孝烈將軍”。
。ǘ┣宕,《大清一統(tǒng)志》引《大明一統(tǒng)志》云:“木蘭姓魏,亳州人。漢文帝時,匈奴寇北邊,發(fā)內(nèi)郡戍之。木蘭代父為戍卒,以功為小校,所戍是完縣,故完人祀之。孝烈將軍,唐所封也!
。ㄈ┟髑逡詠淼摹而P陽府志》、《潁州府志》、《保定府志》異口同聲,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薄稓w德府志》云:“木蘭,亳之譙人也!
。ㄋ模┕糯顿裰葜尽贰ⅰ锻昕h志》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
。ㄎ澹┣宕苫实蹥J定的大型圖書《古今圖書集成》內(nèi)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鞔舶从罚ɑ始沂饭,自稱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蘭祠賽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說:“木蘭,亳人,魏氏女!
。ㄆ撸┩昕h(今名順平縣)木蘭祠元代碑刻《漢孝烈將軍記》言:“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
(八)木蘭戍邊燕山,《燕山叢錄》一書對木蘭的記載較為詳細,云:“完縣東門外有孝烈廟,榜曰孝烈將軍。”《大清一統(tǒng)志》引《大明一統(tǒng)志》云:“縣東或云即木蘭女嘗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將軍!庇泄疟Q曰:“木蘭姓魏,亳州人。”
(九)歷代學者,如元代學者達世安、明代學者朱國楨、明代詩人吳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無誤地稱:“木蘭姓魏,亳州人!
。ㄊ┠咎m家鄉(xiāng)亳州及木蘭戍邊之地燕山一帶均有很多傳說,不約而同地認為:木蘭是漢代女子,從軍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3、湖北黃陂縣
據(jù)一些史料記載,湖北黃陂縣城北20里為木蘭故鄉(xiāng),古時曾置木蘭縣。在《湖北通志》、《黃陂縣志》因黃陂有木蘭廟、木蘭將軍冢!赌咎m古傳》曰:“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人也!鼻濉吨倚⒂铝移媾畟鳌贩Q:“木蘭朱姓,為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zhèn)人。”史傳明示則成為湖北黃陂人“與木蘭同籍”的最大理由。黃陂雙龍鎮(zhèn)有座“木蘭山”,山的北坡有一大土冢,冢前墓碑銘刻“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木蘭山上尚存“唐木蘭將軍坊”,上鐫“忠孝勇節(jié)”。
花木蘭[隋朝女將] - 贊頌詩文
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在《木蘭詩》的注解中稱“不知起于何代”。《古今樂錄》記載:“《木蘭詩》本唐朔方節(jié)度使韋元甫始得于民間!比欢,《古今樂錄》早已失傳。此說如今仍有爭議。參見《木蘭詩》種種。
《木蘭辭》—— 郭茂倩 《樂府詩集》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評價:北朝樂府民歌,又稱《木蘭辭》,約作于北魏遷都洛陽以后,中經(jīng)隋唐文人潤色。最初錄于南朝陳僧智匠《古今樂錄》,長300余字。它是我國古代民間文學中的一篇優(yōu)秀敘事詩。寫的是女英雄木蘭喬扮男裝替父從軍,最后光榮還鄉(xiāng)的故事。這是一首流傳很廣的北方民歌《木蘭辭》,這首民歌的主角是一位英勇的北方這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木蘭從軍》
原文: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少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zhàn)驅馳凡十有二年,數(shù)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翻譯:木蘭是古時候的一位民間女子。從小練習騎馬,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術不斷精深。時值皇上點兵,她的父親也在名冊上,和同村的許多年輕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親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勝任。木蘭便女扮男裝,給馬在集市配好馬鞍,替父親出征。逆黃河而上,翻越黑山,與敵作戰(zhàn)馳騁沙場十二年之久,屢建奇功。哈!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我看到木蘭從軍之事后便更加相信這個道理了。
花木蘭[隋朝女將] - 紀念景點
木蘭祠
木蘭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間(1201-1208),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zhèn)酒都監(jiān)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并創(chuàng)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tǒng)二年(1334),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7),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于歷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余畝,住僧人十余人。
1943年毀于戰(zhàn)火,F(xiàn)幸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于該祠大門內(nèi)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后皆為深浮雕的二龍云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型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夸張浪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云,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臥,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tǒng)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jīng)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后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墻。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于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jié)。中國部分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nèi)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大多數(shù)學者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xiāng)在虞城。
木蘭天池
木蘭天池風景區(qū)位于黃陂區(qū)北部的石門山,距武漢市中心僅55公里,距天河機場僅45公里。整個景區(qū)占地面積4800畝,分為風景游覽區(qū)和休閑度假區(qū)。其主峰海拔520.6公尺,屬大別山南麓一脈,這里溝壑縱橫,林木茂盛,一年四季流水不斷,呈現(xiàn)的是一種山水交融的濕地生態(tài)。景區(qū)年平均氣溫介于15-22℃之間,七月份平均氣溫25.8℃,年降水量平均2000毫米左右。
木蘭天池有一條長達10華里的大峽谷,由飛瀑、溪潭、怪石、奇木“ 四絕 ”構成的自然景觀達 200 多處,可謂十步一景,百步一絕。峽谷兩頭挑著明鏡一般的高山湖泊,大小天池的上下落差約有 380 多米。這里素有“ 湖北的九寨溝 ”、“ 武漢的廬山 ”之說。據(jù)當?shù)匕傩湛陬^相傳,這里是木蘭將軍的外婆家,是木蘭將軍小時候生活、習武的地方,還是原國家主席李先念同志生活戰(zhàn)斗過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許多革命遺址呢!也有太平天國洪秀全時期的許多古寨遺址 。所以說木蘭天池每一個景點就是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花木蘭[隋朝女將] - 影視歌頌
1927版《花木蘭》
導演:李萍倩
編劇:劉豁公
主演:胡姍 朱剛 張振鐸 章志直
上映:1927年
地區(qū):中國大陸
顏色:黑白
類型:劇情片
1939版《花木蘭》
導演:麥嘯霞
編。蝴渿[霞
主演:鄺山笑 陳云裳 鄭生 李幽慈 黃壽年
上映:1939年02月08日
地區(qū):中國香港
語言:粵語
顏色:黑白
聲音:單聲道
類型:劇情片
1951版《花木蘭》
導演:陳皮 顧文宗
編。宏惼 顧文宗
主演:任劍輝 甘露 石燕子 羅艷卿 劉桂康
上映:1951年12月29日
地區(qū):中國香港
語言:粵語
顏色:黑白
聲音:單聲道
類型:劇情片
1961版《花木蘭》
導演:黃鶴聲
編。豪顗垤
主演:麥炳榮 鳳凰女 陳錦棠 陳好逑 半日安
上映:1961年12月13日
地區(qū):中國香港
語言:粵語
顏色:黑白
聲音:單聲道
類型:戲曲片
1964版《花木蘭》
導演:岳楓
編劇:葛瑞芬 費安娜 董千里
主演:凌波 金漢 陳燕燕 楊志卿 朱牧 李昆
出品:邵氏電影公司
上映:1964年6月18日
地區(qū):中國香港
類型:黃梅戲 / 劇情片 / 動作片
1996版《花木蘭》
劇集:23集
劇情簡介:北魏孝文帝年間,可汗發(fā)兵南侵。花志芳、劉光、王勇三人毅然從軍。在一次戰(zhàn)斗中,花志芳中箭致殘,告老還鄉(xiāng)。幾年后,可汗再次發(fā)兵中原,邊關告急,朝廷緊急征兵。突一日,軍帖到,征花志芳速到軍營,效命朝廷。侍父至孝的花木蘭,含淚剪斷青絲,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路遇劉光之子劉元度,結為知己,共抗番軍。王勇之子王強與阿拉虎勾結,殺死劉光。元度被封元帥,木蘭封為三關大帥,奇蓮公主揭穿木蘭身份,木蘭被貶還鄉(xiāng),可汗乘機再次攻打一關。耶律豹與阿拉虎聯(lián)合 ,擒住可汗,并圍殺元度,王強悔過自新,助木蘭殺退番軍,救出元度。耶律豹因阿拉虎之死再次發(fā)兵,一關前惡戰(zhàn)連連;噬舷轮颊倩啬咎m,木蘭與眾將士奮勇抗敵,大敗番軍。耶律豹奉上降表,邊關戰(zhàn)事終告結束。木蘭回復女兒身,并與劉元度成就一段百生佳話。中華民族之巾幗英雄,首推花木蘭,其傳奇故事以一首木蘭詞傳誦至今。本劇場面氣勢浩大,人物刻畫細膩,實為一部既有嚴正義體,又有豐富劇情,多姿多彩的連續(xù)劇。
補充評語:劇中的花木蘭是個武功高手,智謀也還不錯,就真正的花木蘭形象來說,比較符合觀眾期待,其他的演員基本可以忽略。
1998版《花木蘭》電視劇
地區(qū):中國臺灣、內(nèi)地合拍
長度:48集
類型:武俠/喜劇
導演:李惠民,賴水清
主演:袁詠儀、趙文卓、孫興、焦恩俊、鄭佩佩、李立群、關禮杰、張鐵林等
日期:1998年 香港
1998版《花木蘭》電影
片名:花木蘭 A Tough Side of A Lady
地區(qū):中國香港(TVB)
類型:歷史人物
集數(shù):20集
首播:1998年
演員:王喜 陳妙瑛 羅家英 傅明憲 韋家雄 劉永健 張玉珊
迪士尼動畫——《花木蘭》
英文片名:Mulan
國家/地區(qū):美國
區(qū)域:歐美
出品:Walt Disney Pictures[us]
類型:喜劇 冒險 動畫
分級:美國G
片長:88 分鐘
上映時間:1998年06月05日
花木蘭[隋朝女將] - 新片上映
2009版《花木蘭》電影
國家地區(qū):中國
片名:花木蘭
英文名:mulan
類型:古裝 歷史
導演:馬楚成
主演:趙薇、陳坤、胡軍、房祖名、于榮光、劉雨欣、李玖哲
幕后花絮
《花木蘭》于2009年2月10日開機,由星光國際投資。據(jù)了解,本片將一改好萊塢卡通式的手法,續(xù)寫一部國人心中原汁原味的傳奇故事。《花木蘭》演員陣容強大,除了趙薇和陳坤外,片中的大反派——由影帝胡軍扮演,他在《花木蘭》中飾演的是柔然王子,并與趙薇所飾演的花木蘭有多場對手戲。他在片中的造型與當年的蕭峰多少有點相像:一頭“飄逸”的長發(fā),一身寬大的長袍。單于房祖名與“海豚音王子”Vitas也傾力加盟。據(jù)馬楚成透露,俄羅斯神秘男高音Vitas將在片中飾演洋俘虜。《花木蘭》將分別在河北易縣的影視基地和大漠取景拍攝。 此次《花木蘭》的配樂陣容亦堪稱完美,由五位著名音樂人張亞東、李偉菘、李偲菘、小柯、易家揚聯(lián)手打造。馬楚成版的《花木蘭》是以樂府歌詞中的《木蘭辭》為藍本,不過,為了增加可看性,馬楚成在增加房祖名、VITAS等男性角色的同時,還安排了“小花木蘭”一角,并邀請到《長江七號》中有出色表演的徐嬌出演。在記者會上,人小鬼大的徐嬌自我分析說,她會被選上飾演少年花木蘭,完全是因為自己特別會“女扮男裝”,“當然,我特別有正義感也是原因之一。在學校里,我就經(jīng)常會保護別的小朋友不受欺負! 趙薇說:“這個角色對于一個女演員來說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機會,去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去表現(xiàn)自己的演技,我也希望我的創(chuàng)作能夠符合大家理想中的花木蘭!
幕后制作
張挺表示創(chuàng)作《花木蘭》壓力并不大,“因為歷史上要援引的史料不多,除了一部《木蘭辭》,其實沒有多少花木蘭的介紹,甚至是否真有這個人物都是有爭議的”。正是因為花木蘭“背景清白”,張挺創(chuàng)作起來也更有空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在軍營十八年直至做到大將軍,她如何克服生理差異,如何掩藏秘密,如何帶兵打仗,里面有很多曲折的故事,可以讓我盡情發(fā)揮”。張挺還給花木蘭設置了一段非常壓抑和哀婉的感情生活,“花木蘭本身是男裝從軍,這讓她不得不顧及身份,另外即使別人知道了她的女兒身,戰(zhàn)場上容不下花前月下,花木蘭必須像其他男兵一樣粗糙,這份感情到最后非常悲涼”。張挺稱他和導演馬楚成的想法一樣,《花木蘭》總體說來是一部以戰(zhàn)反戰(zhàn)呼喚和平的片子。至于花木蘭的扮演者趙薇,張挺稱對趙薇的入選很滿意,因為“趙薇身上有一種難得的颯爽英氣”。
票房統(tǒng)計
2009年末賀歲排頭兵的《花木蘭》不負眾望,在眾多好萊塢大片的圍追堵截下狂攬8000萬,可謂打響了賀歲片的第一炮。據(jù)悉,片方對破億十分期待,并有意投拍續(xù)集;咎m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2009年的賀歲電影由香港著名導演馬楚成執(zhí)導由陳坤趙薇領先一批大牌主演的《花木蘭》,不僅在票房上贏得頭彩之外,更是引起了“花木蘭熱”,在國內(nèi)知名搜索引擎上,電影“花木蘭”、小說“花木蘭”、電視劇“花木蘭”等等搜索排行上均榜上有名,占據(jù)領先地位,而“花木蘭”忠義兩的全民族精神更是激起眾多中國觀眾的民族情懷。對于《花木蘭》在如此重壓下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績,而且各地的影院也開始重新安排《花木蘭》的場次,吸引影迷觀眾。對于這些現(xiàn)象,星光國際懂事長王喆表示:是金子總是會發(fā)光的,對于現(xiàn)在取得的成績,自己也是相當滿意,并且對《花木蘭》破億相當期待,并表示今年有可能將拍攝《花木蘭2》。
宣傳推廣
2009年5月赴法國參加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舉行電影《花木蘭》記者會,發(fā)布首款預告片及海報,與歐洲多國洽談發(fā)行
2009年6月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舉辦花木蘭之夜主題活動,發(fā)布海報,引媒體廣泛關注
2009年9月花木蘭官網(wǎng)啟動,首支主題音樂《木蘭星》發(fā)布,第二款預告片發(fā)布
2009年10月赴日本參加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舉辦花木蘭推廣會,人氣爆棚,引日韓片商矚目
2009年10月赴花木蘭故里河南商丘虞縣參加木蘭文化節(jié)
2009年11月電影《花木蘭》同名圖書及原聲大碟(OST)將全國發(fā)行。
2009年11月花木蘭劇組將奔赴美國,推廣花木蘭,覬覦北美市場,弘揚民族文化
2009年11月16日舉行電影《花木蘭》北京首映禮,而后將展開大規(guī)模巡回宣傳活動
2009年11月26日《花木蘭》新加坡上映
2009年11月27日零時《花木蘭》全國正式上映
2009年12月1日三天一舉拿下3200萬票房顛覆歷史
2009年12月19日,第53屆亞太影展開幕電影《花木蘭》在高雄召開特映發(fā)布會。電影出品人王喆、導演馬楚成、主演房祖名、徐嬌亮相出席,為影片放映助陣。作為內(nèi)地首部賀歲大片,《花木蘭》在取得喜人票房成績的同時,又獲邀成為亞太影展開幕電影,可謂雙喜臨門。
花木蘭[隋朝女將] - 相關游戲
中文名稱:花木蘭
英文名稱:Hua Mu Lan
游戲容量:441.48MB
發(fā)行公司:斯普
制作公司:斯普
發(fā)售日期:2005年1月21日
游戲語言:簡體中文
游戲類型:動作角扮演類
運行環(huán)境
系統(tǒng):Windows98/95/Me/2000/2003
CPU:PentiumIII 200 MHz / PentiumIII 800 MHz
內(nèi)存:128 MB / 256 MB
顯示:DirectX 8.0 或以上版本支持DirectX 64K色的顯卡32M顯存
光驅:24倍速以上 硬盤:500 MB以上 / 800 MB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