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皇甫謐

    皇甫謐

    皇甫謐(215年-282年),字士安,幼名靜,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彭陽縣古城)人,西晉學者、醫(yī)學家,曾祖父為東漢太尉皇甫嵩。少家貧,邊耕邊讀。學習廢寢忘食。博覽儒家經(jīng)典百家,人稱“書淫”。淡于名利。舉孝廉而不行,相國征辟而不就。晉武帝屢下詔敦促,皆固辭,終身不仕,潛心著述。上表,武帝贈書一車。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yī)學著作,即《素問》、《針經(jīng)》(即《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綜合編著成《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jīng)》,共10卷,乃中國針灸學名著。到了南北朝,才被改為12卷本。其晚年患風痹疾。太康三年(282年)卒,時年六十八。另著《帝王世紀》、《高士傳》、《列女傳》、《玄晏春秋》、《年歷》等。

    人物生平

    所處歷史

    皇甫謐家族興盛時期大體在東漢中葉,其祖上有兩個著名人物,一個是皇甫規(guī),一個叫皇甫嵩;矢σ(guī)初為縣小吏,因抗羌有功,從公元141年開始,才在歷史上嶄露頭腳,官一直做至度遼將軍、尚書,封壽成亭候;矢︶砸蜴(zhèn)壓黃巾起義有功,官拜征西將軍、太尉。由于這兩個人物的相繼出現(xiàn),皇甫家族便一下子成為東漢中期的四大家族之一,并列為名門望族之中。在前升至皇甫嵩、皇甫規(guī)的祖上,皇甫棱曾為度遼將軍,皇甫旗為扶鳳都尉,這兩人的活動時間大約在公元100年前后。這樣推算,從西漢朝那縣于公元前114年初置到皇甫謐祖上的興盛,相距200年以上。而皇甫謐生于漢末建安19年(公元215年),六歲時,曹丕代漢而立,東漢亡,其一生的主要活動在魏晉,所以史學上稱他為“晉代的著名學者”。與西漢朝那縣初置相距至少在300年以上。

    所以要搞清皇甫謐的籍地,必須將皇甫謐本人及其祖上的歷史活動時間搞清楚,再不要用300年前的歷史證明300年以后的事情。

    出身名門

    皇甫謐出身于東漢名門世族,六世祖皇甫棱為度遼將軍,五世祖皇甫旗為扶鳳都尉,四世祖皇甫節(jié)為雁門太守。節(jié)之弟皇甫規(guī)是個文武全才,時為安羌名將,官至度遼將軍、尚書,封壽成亭侯,為涼州三明之一。曾祖皇甫嵩因鎮(zhèn)壓黃巾起義有功,官拜征西將軍,太尉。后來,皇甫氏族漸趨沒落,但朝中大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謐的祖父皇甫叔獻,當過霸陵令,父親皇甫叔侯,僅舉孝廉。

    家道衰落

    皇甫謐生后遂喪生母,家道更加衰落,過繼給叔父,十五歲時隨叔父遷居新安(今浥池),在戰(zhàn)亂中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貪玩不習上進,跟村童編荊為盾,執(zhí)杖為矛,分陣相刺,嬉游習兵。年二十(公元234年)。仍游蕩無度,猶不好學,人以為癡。一次,謐將所得瓜果進獻叔母任氏,任氏說:“《孝經(jīng)》云‘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嘆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從教。豈我居不卜鄰,教有所闕,何爾魯純之甚也!修身篤學,自汝得之,與我何有!保ā稌x書·皇甫謐傳》)因?qū)χ魈,謐甚感痛,遂拜鄉(xiāng)人席坦受書。

    發(fā)奮著述

    皇甫謐從此改弦易轍,矢志發(fā)奮讀書;二十六歲時(公元241年),以漢前紀年殘缺,遂博案經(jīng)傳,旁采百家,著《帝王世紀》《年歷》等;四十歲(公元254年),叔父有子既冠,喪所生后母,遂還故鄉(xiāng);四十二歲(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風痹癥,悉心攻讀醫(yī)學,開始撰集《針灸甲乙經(jīng)》;四十六歲(公元260年)時已為名聲鶴起的著名學者,魏相司馬昭下詔征聘做官,不仕,作《釋勸論》,仍耽玩典籍,忘其寢食,時人謂之書淫;五十一歲時(公元267年)晉武帝續(xù)詔不仕,相傳曾到陜西隴縣龍門洞、平?jīng)鲠轻忌奖茉t;五十三歲時(公元269年),武帝頻下詔敦逼,上疏自稱草莽臣,乃不仕;五十四歲時(公元270年),又舉賢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書,武帝送書—車;六十—歲時(公元277年),帝又詔封為太子中庶、議郎、著作郎等,皆不應(yīng),著驚世駭俗的《篤終論》;六十八歲時(公元282年),《皇帝針灸甲乙經(jīng)》刊發(fā)經(jīng)世,皇甫謐在張鰲坡去世,其子童靈、方回,尊父篤終遺訓,擇不毛之地,將其儉禮薄葬于塬邊。世人稱之為“皇甫冢子”。

    皇甫謐

    內(nèi)部爭權(quán)

    皇甫謐生于東漢,長于曹魏,沒于西晉,在血風腥雨、病餓交加中度過了一生。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殺伐攘奪,天下離亂,民不聊生。在母腹中的皇甫謐,就嗅到了人間的血腥味,這一年(公元214年),曹操殺害了躲在夾壁中的伏皇后及兩個年未及笄的兒子;當他剛會呀呀學語的時候(公元217年),曹操又殺害了天下名士楊修,給他上了血腥的第一課。剛過了三年,曹丕廢漢帝自立(公元220年),東漢亡。接著劉備在成都、孫權(quán)自武昌稱帝,天下三分。公元249年,魏權(quán)臣司馬懿制造了“高平陵事件”,把曹爽兄弟和名士何晏、丁謐、李勝、畢軌、恒范等誅滅三族;此后,掌權(quán)的司馬氏又相繼誅殺了夏侯玄、李豐、張緝、高貴鄉(xiāng)公曹髦、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嵇康;公元265年,司馬炎逼迫常道鄉(xiāng)公魏帝曹奐禪位,魏亡。晉王朝統(tǒng)—后,沒有維持多久,又爆發(fā)了“八王之亂”,西晉王朝在混亂中覆滅,接踵而來的是“五胡十六國”的長期大分裂。中國歷史上幾個著名戰(zhàn)爭,如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個時期。

    史料記載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靜,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省平?jīng)鍪徐`臺縣)人。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學者,在文學、史學、醫(yī)學諸方面都很有建樹。古人曾贊云:“考晉時著書之富,無若皇甫謐者!保ɡ罹迊怼稌盼纳袝┰~后》) 。

    皇甫謐,漢太尉嵩之曾孫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學,游蕩無度,或以為癡。嘗得瓜果,輒進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經(jīng)》云:’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杲衲暧喽,目不存教,心不入道,無以慰我!币驀@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豈我居不卜鄰,教有所闕,何爾魯鈍之甚也!修身篤學,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qū)χ魈椤Vk乃感激,就鄉(xiāng)人席坦受書,勤力不怠。居貧,躬自稼穡,帶經(jīng)而農(nóng),遂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沈靜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為務(wù),自號玄晏先生。著《禮樂》、《圣真》之論。后得風痹疾,猶手不輟卷。

    或勸謐修名廣交,謐以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處,居田里之中亦可以樂堯、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為名乎”。作《玄守論》以答之,曰:

    或謂謐曰:"富貴人之所欲,貧賤人之所惡,何故委形待于窮而不變乎?且道之所貴者,理世也;人之所美者,及時也。先生年邁齒變,饑寒不贍,轉(zhuǎn)死溝壑,其誰知乎?"

    謐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擾全道以損性命,安得去貧賤存所欲哉?吾聞食人之祿者懷人之憂,形強猶不堪,況吾之弱疾乎!且貧者士之常,賤者道之實,處常得實,沒齒不憂,孰與富貴擾神耗精者乎!又生為人所不知,死為人所不惜,至矣!喑聾之徒,天下之有道者也。夫一人死而天下號者,以為損也;一人生而四海笑者,以為益也。然則號笑非益死損生也。是以至道不損,至德不益。何哉?體足也。如回天下之念以追損生之禍,運四海之心以廣非益之病,豈道德之至乎!夫唯無損,則至堅矣;夫唯無益,則至厚矣。堅故終不損,厚故終不薄。茍能體堅厚之實,居不薄之真,立乎損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則我道全矣。"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或有箴其過篤,將損耗精神。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命之修短分定懸天乎!"

    叔父有子既冠,謐年四十喪所生后母,遂還本宗。

    城陽太守梁柳,謐從姑子也,當之官,人勸謐餞之。謐曰:"柳為布衣時過吾,吾送迎不出門,食不過鹽菜,貧者不以酒肉為禮。今作郡而送之,是貴城陽太守而賤梁柳,豈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時魏郡召上計掾,舉孝廉;景元初,相國辟,皆不行。其后鄉(xiāng)親勸令應(yīng)命,謐為《釋勸論》以通志焉。其辭曰:

    相國晉王辟余等三十七人,及泰始登禪,同命之士莫不畢至,皆拜騎都尉,或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進奉朝請,禮如侍臣。唯余疾困,不及國寵。宗人父兄及我僚類,咸以為天下大慶,萬姓賴之,雖未成禮,不宜安寢,縱其疾篤,猶當致身。余唯古今明王之制,事無巨細,斷之以情,實力不堪,豈慢也哉!乃伏枕而嘆曰:“夫進者,身之榮也;退者,命之實也。設(shè)余不疾,執(zhí)高箕山,尚當容之,況余實篤!故堯、舜之世,士或收跡林澤,或過門不敢入。咎繇之徒兩遂其愿者,遇時也。故朝貴致功之臣,野美全志之士。彼獨何人哉!今圣帝龍興,配名前哲,仁道不遠,斯亦然乎!客或以常言見逼,或以逆世為慮。余謂上有寬明之主,下必有聽意之人,天網(wǎng)恢恢,至否一也,何尤于出處哉!”遂究賓主之論,以解難者,名曰《釋勸》。

    客曰:"蓋聞天以懸象致明,地以含通吐靈。故黃鐘次序,律呂分形。是以春華發(fā)萼,夏繁其實,秋風逐暑,冬冰乃結(jié)。人道以之,應(yīng)機乃發(fā)。三材連利,明若符契。故士或同升于唐朝,或先覺于有莘,或通夢以感主,或釋釣于渭濱,或叩角以干齊,或解褐以相秦,或冒謗以安鄭,或乘駟以救屯,或班荊以求友,或借術(shù)于黃神。故能電飛景拔,超次邁倫,騰高聲以奮遠,抗宇宙之清音。由此觀之,進德貴乎及時,何故屈此而不伸?今子以英茂之才,游精于六藝之府,散意于眾妙之門者有年矣。既遭皇禪之朝,又投祿利之際,委圣明之主,偶知己之會,時清道真,可以沖邁,此真吾生濯發(fā)云漢、鴻漸之秋也。韜光逐藪,含章未曜,龍潛九泉,堅焉執(zhí)高,棄通道之遠由,守介人之局操,無乃乖于道之趣乎?

    且吾聞?wù)袚u昏回則天位正,五教班敘則人理定。如今王命切至,委慮有司,上招迕主之累,下致駭眾之疑。達者貴同,何必獨異?群賢可從,何必守意?方今同命并臻,饑不待餐,振藻皇涂,咸秩天官。子獨棲遲衡門,放形世表,遜遁丘園,不睨華好,惠不加人,行不合道,身嬰大疢,性命難保。若其羲和促轡,大火西穨,臨川恨晚,將復何階!夫貴陰賤璧,圣所約也;顛倒衣裳,明所箴也。子其鑒先哲之洪范,副圣朝之虛心,沖靈翼于云路,浴天池以濯鱗,排閶闔,步玉岑,登紫闥,侍北辰,翻然景曜,雜沓英塵。輔唐、虞之主,化堯舜、之人,宣刑錯之政,配殷、周之臣,銘功景鐘,參敘彝倫,存則鼎食,亡為貴臣,不亦茂哉!而忽金白之輝曜,忘青紫之班瞵,辭容服之光粲,抱弊褐之終年,無乃勤乎!"

    主人笑而應(yīng)之曰:“吁!若賓可謂習外觀之暉暉,未睹幽人之仿佛也;見俗人之不容,未喻圣皇之兼愛也;循方圓于規(guī)矩,未知大形之無外也。故曰,天玄而清,地靜而寧,含羅萬類,旁薄群生,寄身圣世,托道之靈。若夫春以陽散,冬以陰凝,泰液含光,元氣混蒸,眾品仰化,誕制殊征。故進者享天祿,處者安丘陵。是以寒暑相推,四宿代中,陰陽不治,運化無窮,自然分定,兩克厥中。二物俱靈,是謂大同;彼此無怨,是謂至通。

    若乃衰周之末,貴詐賤誠,牽于權(quán)力,以利要榮。故蘇子出而六主合,張儀入而橫勢成,廉頗存而趙重,樂毅去而燕輕,公叔沒而魏敗,孫臏刖而齊寧,蠡種親而越霸,屈子疏而楚傾。是以君無常籍,臣無定名,損義放誠,一虛一盈。故馮以彈劍感主,女有反賜之說,項奮拔山之力,蒯陳鼎足之勢,東郭劫于田榮,顏闔恥于見逼。斯皆棄禮喪真,茍榮朝夕之急者也,豈道化之本與!

    若乃圣帝之創(chuàng)化也,參德乎三皇,齊風乎虞、夏,欲溫溫而和暢,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欲混混若玄流,不欲蕩蕩而名發(fā)也;欲索索而條解,不欲契契而繩結(jié)也;欲芒芒而無垠際,不欲區(qū)區(qū)而分別也;欲暗然而內(nèi)章,不欲示白若冰雪也;欲醇醇而任德,不欲瑣瑣而執(zhí)法也。是以見機者以動成,好遁者無所迫。故曰,一明一昧,得道之概;一弛一張,合禮之方;一浮一沈,兼得其真。故上有勞謙之愛,下有不名之臣;朝有聘賢之禮,野有遁竄之人。是以支伯以幽疾距唐,李老寄跡于西鄰,顏氏安陋以成名,原思娛道于至貧,榮期以三樂感尼父,黔婁定謚于布衾,干木偃息以存魏,荊、萊志邁于江岑,君平因蓍以道著,四皓潛德于洛濱,鄭真躬耕以致譽,幼安發(fā)令乎今人。皆持難奪之節(jié),執(zhí)不回之意,遭拔俗之主,全彼人之志。故有獨定之計者,不借謀于眾人;守不動之安者,不假慮于群賓。故能棄外親之華,通內(nèi)道之真,去顯顯之明路,入昧昧之埃塵,宛轉(zhuǎn)萬情之形表,排托虛寂以寄身,居無事之宅,交釋利之人。輕若鴻毛,重若泥沈,損之不得,測之愈深。真吾徒之師表,余迫疾而不能及者也。子議吾失宿而駭眾,吾亦怪子較論而不折中也。

    夫才不周用,眾所斥也;寢疾彌年,朝所棄也。是以胥克之廢,丘明列焉;伯牛有疾,孔子斯嘆。若黃帝創(chuàng)制于九經(jīng),岐伯剖腹以蠲腸,扁鵲造虢而尸起,文摯徇命于齊王,醫(yī)和顯術(shù)于秦、晉,倉公發(fā)秘于漢皇,華佗存精于獨識,仲景垂妙于定方。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訴乎明王。求絕編于天錄,亮我躬之辛苦,冀微誠之降霜,故俟罪而窮處。

    其后武帝頻下詔敦逼不已,謐上疏自稱草莽臣曰:“臣以尪弊,迷于道趣,因疾抽簪,散發(fā)林阜,人綱不閑,鳥獸為群。陛下披榛采蘭,并收蒿艾。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遠。臣惟頑蒙,備食晉粟,猶識唐人擊壤之樂,宜赴京城,稱壽闕外。而小人無良,致災(zāi)速禍,久嬰篤疾,軀半不仁,右腳偏小,十有九載。又服寒食藥,違錯節(jié)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當暑煩悶,加以咳逆,或若溫虐,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噏,父兄見出,妻息長訣。仰迫天威,扶輿就道,所苦加焉,不任進路,委身待罪,伏枕嘆息。臣聞《韶》《衛(wèi)》不并奏,《雅》《鄭》不兼御,故郤子入周,禍延王叔;虞丘稱賢,樊姬掩口。君子小人,禮不同器,況臣糠<麥黃>,糅之雕胡?庸夫錦衣,不稱其服也。竊聞同命之士,咸以畢到,唯臣疾疢,抱釁床蓐,雖貪明時,懼斃命路隅。設(shè)臣不疾,已遭堯、舜之世,執(zhí)志箕山,猶當容之。臣聞上有明圣之主,下有輸實之臣;上有在寬之政,下有委情之人。唯陛下留神垂恕,更旌瑰俊,索隱于傅巖,收釣于渭濱,無令泥滓久濁清流。”謐辭切言至,遂見聽許。

    歲余,又舉賢良方正,并不起。自表就帝借書,帝送一車書與之。謐雖羸疾,而披閱不怠。初服寒食散,而性與之忤,每委頓不倫,嘗悲恚,叩刃欲自殺,叔母諫之而止。

    濟陰太守蜀人文立,表以命士有贄為煩,請絕其禮幣,詔從之。謐聞而嘆曰:"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而以革歷代之制,其可乎!夫’束帛戔戔’,《易》之明義,玄纁之贄,自古之舊也。故孔子稱夙夜強學以待問,席上之珍以待聘。士于是乎三揖乃進,明致之難也;一讓而退,明去之易也。若殷湯之于伊尹,文王之于太公,或身即莘野,或就載以歸,唯恐禮之不重,豈吝其煩費哉!且一禮不備,貞女恥之,況命士乎!孔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瘲壷绾?政之失賢,于此乎在矣。"

    咸寧初,又詔曰:"男子皇甫謐沈靜履素,守學好古,與流俗異趣,其以謐為太子中庶子。"謐固辭篤疾。帝初雖不奪其志,尋復發(fā)詔征為議郎,又召補著作郎。司隸校尉劉毅請為功曹,并不應(yīng)。著論為葬送之制,名曰《篤終》,曰:

    玄晏先生以為存亡天地之定制,人理之必至也。故禮六十而制壽,至于九十,各有等差,防終以素,豈流俗之多忌者哉!吾年雖未制壽,然嬰疢彌紀,仍遭喪難,神氣損劣,困頓數(shù)矣。常懼夭隕不期,慮終無素,是以略陳至懷。

    夫人之所貪者,生也;所惡者,死也。雖貪,不得越期;雖惡,不可逃遁。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無不之,故氣屬于天;寄命終盡,窮體反真,故尸藏于地。是以神不存體,則與氣升降;尸不久寄,與地合形。形神不隔,天地之性也;尸與土并,反真之理也。今生不能保七尺之軀,死何故隔一棺之土?然則衣衾所以穢尸,棺槨所以隔真,故桓司馬石槨不如速朽;季孫玙璠比之暴。晃墓裨,《春秋》以為華元不臣;楊王孫親土,《漢書》以為賢于秦始皇。如今魂必有知,則人鬼異制,黃泉之親,死多于生,必將備其器物,用待亡者。今若以存況終,非即靈之意也。如其無知,則空奪生用,損之無益,而啟奸心,是招露形之禍,增亡者之毒也。

    夫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見也。而大為棺槨,備贈存物,無異于埋金路隅而書表于上也。雖甚愚之人,必將笑之。豐財厚葬以啟奸心,或剖破棺槨,或牽曳形骸,或剝臂捋金環(huán),或捫腸求珠玉。焚如之形,不痛于是?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無不發(fā)之墓也。故張釋之曰:“使其中有欲,雖固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斯言達矣,吾之師也。夫贈終加厚,非厚死也,生者自為也。遂生意于無益,棄死者之所屬,知者所不行也!兑住贩Q"古之葬者,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是以死得歸真,亡不損生。

    故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設(shè)棺槨,不加纏斂,不修沐浴,不造新服,殯含之物,一皆絕之。吾本欲露形入坑,以身親土,或恐人情染俗來久,頓革理難,今故觕為之制,奢不石槨,儉不露形。氣絕之后,便即時服,幅巾故衣,以遽除裹尸,麻約二頭,置尸床上。擇不毛之地,穿坑深十尺,長一丈五尺,廣六尺,坑訖,舉床就坑,去床下尸。平生之物,皆無自隨,唯赍《孝經(jīng)》一卷,示不忘孝道。遽除之外,便以親土。土與地平,還其故草,使生其上,無種樹木、削除,使生跡無處,自求不知。不見可欲,則奸不生心,終始無怵惕,千載不慮患。形骸與后土同體,魂爽與元氣合靈,真篤愛之至也。若亡有前后,不得移祔。祔葬自周公來,非古制也。舜葬蒼梧,二妃不從,以為一定,何必周禮。無問師工,無信卜筮,無拘俗言,無張神坐,無十五日朝夕上食。禮不墓祭,但月朔于家設(shè)席以祭,百日而止。臨必昏明,不得以夜。制服常居,不得墓次。夫古不崇墓,智也。今之封樹,愚也。若不從此,是戮尸地下,死而重傷;甓徐`,則冤悲沒世,長為恨鬼。王孫之子,可以為誡。死誓難違,幸無改焉!

    而竟不仕。太康三年卒,時年六十八。子童靈、方回等遵其遺命。

    謐所著詩賦誄頌論難甚多,又撰《帝王世紀》、《年歷》、《高士》、《逸士》、《列女》等傳、《玄晏春秋》,并重于世。門人摯虞、張軌、牛綜、席純,皆為晉名臣。

    歷史評價

    司馬炎:男子皇甫謐沈靜履素,守學好古,與流俗異趣。

    房玄齡等《晉書》:①皇甫謐素履幽貞,閑居養(yǎng)疾,留情筆削,敦悅丘墳,軒冕未足為榮,貧賤不以為恥,確乎不拔,斯固有晉之高人者歟!洎乎《篤終》立論,薄葬昭儉,既戒奢于季氏,亦無取于王孫,可謂達存亡之機矣。[ ②士安好逸,棲心蓬蓽。屬意文雅,忘懷榮秩。遺制可稱,養(yǎng)生乖術(shù)。

    李巨來《書古文尚書冤詞后》:“考晉時著書之富,無若皇甫謐者。”

    人物影響

    意志品德

    殘酷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鑄就了皇甫謐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影響并激勵著后人。當他發(fā)奮讀書,名聲漸起時,周圍的人就勸他修名廣交,他認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處。居田里之中,亦可以樂堯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為名乎”,作《玄守論》,提出了“貧者士之常,賤者道之實,處常得實,沒齒不憂,孰與富貴擾神耗精者乎!”的觀點,表達了他不與世俗流趣,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思想。《晉書·皇甫謐傳》還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皇甫謐姑母的兒子梁柳當了城陽太守,將赴任,人們勸皇甫謐為其餞行。他回答說:梁柳未當官時到我家里來,我迎送他時門都不出,吃飯時只不過上一點咸菜,窮人都不認為酒肉是好朋友。今天他當上了郡守,我若為他餞行,那就是看重城陽太守而輕視梁柳,不符合古人之道,我心中不安!

    醫(yī)學貢獻

    皇甫謐小時候,過繼給叔父,遷居新安(含河南澠池縣)。叔父、叔母,尤其是叔母,很疼愛他。而皇甫謐自幼貪玩,無心向?qū)W,人們笑他是傻子。到了十七歲,人高馬大,竟“未通書史”,整天東游西蕩,象脫韁的馬,叔母對皇甫謐如此調(diào)皮搗蛋非常氣憤,恨鐵不成鋼,常常為他的前途而憂慮。一天,她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要教訓他。誰知他到了外邊弄來了香瓜、甜果之類,洋洋自得地呈獻給叔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誰知叔母更加氣憤,接過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快二十歲了,還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順父母,就得‘修身篤學’”。他很受感動,噙著淚花發(fā)誓要悔過自新,改弦更張,矢志苦學。從此以后,他刻苦攻讀,虛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下定決心要編著一部針灸學專書。

    人們不禁會問,皇甫謐面對血腥風雨、貧病交加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為什么會不被高官所動,不為富貴而移,迎風而立,以超常的毅力,耽玩典籍,著書立說,成為千古學者?也許我們從他的宇宙觀即哲學思想中能找到答案。他和中國古代的許多學者一樣,沒有系統(tǒng)地探討過自然界的本源、本質(zhì),也沒有留下專門的論述和專著,但從他傳世的大量著作中,仍然可以窺視他的哲學觀點。

    對于針灸方面的經(jīng)驗,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醫(yī)家已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jié)。如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長沙和馬王堆漢墓中,發(fā)現(xiàn)了多種周代編寫的醫(yī)書,其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jīng)》和《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戰(zhàn)國時代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也有許多論述針灸的內(nèi)容。東漢初期針灸名醫(yī)涪翁還有《針經(jīng)》的專述。但是晉代以前涉及到針灸內(nèi)容的醫(yī)書,“其父深奧”,“文多重復,錯互非一”。加上當時用竹木簡刻書,書被視為秘寶,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由于參考書奇缺,這給皇甫謐編撰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皇甫謐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他用百折不撓的精神,設(shè)法借來了需要的醫(yī)書,經(jīng)窮搜博采,獲得了大量的資料。

    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yī)學著作,即《素問》,《針經(jīng)》(即《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纂集起來,加以綜合比較,“刪其浮辭,除其重復,論其精要”,并結(jié)合自己的臨證經(jīng)驗,終于寫出了一部為后世針灸學樹立了規(guī)范的巨著—《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jīng)》,也稱《針灸甲乙經(jīng)》,簡稱《甲乙經(jīng)》。

    十二卷的《皇帝針灸甲乙經(jīng)》在總結(jié)、吸收《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針經(jīng)》、《明堂紀穴針灸治要》等許多古典醫(yī)學著作精華的基礎(chǔ)上,對針灸穴位進行了科學的歸類整理,在醫(yī)學領(lǐng)域矗起豐碑。該書共收錄穴名349個,比《黃帝內(nèi)經(jīng)》多出了189個。明確了穴位的歸經(jīng)和部位,統(tǒng)一了穴位名稱,區(qū)分了正名與別名。介紹了內(nèi)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宮科等上百種病癥及針灸治療經(jīng)驗,并對五臟與五官關(guān)系、臟腑與體表器官關(guān)系、津液運行、病有標本、虛實補瀉、天人相應(yīng)、臟腑陰陽配合、望色察病,精神狀態(tài)、音樂對內(nèi)臟器官的影響等問題都作了探討和理論上的闡述,奠定了針灸學科理論基礎(chǔ),對針灸學以至整個醫(yī)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xiàn)在的針灸醫(yī)學不但在國內(nèi)得到飛速發(fā)展,并且已經(jīng)風靡世界,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經(jīng)正式批準,把針灸列為治療專項,到處受到人們的歡迎。正因為如此,皇甫謐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唯一與孔子齊名于世界文化史的歷史名人。

    《針灸甲乙經(jīng)》,共十卷,一百二十八篇。內(nèi)容包括臟腑、經(jīng)絡(luò)、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等。書中校正了當時的腧穴總數(shù)的穴位六百五十四個(包括單穴四十八個),記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yīng)證和禁忌,說明了各種操作方法。這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有重大價值的針灸學專著,被人們稱做“中醫(yī)針灸學之祖”,一向被列為學醫(yī)必讀的古典醫(yī)書之一。唐代醫(yī)家王燾評它“是醫(yī)人之秘寶,后之學者,宜遵用之”。此書問世后,唐代醫(yī)署就開始設(shè)立針灸科,并把它作為醫(yī)生必修的教材。晉以后的許多針灸學專著,大都是在參考此書的基礎(chǔ)上加以發(fā)揮而寫出來的,也都沒有超出它的范圍。直至現(xiàn)在,我國的針灸療法,雖然在穴名上略有變動,而在原則上均本于它。一千六百多年來,它為針灸醫(yī)生提供了臨床治療的具體指導和理論根據(jù)。此書也傳到國外,受到各國,特別是日本和朝鮮的重視。公元七O一年,在日本法令《大寶律令》中明確規(guī)定用《針灸甲乙經(jīng)》列為必讀的參考書之一。足見,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jīng)》影響之深遠。

    文學貢獻

    皇甫謐與流俗異趣,不趨炎附勢,累官不仕,專一著述為務(wù),僅是一名平民學者,而著書之豐,確是魏晉首富。《帝王世紀》、《年歷》、《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郡國志》、《國都城記》等文史著作廣采百納,博據(jù)考稽,建樹史學,對三皇五帝到曹魏數(shù)千年間的帝王世系及重要事件,作了較為詳盡的整理,在史前史研究領(lǐng)域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把史前史的開端推到了“三皇”時代,并對“三皇五帝”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三皇”有兩種說法:一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另—種說法是伏羲、神農(nóng)、黃帝。“五帝”是少昊、高陽、高辛、唐堯、虞舜,把中國歷史起源的時間提前到上古時代;對前人以及《史記》中語焉不詳?shù)臍v史事實尤其是“三皇五帝”的世系紀年及重大活動進行了補充和考證;對歷史上地方名稱的前后變更及一個民族或王朝遷徙地名的變化作了較詳盡的考證;第一次對歷代土地、人口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盡的統(tǒng)計和分析,整理保存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將歷史人物放到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考察,肯定了歷史人物在歷史前進中的作用。因此,清代歷史學家錢熙祚曾評價“皇甫謐博采經(jīng)傳雜書以補史遷缺,所引《世本》諸子,今皆亡逸,斷璧殘圭,彌堪寶重”。(清錢熙祚·《帝王世紀序》)

    《皇甫謐集》、《玄晏春秋》、《鬼谷之注》,玄守、釋勸、篤終三論,高士、列女等傳,《三都賦序》,并詩誄賦頌,藏珍納萃,字字珠璣,在文學領(lǐng)域獨樹—幟。提出了文章的思想性及社會教育作用,要比“美”和“麗”更重要,反對言過其實,浮夸競興,博言空類。且許多文章中還保存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歷史價值遠遠大于文學價值。文章風格犀利,對仗工整,音語鏗鏘,結(jié)構(gòu)嚴謹,故事性強,人物形象生動,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俱佳,對后世文學的發(fā)展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哲學觀點

    他繼承了先秦以來一元論的哲學觀點,認為氣是構(gòu)成萬物生命的根源。他在《針灸甲乙經(jīng)》中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也!边@段話的意思是: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交合,生成萬物,也就是說,天所賦予的是生生之機,氣所賦予的是物質(zhì)基礎(chǔ),兩相結(jié)合,萬物才有生化之機。自然界萬物萬象正是由于所受氣不同而致。

    從四時氣候來說,有春、夏、秋、冬四氣,從自然來說有風、雨、雷、電等氣,氣是天地萬物最原始的物質(zhì)基礎(chǔ)。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廩氣而成。他在《針灸甲乙經(jīng)·精神五臟論》中說“兩精相搏謂之神”,兩性之精氣結(jié)合,產(chǎn)生新的生命,而新生命隨著形體的完備,也相應(yīng)的具備了精神。“人有五臟化五氣,所生喜、怒、悲、憂、恐”?梢娙说木駹顟B(tài)完全是隨著物質(zhì)器官的形成而出現(xiàn)。人死后,形體消亡,精神就不存在了,“精歇形散”(《晉書·皇甫謐傳·篤終論》)正是這個道理。

    皇甫謐還特別闡述了夢幻的出現(xiàn),并不是因為精神能脫離形體而獨立活動,只是或因為某些因素的刺激,或是有些情緒變化沒有消除,或出于生理器官有病等才“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保ā夺樉募滓医(jīng)》卷六),至于夢有所不同,則是由于刺激的原因不同,或者有病的器官不同,如肝臟有病者,就常夢到忿怒,睡前吃得過飽,就會夢到給別人食物等。準確的表達了物質(zhì)第一、精神第二,存在決定意識等唯物主義觀點。

    皇甫謐不僅認識到自然界是物質(zhì)的,而且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陰陽兩氣的矛盾中發(fā)展變化,促進了萬事萬物的盛衰榮枯和社會歷史的演化和進步。他在《甲乙經(jīng)五臟變腧》中說:“故陰陽者,萬物之始終,順之則生,逆之則死”,因此,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一明一昧,得道之概;一弛一張,合禮之方;一浮一沉,兼得其真”(《皇甫謐·釋勸論》)。還認為事物矛盾雙方不停地轉(zhuǎn)變,促成事物的發(fā)展和進步。在《釋勸論》中,他進一步闡述陰陽轉(zhuǎn)化的觀點“是以寒暑相推,四宿代中,陰陽不治,運化無窮,自然分定,兩克厥中”。陰陽不斷轉(zhuǎn)化,同時又互相制約。表達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因此,皇甫謐累詔不仕的原因,主要是他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用辯證法的觀點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吹搅松鐣⻊邮幒驼涡郎u的險惡,正如《晉書·阮籍傳》中所說:“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币虼耍辉敢廛Q身權(quán)貴,踏入仕途,與統(tǒng)治階級同流合污。他認為王朝的更迭和代替,表明社會的進步,而這些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是不可逆轉(zhuǎn)的,腐朽和黑暗只是社會進步中逆轉(zhuǎn)的浪花,終究會被沖刷的一干二凈。人的活動必須順時而動,尊重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籍地之爭

    皇甫謐的家鄉(xiāng)安定郡也幾易其主,成為封建勢力爭奪的焦點。連年征戰(zhàn),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徙,由漢初的14萬多銳減到2萬多。許多地方田園荒蕪,滿目瘡痍,幾乎成為無人曠野,曹操《蒿里》詩詠:“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正好反映了這種殘敗的景象。

    朝那縣的東遷

    歷史上的朝那縣,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當首推《漢書·地理志》,朝那縣“武帝元鼎三位置”,即公元前114年,屬安定郡二十一縣之一。并且記載其地望特征為:“有端詢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淵祠。應(yīng)勛曰:‘《史記》故戒那邑也!苯窆淘黻柨h曾出土過一尊朝那鼎,其銘文“第二十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兩……”銘文中的“第二十九”張連舉老先生釋為漢武帝即位至鑄鼎的時間。據(jù)紀年推算,漢武帝自公元前140年即位至元鼎5年恰好為二十九年。但筆者認為更像鑄鼎的序號,即這一鼎為朝那縣當時鑄的第二十九個鼎或其它器物。五年,指這尊鼎鑄造的時間即元鼎五年,即公元前112年。史書載,這一年10月漢武帝曾西巡隴西,立太一祠五帝壇于甘泉。其后銘文為計量單位即此鼎的容積及自身的重量。朝那縣剛建立后百廢待興,于第二年就鑄了這尊鼎,作為標準度量器物,符合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根據(jù)出文資料看,朝那縣初置時當在固原彭陽縣,這一點是無疑的。但是這是西漢中葉的事情,距皇甫家族興衰期相差200年左右。并不能確切的證明古朝那縣在時隔200年以后,以至皇甫謐生活的時代仍在原來的位置。   

    史書記載

    據(jù)《史記》、《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西漢王朝被王莽政權(quán)取而代之,光武帝劉秀起兵中興,建立東漢,羌漢戰(zhàn)爭與東漢政權(quán)與生俱來,一直沒有停止過。到東漢中期,愈來愈烈,漢安帝劉枯即位以后于公元107年,不得不下令罷西域都護府。接著于公元110年令金城郡徙襄武,公元111年,又詔隴西也徙襄武,安定徙美陽(今歧山),北地徙池陽(今陜西涇陽),上郡治衙于今白水或榆林。而關(guān)于屬縣遷徙,地方志也有詳細記載!镀?jīng)隹h志》記,西漢時,平?jīng)鑫髅娴臑跏,南面的朝那隨安定郡遷于美陽。這里說朝那在平?jīng)龅哪喜克坪踔档眠M一步商榷。但朝那縣東移確是不爭的事實。這次遷徙,可稱歷史上的大遷徙,除過官衙遷徙以外,連百姓也一同遷移,“百姓戀土,不樂去舊,遂乃刈其稼,發(fā)徹室屋,夷營壁,破積聚”。就是說,這次遷徙時割完了地里的莊稼,推倒了百姓的房屋,將院墻也夷為平地。當時又遭干旱與蝗災(zāi),莊稼無收,饑浮遍地,再加上逼民內(nèi)遷時,驅(qū)趕劫掠,流離分散,棄捐老弱,使百姓死亡大半,形成了曹操《蒿里詩》云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荒涼殘敗景象。

    過了18年,即公元129年(漢順帝永建4年),由于邊境羌事稍安,尚書虞詡上書,順帝下詔安定、上郡、北地還舊土。

    與皇甫謐籍地之爭的彭陽縣,平?jīng)鍪形骷热灰呀?jīng)排除,那么,靈臺縣之說從史料上看可以有立腳之地。靈臺縣境內(nèi)留下的大量的與皇甫謐有關(guān)的歷史遺跡為這一說提出了有力證據(jù)。朝那鎮(zhèn)有其出生地皇甫灣及朝那古城,中臺鎮(zhèn)又有其著書立說的讀書臺。特別是讀書臺,除靈臺明清、民國及當代縣志明確記載外,歷代文人騷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句,以詠皇甫謐的對歷史對人類的卓越貢獻。除過而外,靈臺更有鐵證如山的證據(jù)——皇甫謐墓。關(guān)于墓,除明以后的各代靈臺縣志均有記載外,最遠的記載可上朔到成書于公元1085年的《元豐九域志》,其志在涇州屬縣靈臺縣下記載:“有皇甫土安墓”?芍蓙硪丫,并非近代附會。1961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在經(jīng)過嚴格的考察考證后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保護單位,并探明有活土層,有墓道,知為古墓無疑。至于有人提出其墓為封土臺或為紀念性質(zhì)的墓,純屬沒有根據(jù),不顧事實的無稽之談。

    至此,皇甫謐籍地之爭并不能算是塵埃落定,筆者只是就此問題為大家提供了些可供參考的資料。筆者深知,對面山是永遠走不完的,愿和大家一起共同商榷,取得正確的結(jié)論。

    皇甫謐故里今何在?吳忠禮

    2008年10月13日,我在《新消息報》上以《彭陽皇甫謐與成語“洛陽紙貴”》為題,發(fā)表了一篇介紹寧夏籍歷史名人皇甫謐的短文。孰料受到有關(guān)方面領(lǐng)導和社會各界的極大興趣和關(guān)注。細心的《華興時報》記者樊前鋒還從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到了驚人的相關(guān)信息。據(jù)載皇甫謐早已被甘肅省靈臺縣指認為該縣籍鄉(xiāng)人,并在靈臺縣修建了中國皇甫謐紀念館、皇甫謐陵園、公園和紀念亭,建造了皇甫謐雕像,還成立了皇甫謐文化交流協(xié)會,正在醞釀籌建國內(nèi)外皇甫謐基金會和皇甫謐(針灸)國際大學,總投資預計約5.7億元人民幣,估計四五年后就可以有所回報。我不對上述信息進行評論,但是由此可以充分說明,甘肅省和靈臺縣的領(lǐng)導和文化界同志們對于弘揚本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是十分重視的,對人文資源潛在價值的認識是到位的,所以在改革開放中,他們才能千方百計利用當?shù)氐臍v史人文資源,大打“旅游牌”,大搞“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的活動,提高知名度,招商引資,乘勢而上,加快發(fā)展。這種思路和戰(zhàn)略眼光是值得敬佩和學習的。

    影視形象

    2015年電視劇《皇甫謐傳奇》:陳浩民飾演皇甫謐。

    TAGS: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演義人物 中醫(yī)診斷學 中國三國時期人物 中國中醫(yī)學家 醫(yī)學名家 醫(yī)學家 歷史人物 古代中醫(yī)學家 建筑學 曹魏 曹魏人 知名中醫(yī) 虛擬人物 針灸名醫(yī) 魏晉南北朝文化
    名人推薦
    • 侯方域
      侯方域(1618年4月—1655年1月),字朝宗,明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散文家,復社領(lǐng)袖, 明末“四公子”之一。著作有《壯悔堂文集》10卷...
    • 呼延灼
      呼延灼是《水滸傳》以及《說岳全傳》中人物。祖上是北宋河北開國將領(lǐng)呼延贊,祖籍并州太原(今屬山西太原),家傳鋼鞭(一說銅鞭)之法,并以其慣...
    • 桓寬
      桓寬(生卒年不詳),字次公,漢汝南郡(今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時舉為郎,后官至廬江太守丞。其知識廣博,善為文。著有《...
    • 蔣廷黻
      蔣廷黻(1895年12月7日-1965年10月9日),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外交家,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被稱為國民黨官員中“最知外交的...
    • 嵇文甫
      嵇文甫 百科名片 嵇文甫嵇文甫(1895年12月17日~1963),原名嵇明,出生于河南省汲縣(今衛(wèi)輝市)城關(guān)一個手工業(yè)者家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是當...
    • 晉文公
      晉文公(是《左傳》載公元前671年-前628年;《史記》載公元前697年-前628年),漢族,姬姓,名重耳,與周王室同宗,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