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安東尼·艾登 - 簡介
第一代亞芬伯爵,KG,MC,PC(Robert Anthony Eden, 1st Earl of Avon,1897年6月12日─1977年1月14日),英國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擔任外相(Foreign Secretary),后來在五十年代出任英國首相。大眾普遍認為,他要對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負上絕大部分責任。在2004年,一所研究機構(gòu)(MORI)舉行了一場調(diào)查,讓139位學者對二十世紀的英國首相進行評分,結(jié)果艾登得分最低。同樣地,英國BBC電臺早前亦進行了類似調(diào)查,結(jié)果丘吉爾得票最多,而艾登則得票最小。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 - 生平
艾登---英國政治家、外交家
1897年6月12日,艾登出生于英國達勒姆郡比肖普—奧克蘭市的貴族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艾登參加英國皇家步兵團,曾到法國前線作戰(zhàn)。戰(zhàn)后,艾登為了實現(xiàn)當外交家的夢想而進入牛津大學基督學院,學習阿拉伯語和波斯語。1922年大學畢業(yè),艾登未按先前的愿望到駐外使館工作。他認為“議會是進入外交界的另一條門路”,決定通過競選議員,開始自己的政治生涯。
1923年,艾登作為保守黨候選人當選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他以自己的儀表、才華和談吐,獲得保守黨元老的器重。1926年,艾登作為保守黨政府外交大臣奧斯汀?張伯倫的議會私人秘書,陪同前往日內(nèi)瓦參加同際聯(lián)盟行政院會議。
1931年3月,艾登與張伯倫一起參加屬于帝國防務委員會的一個小組委員會,工黨政府首相麥克唐納任小組委員會主席。他們常在首相府與政府各部大臣聚會,為英國參加裁軍會議做準備。半年后,艾登經(jīng)保守黨領(lǐng)袖鮑德溫推薦而出任外交次官,不久即以英國政府副代表的身份參加日內(nèi)瓦裁軍會議。
1934年初,艾登在出任帝國掌璽大臣的同時對此深感不滿,認為“表面上增加了權(quán)威,實際上什么也沒有,我甚至連決定政策的內(nèi)閣委員會的一名成員都不是”。
30年代的歐洲,德意法西斯勢力極其猖獗。英、法兩國統(tǒng)治集團妄想以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謀求“和平”。與此同時,英國統(tǒng)治集團中少數(shù)有遠見的政治家不同意推行綏靖政策,主張聯(lián)合蘇聯(lián)在內(nèi)的歐洲國家,抵抗法西斯侵略勢力。艾登就是這種有遠見的政治家之一。
從1933年起,艾登多次奉命奔走于巴黎、柏林、羅馬、日內(nèi)瓦和莫斯科,出訪瑞典、挪威和丹麥,同許多國家的領(lǐng)導人就國際形勢進行會談。1934年2月和1935年3月,艾登曾兩次會見希特勒。他沒有被希特勒掩蓋其侵略意圖的和平諾言所欺騙,主張為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而努力。艾登的見解在英國政界中引人注目。當時未參加政府的丘吉爾稱他為“政府中惟一的優(yōu)秀成員”。在保守黨首相鮑德溫改組內(nèi)閣時,艾登因年齡、資歷和政見方面的原因,未能出任外交大臣而僅擔任鮑德溫首相為他專設(shè)的與外交事務有密切聯(lián)系的職位——國際聯(lián)盟事務大臣。
1935年10月初,墨索里尼發(fā)動侵略阿比西尼亞的戰(zhàn)爭。12月9日,英國外交大臣霍爾與法國總理兼外交部長賴伐爾推出“霍爾—賴伐爾方案”,企圖把阿比西尼亞大部分領(lǐng)土割給意大利;魻栆蜻@個方案激起國內(nèi)外輿論的強烈譴責而下臺。38歲的艾登出任外交大臣,頗有少年得志之勢。
艾登上臺伊始,對法西斯國家表現(xiàn)出比其前任較為強硬的態(tài)度。他在一份研究報告的序言中寫道:“決不能僅僅為了安撫德國而讓步,因為那樣做只能事與愿違,促使它胃口愈來愈大!1936年3月,在希特勒撕毀洛迦諾公約而進軍萊茵非軍事區(qū)以后,艾登兩次約見德國駐英大使,譴責納粹德國的違約行為。艾登認為英國應對希特勒“會撕毀任何條約做好準備”,卻不主張對希特勒占領(lǐng)萊茵非軍事區(qū)的行動實行軍事制裁,擔心這樣做會導致戰(zhàn)爭,而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對于英國來說就意味著“極其重大的風險”。艾登主張通過談判使德國從非軍事區(qū)撤軍。
1936年7月,以佛朗哥為首的西班牙法西斯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發(fā)動內(nèi)戰(zhàn)。艾登要求實行不干涉的原則,并與法國政府公開交換武器禁運備忘錄,約定禁止向西班牙輸出武器,希望通過“不干涉”來減少戰(zhàn)爭的危險。艾登反對蘇聯(lián)和各國人民支援西班牙人民反對佛朗哥的正義斗爭,也反對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內(nèi)政的干涉。
艾登的外交政策構(gòu)想與1937年5月出任首相的尼維爾?張伯倫產(chǎn)生矛盾。張伯倫夢想通過讓步和犧牲別國利益取得所謂“一代人的和平”。艾登則要求推行以軍事實力為后盾的外交,否則“在這個劍拔弩張的世界上任何外交政策也不會有獲得成功的希望”。1938年1月,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提出通過一切手段阻止德意法西斯獨霸世界的建議,艾登則表示“我們應該立即接受羅斯福的建議”,主張加強與美國和法國的聯(lián)系與合作。而對德國、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和西班牙法西斯的活動,艾登認為不能在與這些國家的法西斯獨裁者妥協(xié)的前提下進行談判。張伯倫不同意艾登外交政策的原則和方法,一再越過艾登主管的外交部,竭力干涉外交事務。艾登對此極為不滿,于同年2月辭去外交大臣的職務。有著“綏靖船上的大副”之稱的哈利法克斯勛爵繼任外交大臣。艾登辭職在國內(nèi)外引起強烈反應。
艾登辭職不到一個月,德國法西斯吞并奧地利。張伯倫伙同法國的達拉第,與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簽訂把捷克斯洛伐克出賣給納粹德國的《慕尼黑協(xié)定》。這個協(xié)定遭到艾登和丘吉爾等30名保守黨議員的強烈反對。不僅如此,艾登和丘吉爾等人還認為,必須與蘇聯(lián)取得諒解并結(jié)成聯(lián)盟,才有可能獲得和平。在形勢和輿論的壓力下,英法兩國政府派出代表到莫斯科與蘇聯(lián)進行談判。艾登自告奮勇表示愿意去莫斯科談判,但被張伯倫拒絕。
1939年9月3日,英國對德國宣戰(zhàn)。艾登重新入閣,任自治領(lǐng)事務大臣。此次回到內(nèi)閣,除主管部門的工作外,艾登在其他工作上都不能起作用。
作為陸軍大臣的艾登視察部隊
1940年5月,丘吉爾接替張伯倫出任內(nèi)閣首相。艾登受到丘吉爾器重,出任陸軍大臣。在艾登任內(nèi),英軍未能改變在與德軍作戰(zhàn)中所處的不利地位。艾登為加強國防而決定建立“國民自衛(wèi)隊”,號召“年齡在17歲到65歲之間的英國男人接受軍事訓練,參加“國民自衛(wèi)軍”。這一號召得到廣泛的響應,第一個星期報名的就有25萬人,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突破100萬人。同年12月,納粹德國對英國進行“空中閃擊戰(zhàn)”,英國處于戰(zhàn)爭危機之中。12月23日,艾登由丘吉爾提名,第二次出任外交大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艾登始終在丘吉爾領(lǐng)導下工作。丘吉爾一再表示,如果他有什么意外,就由艾登接任首相。
艾登在擔任外交大臣期間,多次訪問莫斯科和華盛頓,與斯大林、羅斯福交換對戰(zhàn)爭形勢的看法,同意加強英、美、蘇三國同盟。在歐洲開辟第二戰(zhàn)場、戰(zhàn)后歐洲的重建和建立聯(lián)合國等問題都是他們討論的主題。
1943年10月,艾登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英、美、蘇三國外長會議。11月底隨同丘吉爾參加在德黑蘭召開的三國首腦會議。德黑蘭會議決定在1944年5月1日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1944年10月,艾登陪同丘吉爾再次出訪莫斯科,與斯大林會談。11月,艾登與丘吉爾訪問法國,在巴黎與戴高樂會晤。
1945年2月,艾登隨丘吉爾參加克里米亞英、美、蘇三國首腦會議。會議討論徹底粉碎納粹德國的軍事計劃,決定戰(zhàn)后在德國成立“中央管制委員會”。會議簽署《被解放的歐洲宣言》,宣布獲得解放的歐洲各國必須消除法西斯主義的影響,由各國人民自己選擇其社會制度。會議還就盟國對日作戰(zhàn)以及戰(zhàn)后各國的權(quán)益等問題進行討論。
1945年4月25日,艾登代表英國政府出席在美國舊金山市舉行的聯(lián)合國成立大會。7月,艾登陪同丘吉爾參加波茨坦會議。7月,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丘吉爾下臺。保守黨改組后,艾登力圖使保守黨具有民主政治的外貌。
1951年10月,保守黨在大選中獲勝,丘吉爾再次組閣。艾登出任副首相兼外交大臣。1954年5月7日,艾登出席關(guān)于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nèi)瓦會議,擔任會議主席。同年12月,艾登同伊朗政府達成協(xié)議,決定通過談判解決英伊石油爭端。
1955年4月6日,丘吉爾因年老體弱而辭職,艾登擔任首相兼第一財政大臣。
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宣布把由英國經(jīng)營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10月,英國與法國和以色列一道發(fā)動侵略埃及的戰(zhàn)爭。英國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失敗斷送了艾登的政治命運。1957年1月,艾登被迫辭去英國首相和下院議員職務。此后,艾登僅擔任伯明翰大學校長(1943年至1973年)職務。1961年,被封為阿馮伯爵。艾登先后出版有三部回憶錄:《回到原位》(1960)、《面對獨裁者》(1962)和《清算》(1965)。
1977年1月14日,艾登在威爾特郡賽利斯布里鎮(zhèn)去世。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 - 早年生涯
艾登出生于達拉謨郡(County Durham)西奧克蘭(West Auckland),一個非常保守的地主家庭,他的母親(Sybil Grey)則來自諾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有名的格雷家族(Grey family)。艾登早年入讀伊頓公學,大學則畢業(yè)于牛津大學的基督學院(Christ Church)。他在大學主修外語,除了能說俄語和阿拉伯語外,更精通法語、德語和波斯語。艾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參軍,并獲頒贈戰(zhàn)功十字勛章(Military Cross)。在1923年,他獲選為保守黨的下議院議員,代表沃里克和利明頓(Warwick and Leamington)選區(qū),從此投身于政治事業(yè)。同年,他迎娶了派翠斯·伯吉(Beatrice Beckett),并生了兩名兒子,可惜這段婚姻并不美滿,最后以離婚收場,成為他政治生涯上的一個污點。
1926年,艾登在外務部(Foreign Office)成為國會私人秘書(Parliamentary Private Secretary),后于1931年獲擢升為外務部次官(Under-Secretary for Foreign Affairs)。1934年,他加入了鮑德溫的內(nèi)閣,除了獲委任為掌璽大臣(Lord Privy Seal),又被指派為國際聯(lián)盟代表。他與其他經(jīng)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政客一樣,極力主張反戰(zhàn),并努力以國際聯(lián)盟來維持歐洲和平?墒,他很快發(fā)現(xiàn),對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推行綏靖政策,無助于推動歐洲和平。結(jié)果,于1935年,正當外相塞繆爾·霍爾爵士(Sir Samuel Hoare)企圖向意大利行綏靖政策,以平息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一事,艾登便私底下提出反對。最后,塞繆爾·霍爾爵士因簽署《霍爾-賴伐爾協(xié)定》失敗而辭職,艾登遂接任為外相。
在那時,艾登曾被認為是領(lǐng)導潮流的人物。當時的紳士階級一般愛戴圓頂硬禮帽,但艾登卻戴杭堡帽(即Homburg hat,這種帽有點像圓頂硬禮帽,但帽緣卻稍微上卷,帽冠中央有折痕,而帽身則飾以緞帶),結(jié)果,在英國成為了新風尚。艾登有一位哥哥和一位弟弟,分別叫提摩泰和尼古拉。但兩人不幸地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zhàn)中陣亡。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 - 外務大臣
艾登上任外首之時,英國正值外交政策方針的調(diào)整期,以對應日益增長的法西斯力量。故此,他支持了對西班牙內(nèi)戰(zhàn)采取不干預政策。后來內(nèi)維爾·張伯倫上任首相后,艾登亦支持他對納粹德國作合理讓步,以換取和平。在1936年,當英國和法國阻止納粹德國進占萊茵蘭失敗后,艾登也同樣沒有提出抗議。但到了1938年2月,艾登終于因為不能再接受張伯倫與意大利展開協(xié)商而辭職。辭職以后,他變成丘吉爾的盟友,成為了與保守黨的綏靖政策大唱反調(diào)的后坐議員。當時有很多意見,認為艾登將會帶領(lǐng)其他意見一致的議員,起來反對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艾登雖然的確反對過《慕尼黑協(xié)定》的簽訂,但他實際上卻保持低調(diào)作風,以避免黨內(nèi)出現(xiàn)分裂。結(jié)果,艾登雖然在國內(nèi)仍是受歡迎的人物,但在政壇上的影響力卻大大下降。
在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艾登重新被邀請加入張伯倫的政府,成為自治領(lǐng)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Dominion Affairs),但由于這并非“戰(zhàn)時內(nèi)閣”的職位,故此,到了1940年5月,即納粹德國入侵法國和張伯倫請辭以后,艾登沒有被考慮為接任首相的人選,結(jié)果,首相一職由丘吉爾接任。丘吉爾上任后,任命艾登為戰(zhàn)爭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r),后在1940年尾獲重任為外相,并于1941年成為政治戰(zhàn)爭行政部(Political Warfare Executive)內(nèi),行政委員會的委員。雖然艾登甚得丘吉爾的信任,但艾登的權(quán)限卻受到了限制。因為很多重要的談判,例如和羅斯福與斯大林的會談,都是由丘吉爾本人所主持。然而,艾登依然忠誠地為丘吉爾擔當副手。到了在戰(zhàn)爭末期,艾登則主要被指派處理英國與戴高樂的關(guān)系。在1942年,艾登又兼任下議院領(lǐng)袖(Lead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當英國工黨于1945年的大選勝出以后,艾登的保守黨成為了反對黨,他本人則出任副黨魁。在那時很多人認為丘吉爾應該退休,讓艾登繼任為黨魁。但一方面丘吉爾不愿考慮這個問題,而另一方面艾登仍十分效忠于丘吉爾,所以他沒有為此催迫丘吉爾。反而,在這段時候,大戰(zhàn)雖然已近尾聲,但艾登卻因為第一段婚姻的破裂和兒子的死訊而大受打擊。
1951年,英國保守黨重新掌政,艾登第三次被聘任為外務大臣。今次丘吉爾只是為名義上的首相,而同時在冷戰(zhàn)氣氛日漸濃厚下,艾登則終于首次可以不受干預下,掌理英國的外交事務?v然英國的力量在戰(zhàn)后已經(jīng)今非昔比,但他仍能在一系列的外交危機中作出有效的應對。早于1950年,艾登已經(jīng)和第一任妻子離婚,因此在1952年迎娶了丘吉爾的侄女,克萊麗莎·史賓塞-丘吉爾小姐(Lady Clarissa Spencer-Churchill)─一位名過其實的天主教教徒。結(jié)果,盡管艾登的這段婚姻比第一段要美滿得多,卻仍然遭到信奉天主教的作家伊芙琳·沃(Evelyn Waugh)所猛烈評擊。1953年,艾登因為膽囊出現(xiàn)輕微疾病,入院進行了一連串手術(shù)。但不幸地,他的健康卻未能完全恢復,并阻礙了他日后的工作。后在1954年,他受勛為嘉德勛爵士。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 - 首相生涯
1955年4月,丘吉爾終于宣布退休,艾登遂接替他出任英國首相。艾登憑借著俊朗的外表、魅力和他在大戰(zhàn)的政績,使他在國內(nèi)成為受歡迎的人物。因此當他一上任首相,便立即舉行了1955年大選,并為保守黨在下議院帶來更大的多數(shù)優(yōu)勢?墒牵菑奈闯鋈芜^有關(guān)本土事務的職位,故缺乏處理經(jīng)濟事務的經(jīng)驗。為此,艾登把這些事務一概交給他的副手們,如拉博·巴特勒(Rab Butler)等,至于自己則專注在外交事務,并和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結(jié)成緊密的同盟。而艾登的名言:“要永遠以和平為大前提。(Peace comes first, always)”更使他的受歡迎程度有增無減。
但是,這個英、美同盟在日后被證明是徒具虛名的。在1956年,艾登聯(lián)合法國,企圖阻止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因為蘇伊士運河自十九世紀以來,都是“蘇伊士運河公司”(Suez Canal Company)的資產(chǎn),而該公司則正正由英國和法國的股東所擁有。面對著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艾登根據(jù)他在三十年代的外交經(jīng)驗,視納賽爾為墨索里尼的翻版,認為兩人皆如出一轍,都是急激的民族社會主義者,并會入侵其他國家。然而其他意見卻認為,納賽爾的舉動是愛國主義的表現(xiàn),合情合理。
結(jié)果在1956年10月,經(jīng)過了幾個月的談判和嘗試斡旋后,最終勸阻納賽爾失敗。于是英國和法國,聯(lián)同以色列出兵埃及,并占領(lǐng)了蘇伊士運河地區(qū)。不過在出兵以后,艾森豪威爾立即表示了強烈的反對,譴責這是殖民主義的死灰復燃。同時,這位美國總統(tǒng)是非殖民地化(Decolonization)的支持者,認為這樣除了可使殖民地得到自由以外,又有利于美國的對外貿(mào)易,而且更有助和阿拉伯與非洲地區(qū)的領(lǐng)導人建立良好關(guān)系。至于艾登則忽略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英國政府的財政狀況都要依賴美國,以致艾登最后不得不向美國的壓力屈服,進行撤兵。是次事件稱為“蘇伊士運河危機”,標志著大英帝國和法國的正式衰落,脫離列強行列。
在蘇伊士的徹底失敗,使他的聲望受挫之余,健康亦因而惡化。但他的財相麥美倫,盡管是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其中一位策劃人,在此時卻乘機巧妙地操縱艾登,使他終于在1957年1月辭去了首相一職,并由自己接任。艾登辭職后,成功挽留了自己的聲望,并于1961年被冊封為亞芬伯爵。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 - 私人生活
離開政壇以后,艾登與第二任妻子在維特郡過著平靜的生活,期間又寫了一本受好評的個人傳記,名為《Another World》,除此之外,他亦寫了幾本政治回憶錄。在1977年,艾登在美國外游時,身體狀況突然急劇惡化,在他的要求下,當時的英國首相卡拉漢派出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接他回國,最后亞芬伯爵在1977年1月14日,因肝癌在索爾茲伯里逝世,終年79歲。
從1945年至1973年,艾登是英格蘭伯明翰大學的校長。
艾登唯一存活的兒子,尼古拉·艾登(Nicholas Eden)(1930年─1985年),在1977年以前稱為艾登子爵,也是一位政治家,曾在艾滋病早逝。艾登的長子,西門·艾登(Simon Eden),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隨英國皇家空軍在百慕大的一次行動中陣亡。艾登與西門的關(guān)系十分要好,故他的死訊對艾登造成了很大打擊。有關(guān)艾登的文件和政府檔案,現(xiàn)正存放于伯明翰大學,以作特別館藏。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 - 參考資料
[1] 財經(jīng)人物 http://renwu.cnwest.cc/zhengjiemingren/1173755985user8891.html
[2] 紀念館 http://www.eeloves.com/memorial/info/mid/117748
[3] 財經(jīng)人物 http://renwu.cnwest.cc/zhengjiemingren/1173755985user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