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居厚 - 簡介
吳居厚 字敦老。宋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嘉祐進士。熙寧初為武安節(jié)度推官,因奉行新法盡力,升任大理寺丞,元豐間任副使。吳居厚 - 歷史
公元1068~1085年(熙豐年間)變法時,吳居厚繼鮮于侁任京東路轉(zhuǎn)運使,管萊蕪、利國兩監(jiān),他以“鐵從官興煸,所獲可數(shù)倍”為由,建議朝廷將萊蕪、利國二監(jiān)收歸官營,恢復(fù)“官榷鐵,造器用以鬻民”之制,不料引起礦冶戶與礦冶工的憤慨,致使“巨盜”王沖因民難以忍受,聚眾數(shù)千,準備乘其行至徐州地時,將其劫持投入冶爐,吳居厚聞聽后,半路逃走。由于出現(xiàn)礦冶工準備暴動的后果,吳居厚于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被罷。吳居厚推行的官營政策損害了礦冶工的利益,但卻為朝廷收利息錢數(shù)百萬。后升天章閣侍制,轉(zhuǎn)任都運使。在武寧節(jié)度使洪州知府任上去世。
吳居厚 - 生平
仁宗嘉祐八年(1063)中進士。熙寧三年(1070),為武安(今湖南長沙)節(jié)度推官,盡力推行王安石新法,核準閑田荒地,以均給枚山的徭役耕種,取得成效,升大理寺丞。
元豐二年(1079),出任河北常平倉提舉。以新法為典范,增訂《損役法》五十一條,為神宗所賞識,賜給銀緋,晉任京東路(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后分東、西兩路)轉(zhuǎn)運判官,不久,又升副使、轉(zhuǎn)運使。朝廷大興鹽鐵,他竭盡心力,政績卓著,受到神宗帝器重。此時,朝廷大興鹽鐵貿(mào)易。吳居厚發(fā)揮其善于理財?shù)奶亻L,精心籌劃,竭盡心力,征得賦銀數(shù)百萬。鼓勵萊蕪、利國二地官員自鑄大錢,每年可獲得10萬緡(一緡為一千文錢)收入。神宗對其進行褒獎,升為天章閣待制。
元豐四年(1081),任京都轉(zhuǎn)運使。在任期間,以鹽鐵賦稅之利購置絹品,資助河?xùn)|換馬牧養(yǎng);撥出大鐵錢20萬緡,支援陜西邊關(guān)軍餉;召募牧民養(yǎng)牧馬匹,進而安置游民散夫。神宗嘉譽其“于職分之外,恤及他路,非才智有余不能”。
哲宗即位后,王安石新法受阻,吳居厚亦遭彈劾,被貶為黃州(治所今湖北黃岡縣)團練副使,不久轉(zhuǎn)知廬州(治所今合肥)。
紹圣元年(1094),吳居厚以集賢殿修撰起用為江、淮、荊、浙轉(zhuǎn)運使,掌管東南六路漕運,兼管制茶、鹽等事。他隨即疏浚運河,楚海二州農(nóng)田亦受其利。在任上,他疏浚運河,以利漕運和灌溉農(nóng)田,為此升戶部侍郎、戶部尚書。后晉光祿大夫,以中書侍郎加門下侍郎。二年(1095),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開封府。不久,奉旨修永泰陵(唐代宗李豫陵墓),出任橋道頓遞使。其間因久雨耽誤了竣工期限,被貶知和州(今安徽和縣)。后為陜西轉(zhuǎn)運使,復(fù)任開封府尹。
崇寧二年(1103)四月,吳居厚晉封中大夫,官拜尚書右丞。三年九月,為右光祿大夫、尚書右丞加中書侍郎。五年(1106)正月,以右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加門下侍郎。大觀元年(1107),因年高告退,以資政殿學(xué)士改任鴻慶宮提舉、東太一宮使,恩許仍服團金毬文帶。后知亳州、洪州,改太原道都門、佑神觀使。四年(1110)八月,以資政殿學(xué)士、宣奉大夫、佑神觀使加門下侍郎;十月,遷知樞密院事。
政和三年(1113)正月,以武康軍節(jié)度使知洪州,四年(1114)病逝;兆谧焚浰_府儀同三司,賜御葬于進賢麻山,魂歸故里。
吳居厚 - 代表作
一生著有《吳居厚集》一百卷(《宋史·藝文志》)、《吳居厚奏疏》一百二十卷,已佚。 事見《丹陽集》卷一二《樞密吳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四三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