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樹 - 個人簡介
羅家樹(1900-1972年)原名羅炳生,順德均安沙浦鄉(xiāng)人,著名粵劇樂師。他幼年便在鄉(xiāng)間跟隨“鑼鼓柜”(民間禮儀樂隊)習練打擊樂,十二歲拜大鑼達為師,進一步精練打擊樂技藝。學成后加入粵劇戲班“棚面”(樂隊),先在環(huán)球樂班打大鑼,后逐步躍升為“掌板”(鼓師),先后在各個粵劇名班與著名演員朱次伯、千里駒、白駒榮、白玉堂等合作多年。由于他掌板的手法嫻熟,打鼓的槌頭重,年輕記憶力強,熟記各種牌子曲調,20世紀30年代中,被薛覺先領銜的覺先聲劇團聘為掌板。他積極參與薛覺先對粵劇打擊樂的改革,在演出伴奏時掌板準確靈活,同演員配合得當,無論文場還是武場,都表現(xiàn)得十分出色,為薛覺先的“薛腔”和薛派名劇增色不少,因而在同行中享有聲譽,人稱“打鑼樹”、“打鑼王”、“打鑼狀元”。中年以后,注意培養(yǎng)青年鼓師,經(jīng)他栽培而成名的有鄧細、葉榮昌、陳粲等。他的兒子羅家寶,也是經(jīng)他苦心培養(yǎng)、嚴格要求,從而在唱功方面卓有成就的著名演員。
羅家樹一生注意搜集收藏粵劇牌子、鑼鼓資料,但并不自秘居奇。當1962年廣東粵劇傳統(tǒng)藝術調查研究班公開征集資料時,他把所藏稀本無私奉獻,該班根據(jù)他所提供的資料,整理編印了《思凡》、《和番》、《封相》、《彈詞》等多套完整的牌子譜和鑼鼓譜,羅家樹為粵劇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羅家樹 - 個人家庭
兒子
兄弟
羅家權,原名羅仕乾,廣東順德均安鎮(zhèn)人,羅家英的父親,家中排行第八,行內(nèi)尊稱「八叔」,著名粵劇丑生。早年,羅家權曾經(jīng)拜上海京劇名凈劉奎官為師,學習如何演活紂王。後來,他與馮鏡華、秦小梨、馮少俠等名伶組織大龍鳳戲班,并且與秦小梨合演的一出名劇《肉山藏妲己》,被譽為「生紂王」。在帶領「人壽年」的時候,曾演出著名粵劇《龍虎渡姜公》。除了表演粵劇外,還拍攝《包公夜審郭槐》、《危城鶼鰈》、《風火送慈云》、《火葬生妲己》等粵劇電影。1949年,帶著羅家英往香港定居。1984年,他遠赴三藩市再次與秦少梨合作演出。
侄子
羅家英,原名羅行堂,順德均安人,著名粵劇文武生。出生于粵劇世家,八歲開始接受父親羅家權(著名粵劇文武生、丑生)的基本功訓練,唱功、做功的知識和技能,師承伯父羅家樹(著名粵劇樂師)和叔父羅家會(著名粵劇演員),從藝過程度中又先后拜在粉菊花、呂國銓及劉洵門下,還曾經(jīng)拜著名京劇武生李萬春為師。由于他夙有家學淵源,師出名門,自己又癡迷粵劇,勤學多思,所以學得一身優(yōu)異的演藝本領,唱做俱佳,能文能武,可演正劇悲劇,又善演諧趣喜劇,既會粵劇傳統(tǒng)表演,又勇于進行粵劇的創(chuàng)新實驗,近年更在舞臺、銀幕、熒屏三方天地盡力展現(xiàn)其演藝之所長。
羅家樹 - 作品簡介
羅家樹把所藏稀本無私奉獻,根據(jù)他所提供的資料,整理編印了《思凡》完整的牌子譜和鑼鼓譜,羅家樹為粵劇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思凡》(一名:小尼姑下山)主要角色:色空:旦
情節(jié):謂有趙氏女,自孩童之時,為父母舍入尼庵。削去八千煩惱絲,做佛門弟子。及至情竇初開,始悔空門之中,不足以結善緣,并不足以證善果。于是晨鐘暮鼓,轉輾愁思。禮懺唪經(jīng),反增魔道。入夜來僧房寂寞,對此半明半滅之孤燈,更難消釋。左盤算,右盤算,九轉回腸:計惟覓一如意郎君,度少年大好之光陰,結我善緣,證我善果,且可舉我善愿。正值庵中一切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等,均有事他往,遂逃下山去。
作品評價:《思凡》是個雜儈。中國明朝無名氏話本加意大利文藝復興薄丘加小說。雜儈的《思凡》很精彩,在這里,阿Q大哥的和尚尼姑經(jīng)典故事得以實現(xiàn):小尼姑色空在仙桃庵度日如年,寂寞難耐,思戀凡間生活而逃下山,路遇從碧桃寺逃下山的小和尚本無,于是故事發(fā)生;兩個青年在小客店過夜,半夜里一個青年去和主人的女兒偷情,主婦又錯把另一個青年當作自己丈夫,后來偷情的青年又睡到了主人的床上,于是故事發(fā)生;一個馬夫冒充國王溜進了王后的臥房,國王發(fā)覺后不動聲色地把馬夫偵察出來并剪掉一把頭發(fā)以為標記,不料馬夫聰明又機智,把所以馬夫的頭發(fā)都剪成同樣的模式,于是故事發(fā)生?傊端挤病防锏慕巧珎兌济χ挤,都忙著去發(fā)現(xiàn)偷情的對象。真正是:男有心來女有心,哪怕山高水又深,和尚尼姑成雙對,有情人對有情人。“對《思凡》的欣賞可分為幾個層面,第一可上升到追求自由的主題,第二體會世俗的快樂、貼近人性,第三就是輕松愉快的對生活的審視,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