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 - 生平簡介
馬成(?~56年)字君遷。南陽郡棘陽(今新野縣東北)人。東漢開國功臣,東漢大將,“云臺二十八將”之一。他少為縣吏,劉秀入穎川時歸劉秀,初任安集掾,又調(diào)任郟縣令。劉秀征討河北,他棄官步行,追到滿陽方趕上劉秀,劉秀任他以期門職跟隨征戰(zhàn)。劉秀即位,遷升他為護軍都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再遷揚武將軍,率誅虜將軍劉隆、振威將軍宋登、射聲校尉王賞,征調(diào)會稽、丹陽、九江、六安四郡之兵進擊李憲。他采取深溝高壘、圍而不戰(zhàn)的戰(zhàn)術,使城中糧盡,迫不戰(zhàn)而敗,斬殺李憲,平定江淮。
建武七年(公元31年),馬成被封為平舒侯。建武八年(公元32年),跟隨劉秀進擊隗囂。大敗隗囂后,奉命任天水太守。是年冬,還師京都。建武九年(公元33年),代來歙為中郎將,率武威將軍劉尚等將破河池,平定武都。建武十年(公元34年),行大司空事。未幾,復任揚武將軍。
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奉命在常山、中山屯田,鎮(zhèn)守北邊。又代驃騎大將軍杜茂整治邊防,自西河至渭橋,由河上至安邑,從太原到井陘,從中山到鄴郡,皆建造堅固工事,修筑烽火臺,并十里設一守望,視事六年,劉秀以為他勤勞功高,征還京師。因邊民上書請示馬成回防地,他奉命復回屯田。直到北方無事,才調(diào)任中山太守。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定封全椒侯,回居封地。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去世。永平中,漢明帝感念前世開國功臣,詔畫師繪馬成像于南宮云臺,為二十八宿之一。
馬成 - 云臺二十八將
云臺二十八將,為漢光武帝劉秀重興漢氏江山的二十八員大將,傳說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下凡轉世。
永平中,顯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于南宮云臺,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合32人。云臺列將32人,前28人為開國功臣,上應28宿,就是云臺28將。另外伏波將軍馬援有大功,但因為女兒為明帝皇后,明帝避嫌未將其列入。云臺諸將里只要和皇室有親戚關系的都沒被列入,如光武的表兄來歙功勞很大,最后也未被列入。
此二十八人分別是:鄧禹、寇恂、馮異、岑彭、賈復、吳漢、蓋延、陳俊、臧宮、耿弇、銚期、王霸、祭遵、任光、李忠、萬脩、邳彤、劉植、耿純、朱佑、景丹、王梁、杜茂、馬成、劉隆、傅俊、堅鐔、馬武。
馬成 - 文學藝術
《東漢演義》
《東西漢演義》是明清兩部較為優(yōu)秀的講史小說《東漢演義》和《西漢演義》的合集!稏|漢演義》,又名《東漢十二帝通俗演義》,清代清遠道人重編。小說敘述王莽篡漢及赤眉、綠林等豪杰反莽起義,光武帝劉秀統(tǒng)一天下,恢復大漢江山的故事,其中劉玄、劉秀及鄧禹、銚期等“二十八宿”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西漢演義》,明代鍾山居士甄偉演義。小說主要敘述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項羽、劉邦反秦暴政及滅秦后楚漢相爭的故事。描繪了項羽、劉邦、張良、韓信等一大批歷史人物的形象。
本書最早的版本是明萬歷年間金陵周氏大業(yè)堂刊本。而最有名的版本為明末《劍嘯閣批評東西漢通俗演義》,該本除收甄偉《西漢演義》外,還收了金川西湖謝詔編集的《東漢演義》。《東漢演義》共十卷一百四十六回,劍嘯閣收入時有刪節(jié),刪節(jié)后為一百二十五回!稏|漢》與《西漢》比較,《西漢》故事雖有演義成份,但基本內(nèi)容與歷史記載相合,且每一回字數(shù)較多,故事完整。《東漢》故事則多取自民間傳說,謝詔編時又加許多想象,故與史實相差甚遠,而每一回字數(shù)僅數(shù)百,故事敘述過于簡略。后珊城清遠道人,深感《西漢》、《東漢》虛實之差,遂本史鑒之法重編了《東漢演義》。清遠道人之重編本,較之謝詔原本更符合歷史,但不足之處是缺乏演義的想象力和文學性,文字大量截取自正史。自清遠道人重編后,嘉慶同文堂本、同治善成堂本《東西漢演義》,均是將甄偉《西漢演義》與清遠道人重編《東漢演義》合刊在一起。本次整理即以清善成堂本《東西漢演義》為底本,?薄段鳚h演義》時又參校了劍嘯閣本和民國時劉文英標點本,為使故事連貫,按劉文英本刪去了一些詩詞!稏|漢演義》則參校了《漢書·王莽傳》及《后漢書》。善成堂本《東漢演義》刊刻錯誤頗多,均據(jù)史書一一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