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概述
愛新覺羅·毓銘,即 臥云居士(1891-1944) 滿族 正黃旗人,原姓愛新覺羅,按滿籍皇族輩份排姓“毓”,改用“玉”字為姓,名玉銘,字靜塵,號臥云居士。民國后以趙為姓,名趙靜臣。
藝術經(jīng)歷
臥云居士青年時期就讀于滿族貴胄法政學堂,與 金仲仁同學。當時,北京八旗子弟喜歡學唱 八角鼓和 皮簧戲。 臥云居士最初喜愛 八角鼓,后崇尚 龔云甫演唱藝術,常到北京票房演唱,同臺演唱者有 黃桂秋、碧蘿館主、 松介眉、王華甫、 董俊峰、季文屏、呂正一、全燕平(即關醉蟬)、 張稔年等。曾到言樂會與 言菊朋同臺演出,并切磋演唱技藝。他的嗓音極好,清脆甜亮而富于韻味,難得的是他的嗓音帶有 龔云甫特有的老且“雌音”(一種近似老年婦女的嗓音)。因其演唱頗似 龔云甫,故亦為劇界推重。一次在同一天晚上, 龔云甫演于華樂戲園, 臥云居士演于廣和樓,而且都是演大軸。結果這場“對臺戲”均是座無虛席。 龔云甫是一位非常愛惜人材的 藝術家,他為了了解 臥云居士的演劇水平。曾委托識者前往廣和樓觀劇。當他聽說 臥云居士演出很受歡迎后,十分高興。在 梨園同行的建議下, 臥云居士拜 龔云甫為師,并改為專業(yè)演唱。此后,他曾與 梅蘭芳、 言菊朋、 時慧寶、 金仲仁、 雷喜福、 奚嘯伯、 楊寶森、 趙嘯瀾、 李盛藻、 孫毓、 言慧珠、 雍竹君女士(德國人)等人合作演出。二十年代前后,曾多次與 梅蘭芳等著名演員合作演出《 四郎探母》,是紅極一時的劇目。 龔云甫把 臥云居士看做是自己的傳人,他臨終時,曾將自己演出時使用的龍頭拐杖傳給了臥云居士。這根龍頭拐杖曾在 臥云居士手中十余年,病故后,這根龍頭拐杖又傳給了 龔云甫后人龔連泉。
他在1944年春節(jié),與 言慧珠合演于天津中國戲院,因突然患病歸京,遂一病不起。同年秋,病故于北京謝家胡同。
藝術特色
《 京劇二百年之歷史》一書,記其演唱“嗓音絕佳,為 票友老旦之第一人。其嗓音之結實,遠過于龔,而無龔之嗓音動聽! 臥云居士嗓音 高亮堅實,確較 龔云甫為佳,他在臺上演唱向為“乙字調(diào)”,三十歲左右時,一個晚上演雙出,嗓音也不覺吃力。與 龔云甫不同的是, 臥云居士的嗓音以 高亮為上,而少 龔云甫之寬厚,故其演唱缺少龔云甫蒼老 周正之特色。至于有說他在演唱上常有聲音枯竭之弊,那是在其晚年演出時出現(xiàn)的,青壯年時期并非如此。
臥云居士在 龔云甫演唱藝術基礎上,根據(jù)本身嗓音條件,有所變化。比如根據(jù)嗓音極高的特點,他在演唱腔調(diào)上,吸收了一些小生行當?shù)耐尥拚{(diào)唱腔特點。他對嗓音控制得很好,腔調(diào)周轉(zhuǎn),靈活自然,尤擅唱一種接近“嗖”的“疙瘩腔u2019(即在長腔的轉(zhuǎn)折或銜接處的一種轉(zhuǎn)折極速的小腔)。同時他還吸收了 孫派( 孫菊仙)老生所謂“一口氣”的唱法,如唱《 釣金龜》中“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二黃散板]唱句,“一場空”三字的長拖腔,使用的是“一口氣”的唱法,先抑后揚,在“一”字用腔上盡量控制氣息的流出,“場”字高揚,隨著一個小“疙瘩腔”,緊接著用強有力的氣口(似有一種爆破之力)唱出“空”字。不僅唱得氣足聲酣,而且把康氏聽到兒子不贍養(yǎng)自己時的悲憤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真實動人。
臥云居士不僅注重演唱技巧,在念白上也很講究。傳統(tǒng)的老旦念白更接近白話,故在語調(diào)的平仄和用韻上,不甚考究。 臥云居士在處理念白的吐字發(fā)音和用韻上,吸收了 言菊朋吐字發(fā)音的技巧,故他的念白不僅吐字真切,在語調(diào)上抑揚頓挫,高低疾徐,也處理得恰到好處。他的白口給人以朗朗上口、優(yōu)美動聽的感受。特別是他的念白注重語氣的表達。在《 四郎探母》中,當 佘太君聽說 楊延輝回宋營的消息時,有這樣一句念白:“怎么,四朗他!他、他回來了?”按一般念法,“他、他、他”三字極迅急地連續(xù)念出。而 臥云居士在這句念白中,卻做了特殊的設計,念出第一個“他”字時,有個明顯的停頓,然后再連著念出另兩個“他”字。這種處理,不僅把這句簡單的臺詞念得更富于樂感,而且這第一個“他”字后的停頓,恰當?shù)乇磉_了 佘太君聽說四郎回來時的驚喜心情。
舊時老旦行當普遍存在著重唱輕做的傾向, 臥云居士演戲卻很注重身段動作和表情。例如《母女會》一戲中王母的進窯、出窯動作,按老演法只是做一個低身的動作,而 臥云居士的進出窯動作,卻設計了側低身、擰身、翻揚水袖的動作,這個動作是在旦角進出窯動作的基礎上加以變化而成,尤其是他的身材不高,動作敏捷、干凈利落,在舞臺表演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代表劇目
由于 臥云居士在唱念做方面的全面發(fā)展,故凡老旦戲他均擅演。常演劇目有《 徐母罵曹》、《母女會》、《滑油山》、《 四郎探母》、《 太君辭朝》、《 釣金龜》、《托兆哭靈》、《遇后》、《 打龍袍》、《 六月雪》、《岑母歸漢》、《 沙橋餞別》(飾唐僧)等。其中一些劇目的唱段和念白還灌制成唱片。
活動年表
1914年,農(nóng)歷甲寅年:春陽友會票房成立
春陽友會票房在北平崇文區(qū)東曉市大街129號的浙慈會館成立。創(chuàng)辦人 樊棣生。該會之名取“春陽明媚、生機旺盛”之吉意。名譽會長 李經(jīng)畬,票房規(guī)模設施,猶如正式劇團。特邀 錢金福、 姚增祿、 鮑吉祥、李春霖、 王榮山、 曹二庚、律佩芳、諸茹香等來此授藝和指導排練。 陳德霖、 王瑤卿、 梅蘭芳、 姜妙香、姚玉芙、 劉硯芳、 余叔巖等以會員身份參加活動。紅豆館主、 臥云居士、 郭仲衡、 言菊朋、 包丹庭、 朱琴心、王又荃、賈福堂、 松介眉、張小山、蔣君稼、趙子儀、 恩禹之、 喬藎臣、世哲生、林鈞甫、鐵麟甫、李吉甫、柏心庭、孫慶棠、趙翰卿、樊杏初、許松庭、文一舟、潘致忱、周袼庭、錢仲明、邱伯安、沈云階、陳遠亭等均是該會的名票。由于人才濟濟行當齊全,文武戲均能演出,如《探母回令》、《失·空·斬》、《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單刀會》、《四五花洞》、《寧武關》、《連升店》、《九蓮燈》、《石秀探莊》、《雅觀樓》、《九龍山》、《廣太莊》、《戰(zhàn)宛城》、《一箭仇》、《四平山》、《鐵籠山》、《挑華車》、《長坂坡》、《通天犀》、《小放!、《打瓜園》、《湘江會》、《游龍戲風》、《貴妃醉酒》、《穆柯寨》、《三擊掌》、《戰(zhàn)蒲關》、《 徐母罵曹》、《 釣金龜》、《青石山》、《金錢豹》等。
首次演出
1934年6月8日,農(nóng)歷甲戌年四月廿七日: 雍竹君首次在武漢演出
德國籍青衣花旦 雍竹君受聘在漢口大舞臺演出。頭一天演出《賀后罵殿》,為程硯秋親授。陪演的有花臉 李春恒,老旦 臥云居士,武生 吳彥衡、老生 楊寶忠。
演出劇目
還有《戰(zhàn)宛城》、《得意緣》、《 四郎探母》、《三堂會審》、《金鎖記》、《烏龍院》等,青衣、花旦、唱工、做工均有。以一個剛下海的年輕外國女 票友而能戲如此,很不容易。
雍竹君在武漢,報界有評論說她“愈唱愈亮,婉轉(zhuǎn)動聽,扮相秀麗,表情不瘟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