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荀慧生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戲,其中代表作為《元宵謎》、《玉堂春》、《棋盤山》等,與楊小樓、尚小云、潭小培一起稱為“三小一白”。1927年和1931年兩次當(dāng)選“四大名旦”,有“無旦不荀”的美譽。誕辰:1900年1月5日,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五日;逝世:1968年12月26日,農(nóng)歷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
代表劇目
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戲,其中代表作為《元宵謎》、《玉堂春》、《棋盤山》等,與楊小樓、尚小云、譚小培一起稱為“三小一白”。1927年和1931年兩次當(dāng)選“四大名旦”,有“無旦不荀”的美譽。
荀慧生長年與陳墨香、陳水鐘合作,編演了大量的新戲,在排演中得到王瑤卿的大力幫助。他演出的劇 目有三百多出,大致有以下三類劇目:一是《繡襦記》、《一綹麻》《丹青引》、《紅娘》、《勘玉劍》、《釵頭鳳》、《魚藻宮》、《紅樓二尤》、《荀灌娘》等新編演的劇目;二是《販馬記》、《玉堂春》、《十三妹》、《得意緣》等增益首尾的傳統(tǒng)劇目;三是從梆子移植為京劇的《花田錯》、《元宵謎》、《辛安驛》、《香羅帶》等將近四十出戲。其他劇目還有《杜十娘》、《金玉奴》、《卓文君》、《胭脂虎》、《霍小玉》等。[2]
出版著作
有《荀慧生演劇散論》、《荀慧生演出劇本選集》、《荀慧生舞臺藝術(shù)》等書行世。
任職情況
他歷任中國戲曲家協(xié)會藝委會副主任,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河北省梆子劇院院長,河北省政協(xié)委員,北京市文聯(lián)常務(wù)理事,北京市戲曲編導(dǎo)委員會主任等職。
藝術(shù)經(jīng)歷
1900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東光縣(現(xiàn)為阜城縣大白鄉(xiāng)谷莊村)一個捻售線香的手工業(yè)之家。幼年家貧無以生計。(又說出生于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1907年隨父母到天津謀生,父親將他與兄荀慧榮賣予小桃紅梆子戲班學(xué)戲。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罵私自逃走,只;凵,后被賣給河北梆子花旦龐啟發(fā)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淪為家奴,吃盡苦頭,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與毅力堅持每天練功。夏天穿棉襖,冬天穿單衣,頭頂大碗,足履冰水,點香火頭練轉(zhuǎn)眼珠,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苦功練出了硬本領(lǐng),唱、念、做、打無一不精。8歲在天津首次登臺表演《雙官誥》。又隨侯俊山學(xué)梆子花旦。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藝名隨師常在冀中、冀東一帶農(nóng)村市鎮(zhèn)唱廟會和野臺子戲。 1910年荀慧生隨師進京,得到侯俊山(十三旦)親傳的《辛安驛》、《花田錯》等戲。先后搭慶壽和、義順和、鴻順和、天慶和等梆子班。辛亥革命前期他去天津曾同革命戲劇家王鐘聲,同臺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戲,在《革命家庭》中扮演一個鄉(xiāng)下姑娘。后向陳桐云、李壽山、程繼先學(xué)習(xí)京昆藝術(shù),直到十七歲才獨立成班。
1911年入三樂班(后易名正樂)從路三寶、薛蘭芬學(xué)京劇青衣、花旦,白牡丹與尚小云、趙桐珊有“正樂三杰”之稱。曾拜吳菱仙、陳德霖、王瑤卿為師,并受孫怡云、程繼先、田桂鳳、曹心泉、喬蕙蘭、李壽山等名家教益。
荀慧生喜歡作畫,1924年正式拜吳昌碩為師,他又向齊白石、陳半丁、傅抱石、李苦禪、王雪濤等名師求教,豐富了他的藝術(shù)生活,提高了他的藝術(shù)素養(yǎng)。1927年北京報界舉辦京劇旦行評選,他與梅、尚、程一起被譽為“四大名旦”,這也標(biāo)志著他藝術(shù)走向成熟,得到社會肯定,贏得了觀眾的贊賞。1931年再次入選“四大名旦”。
建國后,荀慧生遵照周總理簽署的戲曲改革指示,為京劇藝術(shù)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備受屈辱,抑郁而死。[3]
藝術(shù)特色
他對唱和念的要求非常嚴(yán)格,認(rèn)為唱要“以有限的腔調(diào)曲表達繁復(fù)錯綜的感情”,而念白在與觀眾交流時“比歌唱更直接、更有力一些”。為此,他主張唱和念時生活感和藝術(shù)性兩者結(jié)合,協(xié)調(diào)融洽,并與表情、身段的真實自然相一致,互為表里。這正是荀派表演的特殊風(fēng)格。
荀先生
他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在劇本、唱腔、表演、念白、到服飾等方面都進行了創(chuàng)新的實踐與探索。在唱腔藝術(shù)方面荀慧生大膽破除傳統(tǒng)局限,發(fā)揮個人嗓音特長,吸取昆、梆、漢、川等曲調(diào)旋律,大膽創(chuàng)新。這不是簡單的一曲多用,而是從生活出發(fā),從人物感情與心境出發(fā),字正腔圓,腔隨情出,令人著迷。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裝飾音,聽來俏麗、輕盈、諧趣具有特殊的韻味。他還十分注重道白藝術(shù),吐字清晰,聲情并貌,他創(chuàng)造出融韻白、京白為一體的念白,韻調(diào)別致,具有特殊的表現(xiàn)力。表演方面他強調(diào)“演人不演行”,不受行當(dāng)限制,根據(jù)需要進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許多少女、少婦的藝術(shù)形象,具有大眾化、生活化的特點。嬌雅嫵媚、清秀俊美、風(fēng)格各異。
他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約著稱,他有不少精彩的唱段,成為荀派弟子的必修課目。他的唱腔委婉動聽,俏麗多姿,聲情并茂,感人至深。他敢于標(biāo)新立異,創(chuàng)造新腔;廣采博收,吸取其他劇種唱腔的長處,設(shè)計新腔。如《紅娘》中那段“反四平調(diào)”膾炙人口。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裝飾音,聽來俏麗、輕盈、諧趣,具有特殊的韻味。荀慧生編制新腔堅持三條原則:一是讓人喜悅;二是讓人聽懂;三是讓人動情。
荀慧生的念白有獨特的風(fēng)格,柔和圓潤,富于韻律美。他不照搬傳統(tǒng)的韻白和京白,從人物的感情感出發(fā),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顯示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輕重緩急,恰到好處,流利感人,又聲聲入耳。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生活美。
藝術(shù)傳人
荀派藝術(shù)豐富多彩,流傳極廣。荀慧生一生收徒之眾,不計其數(shù),他指導(dǎo)和親自傳授的后人、學(xué)生、徒弟有:吳紀(jì)敏、金淑華、李薇華、王紫苓、宋德珠、毛世來、黃少華、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吳素秋、趙燕俠、小王玉蓉、張正芳、尚明珠、厲慧敏、陸正紅、宋長榮、李妙春、許翰英、劉長瑜、孫毓敏等,其長子荀令香工旦,其女荀令萊亦為其傳人。1958年荀慧生先生收秦腔演員全巧民,親自傳授《豆汁記》。
還有許多人雖未拜師,但多得其親授。[1]
成就及榮譽
獲獎情況
1952年獲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老藝術(shù)家表演獎。
建紀(jì)念館
荀慧生紀(jì)念館奠基儀式2006年11月27日上午在河北省東光縣普照公園舉行。荀慧生先生的長孫、著名導(dǎo)演荀皓,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章金萊(六小齡童),荀慧生先生關(guān)門弟子、全國政協(xié)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孫毓敏等,與當(dāng)?shù)毓賳T一起出席了奠基儀式。
活動年表
1916年10月6日,農(nóng)歷丙辰年九月初十日:荀慧生出師。
早在1907年荀慧生被其父賣給梆子藝人龐啟發(fā)為徒,按照常規(guī)1915年就應(yīng)出師,由于荀父與龐啟發(fā)在荀慧生學(xué)藝的契約上沒有標(biāo)明具體的出師時間,荀慧生在學(xué)藝后期紅極一時,給師傅賺了很多錢,龐啟發(fā)不讓荀慧生出師,威脅并軟禁了他。后在李洪春、尚小云的幫助下逃走。由白社及三樂班主李繼良出面,以折衷辦法達成協(xié)議,延長出師時間兩年,演出所得與師傅對半分成。
1917年,農(nóng)歷丁巳年:朱幼芬組班
名旦朱幼芬組班,演于中和園,營業(yè)不振。后邀入時慧寶、尚小云、荀慧生、龔云甫等人,于是每日滿堂。時先生當(dāng)時嗓音高亢,以《戲迷傳》一劇紅遍梨園。
1919年9月9日,農(nóng)歷己未年閏七月十六日:荀慧生首次在上海天蟾舞臺以《花田錯》打炮
荀慧生首次在上海天蟾舞臺以《花田錯》打炮,當(dāng)時隨楊小樓,譚小培,尚小云同去,有三小一白之稱。
1923年,農(nóng)歷癸亥年:荀慧生收葉壽梅為徒
荀慧生收票友葉壽梅為徒,為荀慧生第一個弟子。
1923年4月26日,農(nóng)歷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艷秋結(jié)婚
程艷秋和果秀英在前門外同興堂飯莊舉行結(jié)婚典禮。整個飯莊喜氣洋洋,四周掛滿了賀喜的祝辭和書畫,賓客達四五百人。
因為新郎程艷秋、岳丈果湘林、冰媒梅蘭芳以及新郎的師傅榮蝶仙、王瑤卿,新娘的外祖父余紫云等人,都是唱旦角的,因此在京的旦行名角,幾乎傾巢出動,前來賀喜助興。包括:陳德霖、余玉琴、田桂鳳、王瑤卿、王琴儂、朱幼芳、閻嵐秋、朱桂芬、荀慧生、于連泉、朱琴心、王蕙芳、姚玉芙等,全都在座。報刊稱之為“自有伶人辦喜事以來,真正巨觀之名旦大會也!
婚后羅癭公為果秀英改名為果素瑛。
1925年,農(nóng)歷乙丑年:楊寶森留滬在義母處調(diào)養(yǎng)
因在滬演出三個月,楊寶森嗓音極度疲勞而倒倉,乃至一字不出。經(jīng)荀慧生介紹,拜認(rèn)劇評家鄭過宜母親為義母,即留滬寄居義母處調(diào)養(yǎng)。
1925年,農(nóng)歷乙丑年:《梨園外史》單行本出版
北京京華印書局印制的《梨園外史》一冊單行本出版,共十二回。封三版權(quán)頁的著作者署名為“作劇先生”和“觀劇道人”。“作劇先生”是江蘇吳縣的潘鏡芙的化名,“觀劇道人”是湖北安陸陳墨香的化名,除曹心泉、荀慧生等五人的序外,還有陳墨香的序(卻并非以自序形式出現(xiàn)):
“《梨園外史》小說家言也,紀(jì)道咸以來伶官故實。其間事跡,詢之老伶未盡符合,然其描摹優(yōu)人之狀態(tài),討論戲曲之源流,至為詳細,誠非老于斯事者不能道其只字。紀(jì)事小有牴牾,奚足為。∥籼饭珎鲀(yōu)孟,世且摘其謬誤,況此固以稗野自命者乎?施耐庵、曹雪芹之小說,摹繪得神,亦但能得盜賊、兒女之性情耳;至事跡之有無,直同鏡花水月。而此書所紀(jì),尚不盡蹈空,欲考梨園掌故者豈可忽諸?方今之世,風(fēng)俗淫靡,梨園以旦為第一流,讀此編u2018胡喜祿掃盡鉛華u2019一章,知作者蓋有隱痛焉!余出入伶官之家將三十年,于若輩之情偽,知之甚深,只以賦性疏懶,未克獨力撰作。是書之成,實為先獲我心,故援筆樂為之?dāng)。墨香氏題!
1925年,農(nóng)歷乙丑年:余叔巖、楊小樓組雙勝社
余叔巖與楊小樓第二次合作,班名改為“雙勝社”,在香廠新明戲院演出。陣容十分齊整,旦角是荀慧生,架子花武二花是錢金福,丑角是王長林,小生是馮蕙林。在這個時期唱過多次新鮮好戲,如《青石山》中,楊小樓的關(guān)平,余叔巖的呂洞賓,錢金福的周倉;《戰(zhàn)宛城》,余叔巖飾張繡,楊小樓飾典韋,錢金福飾許褚,荀慧生飾鄒氏,王長林飾胡車。又排了一出老戲《摘纓會》,余叔巖的楚莊王,荀慧生的許姬,楊小樓的唐狡,錢金福的先蔑,王長林的襄老。此外,余叔巖與荀慧生還合演了很多生旦對兒戲,如《打魚殺家》、《南天門》、《梅龍鎮(zhèn)》等。
1925年4月26日,農(nóng)歷乙丑年四月初四日:余叔巖首演《摘纓會》
余叔巖在新明戲院首演《摘纓會》。余飾楚莊王,楊小樓飾唐狡,荀慧生飾許姬,錢金福飾先蔑,王長林飾襄老。
1925年10月2日,農(nóng)歷乙丑年八月十五日:荀慧生改藝名“白牡丹”為荀慧生
經(jīng)楊小樓、余叔巖建議,荀慧生改藝名“白牡丹”為荀慧生。
1927年7月23日,農(nóng)歷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順天時報》舉辦的“五大名伶新劇奪魁”結(jié)果揭曉
《順天時報》舉辦的“五大名伶新劇奪魁”,歷時一月終得出結(jié)果,五人分別以梅蘭芳《太真外傳》、程艷秋《紅佛傳》、尚小云《摩登伽女》、荀慧生《丹青引》、徐碧云《綠珠墜樓》入選奪魁劇目。[1]
1928年1月13日,農(nóng)歷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臺演出
義務(wù)戲。
演出劇目
《大回朝》(裘桂仙)
《馬鞍山》(時慧寶)
《收關(guān)勝》(尚和玉)
大軸是四大名旦(梅、程、荀、尚)、老生三杰(余、高、馬)等名伶合演的全本《紅鬃烈馬》:
《彩樓配》(王琴儂)
《三擊掌》(陳德霖,貫大元)
《母女會》(王幼卿,松介眉)
《投軍別窯》(李萬春,程玉菁)
《誤卯三打》(周瑞安)
《趕三關(guān)》(馬連良,朱琴心)
《武家坡》(余叔巖,程艷秋)
《算軍糧》(荀慧生,高慶奎)
《銀空山》(王鳳卿,于連泉,朱素云)
《大登殿》(楊小樓,梅蘭芳,尚小云,李多奎,侯喜瑞,張春彥)
1929年,農(nóng)歷己巳年:時慧寶搭春生社
1929年至1932年,時慧寶搭入春生社與荀慧生合作,主要演于吉祥和哈爾飛戲院。主要劇目有:《換子》、《金馬門》、《摔琴》、《雪杯圓》、《罵王朗》、《朱砂痣》、《七星燈》、《烏盆記》、《上天臺》等。
1929年4月,農(nóng)歷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臺夜戲山西賑災(zāi)會募款義演
第一舞臺夜戲山西賑災(zāi)會募款義演。梅蘭芳、余叔巖、楊小樓、高慶奎、荀慧生、程艷秋、王又宸、馬連良、尚和玉、侯喜瑞、閻嵐秋等名伶參加演出。
演出劇目
壓軸《游龍戲鳳》(梅蘭芳,余叔巖)
大軸《八蠟廟》(楊小樓反串張桂蘭,梅蘭芳反串黃天霸,余叔巖反串朱光祖,程艷秋反串賀人杰,馬連良反串關(guān)泰,閻嵐秋反串褚彪,朱桂芳反串費德功,姜妙香反串金大力,郝壽臣反串小老媽,侯喜瑞反串秦小姐,李壽山反串丫鬟,諸如香反串秦義成)
其中余叔巖反串朱光祖,扮相、白口、身段活脫脫一位極好的開口跳。特別是在桌子上的椅子上,拿了一個大頂,又直又干凈,前后臺都服了。后來,譚富英在北京,楊寶森在香港,均按余叔巖的路子反串過朱光祖。
1930年7月10日,農(nóng)歷庚午年六月十五日:馬富祿拜傅小山為師
馬富祿在兩益軒拜傅小山為師,專學(xué)武丑。是日,荀慧生、張春彥、金仲仁等均在場。
1931年,農(nóng)歷辛未年:四大名旦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長城公司請梅蘭芳、尚小云、程艷秋、荀慧生四人,合灌唱片《四五花洞》一張,由徐蘭沅京胡,王少卿京二胡,何斌奎司鼓,成為稀世絕品,并使“四大名旦”的稱謂更深入人心。
“四大名旦”在上海合灌唱片《四五花洞》,為人們留下了一張京劇唱片的稀世珍品,同時也為上海劇壇留下了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促成這件美事的即上海著名評劇家梅花館主。梅花館主鄭子褒,曾任《半月戲劇》、《十日談》、《金剛畫報》、《戲劇畫報》等多種戲劇刊物的主筆,又多年在長城唱片公司當(dāng)經(jīng)理,主持灌制過梅蘭芳、楊小樓合作的《霸王別姬》,楊小樓、郝壽臣合作的《連環(huán)套》等唱片。1931年6月,杜月笙的杜氏祠堂落成,全國京劇名伶云集上海,其中四大名旦加雪艷琴、高慶奎、金少山合演的《五花洞》是杜祠堂會最精彩的節(jié)目。堂會結(jié)束后,長城唱片公司靈機一動,打算請四大名旦共灌《五花洞》唱片一張,與眾多名伶具有深交的梅花館主遂成關(guān)鍵人物。俗話說好事多磨,只有多磨的好事才顯其珍貴難得。《五花洞》的灌制過程也是磨難重重,為劇壇平添幾段趣聞軼事。
第一難是詞腔的處理。該唱片直徑15英寸,每面僅3分15秒,唱西皮慢板,只容納兩句。按臺上唱法,真假潘金蓮各兩名,先由兩人合唱一句,再換兩人接唱一句,因前后詞腔均無變化,在唱片中將難分各人特長。經(jīng)斟酌,后定為每人獨唱一句,唱詞各異,唱腔自譜。
第二難是名字之排列。梅蘭芳眾望所歸,居首無疑;程當(dāng)紅極一時可列第二;荀聲譽日增可為第三;但尚資格既老難排最后。此事引起梨園界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幸梅花館主匠心獨運,特制一輪軸形名牌,此事方休。
第三難是演唱之先后。梅首先聲明唱第一句;程自謂可唱第二句;尚對梅唱第一句不予計較,但稱第二句應(yīng)由他唱;荀則表示若唱第三四句寧可不干,致此好事幾乎告吹。梅花館主再次斡旋。先對程說您是飽學(xué)之士,若和梅作神龍首尾相應(yīng),將受人嘉許;又對荀說,您的噪音低柔,第二句須翻高,如有遜色,反為不美,而第三句婉轉(zhuǎn)低腔更顯荀腔特色。程、荀皆允,尚便如愿以償。以后伴奏和丑角人選問題也經(jīng)一番周折終獲圓滿解決,《五花洞》遂成《四五花洞》。
稀世珍品來之不易,萬事懼備后,荀、尚、梅、程自右而左并立于收音機前,四人同聲念白∶“咳,這是從哪里說起……”接拉過門,梅、尚、茍、程依次各唱一句,最后合唱!笆取。這樣《四五花洞》之佳音終得永存。
1931年5月,農(nóng)歷辛未年:言菊朋四次赴滬演出
言菊朋第四次赴滬,與荀慧生同行,出演于上海大舞臺。此次蒞滬,言菊朋所演劇目有《臥龍吊孝》、《興漢滅莽》、《楚莊王》等。此次言氏每月包銀三千元,演期二月,除去開支,近乎白唱。一應(yīng)收入端賴堂會。
1931年5月20日,農(nóng)歷辛未年四月初四日:言菊朋四次赴滬演出第一天
言菊朋第四次赴滬,與荀慧生同行,出演于上海大舞臺。當(dāng)日打泡,言菊朋《捉放宿店》,荀慧生《荀灌娘》。
1931年6月9日,農(nóng)歷辛未年四月廿四日。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下午三時開演
《天官賜!诽祗溉
《金榜樂》(徐碧云,言菊朋,芙蓉草,姜妙香)
《鴻鸞禧》(荀慧生,馬富祿,金仲仁,張春彥)
休息
七時開演
《百花亭》(雪艷琴)
《汾河灣》(張藻辰,尚小云)
《打花鼓》(華慧麟,蕭長華,馬富祿)
《落馬湖》(李吉瑞)
《蘆花河》(程艷秋,王少樓)
《龍鳳呈祥》(梅蘭芳飾孫尚香,楊小樓飾趙云,馬連良飾喬玄,高慶奎飾前劉備,譚小培飾后劉備,譚富英飾魯肅,龔云甫飾國太,金少山飾張飛,蕭長華飾喬福,姜妙香飾周瑜,曹毛寶飾孫權(quán))
1931年6月10日,農(nóng)歷辛未年四月廿五日。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二天。
中午十二時開演
《富貴長春》(麒麟童,趙如泉)
《八百八年》(袁履登,王曉籟)
《空城計》(郭繼云)
《宇宙鋒》(季小姐)
《群臣宴》(孫化成)
《慶頂珠》(王庾生,小楊月樓)
《安天會》(劉宗楊)
《北湖州》(鄭永泉)
荀慧生在《玉堂春》里飾演蘇三
《狀元譜》(張藻辰,金仲仁)
《玉堂春》(芝英夫人,高慶奎,姜妙香,張春彥)
《定軍山》(譚富英)
《坐宮》(王少樓,華慧麟)
《兩將軍》(李萬春,藍月春)
《罵殿》(程艷秋,貫大元)
《獨木關(guān)》(李吉瑞,小桂元,苗勝春)
《賣馬》(王又宸)
《長坂坡》(楊小樓飾趙云,高慶奎飾劉備,雪艷琴飾糜夫人,雪艷舫飾甘夫人,劉硯亭飾張郃,劉奎官飾張飛,蔣寶印飾曹操,劉斌昆飾夏侯恩)
《全部紅鬃烈馬》:
《彩樓配》(徐碧云)
《三擊掌》(尚小云,貫大元)
《別窯》(麒麟童,王蕓芳)
《探寒窯》(程艷秋,龔云甫)
《趕三關(guān)》(郭仲衡,芙蓉草)
《武家坡》(梅蘭芳,譚富英飾前薛平貴,言菊朋飾后薛平貴)
《算糧》(譚小培,雪艷琴)
《銀空山》(譚小培,荀慧生,姜妙香)
《大登殿》(梅蘭芳,荀慧生,馬連良,龔云甫)
1931年6月11日,農(nóng)歷辛未年四月廿六日。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中午十二時開演
《滿堂紅》(楊鼐儂,金碧玉)
《岳家莊》(小楊月樓,小奎官)
《瓊林宴》(言菊朋)
《戰(zhàn)宛城》(麒麟童飾張繡,荀慧生飾鄒氏,劉奎官飾典韋,金仲仁飾曹昂,曹毛包飾曹操,陳鶴峰飾賈詡,馬富祿飾曹安氏,蔣寶印飾許褚)
《取滎陽》(馬連良,金少山)
《取帥印》(高慶奎)
《花木蘭》(徐碧云)
休息
七時開演
《馬蹄金》(尚小云,貫大元,龔云甫)
《挑滑車》(劉宗楊)
《二進宮》(梅蘭芳,譚小培,金少山)
《林沖夜奔》(李萬春)
《弓硯緣》(雪艷琴,姜妙香,雪艷舫)
《臥虎溝》(李吉瑞)
《忠義節(jié)》(程艷秋,譚富英,王少樓)
《八大錘》(楊小樓飾陸文龍,馬連良飾王佐,劉漢臣飾岳云,劉硯亭飾金兀術(shù),劉奎官飾狄雷,高雪樵飾何元慶,馬富祿飾乳娘,張質(zhì)彬飾嚴(yán)成方,張國斌飾岳飛)
《五花洞》(梅蘭芳、程艷秋、尚小云、荀慧生飾四潘金蓮,高慶奎飾張?zhí)鞄煟鹕偕斤棸?/p>
《慶賀黃馬褂》(麒麟童,王英武,趙如泉,劉漢臣,金素琴,劉奎官)
1932年3月11日,農(nóng)歷壬申年十二月初六日:荀慧生首演《紅樓二尤》
荀慧生于北京哈爾飛劇院首演《紅樓二尤》成功。
1933年1月9日,農(nóng)歷壬申年十二月十四日:荀慧生收丁云蘭為徒
荀慧生在豐澤園收坤伶丁云蘭為徒。
1935年5月20日,農(nóng)歷乙亥年四月十八日:荀慧生首次赴武漢演出
荀慧生應(yīng)邀首次赴武漢演出,演于漢口大舞臺。配演的有老生王文源、武生吳彥衡、老旦李多奎、花臉蔣少奎、小丑馬富祿。劇目有荀慧生獨創(chuàng)的《元宵謎》、《香羅帶》、《釵頭鳳》、《丹青引》、《荀灌娘》等,也有別具荀派風(fēng)味的《十三妹》、《大英杰烈》、《玉堂春》、《戰(zhàn)宛城》等傳統(tǒng)戲。頭兩天上座八、九成,第三天滿座,加售站票。
1936年10月10日,農(nóng)歷丙子年八月廿五日:1936年懷仁堂慶祝雙十節(jié)堂會
北京軍政當(dāng)局首領(lǐng)宋哲元在中南海懷仁堂辦堂會戲,慶祝雙十節(jié)。
演出劇目
《大登殿》(程硯秋,荀慧生,王鳳卿,李多奎)
1936年10月22日,農(nóng)歷丙子年九月初八日:荀慧生首演《紅娘》
荀慧生于北京哈爾飛劇院首演《紅娘》成功。
1938年2月16日,農(nóng)歷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楊小樓接三
楊小樓于15日入殮,16日接三。
楊小樓生前就留有遺囑,說他曾在白云觀出家為道,大名已上了玉皇大帝的《登真箓》,其身命,神魂均已不屬于十殿閻君管轄,而是屬于“三官”掌握了。所以,“羽化”之后,一定要身穿道裝到“道國三千金世界,天京十二玉樓臺”去仙游。他的后人照辦,他的裝裹(殮衣)是一整套道裝:貼身的是一套對襟大領(lǐng)的白褲褂,大領(lǐng)的藍面黃里的小棉襖、棉褲,外面是大領(lǐng)藍大棉袍。一律以寶劍頭形的飄帶扎系。最外邊加披了一領(lǐng)深紫色,繡著八卦太極圖圖案的法衣。頭頂上因為沒有長發(fā),自然無法挽成道冠,所以沒有用元形的混元巾,只好戴了一頂門樓式的莊子中,正中鑲上一塊美玉,作為“帽正兒”。腳下穿了一雙白襪子,將褲腳放進襪筒里,再配上一雙紫色鑲青云頭的“云履”。雙手捧著一柄玉如意。完全是一付道家焚修功圓果滿“朝真”的裝束。身上身下,當(dāng)是“鋪金蓋銀”。不過,身上蓋的有說是繡著八仙慶壽圖案的白色衾單;還有的說是加蓋了黃綾、紅色梵文經(jīng)字的“陀羅經(jīng)被”。后者的說法,當(dāng)然與道裝的殮衣不配套。但是很可能是受清代崇佛遺風(fēng)的熏染,因而佛道相融。
盛殮楊小樓的棺材更是講究,乃是一口精選的金絲楠“四獨板”(即兩幫、底、蓋,均為四塊整板)的“重材”,這是最上品的殮具了。系購自騾馬市大街鶴年長壽材鋪,價值2400元。至于棺內(nèi)裝的殉葬物其說不一。從當(dāng)年各報披露的楊墓被盜的通訊報導(dǎo)來看,其殉葬品既精且多,除了寶劍、牙笏(朝簡)、拂塵等道教法物之外,古陶瓷、煙壺、金銀珠寶,無所不有。但招來了后患,俗云“家賊難防”,不期讓松柏庵義地看墳的董四及其勾結(jié)的盜匪們挖了去。
楊小樓的喪事最大特點有兩個:一是在總的排場上突出一個“奢”字;二是在禮儀上處處突出一個“道”字。楊氏剛剛咽氣,院內(nèi)就搭起了巍峨壯觀的起脊大棚,棚頂上按照古典建筑形式,做出了五脊六獸,而且還是古錢形狀的“花脊”,從遠處望去,儼然是一座高大的殿堂。棚內(nèi)三面都搭了“經(jīng)托子”(搭在房上的經(jīng)臺)。這樣,可以不占院內(nèi)的有效面積。其整個布局是:正面是靈堂,對面是寶蓋式的番(喇嘛)經(jīng)經(jīng)臺,臺的對面,即靈堂上方,掛了黃緞繡花的幡門、幡條。棚頂中間掛了四幢與幡門、幡條配套的黃緞繡花經(jīng)幡。棚的上首為樓閣式的道經(jīng)經(jīng)臺,掛了藍緞繡花的幡門、幡條,棚頂掛了四幢藍緞繡花的經(jīng)幡。棚的下首為佛龕式的禪(和尚)經(jīng)經(jīng)臺,掛了紅緞繡花的幡門、幡條,棚頂掛了四幢紅緞繡花的經(jīng)幡。一眼望去,有如神、佛圣境。楊氏的靈堂前搭了一座四圍均為一丈二尺的大月臺。臺的四角各有綠漆金紋的明柱,以支撐上頂,頂上安裝了彩繪團鶴圖案的天花板,象征亡音“駕鶴仙去”。以符合楊氏的平生信仰,月臺內(nèi)外上端掛滿了社會名流、商會、慈聯(lián)會、梨園公會的題匾。
靈堂上扎了大型毗盧帽式的靈龕,正面掛著曹錕送的大匾“閬苑歸真”,匾下,裝飾著一個素彩花圈,中間以小白花組成一個大“奠”字。楊氏的靈櫬被扣在一個紅云緞繡著八仙慶壽圖案的堂罩里。罩外豎立著楊氏大幅遺像,像前的靈桌上是一堂景泰藍的五供,外加一盞寶塔式的“悶燈”(即長明燈,民間盛傳冥路幽暗,須燃燈給亡人照明);花筒內(nèi)插著金銀五彩的細靈花;兩旁的蠟扦上燃點著一對白色藍字的素蠟;中間是鼎式的大香爐。靈桌前面掛了青緞繡著青云白鶴圖案的桌圍子。供桌前還設(shè)了一個小幾,上設(shè)檀香爐一尊,香碗一對,是供來吊者上香用的。月臺上,陳放著兩對靈人;緊靠靈幃立著一對引路的“童兒”(即金童玉女),金童執(zhí)幡,玉女提爐。
月臺下邊兩側(cè),陳放著四對紙扎的尺頭桌子,一對金山銀山的小盆景;一對五彩錦緞的尺頭(衣料),這是固定套路。但另外的兩對桌子則帶有楊氏喪禮的特色了。一桌糊的全套道裝:綴有劍頭飄帶的豆青面,青大領(lǐng)的道袍;深藍色青大領(lǐng)道袍各一領(lǐng);馬蹄形的混元中、門樓式的莊子中各一頂;彩繡青云白鶴、八仙法物的大紅法衣、百壽圖配萬字不到頭圖案的橙黃色法衣、八卦太極圖圖案紫色法衣各一件;白襪、云頭履各兩雙。一桌糊的是道家法物:勅令架上插著令旗、令劍、令牌、天篷尺(量天尺)、朝簡(笏板)、震壇木、米碟、凈水碗、楊枝、朱砂硯、朱筆、黃表奏章匣、《天師符》、《天師玉匣記》、《天師萬年歷》、《天師神魂執(zhí)照》各一冊。一桌糊的是文房四寶:萬歷青花筆筒、山字形筆架、銅筆架各一;中插大抓筆、“一品文章”小楷狼毫;雕花石硯一塊;大銅墨盒一具,上刻唐朝賈島五言詩“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便~鎮(zhèn)紙一對;“龍門”蓋金墨錠一匣、彩箋一匣,上繪松濤水月圖案,并有雙鉤隸書:“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另有紗罩桌燈一具。另一桌糊的是古玩陳設(shè):裱有紫紅綾緞槽囊的硬木錦匣兩對,內(nèi)放爐、鼎、瓶、罐,另有陶瓦銀釉古裝歌妓人一堂,窯變紫紅色“聚寶盆”(內(nèi)疊金室、銀室)一具;粉彩磁盆,插以大紅珊瑚枝掛金銀的“搖錢樹”一具;玉器一匣;煙壺一匣。。這些紙制冥物精細異常,足可亂真。乃是出于和平門外延壽寺街衡記、高記兩家冥衣鋪。
16日迎三送路,楊氏喪居笤帚胡同提前搭就了藍布的過街棚,兩邊棚口及喪居門前,各搭了一座素彩牌坊。一對紅底金紋雙花籃圖案的大鼓、鑼架設(shè)于棚內(nèi),為來賓們傳報不暇。延至午后,西至延壽寺街、琉璃廠,東至南火扇胡同、煤市街一帶,車水馬龍,以梨園界為主的各界人士,紛紛前往楊宅吊唁。僅戲劇內(nèi)外行人,計300余人,名伶尚小云、高慶奎、沈曼華、李洪春、劉硯亭、王福山等,均親臨掛孝。伶界如余叔巖、玉瑤卿、王鳳卿、俞振庭、蔡榮貴、譚小培、譚富英、程硯秋、馬富祿、葉龍章、葉盛章、蕭長華、郭春山、閻嵐亭、李永利、荀慧生、王松齡、丁水利、于連泉、于永利、遲月亭、楊春龍、王又荃、金仲仁、趙硯奎、陳椿齡、郝壽臣、楊寶忠、侯海林、徐霖甫、遲紹峰、萬子和、梁華庭、楊主生、王敬五、金廷蓀、金少山等,及戲劇評論家汪俠公、戴蘭生、齊如山、吳幻蓀、景孤血等,均親臨致祭,或具聯(lián)軸挽幛、或送香帛冥楮。誠為素車白馬,會吊龜年,靈棚內(nèi),參靈的鼓樂,經(jīng)聲佛號與哭聲混成一片。
午后6時,依喪禮送三。走在最前邊的是官鼓大樂,官吹官打24個響器及清音“九福班”的細樂,后面便是以彩紙精糊細表的轉(zhuǎn)輪大轎車一輛,以翻毛駿馬駕轅,前加頂馬;后配跟騾。車廂左窗外,貼一黃紙條,上書“楊府老太爺顯考嘉訓(xùn)之靈車孝女楊榮桂、嗣孫續(xù)潛、婿劉硯芳、外孫宗楊、宗華等全宅孝屬叩祭”字樣。另有大翻毛雙馬駕轅的四面大玻璃百葉窗四輪馬車一輛;8人抬綠幃官轎一乘;杠箱4抬;墩箱4只;大白仙鶴一只(一樓二庫已于事前送往焚化場等候)。
紙活兩旁為8盞大白氣死風(fēng)燈和12對六角形的手罩子為之照明。紙扎芻靈后邊為雍和宮的喇嘛13人,以大鼓、長號等輕重蒙藏法器吹奏。白云觀的道士身披云緞刺繡的對兒衣,打著鐺、鉿、鼓,白全一為高功,捧著如意殿行。所有參加送三的來賓(多數(shù)是名伶)分別執(zhí)香提燈,排成雙行步送,成為一條大火龍。后為鐵山寺的和尚以笙管笛吹著佛曲梵樂,音韻凄慘,使人嗚咽欲絕。楊氏之女榮桂打著挑錢紙,女婿劉硯芳以銅茶盤捧著喇嘛用巴拉面捏成的燈塔;嗣孫等分別棒著道經(jīng)大疏、禪經(jīng)大疏,均痛哭失聲,被近親們一一攙行。最后是龍泉寺的13人大德高僧。以素打“七星”點殿后。整個送三行列蜿蜒約一里多地。觀者如云。尾隨不舍者數(shù)百人不止。送三行列由笤帚胡同20號本宅出發(fā),出延壽寺街南口,經(jīng)琉璃廠、廠甸、南新華街,至虎坊橋焚燒冥物車馬,盡禮而散。
接三之日,業(yè)經(jīng)喪禮處與孝屬討論決定,楊氏靈柩在家停靈受吊15天,從16日正式開壇起經(jīng),每天均有度亡法事,除本家自請的經(jīng)懺以外,包括梨園界同仁送的計有番經(jīng)7棚;道經(jīng)8棚;禪經(jīng)10棚。共25棚。所有誦經(jīng)、禮懺、燃燈、施食,悉皆周隆。定于2月27日家奠、開吊、伴宿送庫;28日辰刻發(fā)引。因堪輿家勘測認(rèn)為永定門外塋地因“方向不利”,當(dāng)年不宜下葬,故暫厝陶然亭龍泉寺廟內(nèi),俟次年再卜吉告窆。
1938年9月14日,農(nóng)歷戊寅年閏七月廿一日:北京伶界救濟黃河水災(zāi)義務(wù)戲
演出劇目
《朱痕記》(程硯秋,譚富英)
《樊江關(guān)》(尚小云,筱翠花)
《戰(zhàn)宛城》(李萬春,荀慧生,郝壽臣)
《開山府》(李盛藻,袁世海)
《艷陽樓》(周瑞安)
《釣金龜》(李多奎)
1939年2月9日,農(nóng)歷戊寅年十二月廿一日:吳素秋拜荀慧生義父
吳素秋拜荀慧生義父。
1939年5月3日,農(nóng)歷己卯年三月十四日:童芷苓拜荀慧生為師
童芷苓拜荀慧生為師。
1939年6月14日,農(nóng)歷己卯年四月廿七日:荀慧生收徐東霞為徒
荀慧生收徐東霞為徒。
1939年8月8日,農(nóng)歷己卯年六月廿三日:毛世來拜荀慧生為師
毛世來拜荀慧生為師。
1958年2月,農(nóng)歷丁酉年:戲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躍進中戲曲界如何創(chuàng)作更多的新劇目
由老舍、張季純出面召集戲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躍進中戲曲界如何創(chuàng)作更多的新劇目為第二年國慶十周年獻禮的問題。荀慧生、張君秋、裘盛戎等30多人出席。
1959年5月25日,農(nóng)歷己亥年四月十八日:京劇《金玉奴》座談會召開
北京市文聯(lián)召開京劇《金玉奴》座談會!督鹩衽肥擒骰凵60高齡時重新加工整理的劇目,且自編自導(dǎo)自演,與會者一致予以肯定,同時也指出了一些不足。
1959年7月,農(nóng)歷己亥年:孫毓敏參加荀慧生京劇團
孫毓敏從北京市戲曲學(xué)校畢業(yè),7月分配到北京荀慧生京劇團工作。
1961年6月,農(nóng)歷辛丑年:荀慧生京劇團赴江浙與上海等地演出
荀慧生京劇團赴江浙與上海等地演出。在滬期間,上海廣播電臺播放了孫毓敏的《荀灌娘》與《蝴蝶杯》的選場,她在《解放日報》撰文《看荀慧生老師演出杜十娘有感》。
1961年6月3日,農(nóng)歷辛丑年四月二十日:荀慧生京劇團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荀慧生京劇團在上海中國戲院(牛莊路)公演第一天。
演出劇目
《白蛇傳》(孫毓敏飾白蛇,別永德飾許仙,吳紀(jì)敏飾青蛇,趙炳嘯飾法海,趙慧英飾“水斗”之白蛇)
1961年6月4日,農(nóng)歷辛丑年四月廿一日:荀慧生京劇團赴上海演出第二天
荀慧生京劇團在上海中國戲院(牛莊路)公演第二天。
演出劇目
日場
《荀灌娘》(孫毓敏,黃文俊,劉永貴,茹紹瑞,李薇華、趙慧英飾女兵)
1961年6月6日,農(nóng)歷辛丑年四月廿三日:荀慧生京劇團赴上海演出第四天
荀慧生京劇團在上海中國戲院(牛莊路)公演第四天。
演出劇目
《蝴蝶杯》(孫毓敏,徐和才)
1961年6月17日,農(nóng)歷辛丑年五月初五日:荀慧生京劇團赴上海演出第十五天
荀慧生京劇團在上海中國戲院(牛莊路)公演第十五天。
演出劇目
《花田八錯》(荀慧生)
1961年6月18日,農(nóng)歷辛丑年五月初六日:荀慧生京劇團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荀慧生京劇團在上海中國戲院(牛莊路)公演第十六天。
演出劇目
《金玉奴》(荀慧生)
荀慧生飾演的紅娘
1961年6月19日,農(nóng)歷辛丑年五月初七日:荀慧生京劇團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
荀慧生京劇團在上海中國戲院(牛莊路)公演第十七天。
演出劇目
《紅娘》(荀慧生)
1961年6月20日,農(nóng)歷辛丑年五月初八日:荀慧生京劇團赴上海演出第十九天
荀慧生京劇團在上海中國戲院(牛莊路)公演第十九天。
演出劇目
《杜十娘》(荀慧生飾杜十娘,孫毓敏飾丫鬟)
1962年3月26日,農(nóng)歷壬寅年二月廿一日,上午:高盛麟收楊少春為徒
高盛麟收楊少春為徒拜師會在北京工人俱樂部大廳舉行。文化部.中國劇協(xié).文化局及北京戲曲界知名人士.各劇團的領(lǐng)導(dǎo)及代表三百多人前來祝賀,會上在行罷鞠躬禮后,師徒雙方、有關(guān)領(lǐng)導(dǎo)及來賓如荀慧生、馬連良等,都發(fā)表了熱情講話。
拜師會前的專場考察中,楊少春演出了《挑華車》。
1966年8月23日,農(nóng)歷丙午年七月初八日:北京市文化局和“文學(xué)藝術(shù)家聯(lián)合會”的作家、藝術(shù)家和干部被批斗
北京市文化局和“文學(xué)藝術(shù)家聯(lián)合會”的作家、藝術(shù)家和干部老舍被拖到文廟批斗毒打,共29人,包括老舍、駱賓基、荀慧生、白云生、侯喜瑞、顧森柏、方華、郝成、陳天戈、王誠可、趙鼎新、張孟庚、曾伯融、蘇辛群、季明、張國礎(chǔ)、商白葦、金紫光、王松生、張增年、宋海波、張治、張季純、端木蕻良、田蘭、江風(fēng)、肖軍等。
當(dāng)天上午,北京大學(xué)和北京第八女子中學(xué)的紅衛(wèi)兵學(xué)生闖到文化局和文聯(lián)機關(guān),對那里的“牛鬼蛇神”動手施暴。幾個女紅衛(wèi)兵用銅頭皮帶劈面抽打肖軍,給他掛上了“反動文人肖軍”、“反革命份子肖軍”等幾塊大黑牌子,還在他的名字上畫了紅色的大叉子,并且把他的頭發(fā)剪掉。
下午3點,在烈日下,這29人被一個一個叫出來,排成一排站在院子里。每叫出來一個人,就在這個人的頭上套上一塊寫著他的名字和罪名的牌子,4點多,這29人被用兩輛大卡車,從他們在西城區(qū)的機關(guān)被運到東城區(qū)國子監(jiān)“文廟”的院子里。那里曾是皇帝時代的最高學(xué)術(shù)和教育機構(gòu),后來成為首都圖書館。
吳昌碩往事
吳昌碩愛好京戲,并與京劇大師梅蘭芳之間有詩畫之交,此已有人著文談起過,但他與另一位京劇大師荀慧生也有著不少交往,卻從無專文談起,此處略作補述。
荀慧生是京戲中“荀派”藝術(shù)的創(chuàng)始人,與梅蘭芳創(chuàng)“梅派”、程硯秋創(chuàng)“程派”、尙小云創(chuàng)“尙派”,合稱京戲“四大名旦”。昔時唱戲名角多通詩賦,喜好書畫,如梅蘭芳、程硯秋、兪振飛等均擅此道。
荀慧生在一九二一年秋到滬獻藝,因仰慕吳昌碩的書畫藝術(shù),拿著自己所繪的書畫冊頁,在書法家劉山農(nóng)的介紹引薦下,向吳昌碩請敎。吳昌碩本來就喜歡京戲,見廿一歲的荀慧生不僅擅長京戲,而且有意于書畫藝術(shù),十分重視,欣然閱畢冊頁,并滿心歡喜地予以指導(dǎo)點撥,使荀慧生得到許多啟發(fā)。從此他便對吳昌碩行弟子之禮,甚為恭謹(jǐn)。
過了兩年,一九二三年農(nóng)歷八月初一,是吳昌碩八十歲壽誕,許多朋友和及門弟子借上海山西北路海寧路口的華商別墅祝嘏,一時嘉賓云集,氣氛熱烈,親友紛紛以詩畫相贈。當(dāng)晩進行京劇演出,荀慧生、梅蘭芳等均到場,荀慧生除演唱《麻姑獻壽》外,還與袁寒云合演梅派唱腔《審頭刺湯》,而梅蘭芳則反串演唱荀慧生的拿手戲《拾玉鐲》。此外,戎伯銘演唱《貴妃醉酒》,畫家熊松泉演唱《華容道》,給吳昌碩的八十歲大壽帶來了許多快樂與笑聲。
一九二七年春三月,荀慧生從北京赴滬獻藝,在一品香向吳昌碩補行拜師禮,當(dāng)時也有不少名家在場。吳昌碩見荀慧生年紀(jì)輕輕而有意于書畫,滿心歡喜,于同年十月詩贈一額,文曰——仙樂風(fēng)飄。至此,荀慧生就正式被列為吳門弟子。
不料,荀慧生入門僅一個多月,同年十一月廿九日,吳昌碩便溘然長世,終年八十四歲。荀慧生聞知噩耗,特從北平赴滬,撲在吳昌碩身上大哭不止。吳昌碩雖去世,但荀慧生與吳師后人卻往來不斷,友情延綿。
大約在一九六○至一九六二年間,荀慧生赴滬又到吳家,與吳昌碩三子吳東邁寒暄交談時,忽而進來兩個小女孩,大的十歲剛出頭,小的也只十歲左右,皮膚白皙而眼目清秀,長得很是活潑可愛,原來是吳東邁的兩個孫女,大的叫吳冬梅,小的叫吳有雯。荀慧生非常喜歡她們,當(dāng)即便與吳冬梅說:“戲曲也應(yīng)從小孩時學(xué)演唱。走,跟我到北京去!
兩個女孩不知所措。吳東邁望望兩個天真可愛的小孫女,終究舍不得放她們?nèi)ァ?/p>
不過,她們的父親吳長鄴卻時常赴京。每次到京,也必到荀慧生家拜訪,并住他家。許多年過去了,吳長鄴談起荀慧生,仍仿如昨日,他說:“荀慧生的太太姓張,是北京大學(xué)的學(xué)生。文化大革命中,荀被批斗,她雪夜逃生,結(jié)果因年老體邁,被雪蓋住。等被挖出來,人已死了,很慘的!(孫琴安)
人物評價
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是一位值得中華民族驕傲,值得后人敬仰的藝術(shù)大師。
荀慧生即非梨園世家,又無權(quán)貴支撐,他從一個一字不識的農(nóng)村的窮孩子六歲被賣到戲班學(xué)唱梆子,在二十七歲就榮獲京劇“四大名旦”的桂冠,成為與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并駕齊驅(qū),獨領(lǐng)風(fēng)騷幾十年的藝術(shù)大師!二十八集電視連續(xù)劇《荀慧生》以大量詳實的史料,以鮮為人知的故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真實的令人信服的荀慧生;一個歷盡坎坷,令人蕩氣回腸的荀慧生;一個被金錢、權(quán)勢、美女包圍而自強不息的荀慧生;一個深受民眾喜愛而也深愛民眾的荀慧生;一個不畏強暴有民族氣節(jié)的荀慧生;一個為京劇藝術(shù)孜孜不倦追求,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奮斗了一生的荀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