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鄧友梅(1931年生于 天津市)山東平原人。中共黨員。1945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 八路軍魯中軍區(qū) 通訊員, 新四軍、 華東野戰(zhàn)軍 文工團團員, 北京市文聯專業(yè)作家,中央文學研究所第二期學員,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支部書記,北京市文聯 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中國作協(xié)第四屆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全委會副主席 及第六、七屆名譽副主席。全國第八、九屆政協(xié)委員。13-14歲曾在日本作征用工。1945年春回國后投奔新四軍參加抗日。歷任通訊員、文工團員、 見習記者等職。靠自學走上文學道路,1946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55年在中央文學講習所學習結業(yè)后,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五十年代是大陸最活躍的 青年作家之一。1957年被錯劃為 右派分子。1962年摘帽后調到 鞍山,先后在鞍山話劇團、 鞍山市文聯任創(chuàng)作員。 文化大革命中受嚴重迫害,送 盤錦等地改造,拔亂反正后得到改正,調北京市文聯任專業(yè)作家,黨組成員。1979年加入 中國作家協(xié)會。 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1984年當選中國作協(xié)理事,書記處書記,被任命為 外聯部主任。1996年第6次全國作家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鄧友梅是全國政協(xié)第八、九屆委員, 中華文學基金會副主席, 中國對外友好協(xié)會理事,國際 筆會、中國筆會中心會員。鄧友梅著有 《鄧友梅短篇小說選》、《 京城內外》等短篇集和《鄧友梅集》、《早逝的愛》、《 煙壺》、《 據點》及散文集《櫻花、孔雀、葡萄》、《一分鐘小說一百篇》等。其中。《我們的軍長》獲全國第一屆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話說陶然亭》獲全國第二屆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追趕隊伍的女兵》獲全國第一屆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 那五》獲全國第二屆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 《煙壺》獲全國第三屆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等。鄧友梅的作品譯有英、法、德、意、日、 阿拉伯、 老撾等多種文字。
人物生平
1942年,在其故鄉(xiāng)山東參加八路軍,做小交通員。1943年,因部隊精簡,赴天津務工。在被某工廠招收之後,被強行押送至日本 山口縣的一個化工廠做 苦工。1944年,返回中國,并重新參加八路軍,先做通訊員,之後一直在文工團工作。1949年,在新華社某軍隊分社做見習記者。之後轉業(yè),擔任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和北京市文聯創(chuàng)作員。1952年,加入 中國共產黨,之後進入中央文學講習所學習。1955年,中央文學講習所畢業(yè)之後,為體驗生活,在一個建筑公司擔任基層領導。1957年,在 反右傾運動中,被打成右派。1962年,在遼寧省鞍山文聯工作。1976年,返回北京。1984年,當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 常務委員會委員、書記處書記。
主要作品
《 在懸崖上》(1956年)《別了,瀨戶內!贰段覀兊能婇L》(1978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話說陶然亭》(1980年)《 那五》(1983年獲第二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 煙壺》(1984年獲第三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 尋訪“畫兒韓”》(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涼山月》《 京城內外》《“獵產星座”行動》《櫻花· 孔雀·葡萄》 《那五》《 邵氏兄弟》《“四海居”軼話》《索七的后人》
獲獎作品
《 在懸崖上》1956年獲“ 處女地文學獎”一等獎《我們的軍長》1980年獲第一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一等獎)《話說陶然亭》1981年獲第二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此后不分一二等) 《追趕隊伍的女兵們》1982年第一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 那五》1983年獲第二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1984年獲 北京市優(yōu)秀文學作品獎《 煙壺》1984年獲第三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1985年獲 中篇小說選刊獎《鄧友梅中篇小說選集》1994年獲全國優(yōu)秀圖書獎( 海峽出版社)《 中國人,上車!》1992年海峽情征文特別
健康心得
鄧友梅旺盛的創(chuàng)作精力,得益于他健康的體魄。他對運動健身,有一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方法。數年前,鄧友梅老來發(fā)福。行動的不便與 血糖的升高,引起他的重視。經向有關醫(yī)學專家咨詢后,他為自己制定了一套節(jié)食降糖、控制體重的 飲食計劃,以少食優(yōu)選為原則,即少吃或不吃 主食,多吃富含多種營養(yǎng)成分的 蔬菜、 豆制品及少量 瘦肉。因為這些食物中的 蛋白質和 維生素能夠滿足人體的需要。鄧友梅非常贊成 中醫(yī)的理論觀點,吃飽與身體的需要不是同步的,“飽”只是胃的感覺而已。人有飽脹感后,其實已經過量了。因此,他每天的主食不超過三兩,認定“少餐必定神安”。從 青春年少至今,鄧友梅一直堅持鍛煉身體。上世紀50年代初,他練 太極拳,揮收有度, 如醉如癡。幾年下來,他編創(chuàng)了一套力度適中、動作 連貫、姿態(tài)優(yōu)雅的“鄧氏 太極”,引得不少人向他討教學習!梆B(yǎng)生不如養(yǎng)性。”鄧友梅認為生活規(guī)律也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一時興起,晝夜顛倒, 無所顧忌,都是對健康有害而無益的。步入老年后,他越發(fā)堅守固定的 作息時間:早上6點鐘起床鍛煉, 8點鐘左右開始工作,晚飯后進行1小時散步,晚上l0—11點上床休息。鄧友梅早在1989年就使用 電腦寫作。他把電腦視為健身器,長期敲擊鍵盤使他的 手關節(jié)活動自如,反應敏捷。在各種會議差旅的間隙,都能見到他敲字的身影。為 陶冶情趣,全身心地融入生活,鄧友梅又熱衷起釣魚活動,并榮任“中華名人 垂釣俱樂部”的副主席。偶得閑暇, 興致所至,三五魚友,垂釣岸邊, 其樂融融。可謂u2018益莫大焉u2019。”
編導手記
作者: 吉林衛(wèi)視《 回家》欄目組編導孫少磊命運是一條路,左手是悲苦,右手是幸福......兩界這是2004年冬天一個寒風肅殺的 黃昏,一位76歲的老人在 臨沂 烈士陵園的一座 墓碑前莊嚴的敬了一個 軍禮,然后默默的 轉身離去。老人叫鄧友梅,是著名的小說《 那五》、《 煙壺》的作者," 京味小說"的代表人物。陵園里彌散的是呼嘯的 風聲和寂寥的 鳥鳴,忽然想到了 米蘭.昆德拉的那本傳世之作《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人的生命在命運的面前是那么的渺小和孱弱。 生存或死亡,悲苦或幸運,我們沒的 選擇。一座墓碑阻隔了 陰陽兩界,墓里葬著的是為鄧友梅深深 愛戴的 羅炳輝副 軍長,59年前犧牲在這里,為他送葬的隊伍里有當時是還是個孩子的鄧友梅。59年后,鄧友梅又站在了這里, 逝者已矣,當年的少年卻已白頭。1931年,鄧友梅出生在天津 海河邊的一個普通家庭,幼年的生活,雖然拮據卻也充實,他像所有當時的孩子一樣每天上學、回家,感受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馨。然而1937年的" 七七事變"卻將這份平和與寧靜打成了 碎片,日軍占領天津后,在火車站工作的父親因為受到日軍的 毆打,隨后失業(yè)。這個本來靠著父親微薄收入 勉強維持的家庭在天津再也無法繼續(xù)生存,只好離開這片讓鄧友梅眷戀的土地, 舉家遷回山東老家。但令鄧友梅沒有想到的是,幾年之后他又會回到了這塊曾 在離別時讓他百般不舍的地方,而且是以那樣的一種方式回來。回到山東時的鄧友梅12歲,當他慢慢習慣了在山東的生活,并成為了當時山東軍區(qū)渤海軍分區(qū)通訊站的一個小 通訊員時,部隊" 精兵簡政"的政策又把他這個孩子編出了隊伍,為了躲避 日偽軍的搜索,他不得不再次 背井離鄉(xiāng),離開山東,返回天津,去投奔在那里的 親戚。事隔60多年,我們追隨老人生命的痕跡再次回到了天津,老人尋覓而匆忙的腳步,熱切又有些凄惶的眼神讓我們深深感受著命運在他心中那深深的 烙印。當年的住處已經變成了一個大院,老人在院子里一圈一圈的走,雖已沒有了當年點滴的痕跡,但腳下的土地卻還是那塊土地。當老人擦掉 眼淚要一步一步向門口走去,我們以為他會沉沉的離去,可老人卻驀的轉身,伴隨著一生嘆息向著著片土地高高的舉起雙臂,揮舞......我們不知道老人動作的意思, 告別?或者別的什么。也許天津帶給了鄧友梅太多的傷痛與悲苦。當鄧友梅從山東回到天津后,為了謀生而四處找工作的他被騙上了一條幾乎死亡的道路——去日本作 勞工。一條運送 礬土礦石的船載滿了一船的勞工從 青島港出發(fā)直奔日本,這段海上的航程,不斷有病號或傷者莫名其妙的 失蹤,到了日本,十幾歲的鄧友梅是勞工中年齡最小的,每天面對的是饑餓、恐懼、毆打和死亡。時至今日當老人找到當年招工的 地方時,那里已經是一片 廢墟,背后,就是天津繁華熱鬧的街道, 車水馬龍 川流不息,一段歷史就這樣揭過,沉痛也好,慨嘆也罷。傳奇的命運注定糾葛著悲苦與幸福。在一路火車的顛簸后我們慢慢靠近了那個被老人稱為"新生"的城市——臨沂。老人一路注視著窗外飛速掠過的景物,或許,也在注視著時間?從日本歷經 九死一生回國后,鄧友梅在臨沂重新參軍。自謂"新生在這里開始"。在臨沂的幾天,一直有一種莫名的 情愫在我們心里激蕩,無論是鄧友梅談及在 陳毅軍長身邊的日子,還是在沂水邊追憶往昔的歲月,抑或在陳家白莊找到當年的老戰(zhàn)友那激動的情緒都讓這種情愫在我們心里益發(fā)滋長,直到老人在烈士陵園中痛哭失聲,我們忽然明白,一個7旬的老人幾十年后重新回首那些人,那些事,這段 烽火歲月在他的生命中被打上的是一種交錯,一種訴說,一段苦辣甘甜,是"幸存",又決不僅僅是"幸存"。當年鄧友梅參加的是 文工團,在這里他最早開始接觸文藝,在這里他認識了在他生命轉折中一個重要的人—— 茹志娟。她給鄧友梅帶來的,是走上文學之路和重回文學之路人生兩個最重大的轉折。解放后,鄧友梅定居北京,進入 魯迅講習所學習,并在1957年發(fā)表了《 在懸崖上》,瞬間滿目是刺眼奪目的光環(huán)。然而 流星在剎那璀璨后隕滅,鋪底 蓋地而來的反右和文革讓鄧友梅 妻離子散 家破人亡。父親去世,妻子被迫和他 離婚,而此時,他卻正遠在東北進行勞動改造。曾視文學如生命的他被強迫停筆,22年不許寫作。當我們問及老人22年歲月的"空白"對老人來說意味著什么時?老人卻轉開了話題。這令我們忽然想到的,鄧友梅的諸多作品,幾乎記錄了他人生每個階段的故事,惟獨缺了兩個部分:童年和這22年。令所有人 驚異的是,文革風波剛過沒多久,鄧友梅的作品《我們的軍長》就發(fā)表出來,并獲了當年當年的全國優(yōu)秀小說一等獎,隨后的優(yōu)秀作品 《那五》《話說陶然亭》、《尋訪"畫兒韓"》、 《煙壺》等等優(yōu)秀作品也 雨后春筍般相繼面世?梢哉f,是《我們的軍長》把鄧友梅重又推上了人生的頂峰,但在因為寫作因為文學而經歷了非人的 災難后他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重又寫作發(fā)表作品?茹志娟。在聽完老人的解釋后,我想我明白了為什么他對茹志娟感情那么深厚,這個在戰(zhàn)火中結識的 阿姐竟然帶給了老人一生的轉折。1998年,茹志娟在上海去世。當鄧友梅講到那段故事的時候,他 哽咽了現在的鄧友梅有一個合美的家庭,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氣氛自然的透著一種溫馨。當我們要求老人為我們這次的回家寫下點什么時,老人竟然提筆 躊躇,最后留個我們的也僅僅是一片"回家"的題目?粗且患埧瞻祝业哪X海里忽然浮現出 徐志摩的一句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傳奇人生
從小八路到老作家
鄧友梅出生于 苦大仇深的貧雇農家庭,他父親那輩兒共有 哥兒五個,竟餓死了哥倆,還賣了一個。其父后來逃荒輾轉到天津落腳,鄧友梅就出生在天津的海河邊。鄧友梅12歲那年,由于父親失業(yè),舉家回到山東,鄧友梅于是參加了當地的 八路軍渤海軍區(qū)交通站,傳情報,送給養(yǎng),當向導,多次受到部隊首長的夸獎。此后,又參加了 陳毅同志領導的 新四軍和 華東野戰(zhàn)軍,相繼在魯中軍區(qū)的敵工科當通訊員、 文工團當演員。 解放戰(zhàn)爭開始后,他到著名的 魯南八師去做 火線文藝工作,曾親身經歷了許多著名的戰(zhàn)役,如 洛陽戰(zhàn)役、 開封戰(zhàn)役,直到 百萬雄師過大江,占領南京。鄧友梅經常參加夜行軍,一走就是60多公里,并在前線寫出了一篇篇激動人心的好文章。他的散文《文工團員在淮海前線》因為寫出了 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魄,發(fā)表在《 文藝報》上,顯示出他作家的天賦和靈氣。身為主編的 丁玲在文章發(fā)表時,還特意為這個 在戰(zhàn)火中成長起來的少年 書生寫了二百多字的按語。新中國成立前夕,鄧友梅奉命調到新華社海軍分社當了一陣子 見習記者。不久,又奉調進京在 老舍和 趙樹理等文壇大師 耳提面命的教導和熱心的提攜下度過了“充滿了生機與 喜悅”的幾年。他深入生活,到 北京市建筑公司掛職當上了建筑隊長和黨支部書記,與工人同志一起和泥、壘磚、運料、綁鋼筋。與此同時,他來自生活的又一批作品也相繼問世,其代表作《沂州道上》還榮獲了1956年 《鴨綠江》雜志“ 處女地一等獎”;緊接著又寫出了 愛情小說《 在懸崖上》。這部小說出版后很快被北京兩家影視機構看中希望搬上銀幕,連大明星 趙丹也跑到北京來與他親自洽談改編 電影劇本的事情。后來,鄧友梅又陸續(xù)寫出了《 煙壺》、《畫兒韓》、《 那五》等力作,成為紅極一時的“京味作家”。
一波三折的人生歷程
鄧友梅的作品生活氣息濃郁,或許這正得益于他一波三折、傳奇般的人生歷程。鄧友梅十三四歲的時候,曾為了躲避日偽軍的搜索,回到天津流浪謀生。當時,掙扎在饑餓邊緣的鄧友梅見到招工頭并沒有多想,就報了名。一天晚上,他被裝進一輛悶罐火車,一直拉到青島。然后 不由分說,又把他們強行押上了一條裝運礬土礦石的輪船。鄧友梅到了日本的 山口縣 德山曹達工廠,才知道自己當了勞工。勞工的日子可想而知,除了在高強度的勞動中受盡了打罵和侮辱,手腳一慢就是一頓 拳打腳踢,累得暈倒在地, 監(jiān)工就往身上潑冷水,稍有反抗,立即刑罰;而且,每天只有兩個與菜葉混合在一起的饅頭。事實上,鄧友梅在登上從中國押往日本的 貨船上開始,就已經生活在 死亡線上了,幾乎每天都看到自己的同胞被蹂躪致死。鄧友梅在當時那批勞工中是年齡最小的一個,能夠活著回國,真可謂九死一生。后來,由于美國對日本的轟炸,鄧友梅終于被遣返回國。 虎口逃生后,他滿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找到了部隊,參加了陳毅同志領導的新四軍,投入到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前線和建設新中國的行列中。然而,1957年反“右”一開始,鄧友梅就被打成了“右派”。直到1962年,他才被調到東北的 鞍山“歸隊”,當了一名不許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作員?蓻]過幾年,“文革”風暴席卷而來,鄧友梅自然難逃厄運,他又從“右派”升級成了“黑幫 黑線上的黑 干將”,并被轉送到 盤錦地區(qū)去開墾荒山。1976年初,工廠的人事部門給他辦理了“退休”手續(xù),時年45歲的鄧友梅方才回到了北京。不久,“四人幫”垮臺,祖國天晴氣爽,鄧友梅也時來運轉。一位老戰(zhàn)友在他家中看到他緬懷老軍長陳毅同志的一篇文章,立即要拿去發(fā)表。就這樣,標志著他人生轉折的一篇文章《我們的軍長》發(fā)表在《上海文藝》上,并獲得了全國優(yōu)秀小說一等獎。從此,《話說陶然亭》、 《煙壺》等一篇篇小說像一朵朵奇葩,給祖國的春天增添了艷麗的色采。
婚姻是一種緣分
鄧友梅年近半百時仍孤身一人,因此重新組建家庭就成了他每天都要應付的話題。然而,22年的“右派”生活,讓他覺得家庭是個最重的精神負擔。鄧友梅說,自1953年結婚后,他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給妻子的只是沉重的壓力,是一個“右派”家屬的 大帽子。在他 月薪只有七塊錢的時候,連自己都養(yǎng)活不了,又怎么能對妻子和女兒盡到丈夫和父親的責任呢?妻子為了養(yǎng)活女兒向他提出離婚,他又有什么理由不同意呢?更何況,妻子在客觀的壓力下離開他的家之前,為他的父母拆洗了所有的 棉被棉褥, 棉襖 棉褲,購置了可供幾年穿用的 襯衣。對此,鄧友梅一直非常感激和愧疚。所以 離婚以后,他感到的只是一種解脫,都說“無官一身輕”,鄧友梅體會最深的卻是“ 無家一身輕”。所以,不知有多少 紅娘費盡 口舌都被他 婉言謝絕了。確實,婚姻是一種緣分。當韓舞燕站在他面前的時候,她那爽快的談吐,善良的美德和大度的胸懷使鄧友梅頓感“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同明相照,同類相招”之情,決意“ 云從龍,風從虎,歸 鳳求凰”。很快他倆便組織起共同的“港灣”。新婚后,每當鄧友梅寫完一部小說,韓舞 燕都會是小說的第一讀者,因為鄧先生渴望聽到韓夫人、他作品的第一讀者的第一感覺。就在鄧友梅寫《煙壺》即將完稿的時候,他們家的“ 世界大戰(zhàn)”終于爆發(fā)了。韓夫人拿出了許多做妻子都用過的“ 撒手锏”,回了娘家。生了兩天氣,第三天,鄧先生打來電話, 若無其事似地說:“你今天回來吃飯嗎?”“我當然回去吃飯!币娻囅壬鲃娱_口,韓夫人 正中下懷, 心滿意足地“凱旋”了。一進門,鄧先生說:“飯和湯都燒好了,你炒菜吧,我再寫幾行!薄昂冒。”韓夫人一進門就忙活起來。炒菜是“高科技”,決定著這個家庭屬于哪一方菜系和水平的高低,鄧友梅只做“二師傅”該做的下手活,這掌勺的大權就交給了夫人,讓夫人在關鍵的時候“ 露兩手”,也是鄧先生對夫人的尊重。當然,鄧先生像所有飽經憂患的男子漢一樣,對吃飯、穿衣從不挑剔,對夫人拿手的“ 粵菜”更是 無話可說。那天吃飯時,韓夫人才發(fā)現鄧先生的 氣色不大好,一摸額頭,燙手,她的心發(fā)顫了。她看了鄧先生一眼,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說:“你今天感冒很重,早一點休息吧!倍囅壬 平心靜氣地說:“哎,你就等我寫完了再吵也好嗎!币贿B幾天,鄧先生 高燒不退,又不去醫(yī)院治療,嫌費事,就靠吃 安眠藥、 感冒藥這么熬著。當《煙壺》完稿時,韓夫人看完最后一行“在連日高燒中寫完”時,再看看鄧先生瘦了一圈的虛弱身體,她難過極了,自責地說:“我真心疼了。我不是個好妻子,說起來很慚愧,為了寫這篇《煙壺》他曾經到河北省的 衡水,住到 內畫高手 王習三的工廠里,與王習三 促膝談心幾晝夜。北京的八月,他開始動筆,氣溫高達38攝氏度,他又特別怕熱,每天早上4點多鐘起床就開始寫作,汗水順著脖子滴在 書桌上,一連兩個月不停地寫,他的胳膊、脖子和大腿上都長滿 痱子,可是他的情緒都投入到《煙壺》中去了。我是做記者的,深知寫作最怕有人擾亂我的思路。而我這時跟他吵架,真對不起他!蓖ㄟ^這件“家庭瑣事”,讀者不難看出,他們像普通家庭一樣,不能免俗,也會吵架。不過鄧友梅從不得理不讓人,韓夫人也不會 斤斤計較,除了一時的激動,更多的則是互諒互讓。對鄧友梅夫人韓舞燕的認識緣于一件事。有一次我因事到他們家中,一位 少婦抱著一個 襁褓中的嬰兒也進了門。韓夫人和她的女兒 小燕立即迎上前去,抱過孩子。韓夫人嘴里叫著“ 晶晶,晶晶,快叫 姥姥看看!苯又謫柹賸D:“ 梅梅,你媽媽好嗎?她這次可高興了吧,有了小 外孫,她就不會寂寞了!比缓,她又轉過頭來對我說:“你看,我也做姥姥了!痹瓉,梅梅就是鄧友梅與前妻的女兒。對此,韓夫人曾經給我解釋說:“我們沒怨沒仇的,為什么還要制造人為的煩惱呢?”夫人的豁達自然是鄧先生最愜意的事情,他得意地告訴我說:“一次,我太太的單位組織到東陵旅游,她提出帶晶晶一起去。不料,晶晶的學校有活動,她就改為第二批。報名以后,因為晶晶學校又有事情,我太太也就沒去成,她對這 外孫女那是真上心啊!
代表作品
《 煙壺》的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90年代,八旗子弟烏世保出身于武職世家,雖為 游手好閑卻不失善良和愛國之心。他被惡奴 徐煥章所害,陷于牢中,結識身懷絕技的聶小軒,因緣際會學會了煙壺的內畫技術與“ 古月軒”瓷器的燒制技術。出獄后因家破人亡被聶小軒 父女收留, 聶氏父女有意 招贅他以繼承家傳絕技。但一個有權有勢的“ 洋務派”貴族九爺為了向 日本人 討好,逼聶小軒燒制繪有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后 行樂圖的煙壺,聶小軒毅然 斷手自戕,以示反抗。小說的結尾,烏世保與聶氏父女一起從北京城逃亡。鄧友梅的 《煙壺》采用的是雙線交錯的結構手法,一條線索是寫沒落八旗子弟烏世保被陷害入獄,在獄中結識漢族煙壺藝人聶小軒,學會了煙壺的內畫、“ 古月軒”的技藝,成為 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另一條線索是寫聶小軒寧肯 手骨折斷,也不繪制為八國聯軍 歌功頌德的煙壺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