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政 - 概述
王思政,字思政,生卒年不詳,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古縣村)人。西魏大將,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北魏末年,東、西魏對峙時期。
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年),王思政官職為解褐員外散騎侍郎。正光六年(525年),北海王元顥奉命率兵前往鎮(zhèn)壓沃野鎮(zhèn)(今內蒙占五原縣東北)鎮(zhèn)民破六韓拔陵和敕勒酋長胡琛的起義,王思政隨軍出征。王思政容貌魁偉,又善籌策,很受元顥器重,得以參與計議軍內所有戰(zhàn)略部署。
北魏鎮(zhèn)東將軍、平陽王元修素聞王思政的才略,元顥大軍東還后,元修即召王思政于府上,視為座上客,優(yōu)遇異常。魏太昌元年(532年),高歡擁立元修為魏孝武帝,元修遂以王思政為安東將軍、封祁縣侯。不久又遷為大將軍、大都督。其時元修備受高歡凌逼,處境十分危急,王思政冷靜地分析了當時形勢,對孝武帝說:“高歡之心,路人皆知,且今洛陽之地四面受敵,非英雄用武之地,關中有崤、函之險,又宇文泰兵馬精強,糧儲豐厚,進可以討逆,退可以關、河自守,且宇文泰正欲立功建業(yè)之時,聞帝愿入關中,必遠來奉迎!痹蘼犃撕苁琴澩痪帽銛埻跛颊魅腙P中,,投附了宇文泰。
王思政 - 經(jīng)歷
西魏大統(tǒng)四年(538年),王思政隨宇文泰進攻洛陽,在河橋被高歡打敗,大將高敖曹等戰(zhàn)死。王思政遂下馬迎戰(zhàn),手執(zhí)長矟、左右橫擊,沖鋒陷陣,東魏將士為之奪氣,但終因寡不敵眾,受創(chuàng)昏倒陣前。王思政久歷戰(zhàn)場,每戰(zhàn)都身著破衣弊甲,敵軍打掃戰(zhàn)場,見他非將帥行裝,故未予俘殺。當晚,部下雷五安夜往戰(zhàn)處哭尋,正好王思政蘇醒,雷五安遂割衣為其包扎創(chuàng)創(chuàng),扶他上馬回營,王思政遇難不死,以功遷為并州刺史。
不久王思政受命鎮(zhèn)守玉壁(今山西稷山縣西南),西魏大統(tǒng)八年(542年),東魏高歡發(fā)大軍進攻汾、絳,親自率軍圍攻玉壁,連攻9日不下,王思政堅守玉壁粉碎了高歡奪取汾絳的計劃。此后西魏又以王思政戍守弘農(今河南靈寶北),王思政在弘農函谷關要沖修城廓、起樓櫓、營農田,積糧栗,使弘農始有防御工事。
大統(tǒng)十二年(546年)王思政為荊州刺史。次年,東魏大將侯景叛離高歡,向西魏請援,王思政以救援為名,趁勢攻占了侯景所據(jù)的7州12鎮(zhèn)。宇文泰以授侯景大將軍、中書令、河南大行臺、河南諸軍事之位回授王思政,王思政皆不受。宇文泰頻使加授,不得以唯以河南諸軍事一職受之,入守穎川(今河南禹縣)。
大統(tǒng)十四年(548年),東魏派太尉高岳、行臺慕容紹宗,大都督劉半生等率步騎10萬進攻潁川之長社城(今河南長葛),王思政命城內偃旗息鼓,城內似無人防守。高岳以其兵眾向城中發(fā)起猛烈攻擊,被王思政擊敗。高岳見難以短期取勝遂在城外修營壘、筑土山,作長期攻城的打算。岳軍在土山上大造攻具飛梯火車,王思政作火攢,順風勢投向土山,繼以火箭射之,將飛梯、火車盡數(shù)焚毀,接著又選勇壯之士出城進攻,東魏守兵棄山而逃。
東魏大將軍高澄見穎川數(shù)攻不克,乃派兵增援,并決洧水灌城,城中頓時水流涌溢,不可扼止。東魏軍隊趁勢進攻,王思政身擋矢石同士卒并肩作戰(zhàn),英勇抗擊。城中水如泉涌,只好懸釜而炊。西魏宇文泰得悉王思政被困,即派大將罕趙貴率兵救援,兵至穰城(今河南鄧縣)為陂澤所阻。長社城得不到外援,危在旦夕,東魏將帥慕容紹宗、劉半生、慕容永珍見城即可攻破,乘樓船觀察城中情況,忽然大風驟起,所乘樓船順風漂泊城下,西魏守城將士從城上用長鉤牽船,弓弩亂發(fā),慕容紹宗赴水溺死,劉半生中矢而死,募容永珍被生擒斬首。
東魏二將死后,士氣大喪,不敢再逼進長社,大將軍高澄聞悉,又率步騎11萬來攻,高澄親臨前沿陣地督造土堰,重新聚水攻城。時西風突起,河水隨風入城,北面工事被沖毀,東魏將士趁勢入城。高澄對城中人說: “有能生致王大將軍者,重賞封侯,,若大將軍身有損傷,親近左右皆斬!蓖跛颊䲟(jù)土山告眾曰,“吾力屈計窮,唯當以死謝國!彼煅鎏扉L哭,左右隨之號慟。王思政面西再拜,欲自刎,都督駱訓對他說:“公常語訓等,但將我頭降,非但得富貴,亦是活一城人,今高相既有此言,公豈不哀城中十卒也!绷ψ杷颊詺ⅰ8叱嗡炫沙J腾w彥赴土山接納王思政,高澄以其忠于職事,禮遇甚厚。
王思政身歷危亂,—生戎馬,不僅其勇略策謀為時人稱許,而且他的高風亮節(jié)也堪為后世楷模。王思政在作荊州刺史時,工匠修城廓出黃金30斤,密送給他,次晨王思政悉數(shù)將黃金上繳,說:“人臣不易有私!蓖跛颊䦟医ù蠊Γ皇茱@職,平時又不營產業(yè)。宇文泰曾賜給他一處田園,王思政出征后,家人在園地上種了桑果,王思政回來后大怒,命左右拔而棄之。平時對其部下卻悉加撫慰,所以他在長社城以8千人抗擊東魏20多萬大軍長達一年的進攻期間無一人叛離,足見其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