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大地自古尚武之風甚濃,人才輩出。民國初期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習武護家自衛(wèi)成為人們生存的
自然選擇。極愛武術的他少年時期進私塾后入學堂。自幼受祖上家訓,傳承林氏家族“茍利國家生死以,豈
因禍福避趨之”愛國剛正的民族氣節(jié),憂國憂民的樸素情懷。他勤奮豁達,樂于助人。一九一九年承祖業(yè)在
濟南興辦了“裕祥昌”商號的糧棧,酒、油業(yè)作坊,并兼任濟南寶豐面粉廠監(jiān)事、董事等職。(同時在家鄉(xiāng)
壽光縣城也有木業(yè),油糧,藥鋪等商鋪)靠其誠信勤儉拼掙,生意逐漸興旺家境殷實,但習武熱情不減。為
尋求武術真諦,尋訪名師,拜著名武術家高鳳嶺習練少林、武當太乙諸門派拳械。從此尊師教誨,晨練暮
研,刻苦非常,從未稍輟,幾十年如一日,臻爐火純青之境地。在他人八十一歲耄耋之年,仍以不老的精
神,精湛的太乙拳猴拳,參加濟南市武術比賽并獲得一等獎。
經商之余酷愛武術,與竇來庚同時習武的他對山東國術館和志誠武術研究社的活動也積極予以資助。一
九三七年竇來庚率山東國術館全體館員赴沂蒙山區(qū)抗日。他不顧全家遭受日、偽破壞和生意的損失,冒生命
危險,多次將大批的糧食,從濟南用火車貨運到益都(青州)臨朐后,將糧食贈送給竇來庚能率領的抗日部
隊,鼓勵抗日將士英勇殺敵。時任省國術館拳腳科主任的胞弟林秉禮(林經三)隨之抗日,任“抗日義勇
隊”后改編為“省保安十七旅”武術隊隊長。當時部隊上無軍餉供給,民不聊生,部隊處于極端困苦的境
地,糧、錢,藥品極缺。武器裝備簡陋,林秉禮(字經三)多次到濟南兄長林信齋家中求援帶藥品錢物等返
回部隊。林信齋則以商人的合法身份,置個人安危不顧,在自己(濟南一大馬路緯五路)火車站開設的糧
棧,多次用麻袋把糧食用火車托運到益都(青州)后,幾經輾轉,躲過敵人的封鎖嚴查,秘密將糧食運送到
臨朐十七旅駐地,贈送給抗日將士支援抗戰(zhàn)。為及時的支援部隊抗日,林信齋親自到臨朐收購煙葉、蠶絲等
土產品運到青島出港到上海變賣后再到蘇、杭購買糧食運到濟南。當時,全家老少數(shù)十口的生活卻十分節(jié)
儉,但支援前線的行動,卻一直堅持多年?谷諔(zhàn)爭時期曾有八路軍傷員到林信齋家中療傷養(yǎng)病,并掩護送
他們歸隊。
在家鄉(xiāng)壽光他設有藥鋪、木業(yè)鋪、客棧、糧棧等商號,逢荒年時,他開倉賑民,受助的鄉(xiāng)鄰至今感頌他的美德。在濟南的居所,他接濟了無數(shù)的鄉(xiāng)親及子女,在這里求職、上學、習武的人難以計數(shù)。不少青少年經他的資助參加了革命工作。他為了支持胞弟林秉禮(林經三)專心習武抗日,他承載經商,孝養(yǎng)父母,家庭贍養(yǎng)其弟全家的重擔。
即在1948年淮海戰(zhàn)役期間,原國務委員,時任華東支前司令部糧食部部長的張勁夫在回憶山東人民對前
線的支援中,特別稱贊林信齋所在的濟南寶豐面粉廠全體人員,支援前方突擊兩個月生產1200萬斤面粉的感 人事跡。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聞高鳳嶺老師生活無援,他即到諸城為其購良田十二畝,蓋房數(shù)間維持生計,并多次接
送老師到濟南家中醫(yī)病休養(yǎng),在濟南高老師傾其全部技能和密不外傳的深邃拳理,授于至愛弟子林信齋。他
珍視老師厚愛詳記筆錄,晚年伏案整理撰文十余萬字。
解放后,他曾任濟南市糧業(yè)工會主任兼酒業(yè)工會代理。1965年從濟南糧庫退休。
原中央國術館長楊松山,享有八路軍“趙子龍”美譽的武林名宿吳江平,山西大學教授陳盛甫,秘道存
等武術名家皆為其摯友,經常到他家敘舊,暢談,武情友情的往事,和以武結緣的感情。在濟南的武術朋友
名家李贊臣,劉新亭,于同林,朱憲章也經常到家做客、切磋,大觀園市場里的武術界朋友、摔跤界的名家
佟順祿、譚樹森等也有很好的交往。
他樂觀豁達面對人生的奔波、艱辛、坎坷,酷愛武術的情愫百挫不泯,為傳承太乙拳派耗費財力和心血
也在所不惜。他嚴傳兒女,義務受徒,鼓勵他們摒棄門派之見,搏采眾長提高技能力求創(chuàng)新。如今他們在世
界、全國、省市武術比賽中屢屢奪冠,在其他崗位上也廣有建樹。
二00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山東電視體育臺“中華武術欄目”播出“拳醉人清”介紹林信齋生平。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山東電視體育臺“中華武術欄目”播出“泉城太乙門”。介紹林信齋的后人及學生。
二00九年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李成銀教授著<<山東傳統(tǒng)武術文化研究>>,山東傳統(tǒng)武術文化名人中有簡介。
當?shù)茏觽兙凼讜r,總懷念起他形神兼?zhèn),瀟灑自然的行拳風采,更懷念恩重如山,德藝雙馨的老師。 /林素樸根據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