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虔 - 個人簡介
鄭虔,唐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xué)家。字若齋,祖籍河南滎陽。開元中任率更寺主簿、左監(jiān)門錄事參軍,開元末授協(xié)律郎,坐私修國史,貶官。天寶九載為廣文博士,時稱鄭廣文。鄭虔學(xué)習(xí)刻苦,愛好極廣,尤精書、詩、畫,人稱其草書如疾風(fēng)送云,收霞推月。唐玄宗稱其詩、書、畫為“鄭虔三絕”,遷為著作郎。安史之亂后,貶授臺州司戶參軍,廣德二年卒于臺州。鄭虔是一位涉獵很廣、建樹頗多的學(xué)者。長于地理、歷史、軍事、醫(yī)藥,著有《會萃》、《天寶軍防錄》、《胡本草》等,均佚!短鞂氒姺冷洝穼θ珖纳酱ê恿,險關(guān)要塞,風(fēng)情物產(chǎn),駐軍情況,都作了詳盡的記述,為當(dāng)時文人學(xué)者所折服。他的詩作今存《閨情》一首。
鄭虔 - 詳細(xì)經(jīng)歷
鄭虔出身的滎陽鄭氏家族,史稱“累數(shù)世而屢顯,終唐之世而不絕”, “簪纓門第,詩禮傳家”。少時即聰穎好學(xué),資質(zhì)超眾,弱冠時,舉進(jìn)士不第,困居長安慈恩寺,學(xué)書無錢買紙,見寺內(nèi)有柿葉數(shù)屋,逐借住僧房,日取紅葉肄書,天長日久,竟將數(shù)屋柿葉練完,終成一代名家,成為士林佳話。
開元始(約714),初仕通直郎行率更寺主薄,為東宮椽屬,專掌薄書事務(wù),位任輕,卻因才學(xué)出眾,見賞于宰相蘇颋,“臨以忘年之契”。后仕左監(jiān)門錄事參軍。
開元中,任協(xié)律郎,正八品上,掌“調(diào)和律呂,監(jiān)試樂人典課”,為宮廷文藝總管,公務(wù)之余集綴當(dāng)朝異聞,初成草稿八十余卷,不幸遭人誣告“私撰國史”,倉惶焚稿,因罪外貶十年。
天寶五年(746),唐玄宗李隆基愛其才,召還京師,然不了了之。
天寶十三載(754),遷著作郎,從五品上,掌撰朝廷碑志、祝文、祭文等。十五載,安史之亂爆發(fā),文武百官被擄去洛陽,安祿山偽授水部郎中之職,虔托病未就,潛以密章致肅宗,以表忠心。
安史之亂平息后,卻以三等罪流貶臺州司戶參軍。在長安期間,鄭虔與杜甫一見如故,常飲酒唱和,遂成莫逆。杜甫敬佩有加,尊稱“鄭老”、“老畫師”,寫有《何將軍山林十首》、《醉時歌》、《送鄭十八虔》等名詩。那時鄭虔知識已臻于融會貫通境地,才藝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除創(chuàng)作大量詩歌外,還寫有《天寶軍防錄》、《胡本草》、《薈蕞》等截然不同學(xué)科的專著,并在長安等地遍留水墨、水山畫、壁畫、人物畫和書法等作品,備受世人推崇。
鄭虔的書畫墨寶尤為后代皇室及達(dá)官貴人所珍藏,歷代美術(shù)史家認(rèn)為鄭虔與王維一樣是中國文人山水畫的開創(chuàng)者,草書成就可與張旭媲美,高于懷素。
至德二年(757)寒冬臘月,鄭虔以老弱殘身,長途跋涉來到臺州。時“臺州地闊海冥冥”地處荒僻,文風(fēng)未開,虔衣冠言動,不同時俗,有詩曰:“一州人怪鄭若齊,鄭若齊怪一州人!彬試@:“著作無功千里竄,形骸違俗一州嫌”。繼又自勉:孔子雖澤加天下,猶有陽春照不到陰崖,“夫君子過者化”,我今謫此,當(dāng)有教化之責(zé)。遂大闡文教,以地方官員身份首辦官學(xué),選民間優(yōu)秀子弟教之,“大而冠婚喪祭之禮,少而升降揖遜之儀,莫不身帥之”,一時郡城“弦誦之聲不絕于耳”,“自此民俗日淳,士風(fēng)漸進(jìn)焉。”(參見《臺州府志》、《臨?h志稿》)。鄭虔當(dāng)年設(shè)帳授徒的地點,就在唐臺州司戶衙門里,即所居地。宋《嘉定赤城志·坊巷》:“戶曹巷,在州東一里,以唐鄭虔為戶曹日居此,故名!庇帧鹅魪R門》:“鄭戶曹祠,在州東一里戶曹巷。祀唐鄭虔,巷蓋其所居地。俗訛為興福將軍!泵駠杜R海縣志》卷十一《鄭戶曹祠》條、《鄭虔宅》條,均有同樣記載。經(jīng)過鄭虔的人文一脈,薪盡火傳,至北宋,臺州官府倡辦教育事業(yè)明顯發(fā)展。
康定二年(1041年)知臺州州軍事李防于州治后建州學(xué),廟學(xué)合一,是為州學(xué)之始;景佑四年(1037年)臨海縣令范師道于先圣廟建縣學(xué)其他各縣先后即廟建縣學(xué)。
南宋時,理學(xué)大家朱熹講學(xué)臨海、黃巖等地,至臺州列為輔郡,臺州文化教育事業(yè)得到了迅猛發(fā)展,至嘉泰元年(1201)“舉進(jìn)士者逾七千”,(《臨海墓志集錄》)已有“小鄒魯”之稱。景定三年(1262年),臺州有縣以上書院 12處,成了浙東學(xué)派的策源地之一!杜R海縣志稿宅第》引《輿地紀(jì)勝》和《輟耕錄》載:元,集賢院待制黃巖人周仁榮,在鄭虔故,宅原址建義塾,曾出土有落款的硯臺兩方,識為原故物,遂名義塾為“雙硯堂”。
至治元年狀元泰不華是雙硯堂學(xué)生,蒙古人,隨父居臺,曾仕臺州路達(dá)魯花赤。
清同治六年至十年北固山麓建廣文書院,繼稱孝廉堂,后改額三臺書院,設(shè)孝廉、五貢等課,奉祀廣文先生,供考生參拜,清末民初,移至府學(xué)宮東南隅;民國時,三臺書院改名臺州府中學(xué)堂、浙江省立第六中學(xué),經(jīng)不斷發(fā)展,成為今天的臺州第一名!_州中學(xué)。
上元至寶應(yīng)年間(760~862),肅宗、代宗多次下詔“大赦天下”,左降官及流人“釋放”或“還之”。鄭虔欲歸長安,臺人懇留。一日虔與弟子林元籍等游于西郊八疊嶺腳,見筍出石旁,出對曰:“石壓筍斜出,”林元籍應(yīng)曰:“谷陰花后開!苯袒绱擞行!虔大為驚喜,遂留臺不歸,此村命名“留賢”至今。上元二年(761)虔有《進(jìn)表》上皇帝,懇辭復(fù)仕,愿遁跡林泉。
寶應(yīng)元年(762)袁晁農(nóng)民軍一度攻陷臺州等浙江州縣,虔暫避寧海亭旁丹丘寺,留詩五首。廣德二年(764)鄭虔歿,臺人以禮葬于城東三十里白石金雞山。為頌公之德,不忘啟蒙之功,特以其故居立祠,以官名地。唐宋有戶曹巷、戶曹祠、留賢村,元有雙硯堂(硯為虔故物),明清有廣文祠、廣文坊、若齊巷,近現(xiàn)代有廣文坊井、廣文路等。
鄭虔 - 個人聲望
鄭虔,自唐以降,歷代臺州官府、名人學(xué)士作有紀(jì)念鄭虔的鄭祠集序、祝文、拜謁等詩文流傳至今的不下百余篇,肯定了鄭虔在臺州的人生價值。如北宋名臣、徽猷閣待制陳公輔重陽節(jié)的祭奠《祝文》道:“維公才過屈宋,道出羲皇。德尊唐代,化被臺邦……教以正學(xué),啟以民彝。人始知學(xué),去陋歸儒。家家禮樂,人人詩書,嗚呼!公生也既有功于臺,歿也誠宜食報于臺。”明翰林學(xué)士方孝孺《臺臨鄭氏宗譜序》中言“為吾臺斯文之祖,化柸榛而淑詩書!鼻逋沃畡⑼醢阶摹短凄崗V文公碑》(神道碑)云:“臺阻山水為郡,漢唐以前,禮教不通上國,蓋夷俗也。自公以廣文謫此邦,官司戶,毅然以興文教、易風(fēng)俗為己任。遂選其俊秀者,教以先王之道,倫常之義;由是家敦禮讓,戶盡詩書,理學(xué)名臣,代不乏人。
故至今誦公之德勿衰……”他們認(rèn)為鄭虔此舉,可與韓愈之教化潮州,朱熹淳熙間“以平使者行部于州(臺州),一時從學(xué)之盛”相媲美。因此,總纂喻長霖在《民國臺州府志》“弁言”中由衷感慨道:“吾臺設(shè)郡以來,官吏紛若繭絲,而鄭虔獨以司戶著稱,今郡城東有戶曹巷,猶有廟在。是則賢吏雖多,而以官命地與臺山同不朽者,獨鄭司戶一人,信乎!官不在大,足以愧后世之高車駟馬而碌碌無聞?wù)咭!?
1995年,中共臨海市委、臨海市人民政府舉行了盛大的公祭臺州文教之祖鄭虔誕辰1310周年大會。中國唐代文學(xué)學(xué)會正、副會長、秘書長暨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的30余位專家、學(xué)者曾先后于1990、1995年兩次組團(tuán)前來考察鄭虔事跡,并拜謁了鄭虔墓。 斯人逝世,已過千載,可精神永存,光芒依舊;尊師重教之魂,生生不息,代代相承。
魯迅先生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fā)揚(yáng)起來中國才有真進(jìn)步!痹概c諸君共勉! 鄭虔,唐畫家,工詩善書,字弱齋,河南榮陽人。開元中為廣文館學(xué)士,曾進(jìn)獻(xiàn)詩篇及書畫,玄宗題“鄭虔三絕”。與李白,杜甫為詩酒友。擅畫山水,山饒墨韻,樹權(quán)老硬。卒后,杜甫有詩云:“鄭公粉繪隨長夜,曹霸丹青已白頭,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間不解重驊騮。”
鄭虔 - 鄭虔與杜甫
杜甫與鄭虔的友誼表現(xiàn)得最為深沉感人的地方,乃是杜甫在鄭虔遭到貶謫后所表現(xiàn)出的真切的關(guān)懷。鄭虔到任后,大力提倡教育,啟蒙教化,為臺州人民所尊敬,被視為臺州文化啟蒙者、斯文之祖。鄭虔在臺州期間,杜甫有多首詩送他。除前面提到的《故著作郎貶臺州司馬戶滎陽鄭公虔》詩外,還有《所思》(原注:“得臺州司戶虔消息”)、《題鄭十八著作丈》,詩中“臺州地闊海冥冥,云水長和島嶼青。亂后故人雙別淚,春深逐客一浮萍。酒酣懶舞誰相拽,詩罷能吟不復(fù)聽。……鄭公縱得歸,老病不識路!毕嗨枷鄳z之情躍然紙上。廣德二年(764)鄭虔死于臺州,杜甫乍獲噩耗,作《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jiān)(源明)》詩以吊之,詩云:“故舊誰憐我,平生鄭與蘇。存亡不重見,喪亂獨前途。……”不久又作《存歿口號》二首以追念之。鄭虔的人品,杜甫最了解;鄭虔與杜甫,交情摯深,情真意切,才會有這從肺腑流出、真意彌滿、情見于詩的摯誼。 杜甫和鄭虔,一個鞏縣(今鞏義)人,一個滎陽人,是近在咫尺的老鄉(xiāng)。若按浙江三門鄭虔后裔編寫的《石馬鄭氏宗譜?世祖本傳》所載生于長壽元年(692),鄭虔比杜甫年長20歲。杜甫在長安初遇鄭虔時39歲,鄭虔已經(jīng)59歲,但鄭虔抑郁寂寞,杜甫沉淪不遇,杜往鄭來,推心置腹,共敘抱負(fù),樽前放歌,聊解憤懣,二人交情遂達(dá)到“忘形到爾汝”的程度,杜甫客氣地以師長尊稱,稱鄭虔為“廣文先生”、“鄭老”,杜甫存詩1400多首,其中有20多首述及或者追憶鄭虔的詩作。鄭虔詩、書、畫俱佳,還精通天文、地理、軍事、醫(yī)藥和音律。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謂其“畫山多用墨色,樹枝老硬。”封演《封氏聞見記》云,“鄭虔亦工山水,名亞于(王)維!薄稖铌柨h志》稱其草書“如疾風(fēng)送云,收霞推月。”鄭虔曾詩、書、畫合成一卷獻(xiàn)于唐玄宗,受到賞識,玄宗署尾親題:“鄭虔三絕!毙趷坂嶒,于天寶九載(750年)七月開設(shè)了一所供官家子弟讀書的“廣文館”,特命鄭虔為廣文館博士(即教師)。廣文館博士,雖然時人視為冷官,只是正六品,但因系首任,故常被人們引以為榮。當(dāng)時人遂因而稱其為鄭廣文或廣文先生。
鄭虔 - 杜甫評價
鄭虔雖然為官,但家中一貧如洗,鄭虔卻毫不放在心里。杜甫贈鄭虔詩:“才名四十年,座客寒無氈!狈Q贊鄭虔的才華和清正。至于鄭虔所獻(xiàn)被玄宗親題“鄭虔三絕”的究竟是何畫,史料均沒有記載,唯有杜甫在《八哀詩?故著作郎貶臺州司戶滎陽鄭公虔》詩中述及此事:“滎陽冠眾儒,早聞名公賞!臬I(xiàn)書畫圖,新詩亦俱往。滄洲動玉陛,宣鶴誤一響。三絕自御題,四方尤所仰!辈⒎Q頌鄭虔才學(xué)之富與聲名之盛。鄭虔與杜甫是詩酒友,杜甫曾作《鄭附馬池臺喜遇鄭廣文同飲》:“不謂生戎馬,何知共酒杯。然臍塢敗,握節(jié)漢臣回。白發(fā)千莖雪,丹心一寸灰。別離經(jīng)死地,披寫忽登臺。重對秦簫發(fā),俱過阮宅來。留連春夜舞,淚落強(qiáng)徘徊。”杜甫寫于天寶十三年(754)春的《醉時歌》:“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過屈宋。德尊一代?草V,名垂萬古知何用?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fù)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這首詩寫的是杜甫與好友鄭虔相互邀約,迫不及待地找錢打酒,彼此暢快一飲的情景。本詩原注:贈廣文館博士鄭虔,雖然是書贈鄭虔,卻避免俗套,情見于詩,一片血淚,仿佛看見了杜甫憂憤移情于酒的痛楚,通篇為鄭虔鳴不平。杜甫對鄭虔的評價是杜甫敢于與時議相悖的一個典型。杜甫還寫有《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最后一首曰:“自笑燈前舞,誰憐醉后歌。只應(yīng)與朋好,風(fēng)雨亦來過!睋(jù)《苕溪漁隱叢話》記載:“子美自負(fù)其詩,鄭虔妻病虐,過之,云:當(dāng)誦予詩,虐鬼自避!睆囊陨显娮骱陀涊d中,既可看到他們相濡以沫、肝膽相照的情誼,又可感受到懷才不遇、傷時欽賢的感慨。安史之亂后,杜甫嘆舊懷賢,寫下一組古體的《八哀詩》,追懷李光弼、嚴(yán)武、張九齡等八人。這其中有一個是他的老朋友鄭虔。杜甫寫給鄭虔的詩也許沒有寫給李白的多,可是若論交情,恐怕還是杜、鄭之間更深厚些!
鄭虔 - 官場任職
鄭虔是滎陽人,大家都稱他鄭廣文或廣文先生,因為鄭虔官居廣文博士--這個官職很別致,說來還是唐明皇為鄭虔特設(shè)的。鄭虔多才多藝,書、畫、詩、文、琴樣樣來得。鄭虔起初做協(xié)律郎,公余喜歡收集時事軼聞。有個家伙偷看了他寫成的文稿,向當(dāng)局寫告密信,說鄭虔私撰國史。禍從天降,鄭虔趕緊焚燒書稿,可還是被貶謫出京城,一去十年!天寶九年,鄭虔重返長安。玄宗欣賞他的才華,想安排個職位給他,可是又覺得他管不了什么具體的事兒,就另設(shè)廣文館,任命鄭虔為該館博士。鄭虔接到任命,弄不清這個單位屬哪里管,就跑去問宰相蘇颋,蘇宰相說:皇上看重才學(xué),專門設(shè)立廣文館給賢者居住,他是有意要讓后世人都知道鄭君是第一個廣文博士呀!這豈不也是件美談么?鄭虔于是上任!
廣文館門前冷落,與鄭虔時相過從的一個是國子司業(yè)蘇源明,另一個就是杜甫。鄭虔的名字讀來頗為吉利:掙錢,可是鄭虔這個官做得很窮,常常連酒錢也拿不出,要靠朋友資助。唐明皇給他一個虛職,卻不肯過問一下他的待遇問題,想來所謂天子重英豪,也不過如葉公好龍!
同病相憐的杜甫有點錢就來找鄭虔同醉,常喝得忘形到爾汝。杜甫還寫了一首《醉時歌》替鄭虔鳴不平: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飯不足或者夸張,官獨冷則千真萬確。日后大雨淋壞了廣文館屋舍,上面覺得反正這個部門有沒有無所謂,就不予修補(bǔ),讓他們借國子監(jiān)的地盤辦公,廣文館名存實亡,鄭虔成了首任同時也是末代廣文博士。不過,后人倒確實沒有忘掉這個官職:以后那些清貧的儒學(xué)教官都被稱為廣文。
鄭虔曾手書自己做的詩,連同畫作一起獻(xiàn)給玄宗,風(fēng)流皇帝看了之后頗為贊賞,大筆一揮題了四個字的最高指示:鄭虔三絕。鄭虔由此聞名。鄭虔的三絕才藝得來不易,正如后世西方大發(fā)明家愛迪生氏所云: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鄭虔用功練字,苦于缺少紙張,就每天前往慈恩寺,在寺里貯藏的干柿葉上練習(xí),時間一長,幾屋子的柿葉竟然都寫遍了。繪畫方面,鄭虔所擅長的是山水。鄭虔的另一絕詩歌,今僅存一首《閨情》:銀鑰開香閣,金臺點夜燈。長征君自慣,獨臥妾何曾。這不就是漢代古詩里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兩句的翻版么?廣文先生的詩如此艷冶,倒是出人意料。除了三絕,鄭虔雜學(xué)還不少。學(xué)問方面最擅長的居然是軍事地理,曾寫過一本《天寶軍防錄》,另外還寫有醫(yī)藥學(xué)著作《胡本草》。漁陽鼙鼓動地來,不但驚破霓裳羽衣舞曲,也打破了鄭虔等人的平靜生活。安祿山的部下把百官劫持到洛陽,硬授給鄭虔一個水部郎中的官。鄭虔稱病推脫,還偷偷打報告給流亡中的唐王室表忠心?墒桥褋y略平、唐王室回到長安之后,鄭虔還是和同樣善畫的張通、王維一起被關(guān)在宣陽里,聽候處分。他們也許都還記得,當(dāng)年就在這個地方,陳子昂曾摔琴贈文一鳴驚人!
惴惴不安之中,處理意見終于下來了:鄭虔被貶為臺州司戶參軍。杜甫匆匆趕來餞行,寫出極沉痛的送別詩: 鄭公樗散鬢成絲,酒后常稱老畫師!
萬里傷心嚴(yán)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倉黃已就長途往,邂逅無端出餞遲。便與先生應(yīng)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
《送鄭十八虔貶臺州司戶》人到暮年,后會無期,其間凄涼可知。到臺州沒幾年鄭虔就去世了,兩人果然就此永訣。 過了幾年,杜甫又提起這位亡友:鄭公粉繪隨長夜,曹霸丹青已白頭。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間不解重驊騮。(《存歿口號》)善畫馬的曹霸此時也潦倒不堪,杜甫名篇《丹青引》頗致感慨。而鄭虔已死,他的山水畫絕藝更如開寶盛世,風(fēng)流云散了,無怪乎老杜要嘆一聲人間何曾有山水呢。
鄭虔 - 墓地介紹
鄭虔墓(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年代:唐-清
鄭虔墓在臨海市區(qū)東15公里的嶺外鄉(xiāng)白石岙金雞山。鄭虔為首任廣文館博士,官終著作郎。深為民眾愛戴,寧時曾立廣文祠以事紀(jì)念。
鄭虔墓初建于唐廣德二年(764年),年久圮,清同治年間(1862—1875)臺州知府劉璈和1956年鄭氏后裔曾予重修。墓通高1.66米,寬2.1米,兩旁有蓮花柱,中額鐫刻“臺教正宗”四字,墓面刻“唐廣文館博士呈若齊諱虔鄭公暨夫人郭氏之墓!蹦箓(cè)又有一望柱,形制古樸,系原墓遺物。墓壇用石壘砌,保存完整。劉璈重修之碑,仍在當(dāng)?shù)兀?.65米。
1990年曾在原墓的基礎(chǔ)上擴(kuò)修,即兩側(cè)加寬至30米,前后范圍擴(kuò)至50米,并圈以0.6米高的矮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