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直孺 - 人物介紹
胡直孺,生卒年不詳。字少汲,晚號西山老人,奉新(今屬江西)人,胡仲堯曾孫。紹圣四年進士,靖康間,知南京,為金所執(zhí),不屈,久而得歸。高宗朝,擢龍圖閣學(xué)士,知隆興府,進兵部尚書。其詩為黃庭堅所賞,著有《西山老人集》,已佚。胡直孺 - 人物生平
胡直孺的胞兄胡僧孺任河北西路提督,屬江西名士。胡直孺于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中進士,曾任《九域志》編修官時,為營解元祐黨人,四處奔跑呼號。后來遷任監(jiān)察御史、平江府知府,擢江湖淮浙發(fā)運使,入為戶部侍郎。當時正值金兵大舉南侵,他出謀獻策,初戰(zhàn)告捷。遷工部尚書、龍圖閣學(xué)士、知南京兼東京道總管。金兵再犯京師,他又被召勤王,勇敢作戰(zhàn),斬敵千余名。第二年,金人燃起更大戰(zhàn)火,形成大兵壓境之勢,而朝中主和派卻從中搗鬼,胡直孺所部孤軍作戰(zhàn),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圍中,直孺不幸被虜。在敵營中,他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過了很久才得到機會回朝。 宋徽、欽兩帝被俘后,宋室南渡,高宗即位。建炎二年(1128年),胡直孺任洪州帥兼知府,冒著政治風險,沖開當時“士子不得挾蘇黃稿”的禁令,為詩人黃庭堅征集遺稿。紹興初,遷刑部尚書兼侍讀,在朝論奏十事,高宗非常欣賞,在白團扇上御書杜甫:“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的詩句送他。同時又賜田租八百石,以示對他的倚重。隨后又調(diào)他做兵部尚書兼擢吏部。可惜的是,他擢升兵部不久就去世了,卒于會稽(今浙江紹興),諭葬云門白水塘。 著有《生還錄》一卷,《西山老人文集》二十四卷,現(xiàn)已失傳。胡直孺生有十一個兒子,其次子相,字作仲,因守墓就家于里溪。明正統(tǒng)、景泰間,其十一世有分遷上馮、尉村、后塢。十二世有分遷越城禹跡寺前、橫路、妙家橋。胡直孺 - 人物墓葬
傳說中,胡址孺有兩處墓穴,一處在浙江紹興,一處在奉新的會埠。一個人為何會有兩個墓?哪個是真墓,哪個是假墓?紹興是大宋皇陵所在地,胡直孺在朝為官,官至尚書,深得皇上寵幸,死后敕葬皇陵邊上,也算是一種恩寵。紹興之墓為敕葬,自然假不了。那么會埠的墓自然不是真墓,那是一個“招魂葬”。所謂的“招魂葬”,乃古時人死后,家人不得其尸,便以死者衣冠埋葬以招其魂。死后能夠敕葬皇陵,胡直孺的名望和影響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