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白 - 簡介
陳少白(本名聞紹,字少白,1869年-1934年),廣東新會外海南華里人。1888年入廣州格致書院(嶺南大學前身)讀書,擅長文學、書畫,有“才子”之稱。次年認識孫中山。21歲入香港西醫(yī)書院。與孫中山、尢列和楊鶴齡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1895年入興中會,1897年赴臺灣設立興中會臺北分會。1900年奉孫中山命回香港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為了宣傳革命,他還成立了“采南歌”、“振天聲”、“振天聲白話劇”等劇社。同盟會成立后,任香港分會會長。廣東光復后,任政府外交司長,不久辭職。民國成立后退出政壇。1934年逝世于北平,遺作有《興中會革命史要》、《興中會革命史要別錄》等文獻。陳少白 - 基本資料
姓名:陳少白原名聞韶,后改名白,字少白,號夔石.
生卒:1869年7月20日-1934年12月23日
描述:近代民主革命者
籍貫:廣東新會人
陳少白 - 個人經(jīng)歷
陳少白六歲人私墊,到少白步人青年時,適產(chǎn)美國教會哈巴牧師來廣東開辦廣州格致書院(即嶺南大學前身)。1888年開始招生,少白第一個報考,并被錄取人學。讀書期間,陳少白的三叔陳麥南常攜多種西文譯本給他閱讀。
少白從中看到世界局勢的變化,并接受了西方先進思想的啟蒙。他常與人說:“革命思想,多得于季父!
21歲入香港西醫(yī)書院。與孫中山、尢列和楊鶴齡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
1889年結識孫中山,以后共同從事革命活動。1895年加入興中會,廣州起義失敗后逃亡日本。
光緒十八年輟 學追隨孫中山,先后到香港、澳門、廣州等地行醫(yī)和開設藥局。
光緒十九年春,孫中山在廣州西關冼基開設東西藥局,陳少白幫助料理店務。
翌年,孫中山奔走革命無暇顧及醫(yī)務,陳負責處理股本,結束藥局。光緒二十一年參與在香港創(chuàng)設興中會總部,研究攻取廣州計劃。廣州起義失敗后輾轉英、日、新加坡、越南和港、澳、臺地區(qū)宣傳革命,籌措經(jīng)費,全力輔助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光緒二十五年奉孫中山之命到香港籌資創(chuàng)辦.《中國日報》,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創(chuàng)刊,任報社首任社長和總編輯。該社成為策劃起義的大本營。
光緒二十六年惠州起義失敗后,對走避香港的義士給予安置。
光緒二十九年在《中國日報》并入文裕堂印務公司后,任公司經(jīng)理,仍負責報務。與此同時曾與程子儀、李紀堂等創(chuàng)辦天演公司,開辦彩南歌戲班,排演《文天祥殉國》、《六國朝宗》、《兒女英雄》等新戲,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光緒三十一年香港興中會改組為同盟會,被選為分會會長,支持并組織粵路股東成立維護路權會。
光緒三十二年辭去《中國日報》社長之職。
光緒三十四年,幫助廣州西關的振天聲劇社赴南洋演出愛國劇目,受到僑胞的歡迎。辛亥革命后廣東獨立,任廣東都督府外交司長,數(shù)月后辭職,首先提出由華人自組航運公司;浐焦境闪,被推舉為總司理,購買法商公司哈德安、播寶兩輪,航行于廣州、香港間,在收回外國人租賃的西堤聯(lián)興碼頭泊靠輪船。
1919年粵航公司停辦,陳把公司的船只賣給英國,返還本息。出資購下聯(lián)興碼頭,并在碼頭旁(今沿江西路)建一樓宇,取名為"塔影樓",作為事務所及家居。
1921年5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時,受聘為總統(tǒng)顧問,協(xié)助孫中山督師北伐。
1922年因陳炯明叛變辭職回故里,從此專心家鄉(xiāng)建設,在新會外海鄉(xiāng)曾任民團保甲局長,鄉(xiāng)事委員會主席、新會第四區(qū)區(qū)長兼外海鄉(xiāng)鄉(xiāng)長等職,熱心整理鄉(xiāng)政,禁煙禁賭,興修公路,籌辦中小學等,有暇并撰文吟詩。
1930年被任命為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晚年著有《興中會革命史要》、《興中會革命史別錄》等。后為謝絕陳濟棠邀請重返政壇而常避居北平(今北京市)。
陳少白 - 職業(yè)生涯
投身民主革命
1890年,陳少白赴香港前,經(jīng)廣州傳教士區(qū)夙墀的介紹,認識了當時正在香港西醫(yī)書院(雅麗氏醫(yī)院)讀書的孫中山,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契。后經(jīng)孫中山介紹,并得西醫(yī)書院教務長康德黎批準,陳少白由廣州格致書院轉到香港的西醫(yī)書院就讀。
從此,他們便朝夕相處,結為知交。與此同時,他們又認識了尢烈(順德縣人)和楊鶴齡(中山縣人),彼此志趣相同,抱負一致,立誓“驅(qū)除滿人,實行大同、四人一心、復國是從、至死不渝、務求成功”。當時清廷稱他們?yōu)椤八拇罂堋薄?/p>
1892年,孫中山在香港西醫(yī)書院畢業(yè),到廣州開設東西藥局,一面掛牌行醫(yī),一面進行革命活動。這時,陳少白急不可待,未畢業(yè)便輟學,隨孫中山來往廣州與香港之間,協(xié)助孫中山宣傳革命思想。從這時候起,他為自己改名陳少白(取此名,系出于對家鄉(xiāng)先賢陳白沙(獻章)的欽仰)。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第二年,孫中山返香港與陳少白等建立了興中會總機關,在省港澳地區(qū)秘密串連發(fā)動革命志士,為武裝起義做準備工作。孫中山與陳少白曾到外海荼庵寺,以民族大義說服曾是洪秀全部下的慧真和尚加人興中會。
1895年,廣州乙未起義前,孫中山、陳少白、黃睞康、何放等在香港卉花酒摟聚會,籌劃發(fā)動廣州起義事宜,后因謀事不密.起義失敗。陳少白隨孫中山赴日本避難。他們很快又建立了興中會日本分會。稍后,孫中山赴檀香山,陳少白則留日本,在此期間,他廣交朋友,結識了日本志士曾根俊虎及日本友人宮崎寅藏等,并取得他們的同情和支持,后來這些日本友人還到過中國,為中國的民主革命做了不少工作。此外、他還向日本華僑繼續(xù)宣傳革命道理。
1897年、陳少白到臺灣、在臺灣建立了興中分會。
孫中山在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后,總結經(jīng)驗教訓,他認為起義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革命宣傳未能深人人心。因此決定在香港辦報,利用報紙宣傳革命道理。陳少白根據(jù)孫中山的意見,馬上進行籌備。1899年秋,他從日本購進印刷機器、鉛字等設備。
創(chuàng)辦中國日報
1900年元月下旬,陳少白用服部次郎的化名,創(chuàng)辦出中國民主革命派的第一張報紙——《中國日報》,并親任該報社長和總編輯、楊少歐、陳春生、馮自由等先后任主筆,胡漢民、章炳麟任特約撰述。在陳少白的主持下,《中國日報》刊登了一批宣傳革命的文章,其中《民主主義與中國革命之前途》等文章.對喚醒人民群眾起來推翻封建統(tǒng)治,建立民主共和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份報紙,成了宣傳革命道理的重要陣地。
而該報社址,也成為組織和領導革命的機關。國民黨元老鄒魯在他的《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一書中,曾記述這份報紙的作用。自己到廣州一役失敗后,中山久在日本重圖大舉,知創(chuàng)設宣傳機關之必要,始于己亥秋問,派陳少白至香港籌辦黨報,兼為一切黨務軍務之進行機關……。香港中國日報為革命機關之元袒,自己亥以迄辛亥(1899——1911年)此十三年中、興中會及同盟會所經(jīng)歷之黨務軍務,皆藉此報為唯一之喉舌,中間遭遇無數(shù)之風潮,及重大阻力,均能獨立不撓,奮斗不懈,清、英二國政府,均無如之何……”該報還在排版方法上、首次改變從前中文報紙的直排長行慣例,采用橫排短行的版式,為以后報紙所效法。
陳少白在主持《中國日報》的同時,與程子儀等創(chuàng)辦天演公司,開辦“采南歌劇社”,招收青少年學員加以訓練,排演《文天祥殉國》等新戲,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并為香港振天聲白話劇社編寫《自由花》、《賭世界》、《鳴不平》等具有愛國主義和反封建內(nèi)容的劇本演出。
按照孫中山的意思,為了更好地園緒各種反封建的革命力量,陳少白加人廣東的三合會,被封為“白扇”(即軍師),后再加人哥老會,被推為“龍頭”(即首領)。旋即會同三合會、哥老會兩股勢力與興中會聯(lián)合,于190O年春,在香港召開聯(lián)合大會,決定共同組織興漢會,選孫中山為總會長、陳少白為實際主持人。該組織把帶有地方派別觀念和江湖習氣的會黨勢力,集結到革命旗幟下,成為民族民主革命早期的武裝力量。
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陳少白、馮自由等人便在香港以興中會為基礎,進行改組,大量吸收新會員,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fā),廣東宣布獨立,胡漢民出任都督,陳少白受任外交司司長。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外交權歸中央。陳少白便辭去外交司長職,致力發(fā)展交通事業(yè)。他組織粵航公司,收回外商所租賃的廣州西堤大碼頭,從法國商處購買兩艘輪船,行駛廣州、香港之間。
辭官歸田
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陳少白被聘為總統(tǒng)府顧問,參與國是。但過了不久,陳少白便辭官歸田,回故鄉(xiāng)江門市郊外海鎮(zhèn)。
陳少白返回故鄉(xiāng)后,本無意再為官、但鄉(xiāng)親力推他出任鄉(xiāng)事委員會主席、民國保甲局長、鄉(xiāng)長兼新會縣第四區(qū)區(qū)長等職,他只好接受了。在任職期間,他重視發(fā)展教育和交通公益事業(yè)。歸鄉(xiāng)之初,便親任鄉(xiāng)立第一小學名譽校長,帶頭捐資建設“夢橋校舍”,后又發(fā)動摯友陳英三捐建校舍一座、還動員其他富有鄉(xiāng)紳合捐一座,以這三座校舍作為鄉(xiāng)立第一小學校址。他還捐資購買校舍附近。余畝土地擴大校園,開辟農(nóng)場給學生作生產(chǎn)勞動之用。在陳少白的帶動下,外海的五禺小學、遠貽小學、阿禺小學、敦陸小學等校舍,相繼由海內(nèi)外鄉(xiāng)親捐資或由袒當資助建成,為全鄉(xiāng)青少年創(chuàng)造了接受教育的良好條件。陳少白還為繁榮家鄉(xiāng)外海的經(jīng)濟,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在他的提議下,鄉(xiāng)親們拆建、擴寬了外海墟鎮(zhèn)街道,修筑了行車公路。他們首先建起了外海市場中心大街,接著建中華路、杏林路,繼而修筑外海至江門7公里長的公路。在改建外海墟鎮(zhèn)和筑路的工程中,需要微用沿途店鋪、房屋和微用農(nóng)田土地,這遭到了舊勢力的阻撓,有人向縣府投訴;有人受房長劣紳蒙蔽指使,被蘇帶孝跪在陳氏門前哭喪房罵,甚至用屎炭穢物擲人其屋,試圖阻撓筑路工程的進行。但陳少白絲毫不為所動,他耐心開導群眾,聯(lián)絡鄉(xiāng)中父老,力陳拆建街道和修路的好處。排除困阻,使各項工程得以完成。這些工程的完成,有效地改善了外海的環(huán)境和交通運輸。
陳少白主持鄉(xiāng)政期間,在整頓鄉(xiāng)中治安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貢獻。當時的外海,賭風頗盛,賭場林立,盜竊案件不斷發(fā)生。面對這種情況,少白欲想禁賭,又礙于當時開賭屬合法,他便力勸戒賭。還命鄉(xiāng)公所團練丁勇阻止青少年進人賭館、他自己則手執(zhí)藤條,坐在賭場門外,勸阻陳姓子侑不得聚賭,從此,不少賭徒浪子回頭,盜竊案也隨之減少,鄉(xiāng)中風氣為之改觀。陳少白在鄉(xiāng)期間,還辦了一些為后人所稱頌的事,如建立鄉(xiāng)公所,改變借用大祠堂辦公舊習;清理田畝賦稅,杜絕土豪劣紳憑勢舞弊;提倡綠化,美化環(huán)境,指定凡公路、住宅、學校旁邊和山
地都要種植樹木;策劃重修茶庵寺;建望月臺和紅葉橋,修挖丹沙井等。今天,當人們享受著外海鎮(zhèn)茶庵公園的片片綠蔭時,仍然忘不了少白的功勞。
1934年,陳少白得病易地至北京人德國醫(yī)院,12月23日,因醫(yī)治無效逝世,終年65歲。他的靈柩于1935年3月由當時交通、鐵路兩個部派兵護送,用“堅如號”艦運返外海,沿途各界團體出來公祭,國民政府派代表送殯,靈柩運抵外海后,葬于茶庵寺山腰上。政府當局還撥專欺為其修建墳墓,第二年墳墓建成,墓碑上刻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題字,上書“陳少白先生之墓”宇樣。國民黨要人居正親臨主祭。并為其題挽詩是:“開濟艱難推此老,中山朋友獨斯人。我來恭祭無窮感,愿祝英靈枯國民!”
1990年,外海鎮(zhèn)政府對陳少白的故居“莎蘿坪”進行了重修翻新,供人們參觀游覽。陳少白生前著有《興中會革命史要》,《興中會革命史別錄》。
陳少白 - 少白故居
陳少白故居位于江門市江海區(qū)外海鎮(zhèn)南華里。由陳少白自行設計,占地面積約2余畝。故居分兩處,隔河相望,以自橋連為一體。橋的一邊是"白園",另一邊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于1929年,1931年落成。自陳少白逝世后,其家居多旅居外地,樓宇日久失修,漸顯頹敗。1991年春,外海鎮(zhèn)政府撥款對"白園"和園內(nèi)的"莎蘿坪"、"粥鍋亭"、"瞻云臺"等建筑,以及"三合院"和院內(nèi)的"亞字樓"等都一一進行了修復,并在故居內(nèi)設立"陳少白事跡陳列館",陳列大量名人字畫及歷史文物。使故居還其原貌,煥發(fā)青春。1998年被定為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的主樓名曰“亞字樓”,位于近大門處的左邊,長8.4米,寬7米,青磚水泥砌建,樓高二層,在二樓前有一小陽臺,可俯覽整個白園之風光,亞字樓是陳少白閑居鄉(xiāng)里時,主要的起居之所,F(xiàn)在二樓的房間內(nèi),還保留有一張陳少白睡過的酸枝木大床。亞字樓的后面建筑分別為廁所、浴室及廚房。故居右邊是一窄長的建筑,長5米,寬4米,有檐廊。在其上有長16米的二層樓。故居的后面是一座仿古建筑,面寬進深各三間、硬山頂、四柱、硬山擱檁;面寬約18米,進深5米,在這座建筑的左前方,有一棵米蘭樹,樹干的直徑約有13厘米,是陳少白親手所栽,可惜于1987年4月枯萎。
故居原是陳少白之父陳子橋所建。1927年和1932年陳少白先后二次親自主持重修,改建為今天所見的布局結構。在陳少白故居的門前,有一座陳少白于1934年春興建的水泥砌筑石橋,稱為“白橋”,白橋與白園相通。白園既接故居,又臨田野,門前流水,屋邊魚塘,樹木婆娑,池臺倒影,環(huán)境清幽。陳少白十分喜愛白園,間居鄉(xiāng)里,多在此度過,晨起或練拳,或理花。陳少白曾親筆書的對聯(lián)“如此生涯十畝桑田百為稻,是真風水三分東北二分南”,立于白園外面。
陳少白的另一故居是廣州的塔影樓,塔影樓是辛亥時期陳少白追隨孫中山奔走革命在廣州的故居,是著名的華僑史跡,其建筑特色是中西合璧——在四層小洋樓的天臺上,建有中式四檐滴水塔樓,由于毗鄰珠江西堤,塔在江水中留下倒影,故陳少白命名其為“塔影樓”。
塔影樓在廣州市長堤,占地約42平方米,平面成梯形,東狹西寬,高約20米,直塔式的五層樓房(今沿江西路36號)。塔影樓從二樓至五樓,每層南、北兩面均有陽臺。天臺上建面積約20平方米、平面成丁字形的山頂小屋一間。南面各層陽臺及天臺均視界廣闊,既可俯瞰珠江,又能眺望白鵝潭,塔影樓是陳少白在廣州故居,又是陳少白追隨孫中山奔走革命和致力發(fā)展祖國交通實業(yè)的歷史見證。
電話:0750-3792507
交通:
自駕車:廣州--開平高速,在前山出口下,直接前往
坐車:在廣州省汽車總站、芳村汽車客運站、坐江門班車。
在江門市區(qū)可乘坐公交:25路公交車可達
陳少白 - 有趣事跡
一次梁啟超追隨康有為逃日本避難,恰孫中山也在日,中山以康梁亦為滿清壓迫,經(jīng)此慘禍當能自省,乃請人約見。但康有為等人卻堅持以“大清子民”為念,要死保光緒帝,將孫中山看作是亂黨,拒絕合作,但隨著孫中山的反滿主張在日本華人中影響日益壯大,康為拉攏孫中山的部下派梁啟超等人前去協(xié)商合作,但梁等人竟無恥地要求孫中山放棄原來主張加入他們所謂的勤王運動,梁將孫中山、陳少白等人誆騙到他們的巢穴,忽然擺出香案祭出所謂光緒的衣帶詔要孫中山等人叩拜,孫當然拒絕,梁卻指使眾人不讓他們走,陳少白大怒,一把抓住梁啟超的衣領輪起左臂就是一記耳光,打得梁踉蹌幾步幾乎摔倒,接著一腳踢翻香案扯碎衣帶,曰“我乃堂堂炎黃子孫,豈做奴才拜此小丑,爾輩甘為滿洲奴者,可鄙!”嚇得康黨眾人皆退。
陳少白 - 人物小傳
1905年10月10日,陳少白收到消息,5天之后,孫中山將抵達香港會見十三省。一直醉心于革命事業(yè)的陳少白清楚,孫中山此次抵港,勢必會引發(fā)一場大的革命。為保證孫中山抵港后的安全,陳少白開始四處奔走,尋求援助。
陳少白與李玉堂私交甚好,到港多年來,李玉堂一直出錢支持陳少白的革命事業(yè),而也正是因為這層關系,也讓一直懷有革命情懷李重光對陳少白心生好感。此次孫中山抵港,陳少白先是找了李玉堂,在碰壁之后轉而投奔方天,但方天不久就遭刺客血洗,而陳少白,也因此被閻孝國抓進了監(jiān)獄。
陳少白是閻孝國的老師,兩人此時以各為其主。在閻孝國勸降失敗之后,陳少白施計逃出監(jiān)獄。
此時,陳少白只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李玉堂的身上。在一番大吵之后,李玉堂終于知道自己躲不過這場革命,于是他和陳少白一起,為革命尋求幫手。
1905年10月15日,孫中山如期抵港,皇后大道,危機四伏,陳少白知道,這勢必將會是一場惡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