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加爾文

    加爾文(人物)

    約翰·加爾文(法語:JeanChauvin,德語:JohannesCalvin,英語:JohnCalvin,1509年7月10日-1564年5月27日)又譯喀爾文、克爾文,是法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學家、法國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別加爾文教派(在法國稱胡格諾派)創(chuàng)始人。

    簡介

    加爾文出生于法國 巴黎北部不遠的 瓦茲省,父親是一名律師。1523年,他進 入 巴黎大學學習法律,獲得文科 碩士,然后又赴 奧爾良進修獲法學博士學位。1532年歸信基督新教,1534年赴瑞士 巴塞爾,1536年定居 日內瓦并發(fā)表《 基督教要義》。1538年由于嚴格改革宗教,和市政當局沖突,被迫離開 斯特拉斯堡,1541年返回日內瓦,重獲市政當局支持,建立日內瓦改革宗教會,從1541年到1555年進行一系列的 神學護教辯論。

    加爾文雖然主張教會民主, 神職人員都是經過選舉產生,但對 異端教派的教徒鎮(zhèn)壓相當嚴厲,當局將當時被視為異端及政治機會主義者如塞爾維特用火刑燒死;這個行動導致日后與文學家 卡斯特利奧的激烈爭論。

    加爾文向其他國家傳揚純正基督教教義,他傳揚的教義在 荷蘭、 蘇格蘭和 英格蘭影響很大,他還從事政治活動,接受一些法國王室成員和貴族加入法國的喀爾文教派 胡格諾派,雖然導致法國發(fā)生 宗教戰(zhàn)爭,但為后來的改革成功奠定基礎。他收納大批 歐洲新教難民到日內瓦,使得日內瓦成為歸正宗的國際中心,號稱“新教的羅馬”。加爾文對新教的發(fā)展有相當重要的貢獻,在理論上奠定了宗教改革的基礎。他的神學名著是《基督教要義》。救贖預定論(Predestination)是他倡導的神學遺產。

    生平

    1509年7月10日生于法國北部努瓦. 1523年到巴黎就學;后赴 奧爾良大學學習法律,深受 人文主義思潮影響。1531年回到巴黎,專攻神學.1534年成為 新教徒。因受政府迫害,化名逃 往 瑞士巴塞爾。1536年在巴塞爾出版《基督教要義》。該書對新教教義作了系統(tǒng)的闡述,是一部影響很大的新教百科全書。此后,加爾文除短期被迫離開外,一直在日內瓦領導 宗教改革。加爾文提出“預定論”,認為人是否得救皆由 上帝永恒的預旨,與本人的功德無關;上帝的選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棄民一定要遭殃。他主張允許經營致富、借貸取利。他反對教階制,主張民主選舉教職人員,建立民主的廉儉教會,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根據他的建議,日內瓦成立由 加爾文宗長老、議員和官員組成的宗教法庭,密切監(jiān)視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加爾文并非是宗教法庭的實際負責人,而是國家議會。凡聽講道遲到、念玫瑰經、拜偶像、望彌撒、極度宴樂、酗酒吵架和褻瀆上帝者,法庭可警告、罰款、監(jiān)禁,甚至燒死。但許多人卻批評他是“日內瓦的暴君”。1553年議會以異端罪名下令燒死反對三位一體說教、意圖破壞剛剛穩(wěn)定不久的日內瓦的西班牙醫(yī)生m.塞爾維特等50多人,加爾文極力反對火刑,只提議執(zhí)行砍頭,但他的建議被議會否決了。在他的領導下,日內瓦成為政教合一的 神權共和國和宗教改革的中心,加爾文宗傳播到歐洲各國。因此,有人稱加爾文是新教的 教皇,日內瓦是新教的羅馬。1564年 5月27日死于日內瓦。有《加爾文全集》52卷傳世。

    加爾文向其他國家傳播新教教義,他的教義在 荷蘭、蘇格蘭和英格蘭影響很大,他還從事政治活動,邀請一些法國王室成員和貴族加入法國的喀爾文教派胡格諾派,結果導致法國發(fā)生宗教戰(zhàn)爭。他延攬大批歐洲新教難民到日內瓦,以致日內瓦成為 歸正宗的國際中心,號稱“新教的羅馬”。加爾文對新教的發(fā)展有相當重要的貢獻,在理論上奠定了歸正宗的基礎。他的神學名著是《基督教要義》。

    加爾文

    宗教改革要點

    1540年 日內瓦宗教改革派重掌政權,加爾文應邀重返日內瓦領導宗教改革及市政工作。加爾文在日內瓦進行的改革主要為:

    ①廢除 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長老制;教會圣職只包括牧師、長老和執(zhí)事;長老一般由有威信的平信徒擔任。長老會議,由各教區(qū)民主選舉的代表組成,歸市議會 直轄。教會設立由長老會議和6名牧師組成的宗教法庭,在加爾文的指導下審理各種案件。教會的領導機構是市和地方教區(qū)兩級牧師團體,市級牧師團體由各教區(qū)首腦組成,負責統(tǒng)轄各教區(qū)牧師團體。加爾文從1542年至逝世前一直是這個團體的主席;

    ②簡化宗教儀式,宣布《 圣經》是信仰的唯一依據,因此在圣事中只施行圣經所記耶穌親自設立的洗禮和圣餐禮;

    ③取締演戲和賭博,提倡節(jié)儉,反對奢侈,嚴禁一切浮華享樂的行為;

    ④改組市議會,將日內瓦劃分為數(shù)教區(qū),各教區(qū)均由長老和教區(qū)的牧師團體處理政務,日內瓦市議會由長老、牧師和上層市民組成,是最高的行政機構,擁有司法權。政權的形式按照加爾文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模式建設;

    ⑤鼓勵經商致富,宣稱做官執(zhí)政,蓄有私產,貸錢取利,同擔任教會職務一樣,均可視為受命于上帝。

    在這期間,加爾文積極支持對 再洗禮派的鎮(zhèn)壓。西班牙機會主義者、生理學家 塞爾維特因反對三一論,并與 德國的再洗禮派有聯(lián)系,被日內瓦政府設在 法國里昂的天主教異端裁判所告發(fā)。當塞爾維特越獄逃至 日內瓦時,被當?shù)氐淖诮谭ㄍビ?553年以火刑處死。從1555年開始,歸正教會在日內瓦已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加爾文除了領導教務外,還從事 舊約的注釋。1559年,日內瓦學院在他的指導下成立。同年他的《基督教要義》第四版付印,篇幅從1536年初版6章發(fā)展為79章,后來被譯成多種語言,為歸正宗神學的標準和依據。

    神學思想

    加爾文的神學思想在許多方面同路德宗相同,如強調圣經是基督 教信仰的唯一根據和權威,認為人類在 亞當墮落之后,完全敗壞,失去意志自由;主張 因信稱義,不能靠行為得救等。加爾文還繼承發(fā)展了奧古斯丁的預定論,從上帝的至尊諭令和全能出發(fā),認為上帝在創(chuàng)世以前,即預先選定一些人得救,和決定另一些人沉淪,這種預定論是加爾文神學體系的基石。在政教關系上,加爾文認為政權是上帝按其神圣意志所任命的,要為人民造福,并捍衛(wèi)純正的教義和教會。實際上他將教會權力置于國家之上,異于路德教會倚仗國家支持的主張。關于圣餐禮,加爾文的立場介于 路德和 茨溫利兩人之間,從形式上看,似乎更接近茨溫利,但從實質上分析,應該說更接近路德。他反對天主教的變體論和路德的同體論,但也否定記念說。他明確地肯定在 圣餐中憑信心所領受的,是一種真實的,但是屬靈的身體。這種主張,后被稱為靈性的“真實存在論”。加爾文還在可見的教會和不可見的教會之間作了明確劃分,并強調教會自治的原則,但在加爾文指導下的日內瓦教會卻規(guī)定該市居民都是歸正宗信徒,都必須服從該宗的教律。

    圣靈論

    雖然他在《 基督教要義》中未另辟一章節(jié)還清楚說明他的 圣靈論,但 是從他的論述中可以知道他對圣靈工作的觀點。對加爾文來說,上帝的靈與上帝的工作同時進行,而促成人的“相信”,當圣靈在人心中運行光照人心,使人在讀了上帝的話而產生信心。所以人非用理性接受信仰,亦非用理性確認圣經的權威,而是圣靈那奧秘的力量所做的工作。

    救贖預定論

    雖然救贖預定論(Predestination)是他倡導的神學遺產,但主要架構非他獨創(chuàng)或原創(chuàng)。就救贖預定論可分“救贖”及“預定”兩點來說,對于預定加爾文認為,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揀選,人的選擇在這件事上是毫無主權的。至于人們疑惑為什么有人不被撿選,他引用了 申命記29:29:“隱密的事,是屬于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惟有顯明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好叫我們遵行這律法上一切的話!彼f 人不會也不能質問神為什么施恩予人,那就不能問為什神會棄絕某些人。屬神的心意人是無法明白,但對于拒絕救恩,人類依然需負責任。

    至于救贖他發(fā)展了 馬丁·路德所提出的因信稱義之論述。這個論點起初由 奧古斯丁所提出,直到馬丁·路德時發(fā)展出“法庭式的稱義”。兩人不同在奧古斯丁認為“義”是內在的,當神賜給人恩典時,“義”便成為人的一部分。對馬丁·路德及加爾文而言,這“義”是屬外在的,是“算作”、“當作”、“歸給”,人依然是罪人,只是在人們因著信神就算我們“為義”。而加爾文更提出“雙重恩典”說,在神的眼中算為義是恩典之一。第二個恩典則是:當人接受耶穌與 基督聯(lián)合之時,信徒便可進入更新的過程,使其內在生命更像基督。

    簡單地說,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思想核心就是“預定論”。主張上帝預定了人會獲救還是會沉淪,即所謂的選民或棄民。選民受上帝賜予的救恩和生命;棄民卻必定沉淪。上帝的預定的旨意,不因人的行為而改變。有人攻擊加爾文否認人祈禱的效用,這是不實在的。人只有在信心引導下才會祈禱,以致得救,而這信心是上帝所賜的。

    教會論

    加爾文的教會論涵蓋非常廣,包括了 基督徒的自由、教會的 權柄、真教會的基本特質u2027u2027u2027等,其中他所認為真教會的特質應該包括了:“傳揚神的道”,“教會紀律”及“遵行圣禮”。所以傳 福音、聆聽上帝的話, 接受教會監(jiān)督及遵行圣禮都是十分重要的。圣禮的定義加爾文對圣禮的定義是:“神賜恩給我們的證據,是一種外在的印志,和我們對他的敬虔之互相印證,加以確認!

    其中必要圣禮特別是指“洗禮”與“圣餐”!跋炊Y”:加爾文認為洗禮是基督徒的第一個圣禮,其意涵是加入教會的表記,好叫人們被接入基督,列為神的兒女。加爾文非常反對私人洗禮。因為他認為洗禮與圣餐是教會的公共圣職,私人不可擅自施洗。且受洗者必須要先充分明白真理,才可施洗。

    加爾文強調通過圣餐,使得信徒得以與基督連結。他并不重視餅跟杯,他主張“在圣靈里耶穌基督身體真實的臨在”。也就是說,人在圣靈里改變而體驗到耶穌基督的臨在,體驗到耶穌基督的身體與血。但是在領受圣餐時,必須需揚神的道。所以對于當時天主教保留餅和杯,給生病無法前來的信徒或是王公貴族舉行私人彌撒,這些作法加爾文并不贊成。因為他認為不在崇拜及充分宣揚上帝的話之場合領受圣餐,是沒有意義的。

    【約翰加爾文】 ( 一 ) 加爾文的早年:第三位著名的改教運動領袖是加爾文(John Calvin),他于主后一五零九年生在法國一個富豪的人家。十三歲時,即被送往 巴黎大學讀書。他的天分很高,但讀書的時候很能安分克己,從不違犯校規(guī)。有人說:加氏讀書一周,就用一天溫習一周的功課;讀書一年,就用一個月溫習那一年的功課。他求學的恒心,由此可以表明出來。

    加氏說:「我做小孩子的時候,我的父親決定要我學習神學。后來看見研究法律的,在各處所得的利益大些,他的計劃因這盼望忽然改變了。因此我也不得不舍棄我的哲學來學習法律。我雖服從了我父的意見,想在法律上用功,只是神有不可思議的預備,引導我往別的方向走。最初我居在那倡異端的教皇勢力之下,好似掉在無底坑里,不容易被拖出來。雖我年齡極輕,性情極硬,然而神忽然使我悔改,屈服我心,使變?yōu)闇厝帷!?/p>

    一五三一年,加氏的父親一死,他就順著自己的意思,研究神學。他悔改之后,立定志向,凡事要順從神的旨意,立志做上帝的一名仆人。

    ( 二 ) 成為改教領袖與作家:加爾文在青年時代游學時,結交了許多有影響力的朋友,其中一位是巴黎大學校長柯布。主后一五三三年,柯布發(fā)表了一篇萬圣節(jié)演講。演講內容充滿伊拉斯姆及路德的觀點。由于謠傳該講稿曾經過加爾文的指導,以致他們倆人都必須逃命。趁著朋友們在前面與地方長官交談之際,加爾文趕緊從后窗潛逃。

    接下來,是一年的漂泊。加氏從一城逃到另一城,而且必須經;。每到一處,就在秘密的地方教授一小群人。

    主后一五三五年,加氏的亡命生涯總算在瑞士巴塞爾得到一段喘息的日子。這期間,他把全本圣經真理作有系統(tǒng)的整理。于主后一五三六年春出版了他的《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這本書被譽為基督教最具影響力的偉大著作,不只在改教時期,直到今日仍是如此。在寫這本巨著時,加爾文僅廿六歲。

    《基督教原理》原先只是一本小冊子,把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真理作個摘要,以便讓人明白最近在法國活活被燒死的許多忠心圣徒所持定的信仰。(以后加爾文逐漸增大其篇幅,使它成為最詳盡的基督教教義論述之一。)由于此書流傳至全歐改教者手中,使這位年輕人成為新教義的領導人物。

    ( 三 ) 日內瓦結識法惹勒:《基督教原理》出版以后,加氏決定到 德國西南的司特拉斯堡(Strassburg)過平靜的學者生活。但因戰(zhàn)火阻撓,只得繞道而行,經過瑞士日內瓦,原計劃只在那里停留一夜。但日內瓦改教運動的領袖 威廉法惹勒(William Farel)一得知基督教原理的作者來到,就趕去旅館找他。法惹勒比加爾文年長二十歲,身材短小,個性強烈,兩眼 炯炯發(fā)光,留著紅胡須,無怪乎被稱為「改教運動的伊萊賈」。

    加爾文親自描述了那個重要夜晚所發(fā)生的戲劇性事件:「法惹勒為著福音的推展心中極其火熱,竭盡所能地挽留我。當他發(fā)現(xiàn)我定意閉門讀書,遠離其它工作時,既然懇請無效,就開始求神咒詛我的退修,打破我讀書的平靜──如果在需要是如此急迫的情況里,我還要退修且拒絕給予幫助的話。我被這樣的祈求嚇著了,遂停止前行的計劃!

    法惹勒和加爾文很快就完成了日內瓦的改教運動,羅馬天主教被逐出該城,是年(即主后一五三六年)五月一日人民投票表決,接納新教統(tǒng)治該城,以福音為生活準則。

    ( 四 ) 在日內瓦的偉大事工:有個意大利的貴人到日內瓦,曾寫信告訴他的朋友說:「我參見改革的教會很多,從沒有見過像日內瓦這樣好的。每逢禮拜四日,牧師和十二個長老,聚會一次。凡被人控告,言語、行為,對于神和基督教的『信經』失敬的那種信徒,一律都召來加以斥責;他們本著圣經、用仁愛、溫柔的話,勸人歸依真理。平時這城里很有趣味的景況,就是每天下午有人講道。當搖鈴的時候,家里鋪戶都關上門,街上的朋友或行人,都停止談論他們的事業(yè),分途到鄰近的禮拜堂;由衣袋里拿出一本小書,里面寫著 戴維的詩篇和詩篇的唱譜。他們的圣餐每年共有四次。舉行圣餐時,牧師應有的手續(xù),就是在發(fā)圣餐的禮拜日前一禮拜,劃分全城為幾部分,并跟董事部的長老從這家到那家,逐一地問信徒論這圣禮的重要,彷佛父親教導兒子一樣。又勸那沒有預備好的人不領此禮。凡良心有畏懼的,就再三的安慰他,使他明白神在耶穌基督里是何等的慈悲。大小禮拜堂內,將一切的異端和拜偶像的記號除去,只剩講臺、座椅,專以潔凈為要。昔日的修道士的住宅改作學校。學生所學的,除讀書、習字外,也學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尤以虔敬的行為,是學生特別學的!

    ( 五 ) 加爾文與路德的異同: 加爾文與路德在「預定論」的看法上一致。他們都相信神已在萬世之前揀選了承繼永生的人;兩人都根據奧古斯丁及 保羅書信發(fā)揮這項教義。

    在崇拜的儀式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路德盡量保留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只要是圣經沒有禁止的事,他都保留;加爾文盡量遠離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他只實行圣經所吩咐的事。然而他們二人均以講道為崇拜的主要項目;二人都為會眾預備詩歌本,只是路德著重圣歌,而加爾文偏重詩篇。

    在教會行政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路德準許政府過問教會;加爾文不承認政府在教會中有任何權柄,他甚至使教會有權干涉政府;而且加爾文比路德更強調教會懲治。他們二人都顧念窮人,都在教會中安排執(zhí)事,專做關懷貧民的工作。

    他們二人都深信「每個人都有權自己讀經」。為了達到這目的,路德將圣經譯成德文,加爾文將圣經譯成法文;他們二人都是語言文字的專家,他們的譯文對本國的文字架構有不少貢獻。

    他們二人都重視教育:路德本是威登堡大學的教授,同時也講道;加爾文本是日內瓦教會的傳道人,晚年時創(chuàng)辦了日內瓦學院,自己也成為該院教授。他們二人都強調信仰必須奠基在純正教義上,因此,二人都為信徒寫了信仰問答書(Catechism)。

    在對圣餐的看法上:加爾文與路德及 慈運理都不同。加爾文與慈運理都否認路 德「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餅和杯中」的看法;但加爾文又不同意慈運理「圣餐僅為紀念儀式」的看法;加爾文認為:「基督的靈真正臨在餅和杯中,信徒憑信心領受圣餐時,真正領受了基督,不是屬體的(bodily),乃是屬靈的(spiritually)。」

    加爾文和路德都堅信「唯獨因信稱義」的道理。對路德而言,「因信稱義」是教會站穩(wěn)或跌倒的根據;對加爾文而言,「預定論」是教會的基礎。加爾文認為教會是一切尚存與已逝的蒙揀選者之總和,環(huán)繞這蒙揀選者的外圍,建立著有形的機構,其目的是為人類的一切關系而施行神的計劃。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太廿二14),外表的教會,當然要包括許多有名無實的基督徒,或未蒙揀選的人。

    路德強調「人的得救」;加爾文強調「神的榮耀」。

    ( 六 ) 加爾文之死:從一五四一年九月至一五六四五月,加爾文在此二十三年之中,殷勤工作,未稍間斷。在這個非;顒拥臅r期中,有三個連續(xù)的階段,可分如下:(1)五年和平準備,一五四一年至一五四六年;(2)九年可怕的沖突,一五四六年至一五五五年;(3)九年豐收的成果,一五五五年至一五六四年。加爾文改教的影響甚大。當他在日內瓦的時候,有好些人親到他面前,仿學他的規(guī)矩;他自己也用信函指導許多地方的教會。因此他的道理越傳越廣。英、荷、法、蘇格蘭諸國,都有人受了他的感化。一五六四年五月二十七日的晚上,加爾文鞠躬盡瘁而死,享年五十五歲。他的標志是「一只手捧著一顆火熱的心」;他的座右銘是:「主啊,我心為你而獻,敏捷而至誠地!」加爾文的一生,就是遵照這座右銘而活。

    改教的火種

    在法國的改教運動

    早在主后一五三六年之前,法國的改教運動已因路德等人的著作贏得無數(shù)的跟從者;但唯有等到加爾文在一五三六年出版了《基督教要義》,并定居日內瓦,開始以法文依照法國人所能接受的方式表達改教運動的理想之后,這運動纔發(fā)揮效力。加爾文比前人更會表達思想,他同時提供了確定的組織體系、清楚的教義內容、崇拜方式及教會 管理制度。

    加爾文天生是個領袖。他寫完書之后,緊接著寫了不少信;他與法國復原派信徒頻繁的書信來往,他極其用心,以技巧的文筆,把他的觀念堅定地灌輸在跟從者的心中。

    沒有多久,在巴黎就有了組織完善的教會;為了避免受逼迫,信徒們秘密地在私宅中舉行小組聚會。到主后一五五九年,法國全地出現(xiàn)了無數(shù)復原派教會。據可靠統(tǒng)計,當時將近六分之一的法國人是復原派信徒,甚至一些重要人物也加入了改教運動。

    主后一五五九年五月,法國復原派教會在巴黎召開一次大會,議決采用「 加利亞信經」(Gallic Confession)為信仰內容。

    這次大會也將法國的復原教會依全國性規(guī)模組織起來;在這方面,加爾文再一次提供了組織的模板:全國被分成幾個區(qū),在特訂的時間內,每個區(qū)內各教會派牧師及長老聚在一起開會;全國性大會,則由全國各教會派牧師及長老出席。

    過去法國的復原派信徒有時被稱為 路德派,有時被稱為加爾文派,直到此時,纔正式被稱為歷史上的名稱「胡格諾派」(Huguenots)。

    在荷蘭的改教運動

    主后一五三六年,當《基督教要義》一出版,法國幾乎立時有了轉變;但荷蘭卻延遲到一五五零年,纔開始感受到加爾文卓越思想的沖擊,而這思想立刻贏得勝利,使路德派、慈運理派、重洗派都退到后面。以前荷蘭的學生們到威登堡去就讀路德的大學;現(xiàn)在,他們前往日內瓦就學。漸漸地,這些跟從慈運理及加爾文的復原派信徒被稱為改革派(Reformed);他們與路德在圣餐的看法不同,同時認為他們將改教運動帶到更高的境界。所有持改革派信仰的復原教徒都極愛、也極尊敬路德,因他勇敢地開始這項脫離羅馬天主教的奮斗,但他們仍以加爾文為屬靈父親,而非路德。

    在這期間,荷蘭國王 查理五世一直在逼迫復原教信徒。由于逼迫激烈,在荷蘭境內無法安全開會,他們只得離開自己的國家,于主后一五七一年,前往東弗立斯蘭靠進德國邊界的安姆丹城(Emden),在那里舉行宗教會議,在會中采用日內瓦方式制訂了教會制度。

    借著信條、詩篇集及教會制度的采納,完成了荷蘭 改革宗教會的大部分組織,并把教會穩(wěn)固地建立起來。

    在蘇格蘭的改教運動

    像在法國和荷蘭一樣,加爾文在蘇格蘭的影響也漸漸超過了路德。這段從路德主義轉向加爾文主義的過程,是借著魏 沙特(George Wishart)的影響而來,然而 諾克斯(John Knox)卻成為蘇格蘭偉大的改教者。魏沙特于主后一五四六年被綁在柱燒死時,諾克斯曾欲保護他;他后來被捕,在獄牢住了十九個月,并被驅逐往歐洲大陸;在那里,他完全確切相信加爾文主義。

    主后一五五九年,諾克斯回到蘇格蘭后,改教運動就全面展開。諾克斯的講道非常有能力,他的風格是直接、活潑、簡明。諾克斯的講道就像把火種投進彈藥庫中,每次他講完道就必爆發(fā)搗毀偶像行動。

    主后一五六零年,蘇格蘭國會宣布改變宗教;以復原教取代羅馬天主教而為 國教;并采納大部分由諾克斯所寫的加爾文派信條;教皇權柄及所有天主教高級職員的管轄權一概取消,并禁止舉行彌撒。一五六一年,公布了「教會管理法規(guī)第一集」(First Book of Discipline)。這本法規(guī)將加爾文在日內瓦所行的教會制度應用到蘇格蘭全國。在每個教會中,由一位牧師及數(shù)字從會友中選出的長老組成「集會」(presbyteries),這就是蘇格蘭「長老教會」的開端。

    蘇格蘭女王 瑪利亞是個頑強的天主教徒,又美貌、又殘暴,在位前三年時間內,她曾為羅馬天主教光復相當多失土,但后來她犯了許多錯誤,挽回了改教運動的命運。她的不智之舉及不道德行為,不但使蘇格蘭陷入混亂,也使羅馬天主教失去聲望,以致百姓和 領袖們都傾向復原教。到主后一五七零年,蘇格蘭長老教會已經穩(wěn)固地建立起來。

    兩年后,諾克斯于十一月廿四日離世。

    與塞爾維特

    邁克爾·塞爾維特是 西班牙人,他認為:上帝不是三位,如果那樣上帝就成了三頭怪物。25歲那年,他將這些驚世駭俗的思想寫成書出版。新教領袖們都把他的書視為褻瀆上帝的異端之物。路德、 梅蘭希頓、布塞爾、茨溫利、 布林格都公開予以譴責。而羅馬天主教西班牙宗教審判團最高議會立即下令,要 不惜一切代價作者逮捕并帶回本國,新教拒絕了他、禁了他的書,羅馬教廷要把他直接送上火刑架。后來塞爾維特改名叫米歇爾·迪維蘭奴夫(他出生地的城市名),隱姓埋名過了20年。

    1546-1547年,35歲的塞爾維特與加爾文通信。他先后給加爾文寫了30封信,這些信的口氣既驕傲又尖銳,但加爾文仍然耐心地教導他悔改,避免招來生命的危險。1553年4月,塞爾維特羅馬教廷逮捕,處以火刑,但在第三天清晨四點,塞氏逃跑,城里瘋狂地大肆搜捕,但未抓到他。維埃納市法院通了了判決,火燒塞爾維特的模擬像。四個月后,塞爾維特來到日內瓦,有人認出他來,告訴了加爾文,加爾文立即通知議會將他逮捕。但是,判決塞爾維特的權力不在加爾文后里,此權力完全在日內瓦小議會手里。隨后,小議會以全票判決如下:“本議會決定將你定罪,并作出如下最終判決:判處邁克爾·塞爾維特和你的所有書籍以火刑。”加爾文一聽到判決,立即請求小議會將火刑改為砍頭,因砍頭比火刑要多一點憐憫,但小議會迅速否決了他的請求。

    1553年10月27日,塞爾維特和他的書被一起捆在火刑架上,他就這樣死于火焰之中。從此以后,這個人的名字就永遠與加爾文的名字連在了一起。連在一起的原因是因為火刑,但是加爾文是唯一請求對他不使用火刑的人。若是有人把處死塞爾維特之事唯獨歸于加爾文,這實在是出于對當時歐洲整體情況以及日內瓦當時權力運作架構的無知。正當各地成千名忠信的新教徒被火刑燒死時,難道能讓褻瀆的異端者逍遙法外嗎?當時的法律明文規(guī)定, 神圣羅馬帝國的法律上白紙黑字寫明:否認三位一體的刑罰是死刑。那是一個火刑的時代,是一個人們相信審判他人關于上帝的信仰是他們的責任的時代。

    今天,在塞氏赴刑的山坡上立著一塊石碑,那是多年后跟隨加爾文的人們立的,上面用法文刻著下面這段文字:“我們是改教者加爾文的忠實感恩之后裔,特批判他的這一錯誤,這是那個時代的錯。但是我們根據 宗教改革運動與福音的真正意義,相信良心的自由超乎一切,特立此碑以示和好之意。1903年10月27日”

    然而,美國著名歷史普及作家亨德里克·房龍在其最重要的著作中將責任歸咎于加爾文,并寫道“臨刑前的早上,加爾文去囚室見了塞爾維特一面,他應該u2018大度一點,至少有點人性u2019,但他全都沒有,而是爭辯著,臉色鐵青,大發(fā)雷霆:u2018活該,燒死你這該死的!u2019” 故加爾文態(tài)度究竟如何還不得而知。

    加爾文主義

    (法語:Calvinisme,英語:Calvinism)

    法國著名宗教改革家、神學家 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的統(tǒng)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在現(xiàn)代的神學論述習慣當中,加爾文主義的意思是指“救贖預定論”跟“救恩獨作說”。加爾文支持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說”,主張人類不能透過正義的行為獲得救贖、恢復逐漸被天主教所遺棄的奧古斯丁學說“救恩獨作說”、反對逐漸成為天主教神學主流的“神人合作說”,因此加爾文建立的教會命名為“歸正宗”或“改革宗”。

    加爾文主義出現(xiàn)于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歸正宗的基本教義和信義宗基本相似,也承認人因信仰基督而 蒙恩稱義,歸正宗的主要特點是選舉長老監(jiān)督教務,由牧師和不受神職的長老集體管理教會,認為任何人都不得享有無限權力,并且認為教會人士可以參加政治活動,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歸正宗掌權的國家,一般教徒更重視經濟、民主制度和公眾教育,但多數(shù)人專政的情況也更嚴厲。

    歸正宗注重宣講教義,儀式都用當?shù)卣Z言,更強調唱贊美詩。主要支派有長老會(流行于蘇格蘭)、公理會(流行于 英國及美洲)等。

    歸正宗的主要流傳區(qū)域為瑞士、荷蘭、蘇格蘭、法國、 南非、德國西南部、 比利時、澳大利亞,以及 美國和加拿大的若干地區(qū)。

    加爾文主義內容

    加爾文五要點

    完全無能力(Total inability)或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人類由于亞當?shù)膲櫬涠鵁o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靈性上的善事。

    無條件選擇(Unconditional election)上帝對于罪人揀選是無條件的,他的揀選并非因為人在倫理道德上的優(yōu)點,也非他預見了人將發(fā)生的信心。

    有限的代贖(Limited atonement)基督釘十字架只是為那些預先蒙選之人,不是為世上所有的人。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人類不可能拒絕上帝的救恩,上帝拯救人的恩典不可能因為人的原因而被阻撓,無法被人拒絕。

    圣徒蒙保守(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已經得到的救恩不會再次喪失掉,上帝必能保守其揀選的。

    這五點教義的英文首字字母恰Tulip,即“郁金香”之義。

    其它的加爾文主義內容

    由長老治理教會,長老由教徒直選,牧師由長老聘任。加爾文建立的教會因此也被叫做“長老宗”、“長老會”或“長老教會”。

    七圣事只保留洗禮跟圣餐

    反對天主教的圣餐“質變說”,也反對路德的“同質說”,主張信徒透過信心可以領受到屬靈卻不可見的實體圣餐。

    國家從屬于教會,為教會差遣

    改良的加爾文主義

    新加爾文主義 - 紐黑文神學

    新正統(tǒng)神學

    加爾文-宗教改革

    1540年日內瓦宗教改革派重掌政權,加爾文應邀重返日內瓦領導宗教改革及市政工作。加爾文在日內瓦進行的改革主要為:

    ①廢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長老制;教會圣職只包括牧師、長老和執(zhí)事;長老一般由有威信的平信徒擔任。長老會議,由各教區(qū)民主選舉的代表組成,歸市議會直轄。教會設立由長老會議和6名牧師組成的宗教法庭,在加爾文的指導下審理各種案件。教會的領導機構是市和地方教區(qū)兩級牧師團體,市級牧師團體由各教區(qū)首腦組成,負責統(tǒng)轄各教區(qū)牧師團體。加爾文從1542年至逝世前一直是這個團體的主席;

    ②簡化宗教儀式,宣布《圣經》是信仰的唯一依據,因此在圣事中只施行圣經所記耶穌親自設立的洗禮和圣餐禮;

    ③取締演戲和賭博,提倡節(jié)儉,反對奢侈,嚴禁一切浮華享樂的行為;

    ④改組市議會,將日內瓦劃分為數(shù)教區(qū),各教區(qū)均由長老和教區(qū)的牧師團體處理政務,日內瓦市議會由長老、牧師和上層市民組成,是最高的行政機構,擁有司法權。政權的形式按照加爾文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模式建設;

    ⑤鼓勵經商致富,宣稱做官執(zhí)政,蓄有私產,貸錢取利,同擔任教會職務一樣,均可視為受命于上帝。

    在這期間,加爾文積極支持對再洗禮派的鎮(zhèn)壓。西班牙人文主義者、生理學家塞爾維特因反對三一論,并與德國的再洗禮派有聯(lián)系,被加爾文向設在法國里昂的天主教異端裁判所告發(fā)。當塞爾維特越獄逃至日內瓦時,被當?shù)氐淖诮谭ㄍビ?553年以火刑處死。從1555年開始,歸正教會在日內瓦已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加爾文除了領導教務外,還從事舊約的注釋。1559年,日內瓦學院在他的指導下成立。同年他的《基督教原理》第四版付印,篇幅從1536年初版6章發(fā)展為79章,后來被譯成多種語言,為歸正宗神學的標準和依據。

    著作

    《基督教要義》《羅馬人書注釋》《以弗所書注釋》《基督徒生活手冊》等。

    獨裁

    約翰·加爾文,一五○九年出生于 法國,受過良好教育,在 巴黎蒙泰居學院畢業(yè)后到 奧爾良大學攻讀 法律。加爾文自小就成為 天主教徒,后改信新教。一五三四年因提倡路德教義亡命 瑞士的巴塞爾。當那些公認的新教 領導人,就細枝末葉爭論不休時,加爾文埋頭書案,在一年之內便寫出了他的有名的著作《基督教要義》。這是第一部包含了福音教義原理的書,成為新教的主要指導和經典 著作。就在《要義》寫成后的第二年,即一五三六年加爾文訪問日內瓦,并定居下來。他被聘為日內瓦新教團體的領袖和 導師。從前他只是起草了文字和計劃,現(xiàn)在他要將自己的計劃付諸實現(xiàn)。

    生來就是一個獨裁主義者的加爾文,為了實現(xiàn)他的極權主義野心,把一個民主的共和國轉變成為神權的 專政,他著手于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迅速 向日內瓦市行政會(以下簡稱“市政會”)提交一整套教義問答手冊,即“新教十戒”。他要求市政會強迫日內瓦自由市民逐個宣誓,公開接受這一懺悔書。拒絕宣誓,將被驅逐出城。二是使市政會立即成為只執(zhí)行他的 命令和 法令的機構。他知道,要使得民眾敬拜上帝,盡自己的本分,一定要把權力的工具掌握在國家議會之中。

    這樣一來,無論是 教徒,還是自由 市民,一旦為日內瓦議會和教會所厭惡即成為日內瓦的敵人,就不能再在日內瓦容身。這樣做的結果,激起教徒和市民的反對,他們拒絕向加爾文派發(fā)布的 法令宣誓效忠。市政會也發(fā)布命令,指出布道臺所該做的只不過是說明上帝的旨意,不能用于 政治目的。但加爾文對官方的妥協(xié)觀點予以否定。市政會無法忍受,于一五三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宣布開除加爾文和其它反抗行政當局的 傳教士,并限令三天之內離開本城。在過去十八個月中,加爾文對日內瓦自由市民,驅逐他們,流放他們,現(xiàn)在輪到了自己。

    加爾文失敗了,但對上帝的仆人而言,挫折不過是暫時的,正如大衛(wèi)王一樣。而且這種失敗的打擊,對尋求真理的恢復,幾乎是微不足道的。放逐、監(jiān)禁、取締,對一個努力恢復真正信仰的人來說,首先得是一個受難者。受到迫害,就能為人民的領袖造成心理上的先決條件,使他們的形象傳奇化,隨之而來的是群眾全心全意的支援。當加爾文等有特別的恩賜的人被撤職以后,曾經由加爾文有力推動過的日內瓦的宗教改革,立即陷于停滯,自由市民在信仰方面混亂不堪,不知什?是對的,什?是錯的。這樣,被禁止的天主教會為重新征服日內瓦而恢復勇氣。人們自問:無論如何,鐵的教規(guī)畢竟比迫在眉睫的混亂更為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力主把加爾文召回。市政會也認為除此別無他法。

    渴求攫取全部權力的加爾文,不是一個滿足于廉價勝利的人。他堅持自己的立場直到日內瓦無條件投降為止,宣稱如果讓他回日內瓦,在那里只有一個法令有效,那就是加爾文的法令。最后市政委員們宣誓接受“懺悔”,和按照他的意志建立必要的“教規(guī)”,并寫信到加爾文現(xiàn)在的住地 斯特拉斯堡城當局,要求該城的教徒兄弟們把這一責無旁貸的人讓給他們,日內瓦丟盡了面子,加爾文總算讓了步。就這樣,日內瓦已在他的手中了。加爾文頒布命令說,除圣職人員外,任何人都不準闡述上帝的旨意或注釋神圣的訓諭。這樣,這一新型的議會法規(guī),便打上 《圣經》集團的烙印。從此一本書成了日內瓦的上帝 法官。上帝是立法者,上帝的傳教士是真正闡述那神圣法律的權威。只有他們才能夠裁決什?是許可的和什?是禁止的。誰膽敢向上帝的律法挑戰(zhàn),誰否定基督 教會的合法性,誰就是反對上帝。誰對《圣經》妄加評論將立即付出血的代價。加爾文認為人必須經常留在“敬畏上帝”的生活之中,卑賤的向那無希望的、不適當?shù)男拍畹皖^。這樣,日內瓦立法的基礎,便成為宗教法庭,而不是市政會。

    加爾文哀嘆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人墮落后是那樣的不全和無德。因此當他凝視他的同教弟兄時,充滿了憐恤。稱教民為“一堆垃圾”。他在《要義》一書中說:“當我們僅從天賦方面看一個人,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從頭到腳,一無是處。如果在他身上還有一些值得贊揚的,那也來自上帝的恩賜。”于是加爾文一開始,就把他的全體教徒,放在一個有刺的條例和禁令的鐵絲網里放牧。這樣,日內瓦人的私生活就蕩然無存,從言論到思想,從吃飯到穿衣,從裝飾到娛樂,每一件使生命愉快和有益的事,都在被議會監(jiān)督的范圍之內。

    日內瓦這個幾十年已習慣于瑞士式自由的共和 城市,怎?能容忍這獨裁統(tǒng)治呢?其中的秘密就是古往今來獨裁者都用的辦法——“恐怖”。將恐怖強加于一個制度,就會瓦解人的意志,使膽怯成為普遍存在。獨裁者就能在各處找到幫兇,因為當一個人一旦知道他被人懷疑,從而形成群?性的焦慮。而一種群眾性的焦慮情緒,會傳染給最勇敢者。最堅強的意志因斗爭無效而瓦解。在恐慌之中,狂熱者的行為往往超出他的暴君的命令和禁令。加爾文承認,他寧愿一個無罪者受到折磨,也不愿讓一個罪人逃脫上帝的審判。加爾文宣稱,要絞死一千七百或一千八百個日內瓦青年,道德和教規(guī)才能在這腐敗的城市建立起來。這樣在他統(tǒng)治的頭五年里,在一個小小的只有三萬人的日內瓦,就絞死十三人,斬首十人,燒死三十五人,趕出家門的七十六人,為躲避恐怖而逃跑的人還不在內。所以 巴爾扎克說,“加爾文的宗教恐怖統(tǒng)治比 法國革命最壞的血洗還要可憎”。

    慘劇

    在被迫害者之中,有兩個人特別人物: 西班牙醫(yī)生和 神學家邁克爾塞維特斯。他雖然不是第一流天才,但他要求把真理公諸于?的強烈愿望和他那尋根究底不知疲倦永遠準備戰(zhàn)斗的精神,使他把對基督教教義的改革作為他終生的追求。但是塞維特斯盲目地把加爾文作為他信得過的 神學家和老朋友,并輕率地將自己尚未出版的一本神學書的校樣送給了加爾文,希望這位勇敢和革命的宗教革新者,能贊同他更大膽地對《圣經》進行解釋。可是恰恰由于這本書的題目《基督教的恢復》就足以激怒加爾文。因為他要用《基督教的恢復》來抗議和糾正加爾文的《基督教原理》。加爾文巧妙地利用了朋友的盲目和輕率,將一位終生不渝信奉基督的老朋友送上 斷頭臺。加爾文用告密者的詭計,假手他的敵人 羅馬天主教宗教 法庭將其逮捕殺害,但羅馬天主教認為為了取悅于日內瓦異端頭子,而殺害一個不重要的異端分子,是不值得的。于是故意讓犯人越獄,只將其類比像及其五大箱《基督教的恢復》,在維也那市場焚燒以代替活的塞維特斯。

    但是,這位不幸的流亡者,作出了更愚蠢、更富有挑戰(zhàn)性的事,他在逃出監(jiān)獄四個月之后,鬼使神差地來到了日內瓦,而且直奔加爾文作布道的教堂。加爾文一眼就認出了他,于是在他剛離開教堂就被逮捕。一小時內他就被鎖了起來。這一次他是死定了,加爾文脫去一切偽裝,從逮捕到處死僅僅兩個月時間。一五五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米圭爾·塞維特斯被綁赴查 佩爾廣場,連同他的手稿和印就的卷帙也一起燒掉。在行刑前,他匍匐膝行,懇請恩賜,先殺頭,然后再用火燒掉身體,“否則,那最大的痛苦會驅使我?棄我終身的信念”。就在這時,加爾文的鷹犬法 里爾上前勸說,“如果你放棄反對三位一體(“三位一體說”系:父、子、圣靈三個位格一體的基督教教義)的教誨,承認加爾文的教義是惟一正確的,就可以保證給你一個較寬大的處決方式”。然而他卻輕蔑的拒絕了這一建議,昂首走向火刑柱。

    影響

    新教改革是一件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馬丁路得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但很明顯 約翰加爾文才是這次社會大變革最主要的人物。加爾文則是繼路德之后出現(xiàn)的第二個卓越領袖。因此約翰加爾文的影響肯定要勝于馬丁路得。因此,約翰加爾文的影響力是遠遠大于 伏爾泰和 盧梭等啟蒙思想家,原因其一是他的影響時間更多持久,其二是他的思想對他的門徒們的生活有深刻影響。

    TAGS: 人物 社會人物 宗教人物
    名人推薦
    • 李德全
      李德全(1896年7月1日-1972年4月23日),女,河北通縣草房村人(通縣于20世紀50年代劃入北京,并且調整了與北京朝陽區(qū)的區(qū)界,草房村從此劃入朝陽區(qū)...
    • 吳崇伯
      吳崇伯,男,1962年5月生,江西南康人,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廈門大學...
    • 羅世文
      羅世文,四川威遠人,1904年生,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著名烈士。1937年回川領導統(tǒng)戰(zhàn)工作。1940年3月18日,羅世文在成都被捕。軍統(tǒng)特務頭子戴笠將他...
    • 黃顯聲
      黃顯聲(1896年12月18日——1949年11月27日),字警鐘,漢族,遼寧省鳳城人。1921年考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第三期炮兵科,翌年畢業(yè)后在東北軍服役。19...
    • 陳翰章
      陳翰章出生于1913年,吉林敦化人,滿族。陳翰章14歲時以全縣最小年齡考取了私塾教員考試的第四名。1927年陳翰章入敦化敖東中學讀書,學生自治會負責...
    • 劉志丹
      劉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志丹。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忠誠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chuàng)建人...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