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孔子廟堂碑
唐碑,正書,虞世南撰并書。《孔子廟堂碑》有數(shù)種,以唐虞世南所書最有名,故單稱《孔子廟堂碑》或《夫子廟堂碑》,多指此
孔子廟堂碑
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書。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為歷代金石學(xué)家和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此碑是為記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葺孔廟事而立。貞觀七年(633)刻成,無撰寫年月。 虞世南書《孔子廟堂碑》原本稱《東觀帖》,明代王世貞曾收藏,后輾轉(zhuǎn)入清內(nèi)府。其間曾為董其昌所得,董其昌大為贊揚。虞世南書此碑成,以墨本進呈唐太宗,太宗把王羲之所佩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黃銀印賜給虞世南。虞世南親筆寫的謝表,宋時曾刻入《群玉堂帖》,已佚。 此碑書法俊朗圓腴,端雅靜穆。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歷代金石學(xué)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此碑刻成之后,“僅拓數(shù)十紙賜近臣,未幾火燼”(清楊賓《大瓢偶筆》)。
三體陰符經(jīng)
《陰符經(jīng)》全名《黃帝陰符經(jīng)》。舊題黃帝撰,當(dāng)為假托。 其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學(xué)者看法不一。邵雍、程頤、梁啟超等認為是戰(zhàn)國時書;姚際恒、全祖望等認為是北魏寇謙之所作;朱熹認為是唐李筌所作;今人余嘉錫認為是楊羲、許謐所作;今人王明認為成書年代的上限為公元531年之后,下限為唐初,作者大抵是北朝一位久經(jīng)世變的隱者。①《陰符經(jīng)》之名,據(jù)李筌《黃帝陰符經(jīng)疏》稱:陰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機暗合于行事之機,故稱陰符。任照一在《陰符經(jīng)》的注解中也認為:明天道與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謂之陰符。蓋皆謂人事必須暗合天機,不違自然之道。這是此書所闡述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