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近慈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南郊石羊場,本來是成都文殊院的下院,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以年久失修,破落不堪。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能海大師自五臺山到太原講經(jīng),未幾日寇侵華戰(zhàn)爭開始,交通中斷,不能回五臺山,乃帶著隨行弟子返回四川,初住成都文殊院,而弟子日多,都希望有一處專修黃密的道場,得到文殊院退居方丈法光老和尚協(xié)助,把文殊院下院近慈寺,供能海開辦道場。近慈寺寺院甚大,但因年久失修,十分破舊。能海法師乃雇工修繕,先行遷入,再重加建設。
能海法師以培育僧材的理念,改建近慈寺為密宗金剛道場。他把近慈寺的改建工作,委托給他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的同修道友能觀法師負責,數(shù)年之后,近慈寺建有五堂口、一所譯經(jīng)院,相當于一所體系完整的僧團大學。這五堂的名稱是∶沙彌堂、學戒堂、學事堂、加行堂、金剛院,外加一所專門培養(yǎng)漢藏譯經(jīng)人才的譯經(jīng)院,并特別由北京請來一位札薩大喇嘛主持。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年),能海法師二度入西藏學法,把近慈寺的法務交給能觀法師負責。
能觀法師,俗家姓程,名昌祺,字芝軒,四川省黔江縣人,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出生。少年孤苦,奮發(fā)自勵,曾中武秀才。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與吳鼎昌,劉宗沛聯(lián)袂留學日本。能觀進入日本宏文師范學校,吳鼎昌初入成城學校普通科,后專學經(jīng)濟,劉宗沛入東京高級商業(yè)學校。適孫中山先生在東京組織同盟會,能觀與劉宗沛、吳鼎昌等一同加入。后來三人先后回國,吳鼎昌仕途得意,民國(一九一二年)后任中國銀行監(jiān)督、總裁,創(chuàng)辦《大公報》,以至于日寇侵華戰(zhàn)爭期間,擔任貴州省主席等要職。而程芝軒、劉宗沛,后來先后出家做了和尚。
能觀于光緒末年(一九○八年)學成返國,他有感于清廷內政不修,社會凋敝,農(nóng)村破產(chǎn),失業(yè)者眾,亟謀改革之道,欲倡辦職業(yè)教育。他乃撰寫課程綱要,上書清廷學部,請予推廣。此后東南各省,始有職業(yè)學校的設立。
宣統(tǒng)三年辛亥(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四川響應。民國肇建后,四川督軍熊克武,以芝軒為同盟會同志,舉芝軒為督軍府教育部長。芝軒治事忠勤,日步行赴官署,雨則張傘躡屐,屬吏受他的感化,人皆廉潔,事無滯積。既而目睹革命人士日趨腐化,爭權奪利,政以賄成。力爭之,而弗能用,慨然嘆曰∶「革命者固如是乎?」乃稱病辭歸。
繼而在成都創(chuàng)辦了一所職業(yè)學校,親自任教,以為模范。他辦教育主張學生自治,每有建設改革,皆寫成標語,以示方向;又使學生討論,然后施行。每星期六下午與星期日,必與學生集會討論學校行政得失,眾生個人勤惰,自省過失。初有自諱者,而同學糾其失,故學生不敢自欺,人人自奮,過失日寡。學校宿舍灑掃清潔事務,皆由學生輪值。數(shù)百學子,毋須管理,事務僅教員一、二兼任之。數(shù)年之間,成績甚著。
后來地方上以教育法令問題,推舉芝軒為代表到北京請示。公畢,到東三省游歷,考查當?shù)亟逃。參觀其職業(yè)學校,覽其章程,赫然則與他前所上教育部的相同;氐匠啥,成都有教會所辦的華西學校,創(chuàng)校者西人某,邀請芝軒參預華西學校改革。這所學校本來只是中學程度,經(jīng)過芝軒的擘劃改革,草擬章程,申請立案,提高程度,不十年間,由高中改制為大學,即后來有名的華西大學。芝軒初任文科主任,后任教務長,校中重要的章程制度皆由芝軒制定,內外公文皆由芝軒主稿。他所聘請的教授,皆是蜀中宿儒,及海內外科學專家,故華西大學之名,聲譽雀起。
芝軒雖然在教會學校任教,但他并不信西人的宗教。早在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成都的少城公園,有「少城佛學社」的組織,四川大學教授劉洙源(后來出家法名昌宗),及一位軍人出身的龔輯熙居士(即后來出家的能海法師)等,都曾在此講經(jīng),芝軒與劉洙源、龔緝熙均為好友,日往聽講,以此而信仰佛教。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早年與他同往日本留學的劉宗沛居士,于是年出家法名慧定。
劉宗沛是四川威遠縣人,廩生出身,自日本留學歸國后,初在北京任職,民國肇建(一九一二年)后返回四川,歷任夔關坐辦、四川財政廳科長等職。民國九年(一九二○年),劉湘逞兵渝州,四川督軍熊克武命宗沛往交涉。宗沛臨行匆遽間取書一卷,途次啟視,則是一本《阿彌陀經(jīng)》,讀之無所悟。這時夔關監(jiān)督朱芾煌,適自京師歸,勸宗沛皈佛,而成都少城公園有佛學社之設置,舊友程芝軒、龔緝熙等均往聽講,這時宗沛外傷國政,內感川禍,回念初心,徒呼負負。遂發(fā)心長齋奉佛,日持圣號十萬為常課。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奉命代理四川財政廳長,固辭。日與程芝軒、龔緝熙等,以弘揚佛法為己任,凡遇刻經(jīng)、放生善舉,恒隨喜捐資。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宗沛辭職回鄉(xiāng),就祖遺老屋中辟靜室三楹,以誦《楞嚴經(jīng)》為日課。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乃依藏僧降巴喇嘛出家。爾后,他舍產(chǎn)改為彌陀道場,度女及戚屬四十人出家,遐邇從化,長齋持名者數(shù)百人。
劉宗沛出家之翌年,龔緝熙居士也依佛源老和尚出家,法名能海;未幾,芝軒亦皈依于佛源老和尚,法名能觀。他自此開始茹素,家中設置佛堂,早晚禮佛誦經(jīng)。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最早在成都設講座弘揚佛法的劉洙源教,辭去教職,隱居深山潛修。芝軒也有步劉洙源后塵之志,自此他廢棄電燈不用,點菜油燈,預為入山作準備。蓋恐入山潛修時,山中無電燈而不習慣也。他久想辭職出家,而以校中主事之西人及全校師生之堅留而未果。蹉跎至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先在校中任教,后來赴美留學的方叔軒教授,學成歸國,接替了芝軒的工作,至此他才能抽身,辭去華西大學的職務。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秋,程芝軒居士到五臺山落發(fā)出家(佛源老和尚已于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示寂),現(xiàn)沙彌相,仍以能觀之名為法號,是年他已七十一歲。翌年春,在南京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圓戒后回到四川,在重慶、成都弘化。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能海法師在成都郊外建設密宗道場近慈寺,請能觀老法師主持其事,期年而寺宇煥然一新,百馀僧侶住入熏修。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年),能海法師二度赴西藏學法,把近慈寺寺務委之于臺源和尚,而法務則委之于能觀法師。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年)夏,能觀老法師率僧侶四十人,赴峨眉山毗盧殿,建護國息災法會,七月功德圓滿,返回成都。未幾于成都近慈寺示寂,世壽七十六歲。遺言七日荼毗后,骨灰散于河中與水族結緣。生前著有《陰符經(jīng)解》一書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