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張駿祥,電影劇作家、導演、理論家、事業(yè)家。早年對進步文學發(fā)生強烈興趣,并開始發(fā)表詩作和翻譯小說。1927年人北師大英文系。翌年轉入清華大西洋文學系,其間著重西洋學戲劇的研究。
1936年,他公費留學美國,就讀于耶魯大學戲劇研究院專修導演、編劇、布景燈光等多種課目。
1939年秋回國,應聘于江安國立劇專,教授導演、舞臺美術,井導演了話劇《蛻變》、《以身作則》,創(chuàng)作了《邊城故事》、《小城故事》。
皖南事變后他參加了中華劇藝社,導演了《邊城故事》、《北京人》等劇。1945年到上海,先后在中電一廠、二廠編導了諷刺喜劇片《還鄉(xiāng)日記》、《乘龍快婿》。
解放后,他深入工農兵,改編了《勝利重逢》、《雞毛信》、《六十年代第一春》,導演了《翠崗紅旗》、《水上人家》、《燎原》、《白求恩大夫》等。
他還擔任過上影廠副廠長、上海電影局局長。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等職務。
生平簡歷
中學時代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熱愛文學。1927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學習。在校期間,他大量閱讀西方古典名著,沉醉于西洋戲劇的研究,畢業(yè)后留校任教。
1936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公費留學生,進入美國耶魯大學戲劇研究院,專攻導演,兼學編劇、劇場建筑以及布景燈光等多種課目。1939年畢業(yè)時獲碩士學位,隨即遠涉重洋,返回硝煙彌漫中的祖國。
1939年秋,他應聘于四川江安國立戲劇?茖W校講授導演、舞臺美術,并先后導演了曹禺的《蛻變》 、《北京人》和李健吾的《以身作則》。
1941年初赴重慶,先后主持中青劇社和中電劇團,同時為怒吼劇社、中華劇藝社和神鷹劇團導演了《邊城故事》、《安魂曲》、《柔密歐和幽利葉》、《牛郎織女》、 《大渡河》等劇,并創(chuàng)作了《山城故事》、《美國大總統(tǒng)》、《小城故事》、《萬世師表》等話劇劇本;翻譯了《好望號》 、《審判日》、《吾土吾民》、《富貴浮云》、《林肯在伊利諾伊州》等話劇、電影劇本。
其間,他還撰寫了不少有關導演理論的文章,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A.狄恩的導演理論,并有所豐富和發(fā)展。他導演的話劇,正是這種理論的具體實踐,具有結構嚴謹、節(jié)奏流暢、形象鮮明和舞臺各部門配合協(xié)調的特點。他在抗戰(zhàn)時期的話劇活動,充分顯示了他的藝術稟賦和才華,以及精雕細琢、一絲不茍的創(chuàng)作作風,給文藝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回到上海,于1947年轉入電影界,先后在中電一廠、二廠編導了喜劇片《還鄉(xiāng)日記》和《乘龍快婿》,以強烈的對比和辛辣的諷刺尖銳地揭露了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反動派“劫收”掠奪的丑惡現(xiàn)實,受到當時進步輿論的注目。
1948年,由于他不滿“中電”當局對創(chuàng)作的蠻橫干涉,離開上海去香港,為永華影片公司導演了《火葬》。1949年4月北上,不久參加第一次全國文代會,迎來了他創(chuàng)作的嶄新時期。建國后,他除擔任繁重的行政、藝術領導工作外,先后改編和創(chuàng)作了《勝利重逢》(1954)、《雞毛信》(1954)、 《新安江上》 (1958)、《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集體);導演了《翠崗紅旗》(1951)、《淮上人家》(1954)、 《燎原》 (與顧而已合作)、《白求恩大夫》(1964、編導、劇本和趙拓合作)、《大澤龍蛇》(1982)和編導了大型藝術性紀錄片《大慶戰(zhàn)歌》 (1965)。這些作品洋溢著飽滿的熱情,從不同角度、各個層面表現(xiàn)了工農兵群眾的斗爭生活。
《翠崗紅旗》是他在新中國執(zhí)導的第一部影片,通過細膩的鏡頭處理和樸實的演員表演,成功地塑造了紅軍家屬向五兒的形象,這部影片受到觀眾的歡迎,得到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贊揚;《雞毛信》是他根據華山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他按照兒童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tài),刻劃了海娃機智勇敢、粗中有細和樂觀開朗的性格; 《燎原》以強烈明快的節(jié)奏,層層迭進的情節(jié),表現(xiàn)了工人運動的磅礴氣勢,具有史詩的特色;《白求恩大夫》以其純凈流暢的蒙太奇語言,凝重嚴謹?shù)捻嵚珊婉{馭獨特情節(jié)的能力,使影片成為中國人物傳記片中的佼佼者,堪稱他的代表作。在電影理論方面,他也頗多建樹,出版了論文集《關于電影的特殊表現(xiàn)手段》和《影事瑣議》 。
在他的晚年,曾多次發(fā)表意見,撰寫文章,強調電影的文學性,要體現(xiàn)文學價值,引起較大的反響。他還致力于電影基礎理論建設,由他主編的《中國電影大辭典》 ,于1995年10月問世,填補了中國沒有一部比較完成、系統(tǒng)的電影辭典的空白。
建國后,他歷任上海電影制片廠副廠長、上海電影制片公司副經理、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局長、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校長等職。他于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全國政協(xié)第二、三、四屆委員,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xié)會主席。
張駿祥于1996年去世,享年86歲。
個人作品
電影劇作
《勝利重逢》 (1954) 《雞毛信》(1954)
《新安江上》(1958) 《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集體)
導演
《還鄉(xiāng)日記》(1947)
《乘龍快婿》 (1947)
《火葬》 (1948)
《翠崗紅旗》(1951)
《淮上人家》(1954)
《燎原》(與顧而已合作)
《白求恩大夫》(1964)
《大澤龍蛇》(1982)
《大慶戰(zhàn)歌》(1965)
著作
《關于電影的特殊表現(xiàn)手段》
《影事瑣議》
《袁俊戲劇集》
《張駿祥電影劇本選集》
《翠崗紅旗》
作品介紹
影片: 《白求恩大夫》
導演:高正、李舒田、張駿祥
編。簭堯E祥
主演:譚寧邦、 吳雪
影片類型:劇情
國家/地區(qū):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色彩:彩色
1938年,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加拿大勞工進步黨黨員、著名外科醫(yī)生諾爾曼·白求恩,為了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遠渡重洋,突破重重阻撓,到達延安,并在同年6月進入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他以忘我的工作熱情積極投身到中國的抗戰(zhàn)中,帶領流動醫(yī)療隊活躍在山西、河北兩省。他總是不顧危險,親臨前線,就地施行醫(yī)療手術,大大減少了傷病員的死亡,挽救了許多戰(zhàn)士的生命。
同時,他還幫助方兆元等八路軍醫(yī)護人員提高醫(yī)療水平,為部隊培養(yǎng)了一批合格的醫(yī)護工作者。他對工作極端負責,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從而贏得了根據地干部、戰(zhàn)士和老鄉(xiāng)們的尊敬和愛戴。在共同的戰(zhàn)斗中,白求恩也對八路軍和根據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一次手術中,白求恩的手指不慎被割破而遭感染,搶救無效,不幸逝世。
獲獎記錄
1951年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yōu)秀影片二等獎
《白求恩大夫》獲1978年意大利墨西拿電影節(jié)評委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