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柳詒徵

    柳詒徵

    柳詒徵(1880-1956)字翼謀,亦字希兆,號知非,晚年號劬堂。江蘇省鎮(zhèn)江丹徒人。17歲考中秀才,后就讀三江師范學堂。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先驅(qū),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現(xiàn)代儒學宗師。1914年2月,應聘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文、歷史教授;1925年北上,先后執(zhí)教于清華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和東北大學、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并曾任南京圖書館館長、考試院委員、江蘇省參議員。以柳詒征為南雍雙柱之一的南京大學,是現(xiàn)代儒學復興的策源地;以其為國學支柱的學衡派,成為后世新儒家的學術(shù)濫觴。

    簡歷

     柳詒徵,字翼謀,號劬堂。1880年2月5日出生于江蘇鎮(zhèn)江城內(nèi)一個書香門第。他7歲喪父,在母親教育撫養(yǎng)下,17歲中秀才,成為晚清優(yōu)貢生。1901年進南京的江楚編譯局工作,拜繆荃孫為師。

    1903年隨繆荃孫赴日本考察教育,并贊助趙聲從事反清革命。柳詒徵從此開始一生中以教育和著述為主的經(jīng)世變革事業(yè)。

        1903年,柳詒徵與陶遜等在南京創(chuàng)辦新式教育的思益小學堂,學生有茅以升、宗白華、周叔弢、陳寅恪、陳方恪等。不久又創(chuàng)辦江南中等商業(yè)學堂、鎮(zhèn)江大港小學。1908年、1910年兩度在兩江師范學堂當教習,受到學堂監(jiān)督李瑞清的尊崇,學生有胡小石、柳肇嘉、呂鳳子、姜丹書、李健等。1911年任鎮(zhèn)江縣臨時縣議會副議長。

        1915年至1925年,柳詒徵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任教,參與辦《學衡》月刊,學生有嚴濟慈、張其昀、繆風林、陳叔諒、向達、劉剡黎、徐震、陸維釗、胡土瑩、范希曾、王駕吾、張世祿、陳子展、胡煥庸、王季思、唐圭璋等,育才眾多,形成東南學派。這時他學術(shù)創(chuàng)造力最旺盛,其《論近人言諸子學者之失》一文批評章太炎、梁啟超、胡適學術(shù)上過失,被章太炎復信譽為“風鳴高崗”。吳宓稱柳詒徵“才學識兼一世雄”。

        1925年,柳詒徵協(xié)助楊杏佛反對校方經(jīng)濟不公開,仗義直言,憤而離校。后歷任東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27午回南京,恢復東南大學,籌建第四中山大學,事竣退任南京龍蟠里的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在任10年,創(chuàng)館刊,編書目,印善本,使一僻地窮館名聞海內(nèi)外。他1935年主編的《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及其補編,盡括當時館藏,至今尚無人能繼。

    柳詒徵

        1937年抗戰(zhàn)軍興,柳詒微輾轉(zhuǎn)流亡東南、西南,著《明恥教戰(zhàn)》,宣傳抗日。1942年在重慶任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導師,成為國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1945年秋回南京,再任國學圖書館館長,致力于復館,搜尋散失藏書,殫精竭慮,基本恢復館藏,并印《現(xiàn)有書目》以告世人。1948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并以其學問聲望在人文組獲票數(shù)第一。

        1949年,柳詒徵隨兒孫居上海。9月,被陳毅市長聘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負責圖書事業(yè),以70歲之軀愉快忙碌不息。1953年任上海圖書館籌備委員,募收廬江劉氏、松江姚氏藏書,使上海圖書館藏書為東南之最。1956年2月3日柳詒徵病逝于上海,葬于鎮(zhèn)江南山森林公園,與好友趙聲之墓隔山相望。

    柳詒徵一生未進學校讀書(包括南苦書院和兩江師范),自己苦學而成國學大師,在史學、書法、圖書館事業(yè)和教育事業(yè)上卓有建樹,著作等身。代表作有《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柳詒徵史學論文選》正續(xù)編等。其愛女柳定生所編《柳詒徵年譜》,其長孫柳曾符、曾孫女柳佳合編《劬堂學記》,記述柳詒微生平最詳。王季思紀念柳詒徵有詩云:“東西學術(shù)志溝通,文筆東南第—峰。還見劬堂風范否,相看剩有六朝松。”

    生平軼事

      博雅宏通

      曾與柳詒徵同在東南大學,并“素以平生風義兼師友與之相期”的吳宓教授曾稱許柳詒徵說,東南大學之教授人才,“以柳先生博雅宏通,為第一人”。

      柳詒徵少時失父,家境清寒,!皟H賴少許醬豆腐下飯”。但其母出身書得門第,柳詒徵自幼受母教誨,許多古代文史要藉經(jīng)典,讀得爛熟,背誦如流,17歲便考中秀才;當時一位詩人曾作“次韻柳翼謀”七律一首,結(jié)句對柳詒徵有“君看一代稱韓柳”之贊。此后柳詒徵又先后于金陵鍾山書院、江陰南菁書院師和三江師范學堂師從名儒繆荃孫、黃以周和李瑞清。他學習勤奮刻苦,“日常閉門自禁于斗室案頭之中,咸與書籍為伍”,與當時一些紈绔子弟的奢侈懶惰惡習恰成鮮明對照。經(jīng)年積累,大師培育,使他學問日臻豐厚圓熟,以致他“日后寫稿,竟不假思索,往往振筆疾書,文不加涂改,作詩也如云移流水,生花妙筆,一氣呵成!弊匀瓗煼秾W堂畢業(yè)后,柳詒徵又得繆荃蓀資助東渡日本留學一段時期,就使他對當時的世界新思潮和西方文化有也進一步的接觸和了解,因而他的治學也遠遠突破了乾嘉學派的眼界,如他將董仲舒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易稱為“正其義而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他解釋說,“所謂利非為個人私之利益,乃指國計民生與國利民福而言;所謂功,非貪天功之說,乃指努力創(chuàng)建以竟全功言”,這和孫中山當時提出的“民生史觀”正是共通和相合的。   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時期,柳詒徵被聘為國文歷史教授,并曾任史地部和歷史部主任。東南大學時期,他主講中國文化史和中國通史,“聲如洪鐘,有條不紊,娓娓動聽,文法理工諸科學生,不論選讀與否,大都趨之若鶩,課堂總是座無虛席,擠得水匯不通。”柳詒徵“對來學之士,無不因材施教,誨而不倦,且為之曲予裁成”。著名地理學家張其昀曾談到他在南高師受三位教師的影響最深,即劉伯明、柳詒徵和竺可楨。他當年報考南京高師時,由于體格瘦弱而被認為不符錄取條件,后柳詒徵力陳其成績優(yōu)異,提請復議,因而得被錄取。在學期間,柳之教澤,使他終生受用不盡。而得益最多的:一是方志學,柳詒徵認為,各省縣的志書,卷帙浩繁,比國史所記載尤為詳備,應該充分利用,以補國史之所不足;二是圖譜學,柳詒徵曾引宋人鄭樵語:“古之學者,左圖右書,不可偏廢”,并親創(chuàng)以搜求圖譜和實物為職志的史地陳列室;三是史料學,柳詒徵曾引黃梨洲明儒學案語:“學問之道,以自己用得著為真”,強調(diào)史藉如煙海,必須有方法加以選擇。并認為章實齋在《文史通義》中所說的兩種方法,“裁篇別出”和“重復互注”,是做學問必須具備的功夫。而在張其昀離校畢業(yè)時,柳詒徵在其紀念冊上僅題“守約”二字,告誡他讀書不宜廣而宜專,并向他解釋說,“重要的書宜分精讀與瀏覽兩類,對精讀者必須自始至終絲毫不茍,一字一句地加圈加點,虛心涵泳,融匯體察,如此方能貫通領(lǐng)悟;至于瀏覽者,僅系供參考之用,庋藏儲備,隨時調(diào)閱,能提要鉤玄,明其大體即可!睆埰潢浪诘囊话鄧南狄话鄬W生十多人,經(jīng)他精心培植,以后在學術(shù)上都卓有成就,除張其昀外,如繆鳳林、景昌極等人,因而吳宓曾評價為南高東大“空前而絕后”之最優(yōu)秀之一班。

      柳詒徵著述極豐,其力作有《中國文化史》和《中國歷史要義》等,而“把史學與哲學相結(jié)合,是其治學的特色”。其所著《中國文化史》分上古、中古、近世三冊,約一百余萬字,“每編分章分段,緊接于段落后必附引經(jīng)史、諸子百家語,以及現(xiàn)代中外學人的讜言偉論,藉供讀者的徹底了解。書中所紀俱系前言往行,簡精扼要,而尤在援古證今,以今鑒古,期能于歷史典章制度因革源流,得以明其得失匡其謬誤,而后折衷至當,以成定論!逼洹吨袊鴼v史要義》一書,分史原、史權(quán)、史統(tǒng)、史聯(lián)、史德、史誠、史義、史術(shù)、史化十大篇。有的學者評價該書,“更見精采,美不勝收”,“在我國的史學名著之中即以之持與劉知幾的《史通》和章實齋的《文史通義》相較,要亦可以先后比美!薄   〕耸穼W上的卓越成就外,柳詒徵“詩文書法”也“俱足名家”,“為文不論說理、記事及其抒情,無一不精”,被人推許為“直入六朝堂奧”;其詩則得到吳宓“雄渾圓健,充實光輝”的評語;而“書法上除楷正外,兼工行草篆隸,幾無不能;尤以隸書筆法,與其師李瑞清相近”。

      對這位學術(shù)大師的治學成就,吳宓在《空軒詩話》中曾有一番較全面的評述,他將其與梁啟超相比:“近以吾國學者人師,可與梁任公聯(lián)鏢并駕,而其治學方法亦相類似者厥惟丹徒柳翼謀先生詒徵。兩先生皆宏通博雅,皆兼包考據(jù)、義理、詞章,以綜合通貫之法治國學;皆萃其精力于中國文化,皆并識西學西理西俗西政,能為融合古今,折衷中外之精言名論;皆歸宿于儒學,而以論道經(jīng)邦、內(nèi)圣外王為立身之最后目的;皆緣行道愛國之心,而不能忘情于政治事功;皆富于熱誠及剛果之勇氣;皆能以淺顯犀利之筆,為家喻眾曉之文;皆視詩詞為余事,而偶作必具精彩,此皆兩先生根本大端之相同處!

      “低頭菩薩”竟成“怒目金剛”

      柳詒徵在南高、東大和中央大學之時,平素給人的印象是:清癯面孔,疏落長須,平日身著長袍馬褂,一尺長的旱煙桿系著黑布煙袋,始終不離手中;無時不是悠然自得,望之若神仙中人。學生見面行禮,他總是拱手作答,最為謙虛。言語幽默詼諧,一派謙謙君子風度?箲(zhàn)期間,江蘇省政府遷至興化,一天,柳詒徵有事與一隨從一起入興化城,崗哨衛(wèi)兵照例盤問其居住地址,柳詒徵竟啞然無以為對,哨兵斥之離去,柳詒徵窘急之下,手指北門城內(nèi)建設(shè)廳長住宅,崗哨始準隨從入城通報,由建設(shè)廳長到北門迎接后方得進城。以后省主席等向他道歉,柳詒徵卻連連夸獎哨兵訓練有素,忠于職守,并自嘲說:“這是報應,我平時當老師時常給學生吃鴨蛋,此次我連吃三個鴨蛋!闭f畢大笑。但“緊要關(guān)頭”,柳詒徵卻“自然不肯馬虎放過”。抗戰(zhàn)勝利后,柳詒徵選聘為江蘇省參議員,凡關(guān)乎國計民生之事,他總是仗義執(zhí)言。一次開會時,省主席及各廳長均列席被質(zhì)詢,當時教育廳長曾為一件事指責議員吹毛求疵,柳詒徵先生當即抗聲而起,手指某廳長聲色俱厲地斥責說:“你是我在高等師范時的及門學生,何以這樣糊涂,不明白民主精神?你須知道議員是代表人民行使神圣的任務,你們不過暫時負一時治權(quán)責任,應當小心,敬聽主人翁代表的意見。沒有民主修養(yǎng)就不配列席會議,就不配做民主國家官吏!毕氩坏揭粋“低頭菩薩”竟成“怒目金剛”,教育廳長一時被訓斥得面紅耳赤,呆若木雞,不知所對,而全場則掌聲不已。

      淡泊名利

      柳詒征淡泊功名利祿。他痛恨清朝末年官場腐敗和民國初年軍閥竊權(quán)誤國,誓不做官,以執(zhí)教著述,清正自守。 他民國早年的學生、美國《時代周刊》記者崔宗瑋曾說:“如果熱衷於官職的話,柳老伯的資歷名望,不要說南高的文學院長,就是大學校長、教育部長,一定會有人請他擔任的。”1942年國民政府成立“禮樂館”,蔣介石欲借重柳詒征的德望,讓教育部請柳主持,柳當即“以老弱為辭”,蔣又讓柳門弟子陳訓慈之兄長陳布雷出面,也被婉言謝絕!

      柳詒征幼時隨母居外祖家,步入社會後四海為家,債賃為居。雖然如此,他仍淡泊錢財。早年在兩江師范學堂執(zhí)教,當時為尊師起見,一般每月工資例由會計親送教師,而兩江師范會計卻要教師自己去領(lǐng)。柳為維護師道尊嚴,數(shù)月不領(lǐng),學期結(jié)束即請辭,校長李梅庵不舍,托陳善余詢問原委,遂後才責正會計,得以挽留。1938年,柳詒征應竺可楨之敦請到位於貴州泰和的浙江大學講學,在課堂上講到日寇在南京大屠殺時,義憤悲昂,突發(fā)中風昏倒在講臺。校長竺可楨延醫(yī)急救,後柳又在校休養(yǎng)三月。離校時,竺派校車送行,并讓秘書送去舟資三百元,柳詒征以因病講學未成,堅決不收川資、薪金。

    人物生平

      柳詒征生平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880至1899年,柳氏父親早死,幸母親持家、教導,故培養(yǎng)了柳氏重孝敬、求仁愛的性格。柳氏幼年因陳善余的教導,產(chǎn)生了研究目錄學及中國歷史的興趣。

      第二階段:1900至1927年,維新變法,柳氏進入江楚編譯局,就學于倡言變法的繆荃孫,隨師往日本考察,深明教育的重要性,故撰《歷代史略》為教材;1915年后,柳氏回南京,就教南高國文、歷史科,南高改并為東大,柳氏為歷史系教授,任教中國文化史、東南亞史、印度史等,與吳宓等主辦《學衡》;1926年正值東大發(fā)生“擁郭拒胡”的學2潮,而柳氏反對校長郭秉文及學生運動,遂離東大;

      第三階段:1927至1937年,柳氏就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整理舊籍,分類編目,并完成了三十六冊的《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更主編《國學圖書館年刊》,撰成《國學圖書館小史》;九一八事變,南京告急,柳氏東奔西走請求政府接收藏書,但政府可供藏書的地方不足,故書籍被戰(zhàn)火焚毀,自謂“對祖國文化未盡到全責”。

      第四階段:1938至1945年,柳氏到了重慶中央大學,校內(nèi)故舊因柳氏盛名,請他任歷史科研究院導師,任教期間完成《國史要義》 。

      第五階段:1946至1956年,為柳氏回南京復任國學圖書館館長、國史館纂修,整理戰(zhàn)后散佚圖書及史料,繼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出任文物管理委員,籌辦地方博物館。

      柳詒征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圖書館學家。1948年獲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殊榮。學術(shù)薪傳乾嘉學派,融世界近代新思潮,學貫中西。主張“史之所重,在持正義。史以明政教,彰世變,非專為存人。” 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史壇,與北方任教的史家陳垣、陳寅恪并稱“南柳北陳”。

    人物年表

      1879年出生。7歲失父,家境貧寒,同姐隨母到外婆家,課督于母鮑氏,就讀于鮑氏書塾,日誦經(jīng)書、詩文。以家無藏書,勤奮借抄。

      1896年,柳詒征17歲考中秀才,后曾就讀于三江師范學堂、江陰南菁書院、南京鐘山書院,師從繆荃孫、黃以周、李瑞清等人。卒業(yè)后曾任教江南高等商業(yè)學堂、江南高等實業(yè)學堂、寧屬師范學堂、兩江師范學堂、北京明德大學;并一度主持鎮(zhèn)江府中學堂校政。

      1902年,隨繆荃孫前往日本考察近代教育;貒笤蛯W于三江師范學堂。

      1903年創(chuàng)辦思益小學。之後曾任江南商業(yè)高等學堂、兩江師范學堂等校教習。

      1912年主持鎮(zhèn)江府中學堂。不久轉(zhuǎn)任北京明德大學教授。

      1914年,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改建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受江謙之聘任文史地學部歷史、國文教授。

      1920年南京高師改為國立東南大學。

      1925年東大發(fā)生學2潮,翌年遂再度北上,先后執(zhí)教於清華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和東北大學。

      1925年東南大學發(fā)生學2潮后一度離去北上,先后執(zhí)教于清華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和東北大學。

      1927年,國立東南大學改為國立中央大學,返校執(zhí)教;并主持國學圖書館(原江南圖書館,1927年后改為國立中央大學國學圖書館,1929年改為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

      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學;并曾任南京圖書館館長、考試院委員、江蘇省參議員。

      1937年,抗戰(zhàn)前夕,為轉(zhuǎn)移圖書入川奔走?箲(zhàn)爆發(fā)後講學于國立浙江大學、國立貴州大學。

      1938年再度出任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復回南京出任國學圖書館館長,兼任國史館纂修。

      1948年獲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殊榮。

      1949年,居滬,執(zhí)教于復旦大學;I辦上海博物館。

      晚年以讀書校書為樂。曾請同鄉(xiāng)印人趙蜀琴鐫“一生書里活”之印。

      1956年2月3日,在上海逝世。平生布衣蔬食,卒后僅遺一床一桌,書10余箱。

    學術(shù)成就

      文史學家

      柳詒征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的先驅(qū)、開創(chuàng)人。1903年編寫《歷代史略》 ,打破綱監(jiān)的編年形式,從唐虞三代至明末,系統(tǒng)敘述歷代史事沿革,是最早的一部近代新式中國歷史教科書。他也是中國編著新型歷史教科書最早、最多的學者。1905年完成《中國商業(yè)史》,是最早的中國商業(yè)史專著。1910年完成《中國教育史》,是第一部中國教育史著作。柳詒征1923年完成《中國文化史》 ,為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柳詒征透過許多著作,闡明中國文化義理,是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柳詒征是現(xiàn)代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國學導師。作為現(xiàn)代中國文化宗師,創(chuàng)辦 《學衡》 雜志、《國風》半月刊、《史地學報》等學刊,致力於中華文化的昌明、發(fā)揚。

      現(xiàn)代儒學宗師

      柳詒征是現(xiàn)代儒學宗師。作為史學家,由史學昌明儒學。他認為,儒家經(jīng)典《詩》 、《書》、《禮》、《樂》,皆史也,皆載前人之經(jīng)驗而表示其得失以為未經(jīng)驗者之先導也;另一面,中國史學通貫儒學,儒學精神是中國古代史學的核心。柳詒征發(fā)表論著,對孔教正本清源,指出了儒學之於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以儒家之根本精神,為解決今世人生問題之要義”,“在現(xiàn)代科學昌明的物質(zhì)狀態(tài)下”,以孔教拯救現(xiàn)代社會,“不至以物質(zhì)生活問題之糾紛,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此吾儕對於全人類之一大責任也”。以柳詒征為南雍雙柱之一的南京大學,是現(xiàn)代儒學復興的策源地;以其為國學支柱的學衡派,成為后世新儒家的學術(shù)濫觴。

      歷史哲學家

      柳詒征是一位歷史哲學家!笆穼W與哲學相結(jié)合,是其治學的特色”。他在《國史要義·史識》篇中定義歷史哲學:“治史之識,非第欲明撰著之義法,尤須積之以求人群之原則。由歷史而求人群之原理,近人謂之歷史哲學!

      圖書館學家

      柳詒征是一位目錄學家、圖書館學家。1927年主持國學圖書館,直至1948年。其間提供住讀方式便利來館的遠方好學之讀者,為中國“圖書館事業(yè)中之創(chuàng)舉”。為便於“群彥之責索”,乃編著藏書總目,延聘王煥鑣、周雁石等數(shù)人經(jīng)數(shù)載努力,1935年完成《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這是中國第一部圖書館藏書總目。

      教育家

      作為教育家,柳詒征愛才、重才,言傳身教,培植弟子,“多能卓然而立”,人稱“柳門成蔭”。更多的人則是受到柳氏學問、道德、人格、理想的影響。

      在中國學術(shù)界,有說他“培養(yǎng)出來的文、史、地、哲各門乃至自然科學方面的著名專家最多”。弟子如繆鳳林、張其昀、宗白華、茅以升、陳方恪、陳訓慈、范希曾、鄭鶴聲等人,皆有造就。柳氏教學之法,鄭鶴聲曾說,“柳先生的教學方法,以探求書本為原則。他講中國史的時候,并不編 輯課文,或某種綱要,僅就一朝大事,加以剖析,而指定若干參考書籍,要我們自動地去閱讀,讀了以後,要把心得記在筆記本上,由他詳細批閱。他要學生平時以閱讀正史(二十四史)為主,并經(jīng)常從正史中出許多研究題目,要我們搜集材料,練習撰作能力,由他評定甲乙,當為作業(yè)成績。這種治學方式,的確是很基本的,促使我們養(yǎng)成一種嚴謹篤實的學風,使我們一生受用不盡”;張世祿回憶說他教導學生要能做“比較思考”,鼓勵學生“自己找問題去鉆研歷史”;胡煥庸回憶他的授課“夾敘夾議,既不是枯燥無味的考證,也沒有不著邊際的空談,真可說是廣征博引,有引人入勝之功”;茅以升曾說,“我從先生受業(yè)八年,感到最大獲益之處,是在治學方法上從勤從嚴,持之以恒”。

      書法家

      柳氏初學唐碑,以顏、柳為基礎(chǔ),既而學趙、董,純是帖學館閣路數(shù)。1901年后學北碑,經(jīng)張謇而受張裕釗的影響,又與張小樓相切磋。1908年后入兩江師范學堂任教習,又受到李瑞清的啟迪,臨寫北碑突飛猛進。篆、隸、真、行、草各體兼能,尤以北碑成就最高。善書漢、魏二朝碑版,尤擅寫經(jīng)石峪、顏真卿。

    史學觀點

      著名學者柳詒征是一位地道的實證主義者。柳氏史學之魂,乃是政治實用主義。就史學流派而言,民國史學有求真與致用之分野。柳氏乃屬致用一系。就史學淵源而言,柳氏史學實為晚清國粹派史學的邏輯延伸。就經(jīng)學與史學的互動而言,柳氏史學可視為其經(jīng)學立場在史學領(lǐng)域的展開。這種展開,從史學的立場看,就是所謂“史術(shù)通貫經(jīng)術(shù)”,亦即以“史”來表現(xiàn)他的根本理念。所謂“史”,乃“學術(shù)”之代詞。而“經(jīng)”則是他所謂“政治”、所謂“實用”、所謂“禮”的對應語。 近代史家一般都信奉進化史觀,柳先生卻不大相信,提過許多質(zhì)疑,作過諸多批判。柳還不大相信歷史運動的因果聯(lián)系。柳詒征的思想既有核心,又有系統(tǒng),層次清楚,邏輯井然,形成一個相互銜接的系統(tǒng)。

      論孔子

      他認為,中國兩個最大的學問家是老子和孔子,其學問均從史學產(chǎn)生出來?鬃硬皇墙(jīng)學家,而是史學家。老子與孔子所講的“道”,就是“從歷史上看出人類常走的路”,即人生之規(guī)律。所以,理學與道學均來自史學。又說,孔子學說貫穿中國全部歷史,此前之史則賴孔子得流傳。認識孔子,就掌握了讀史之綱。他還認為,清代乾嘉諸儒獨到之學實為史學而非經(jīng)學。柳對清代考據(jù)學整體評價不高,對漢學有所批評,對宋代文化評價甚高,均與陳一致,但陳認為清人以經(jīng)學見長,幾乎無史學,則其史學內(nèi)含實與柳氏殊異。柳的經(jīng)學與史學相互交融,陳則相互分別,故產(chǎn)生上述殊異。這也反映了柳的古文經(jīng)學立場。將柳詒征的上述言論置諸章太炎、劉師培、鄧實諸家中,可謂水乳交融,難加區(qū)分。

      史德論

      在近代史家中,柳氏身上的道德色彩顯得特別濃重。所謂“道德”,包含熱愛國家、尊重傳統(tǒng)、崇尚氣節(jié)、端正人格、勤奮工作、一絲不茍等豐富內(nèi)涵,但核心是“養(yǎng)心術(shù)使底于粹”,從而促進民族國家的利益,出發(fā)點是現(xiàn)實政治。他曾說:“吾之人本主義,即合全國為一道德之團體者!迸c此相適應,《國史要義》專列《史德》篇,修正劉知幾、章學誠、梁啟超等人的“史德”論,按以己意,重新申說,力圖“兼本末、包內(nèi)外,合道德文章而一之”,與政治實用主義相配合,形成一套獨特觀點。就文章寫作角度看,他從史德方面提出過一些規(guī)范,如文無溢美、不為諱飾、不為曲筆之類,但更注重的,還是從道德角度對人進行規(guī)范,最終把史學理論轉(zhuǎn)化為一種促進民族發(fā)展的道德哲學與倫理學。

      他認為道德是一種正義感。觀察歷史,應以這種正義感為準繩。在他看來,依道德準則衡量歷代王朝的正統(tǒng)性無可非議。他一反近代新史學家的觀念,令人驚奇地對向來遭受批判的傳統(tǒng)“正閏觀”持肯定態(tài)度。這種肯定完全是從現(xiàn)實政治出發(fā)的。就是說,只有肯定持有正義的王朝的正統(tǒng)性,才能使現(xiàn)實中不具有正義性的野心家不敢輕舉妄動,所謂“使亂臣賊子懼”。

      在柳的史德論中,歷史、史家、道德實形成一個交互為用的循環(huán)。歷史(即儒家經(jīng)書)是培養(yǎng)人類道德修養(yǎng)的源泉。史家?guī)е赖赂腥懯罚滞ㄟ^撰史活動增進自身及社會的道德感。柳的“史德”觀,實已擴展到現(xiàn)實政治,以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為宗旨,指明了史家修德的途徑(有賴于史)與作用,拓寬了“史德論”的領(lǐng)域,而且并不認為“史學致用”是不德。

      史學功能論

      由于信奉史學中心論,柳自然會把歷史說成無所不能,這是他史學功能論的特點。1925年,在《學衡》發(fā)表《歷史之知識》,著重闡述史學功能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歷史能提供人類以往活動的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供現(xiàn)代人參考、應用!把芯繗v史的最后目的,就在乎應用!薄拔宜M谘芯繗v史的人,并不在乎成為考據(jù)家或歷史家,而在乎自己應用。”一針見血地表明了他的政治實用主義思想。

      柳氏的史學功能思想貫穿著他的基本史學觀念和史學目的思想。無論史學功能多么完備,也要看運用者的心術(shù),所以他又說:“史籍之用,亦視學者之用心何如。用之當,則可為人類謀幸福,為國家臻治平;用之不當,則可以啟亂飾奸。”這樣,史學功能思想就又與史德論結(jié)合起來了。

      歷史研究法

      柳氏認為,中國古代雖無歷史研究法之名,但三傳之于《春秋》,各有師說,以解析《春秋》之義法,準此而言,則世之有歷史研究法莫先于中國。從此觀念出發(fā),他把歷史研究法劃分為兩個方面:讀史之法與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中,他對文字學方法、統(tǒng)計學方法、校勘與考據(jù)方法發(fā)表過精辟見解,都貫穿著“以史為根本”、不希望借口科學方法來干擾史之根本地位的史學中心論,比較有特點,也都無懈可擊。而且,他雖精于?笨紦(jù)之學,但不主張唯考據(jù)是能,則又是政治實用主義使然。 讀史之法看上去似乎是技術(shù)性比較強的方法,而且主要是一個實踐經(jīng)驗問題,可以見仁見智。實際上,它同樣反映柳氏的基本史學觀念。他主張讀原著,反對只讀教科書,就表明了他對新式教科書的態(tài)度(這也是章太炎的態(tài)度)。讀原著還有讀經(jīng)的意思,所以他提出:“治史學莫先于讀經(jīng)!绷谧x史之法中提出的最有價值的觀點是:讀史須求得圓通。

    主要著作

      柳詒征一生發(fā)表論文50余篇,專著多種。其中《中國文化史》70余萬言,引用資料自六經(jīng)、諸子、廿五史、歷代名家著述、國外漢學家論著及近代雜志、報紙、統(tǒng)計報道等達600余種。

      《中國文化史》

      《國史要義》

      《東亞各國史》

      《印度史》

      《南洋群島史》

      《國學圖書館小史》

      《中國版本概論》

      《劬堂題跋》

      《中國教育史》

      《柳詒徵說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商業(yè)史》

      《商業(yè)道德》

      《中國財政史》

      《柳翼謀文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

      《柳詒徵——史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柳詒徵——史學論文續(xù)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為學守則

      柳詒征自訂“為學守則”三綱十八目

      一保身:遏嗜欲、省思慮、平怨怒、節(jié)飲食、謹言語、懲偷惰。

      二修德:事親孝、與人忠、立志堅、律己嚴、執(zhí)事敬、處境淡。

      三勤學:讀經(jīng)書、考史事、講理學、習國政、作詩文、究技藝。

    人物風骨

      柳氏的學問之深,一般人不敢問津。所謂卓異者,知識分子之風骨也。那么他在治學上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做人上有哪些卓異的地方呢?

      治學

      治學方法且舉一例。后來到了臺灣的著名歷史學家張其均先生,是柳詒征的學生,在他的《中華五千年史》自序中,特辟一節(jié)談柳先生指導學生的治學方法,條分縷析,甚是精當。其中說,他曾問柳師,如何寫歷史,柳師答:“可多看小說,各家小說總是富于興味,引人入勝。”若不是博學多識,又深有體會,斷不敢說這樣俚俗的話語。張之洞在《書目答問》里說:“由小學入經(jīng)學者,其經(jīng)學可信,由經(jīng)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睋(jù)此是否可以說,由文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誦。比較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和呂振羽的《中國通史》,就知道柳先生的話是多么精妙了。

      做人

      為人行事上,最見其風骨。柳先生成人后,終其一生,奉行“三不敷衍”宗旨: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

      1925年東南大學風潮中,柳先生遭人攻訐,說他想做文學院院長,又說他想做江蘇教育廳 長,先生也不分辯,只是馬上辭了東南大學的教職,遠走東北,應了東北大學之聘。直到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東南大學改為第四中山大學,柳先生才回來任該校教授兼籌備委員。當時實行的是大學區(qū)制,全省的專門學校和中學校,都歸這個大學管轄。

      中央政府規(guī)定,指撥江蘇田賦180萬,充教育?睢6∝斦䦶d長說,江蘇預算已經(jīng)制定,田賦收入并無余款可以指撥。校長和財政廳長商量不通,派柳先生和另外兩三個籌備委員去仍是不通。隔了一天,校長再派柳先生等兩人去。財政廳長說,已說過一個錢也沒有,何必又來說空話。柳先生說,這次不是來說空話,只是商量一個具體的辦法。接下來說:我曉得財政家都有個秘訣,收入是以多報少,支出是以少報多。財政廳長一聽立即站起來說,哪有這樣的情形,若是這樣,你來當廳長我去教書好了。柳先生說,請您莫動氣,我若是不明了江蘇財政的實際情形,也不敢亂說,我是讀書人,已從《賦役全書》上看到了最近全省的各種統(tǒng)計數(shù)字。我們江蘇的老百姓向來不敢拖欠國稅,但是每年秋勘之后,征收總不足額,那是各縣知縣和胥吏舞弊,名為民欠,其實都可追繳。所以每年的預算,都有帶征積欠一項。前天廳長讓我們看的本年預算,田賦收入項下,既與征額之數(shù)不符,又和前幾年實征之數(shù)不符,又未載明帶征積年的欠款,這不明明是以多報少嗎?你若不相信,我可以將我寫的一篇賬請你細看。廳長無語。柳先生又給對方出主意,說,你既已在省府會議上說過沒錢,再開會時,也不必說這筆錢是從哪里來的,只說教育經(jīng)費至關(guān)重要,教育界諸位逼迫太甚,我沒有辦法只好承認了,各位就不必問這筆錢的來路,你看這樣說好不好?這話若可行,就一言為定,180萬照撥,你若不以為然,我就將我所寫的,在各報上公布,請莫見怪!斑@位廳長,真正漂亮,聽我一席話,滿口應承”。

    TAGS: 人物 歷史學家
    名人推薦
    • 蕭一山
      蕭一山,(1902年5月7日—1978年7月日),原名桂森子,一山,號非宇。中國歷史學家。江蘇徐州人。一生專治清史。憑一己之力撰寫而成中國第一部體系完...
    • 姚從吾
      姚從吾(1894~1970) 中國歷史學家。原名士鰲,字占卿,號從吾,中年以后以號行。河南襄城縣人。生于1894年10月7日(光緒二十年九月初九)。1917...
    • 屈萬里
       屈萬里(1907~1979年) 字翼鵬。魚臺縣王魯鄉(xiāng)東華村人! 1922年考入省立第七中學  1925年入濟南私立東魯中學  1928年“濟南慘案”發(fā)生后回魚...
    • 侯外廬
      侯外廬(1903~1987),原名兆麟,又名玉樞,自號外廬,1903年2月6日出生于山西省平遙縣,中國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九三學社委員會監(jiān)事。1987...
    • 徐復觀
      徐復觀(1903年1月31日-1982年4月1日)原名徐秉常,字佛觀,后由熊十力更名為復觀(取義《老子》“萬物并作,吾以觀復”),湖北省浠水縣團陂鎮(zhèn)徐坳...
    • 張知寒
        張知寒(1928-1998),原名張振衡,山東滕州人,中國著名墨學研究專家。在整個20世紀,作為千年絕學的墨學有過兩次復興:第一次發(fā)生在上世紀二...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