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淖齒

    淖齒

    淖齒(?-前283),戰(zhàn)國時楚國將領(lǐng)。公元前284年,楚國派淖齒率軍前去救援齊王,被齊王任命為齊相。淖齒想與燕國瓜分齊國,抓住齊王,在鼓里這個地方將齊王處死。公元前283年,齊王的隨臣王孫賈召集民間義士四百多人殺死淖齒。


    人物簡介

    淖齒(?-前283),一作“卓齒”、“踔齒”、“悼齒”。戰(zhàn)國時楚將。楚頃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破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齊愍王逃亡。他受楚頃襄王命率軍救齊,被愍王任為齊相。后殺愍王,欲與燕分齊地,旋為齊人王孫賈所殺。

    弒齊愍王

    公元前284年,烽煙再起。燕國樂毅擔(dān)任遠(yuǎn)征軍總司令,準(zhǔn)備攻打齊國,一雪前恥。而趙國也任命樂毅兼任趙國宰相,秦王國派大軍支持樂毅,同時魏韓兩國一起,共組成了五國聯(lián)軍,樂毅擔(dān)任聯(lián)軍總指揮,以泰山壓頂之勢壓向齊國。齊王田地當(dāng)然不會坐等失敗,他征召全國武將部隊,可是結(jié)果卻打得大敗。最終,齊國占領(lǐng)的原宋國領(lǐng)土被魏軍占領(lǐng),山東河間一帶被趙軍奪下,樂毅繼續(xù)捕捉齊國野戰(zhàn)軍主力,齊國最終人心崩潰,臨淄的金銀財寶包括貴重的祭祀用具,自己家傳的,搶來的,全都被樂毅給運回燕國去了,田地只有逃亡。

    田地投奔衛(wèi)國,衛(wèi)國國君讓出皇宮給他住,自己稱臣,供應(yīng)他的所有。但是田地腦子抽風(fēng),口出惡言,大罵衛(wèi)國上下,整得連衛(wèi)國官員都看不下去,直接把他轟走了事。他又繼續(xù)逃到魯國,要魯國以天子的禮節(jié)侍奉他,魯國國君必須早晚到廚房看飯菜做得怎么樣,還必須站在臺階下侍奉他進食,等他吃完才能告退辦自己的事,魯國雖是禮儀之邦,也受不了這個,于是把他趕走了。到了鄒國,恰好鄒國國君去逝,田地以天子的身份吊喪,新國君要背向棺木,站在西面臺階上,向北哀哭,田地坐在北面,接受新君的哭,一面舉手慰問。這哪是逃亡啊,簡直周天子親臨啊!鄒國人也不鳥他,把他轟了。沒辦法,他逃到莒城,這可是他自己的領(lǐng)土,作威作福是正常,總算暫時安定下來。

    齊國的盟友楚國派大將淖齒來拯救齊國,田地當(dāng)即任命他為齊國宰相。淖齒的想法可不是當(dāng)一個已經(jīng)啥都沒有的齊國宰相,他想和燕王平分齊國,反正田地已經(jīng)是落毛的鳳凰,隨便欺了。淖齒最終殺了田地這老漢,過程有點慘。

    淖齒數(shù)落田地說:“千乘(地名喲)等地地方數(shù)千里,天降血雨,你可知道?”田地說:“不知道!”“贏邑等地土地崩裂看到泉水,你可知道?”“不知道!”“有人伏在宮門外痛哭,而這人卻始終找不到,你可知道?”“不知道!”反正不管問什么,就是不知道,你想咋的?結(jié)果淖齒氣得半死,把他處死。當(dāng)然不可能一刀給他痛快,而是把他懸掛在屋梁之上,活生生地剝皮抽筋,田地在酷刑之下,哀號了兩天兩夜,最終才氣絕身亡。

    淖齒

    為什么這么對他?淖齒和他沒有血海深仇,翻遍史書都找不到這方面的記錄,退一步講,真有仇恨大可一刀砍掉,但是這個和田地相處時間短暫的大將,用了一套對付窮兇極惡的匪徒才用的刑罰。什么原因?其實我們可以聯(lián)系他逃難到衛(wèi)國等地的情形猜測。到了衛(wèi)國,魯國,鄒國,他都把人家國君當(dāng)奴隸,更別說普通官員了,這個死不接受教訓(xùn)的傲慢國君,最終是死在自己的囂張上,可以想見,沒有超過淖齒的忍耐下線,是不會這么殘忍的,而田地,也得到了中國史上死得最慘的第一,總算如他所愿。

    史書記載

    原文

    三十一年丁丑,公元前二八四年

    燕王悉起兵,以樂毅為上將軍。秦尉斯離帥師與三晉之師會之。趙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并將秦、魏、韓、趙之兵以伐齊。齊閔王悉國中之眾以拒之,戰(zhàn)于濟西,齊師大敗。樂毅還秦、韓之師,分魏師以略宋地,部趙師以收河間,身率燕師,長驅(qū)逐北。劇辛曰:“齊大而燕小,賴諸侯之助以破其軍,宜及時攻取其邊城以自益,此長久之利也。今過而不攻,以深入為名,無損于齊,無益于燕,而結(jié)深怨,后必悔之!睒芬阍唬骸褒R王伐功矜能,謀不逮下,廢黜賢良,信任諂諛,政令戾虐,百姓怨懟。今軍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禍亂內(nèi)作,則齊可圖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過恤下而撫其民,則難慮也!彼爝M軍深入。齊人果大亂失度,閔王出走。樂毅入臨淄,取寶物、祭器,輸之于燕。燕王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為昌國君,遂使留徇齊城之未下者。齊王出亡之衛(wèi),衛(wèi)君辟宮舍之,稱臣而共具。齊王不遜,衛(wèi)人侵之。齊王去奔鄒、魯,有驕色,鄒、魯弗內(nèi),遂走莒。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因為齊相。淖齒欲與燕分齊地,乃執(zhí)閔王而數(shù)之曰:“千乘、博昌之間,方數(shù)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曰:“知之。”“贏、博之間,地坼及泉,王知之乎?”曰:“知之!薄坝腥水(dāng)闕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則聞其聲,王知之乎?”曰:“知之。”淖齒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及泉者,地以告也;有人當(dāng)闕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誡焉,何得無誅!”遂弒王于鼓里。

    荀子論之曰:國者,天下之利勢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及其綦也,索為匹夫,不可得也。齊閔、宋獻是也。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quán)謀立而亡。

    挈國以呼禮義也,而無以害之。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擽然扶持心國,且若是其固也。之所與為之者之人,則舉義士也;之所以為布陳于國家刑法者,則舉義法也;主之所極然,帥群臣而首向之者,則舉義志也。如是,則下仰上以義矣,是綦定也。綦定而國定,國定而天下定。故曰:以國濟義,一日而白,湯、武是也。是所謂義立而王也。

    德雖未至也,義雖未濟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臣下曉然皆知其可要也。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約結(jié)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如是,則兵勁城固,敵國畏之;國一綦明,與國信之。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是所謂信立而而霸也。

    挈國以呼功利,不務(wù)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內(nèi)則不憚詐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則不憚詐其與而求大利焉。內(nèi)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則臣下百姓莫不以詐心待其上矣。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下析也。如是,則敵國輕之,與國疑之,權(quán)謀日行而國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齊閔、薛公是也。故用強齊,非以修禮義也,非以本政教也,非以一天下也,綿綿常以結(jié)引馳外為務(wù)。故強,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詘秦,北足以敗燕,中足以舉宋。及以燕、趙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戮,后世言惡則必稽焉。是無他故焉,唯其不由禮義而由權(quán)謀也。

    三者,明主之所謹(jǐn)擇也,仁人之所務(wù)白也。善擇者制人,不善擇者人制之。

    樂毅聞晝邑人王蠋賢,令軍中環(huán)畫邑三十里無入。使人請蠋,蠋謝不往。燕人曰:“不來,吾且屠畫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齊王不用吾諫,故退而耕于野。國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與其不義而生,不若死!”遂經(jīng)其頸于樹枝,自奮絕脰而死。燕師乘勝長驅(qū),齊城皆望風(fēng)奔潰。樂毅修整燕軍,禁止侵掠,求齊之逸民,顯而禮之。寬其賦斂,除其暴令,修其舊政,齊民喜悅。乃遣左軍渡膠東、東萊;前軍循太山以東至海,略瑯邪;右軍循河、濟,屯阿、鄄以連魏師;后軍旁北海以撫千乘;中軍據(jù)臨淄而鎮(zhèn)齊都。祀桓公、管仲于郊,表賢者之閭,封王蠋之墓。齊人食邑于燕者二十馀君,有爵位于薊者百有馀人。六月之間,下齊七十馀城,皆為郡縣。秦王、魏王、韓王會于京師。

    三十二年戊寅,公元前二八三年

    秦、趙會于穰。秦拔魏安城,兵至大梁而還。

    齊淖齒之亂,閔王子法章變名姓為莒太史敫家傭。太史敫女奇法章狀貌,以為非常人,憐而常竊衣食之,因與私通。王孫賈從閔王,失王之處,其母曰:“汝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汝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汝今事王,王走,汝不知其處,汝尚何歸焉!”王孫賈乃入市中呼曰:“淖齒亂齊國,殺閔王。欲與我誅之者袒右!”市人從者四百人,與攻淖齒,殺之。于是齊亡臣相與求閔王子,欲立之。法章懼其誅己,久之乃敢自言,遂立以為齊王,保莒城以拒燕,布告國中曰:“王已立在莒矣!”

    趙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請易以十五城。趙王欲勿與,畏秦強,欲與之,恐見欺。以問藺相如,對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許,曲在我矣;我與之璧而秦不與我城,則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壁w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乃以詐紿秦王,復(fù)取璧,遣從者懷之,間行歸趙,而以身待命于秦。秦王以為賢而弗誅,禮而歸之。趙王以相如為上大夫。

    衛(wèi)嗣君薨,子懷君立。嗣君好察微隱,縣令有發(fā)褥而席敝者,嗣君聞之,乃賜之席。令大驚,以君為神。又使人過關(guān)市,賂之以金,既而召關(guān)市,問有客過與汝金,汝回遣之,關(guān)市大恐。又愛泄姬,重如耳,而恐其因愛重以壅己也,乃貴薄疑以敵如耳,尊魏妃以偶泄姬,曰:“以是相參也。”

    荀子論之曰:成侯、嗣君,聚斂計數(shù)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產(chǎn),取民者也,未及為政也。管仲,為政者也,未及修禮也。故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

    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睦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處,女尚何歸?”王孫賈乃入市中,曰:“淖齒亂七國,殺閔王,欲與我誅者,袒右!”市人從者四百人,與之誅淖齒,刺而殺之。

    譯文

    三十一年(丁丑,公元前284年)

    燕王調(diào)動全部兵力,以樂毅為上將軍。秦國尉斯離率軍隊與韓、趙、魏聯(lián)軍也前來會合。趙王把相國大印授給樂毅,樂毅統(tǒng)一指揮秦、魏、韓、趙大軍發(fā)動進攻。齊王集中國內(nèi)全部人力進行抵御,雙方在濟水西岸大戰(zhàn)。齊國軍隊大敗。樂毅便退回秦國、韓國軍隊,令魏國軍隊分兵進攻宋國舊地,布署趙國軍隊去收復(fù)河間。自己率領(lǐng)燕軍,由北長驅(qū)直入齊國。劇辛勸說道:“齊國大,燕國小,依靠各國的幫助我們才打敗齊軍,應(yīng)該及時地攻取邊境城市充實燕國領(lǐng)土,這才是長久的利益,F(xiàn)在大軍過城不攻,一味深入,既無損于齊國又無益于燕國,只能結(jié)下深怨,日后必定要后悔!睒芬阏f:“齊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不與下屬商議,又罷黜賢良人士,專門信任諛諂小人,政令貪虐暴戾,百姓十分怨憤,F(xiàn)在齊國軍隊已潰不成軍,如果我們乘勝追擊,齊國百姓必然反叛,內(nèi)部發(fā)生動亂,齊國就可以收拾了。如果不抓住時機,等到齊王痛改前非,體貼臣下而撫恤百姓,我們就難辦了。”于是下令進軍深入齊國。齊國果然大亂,失去常度,齊王出逃。樂毅率軍進入齊都臨淄,搜刮寶物和祭祀重器,運回燕國。燕王親自到濟水上游去慰勞軍隊,頒行獎賞,犒勞將士;燕王封樂為昌國君,讓他留在齊國進攻其余未克的城市。

    齊王出逃到衛(wèi)國,衛(wèi)國國君讓出宮殿給他居住,向他稱臣并供給日常用度。齊王卻傲慢不遜,衛(wèi)國人氣憤地攻擊他,齊王又出奔到鄒、魯國,仍舊面有驕色;鄒、魯兩地閉門不納,齊王又出奔莒地。楚國派淖齒率軍前來救援齊王,被任命為齊相。淖齒卻想與燕國瓜分齊國,于是抓住齊王數(shù)說他的罪過:“千乘、博昌之間的方圓幾百里地,下血雨浸濕衣服,你齊王知道嗎?”齊王回答:“知道!薄百、博之間,大地崩塌,泉水上涌,你齊王知道嗎?”回答:“知道!薄坝腥硕轮鴮m門哭泣,卻不見人影,離開時又音響可聞,齊王你知道嗎?”回答:“知道!蹦X說:“天降血雨,是上天警告你;地崩泉涌,是大地警告你;人堵著宮門哭,是人心在警告你。天、地、人都警告,而你卻不知改悔,你還想不死嗎!”于是在鼓里這個地方將齊王處死。

    荀況論之曰:國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權(quán)勢。有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樂,大的榮耀,成為幸福的源泉。無道行的人主持,卻帶來大的危險,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還不如沒有;等到形勢極度惡化,他即使想當(dāng)一個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了。齊王、宋康王便是如此。

    所以治理國家的君主如果提倡禮義,就可以稱王,樹立信譽就可以稱霸,玩弄權(quán)術(shù)則必然滅亡。

    領(lǐng)導(dǎo)國家提倡禮義,就無人可以加害于他。即使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干。君主守定意志,維護國家,堅如磐石,以此禮待他人,就可以產(chǎn)生眾多的仁人志士。以此條陳布置國家刑事法律,就可以制定出良好的法律。君主極力如此主張,再率領(lǐng)群臣以身作則,就可以樹立起禮義的風(fēng)尚。這樣,屬下能夠以禮義綱常尊崇上司,統(tǒng)治基礎(chǔ)就穩(wěn)定了,基礎(chǔ)穩(wěn)定國家便安定,國家安定則天下平定。因此說:用國家的權(quán)力推行禮義,一天就可以做到眾人皆知,商湯王、周武王便是如此,即所謂的以提倡禮義而稱王。

    即使道德還未達到完美,禮義也沒有做到完善,然而已經(jīng)可以掌握治理天下的大致條理。做到賞罰分明,取得天下的信任,使臣屬清楚地看到它的重要性。政令一經(jīng)頒布,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都不欺騙百姓;條約已經(jīng)締結(jié),不管有利還是無利,都不欺騙合作的鄰國。這樣,才能軍隊強勁,城池堅固,使敵對國家畏懼。國家的方針一貫而明確,友邦就予以信任。即使是偏僻的小國,也可以威震天下。春秋時期的齊、晉、宋、秦、楚五霸主便是如此,即所謂的以樹立信譽而稱霸。

    帶領(lǐng)國家追逐功利,不申張正義,不遵守信用,唯利是圖;對內(nèi)不惜為 了一點小利去欺騙人民,對外為了追求大的利益不怕欺騙友邦。對內(nèi)不好好治理自己已有的東西,卻常常覬覦別人的成果。這樣,臣下百姓就無不以奸詐之心對待上司。上欺下,下瞞上,于是上下關(guān)系分崩離析。這樣,便使敵對國家輕視,友好國家不信任,權(quán)術(shù)泛濫而國家日益削弱,走向極端,終于滅亡,齊王、孟嘗君便是如此。齊王要強大齊國,不去提倡禮義,不去修明政治,不去統(tǒng)一天下的思想,只是成年累月地騎馬在外面征戰(zhàn)。所以齊國強大的時候,向南能夠打敗楚國,向西能夠逼迫秦國,向北可以戰(zhàn)勝燕國,在中原能夠征服宋國。然而燕國、趙國一旦群起而攻齊,便如摧枯拉朽。齊王身死國亡,成為天下共同聲討的對象,后世提起暴君總要舉他為例。這不是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不崇尚禮義而沉溺權(quán)術(shù)。

    以上三種,賢明的君王必須慎重地加以抉擇,仁人志士必須認(rèn)真地予以辨明。善于抉擇的人可以控制別人,不善于抉擇的人則被別人控制。

    樂毅聽說晝邑人王賢良,下令圍繞晝邑三十里周圍不得進入軍隊,又派人請王,王辭謝不去。燕國人威脅說:“你要是不來,我們就在晝邑屠城!”王嘆息說:“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國破君亡,我不能使崐之保存,而自身又被燕人逼迫,我與其茍且偷生,不如一死!”于是把脖子系在樹枝上,縱身一躍,自盡而死。燕國軍隊乘勝長驅(qū)直入,齊國大小城市望風(fēng)崩潰。樂毅整肅燕軍紀(jì)律,禁止侵掠,尋訪齊國的隱士高人,致以榮譽禮待。還放寬人民賦稅,革除苛刻的法令,恢復(fù)齊國舊的良好傳統(tǒng),齊國人民都十分喜悅。樂毅于是調(diào)左軍在膠東東萊渡過膠水;前軍沿泰山腳下向東到達渤海,進攻瑯邪;右軍循著黃河、濟水而下,屯扎在東阿、鄄城,與魏國軍隊相連;后軍沿北海鎮(zhèn)撫千乘,中軍占據(jù)臨淄,鎮(zhèn)守齊國國都。他還親至城郊祭祀齊桓公、管仲,表彰齊國的賢良人才,賜封修治王的陵墓。經(jīng)過收斂人心,齊國人接受燕國所封君號、領(lǐng)取俸祿的有二十余人;接受燕國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個月之內(nèi),燕軍攻下齊國七十余座城,都設(shè)立郡縣治理。

    秦王、魏王、韓王在周朝京師相會。

    三十二年(戊寅,公元前283年)

    秦國、趙國在穰地舉行會議。秦國攻克魏國安城,一直打到魏國首都大梁才退回。

    齊國發(fā)生淖齒殺王之亂時,齊王的兒子田法章改名易姓躲到莒地太史敫家做雇工。太史敫的女兒驚奇田法章的像貌偉岸,認(rèn)為不是普通人的氣質(zhì),便可憐他,常常私下送給他衣服和食物,久而久之,兩人已暗中結(jié)為夫妻。王孫賈是齊王的隨臣,亂中找不到主子的下落,他的母親說:“你早出晚歸,我倚著大門盼望;你夜出不回,我靠著街門等待。你如今服侍君王,君王離開了,你卻不知道他的下落,你還回來做什么!”王孫賈便來到集市振臂高呼:“淖齒搞亂齊國,殺害王。愿意和我一起去干掉他的就把右臂伸出來!”集市上的人有四百多人隨他前去攻擊淖齒,把他殺掉了。于是齊國的大臣們四下搜尋齊王的兒子,想立他為王。田法章害怕人們加害自己,過了很久才敢自己說明身份,于是大家擁立他為齊王,堅守莒城以抵抗燕軍。在全國宣布:“齊王已經(jīng)在莒地即位了!”

    趙王得到楚國寶玉和氏璧,秦昭王想要,愿意用十五座城來交換。趙王想不給他,又畏懼秦國的強大;給他,又怕被秦王欺騙。便征求藺相如的意見。藺相如回答說:“秦國用城來換寶玉而大王不允許,是我們理屈。而我們給他寶玉,他不給我們城,是秦國理屈。衡量兩種辦法,我看寧可讓秦國在道義上有負(fù)于我們。我愿護持寶玉前去,假如秦國不交出城來,我一定能完璧歸趙!壁w王便派他前往。藺相如到了秦國,看出秦王并無真意用城來換趙國的寶玉,就哄騙秦王,取回和氏璧,派隨從藏在懷中,從小道潛回趙國,而他自己留下來聽任秦王的處置。無奈之際,秦王只好稱贊藺相如的賢能,不但不殺他,反而以禮相待,送他回國。藺相如回到趙國,趙王封他為上大夫。

    衛(wèi)國衛(wèi)嗣君去世,其子即位為衛(wèi)懷君。衛(wèi)嗣君在位時喜好偵察別人的崐隱私。有個縣令曾掀開褥子,露出下面的破席子。衛(wèi)嗣君聽說了,便賞賜給他一領(lǐng)新席?h令大驚,以為國君liào事如神。衛(wèi)嗣君還曾派人經(jīng)過關(guān)卡,用金錢賄賂掌關(guān)的官員。事后把掌關(guān)官員召來,指令說有客人過關(guān)時給了你金了,你快退回去。掌關(guān)官員十分驚恐。衛(wèi)嗣君還寵愛泄姬,器重臣子如耳,但又怕這兩人因受到寵愛器重而敢于欺瞞自己,于是提升另一個臣子薄疑來與如耳匹敵,尊崇魏妃來與泄姬分庭抗禮,說:“以此可互相參列比較!

    荀況論曰:衛(wèi)成侯和衛(wèi)嗣君,都是斤斤計較的小器量國君,沒有做到招攬民心。鄭國大臣子產(chǎn),能招攬民心,但沒有做到為政精明。齊國大臣管仲,能為政精明,但沒有做到倡導(dǎo)禮義。由此而見,倡導(dǎo)禮義的人才能稱王,治政精明的人可以使國家富強,招攬民心的人可以使國家安定,而搜刮者只能滅亡。

    王孫賈十五歲了,侍奉齊閔王。這時燕國打進國都,閔王逃跑了,王孫賈不知閔王逃到何處。他的母親對他說:“你早出晚歸,我就倚著家門盼望你回來;等到晚上你還未歸,我就倚著閭門盼望你回來。你現(xiàn)在侍奉大王。大王逃跑了,你不知他逃到何處,你為什么還回家來呢?”王孫賈于是走到市場上,說:“淖齒在齊國作亂,殺了閔王,誰跟我去討伐淖齒的,就脫下右邊的衣袖!”市場上跟隨去的有四百人,都去討伐淖齒,終于殺掉了淖齒。  

    后世評論

    公元前284年(楚頃襄王十五年),秦昭王又分別與魏昭王、韓厘王在宜陽、新城會晤。燕昭王則親赴趙國與趙惠文王會晤。這樣,由秦、燕發(fā)動的燕、秦、韓、魏、趙五國合縱伐齊聯(lián)軍組成了。聯(lián)軍由燕國上將軍樂毅統(tǒng)一指揮。這一年,五國聯(lián)軍首先在濟水之西打敗齊軍主帥觸子率領(lǐng)的齊軍,接著又在秦周(今山東臨淄西北)打敗了齊將達子軍隊,達子本人戰(zhàn)死。樂毅及時遣還秦、韓軍隊,分魏國軍隊攻占故宋地,遣趙國軍隊攻取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自己則率領(lǐng)燕國軍隊長驅(qū)直入,攻占了齊都臨淄,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史記·樂毅列傳》)。燕昭王親自到濟上慰勞燕國軍隊,封樂毅于昌國(今山東淄博南),號昌國君。三十年前燕為齊破之仇遂報。

    齊王從臨淄出逃到衛(wèi)國,旋即又回到莒(今山東莒縣)。在這關(guān)鍵時刻,楚國放棄了原來與秦等聯(lián)合攻齊的策略,轉(zhuǎn)而派淖齒率兵救齊,淖齡被齊王任為齊相。促使楚國這一策略的轉(zhuǎn)變,主要是因為當(dāng)時楚國君臣對各國伐齊的后果作了重新認(rèn)識,擔(dān)心齊國失敗后,對楚國不利。關(guān)于這一點,《戰(zhàn)國策·楚策一》有所反映:

    五國約以伐齊,昭陽謂楚王曰:“五國以破齊,秦必南圖楚!蓖踉唬骸叭粍t奈何?”對曰:“韓氏輔國也,好利而惡難。……我厚賂之以利,其心必營。我悉兵以臨之,其心必懼我。彼懼吾兵而營我利,五國之事必可敗也。約絕之后,雖勿與地可!背踉唬骸吧啤!蹦嗣蠊轮n,見公仲曰:“夫牛闌之事、馬陵之難,親王之所見也。王茍無以五國用兵,請交力列城五,請悉楚國之眾也,以 于齊!饼R之反趙、魏之后,而楚果弗與地,則五國之事困也。

    后來楚國雖然沒有使韓國退出伐秦之舉,但楚國則單獨采取行動,派淖齒救齊。樂毅在齊國實行寬政安民政策,頗得人心,又部署軍隊繼續(xù)向齊國各地進軍。淖齒面臨這一形勢,違背楚國原來救齊意圖,反而“殺王而與燕共分齊之侵地鹵器”(《史記·楚世家》。據(jù)《戰(zhàn)國策·齊策六》載,淖齒后來被齊人王孫賈等所刺殺。)燕軍分五路乘勝追擊,連下齊城七十余座,皆為郡縣。各國亦乘機攻占齊國土地:秦取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北),魏取宋地,趙取濟西,魯取徐州(今山東微山東北),楚亦乘機收復(fù)淮北地。六年后,即公元前279年(楚頃襄王二十年),齊雖然復(fù)國,但齊國損失慘重,從此國勢大衰,再也不是秦國的對手,秦、齊對峙的局面也就宣告結(jié)束。楚國在關(guān)鍵時刻出兵相救,不失為一正確決策。然而楚國出兵不多(《戰(zhàn)國策·齊策六》:“燕之伐齊之時,楚王使將軍(淖齒)將萬人而佐齊。”),淖齒又擅殺齊王,說明楚國救齊的戰(zhàn)略意圖并不十分明確,沒有收到存齊強楚的效果。

    TAGS: 戰(zhàn)國 楚國 將軍 歷史人物 楚國將領(lǐng)
    名人推薦
    • 劉適
      劉適,1918 年1月生,安徽貴池人,歷史地理學(xué)家。1944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xué)歷史系,隨后入燕京大學(xué)研究院,師從陳寅恪教授專攻中國近代史。1954年來在...
    • 瓠巴
      瓠巴,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著名琴師、樂音家。
    • 王殿輝
      王殿輝,男,畢業(yè)于遼寧大學(xué)計算數(shù)學(xué)專業(yè)。主要從事數(shù)據(jù)挖掘算法及其在模式分類,故障診斷和過程優(yōu)化中的應(yīng)用,智能多媒體信息檢索,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在...
    • 唐昧
      唐昧(?-前301)戰(zhàn)國時楚國將領(lǐng)。一作唐蔑。楚懷王二十八年(前301年),齊、魏、韓聯(lián)兵伐楚,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戰(zhàn),他兵敗被殺。莊蹻乘機發(fā)...
    • 楚初王
        (?—前529)名羋比,或訾敖。楚共王子,楚靈王弟。前529年四至五月在位。靈王暴虐,國人咸怨,左右離心,諸侯攜貳。羋比與公子棄疾、公子子晳...
    • 楚哀王
      楚哀王(前228年在位,前266年----前228年),羋姓,熊氏,名猶,楚幽王之弟。楚哀王繼位二月余,被其異母兄負(fù)芻的門客殺死。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