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
御史蔡承禧之子。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進士。歷官太常博士、史部員外郎。大觀初年,升為右正言,上疏贊揚王安石變法:“神宗造立法度,曠古絕儗,雖符、祐之黨力起相軋,而終不能搖者,出于人心理義之所在也!,升遷為起居郎、右諫議大夫。政和八年(1118年)由鄆州卸任。宣和七年,由戶部侍郎改知青州,以病不赴任,回到金陵,不久以疽發(fā)于背,卒。
家人
蔡居厚祖父蔡元導,字浚仲,北宋臨川人,世居撫州臨川城南。曾任南劍州推官,以子貴,累贈朝散郎。
蔡居厚父親蔡承禧,字景繁,北宋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歷知虔州雩都縣,神宗熙寧八年擢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等,十年加集賢校理、開封府推官、判官,又出為淮南計度轉(zhuǎn)運副使。事見《蘇魏公文集》卷五七《承議郎集賢校理蔡公墓志銘》。
名著資料
①本段節(jié)錄自宋·洪邁《夷堅志·乙志》卷第六《蔡侍郎》 已被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朱一玄、劉毓忱編之《中國古典小說名著資料叢刊》第二冊《水滸傳資料匯編》收入。題目為編者所加。
②蔡居厚,字寬夫,撫州臨川人。哲宗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進士(《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八)。徽宗大觀初拜右正言,遷右諫議大夫,改戶部侍郎,出知秦州,因事罷職。蔡京再相,起知滄、陳、齊三州,應天、河南二府,又相繼知汝州、東平府。后徙知青州,病不能赴,未幾卒。有《蔡寬夫詩話》。《宋史》卷三五六有傳。 蔡寬夫,宋代有二,一名啟,著有《詩話》;一名居厚,著有《詩史》。蔡啟(生卒年不詳),歷任檢點試卷官,太學博士侍郎。
北宋詩話
《蔡寬夫詩話》,不知卷數(shù)。原書久佚,亦不見諸家著錄。郭紹虞、羅根澤均曾輯其佚文。
蔡寬夫針對晚唐五代以來詩風頹靡,崇尚詩格、詩法的形式主義傾向,力主自然,反對用事過多。謂作詩無須勞心苦吟,而要“天然自在”,在藝術(shù)構(gòu)思接近成熟的剎那間當會“語意自到”,所謂“盡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略近于所謂靈感。由此出發(fā),作者進一步提出“全美”和“全篇佳意”的說法,注重意境的“渾然天成”,以此為詩的最高境界。并稱:“天下事有意為之,輒不能盡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間,詩尤然。”蔡寬夫詩話》持論公允,考證詳贍,在北宋詩話中是較為重要的一部。
宋史
蔡居厚,字寬夫,熙寧御史承禧子也。承禧嘗擊呂惠卿兄弟,有直名。居厚第進士,累官吏部員外郎。大觀初,拜右正言,奏疏曰:“神宗造立法度,曠古絕儗,雖符、祐之黨力起相軋,而終不能搖者,出于人心理義之所在也。陛下繼志廣聲,政事具舉,愿如明詔敕有司勒為成書,以明一代之制!边w起居郎,進右諫議大夫。論東南兵政七弊,及言學官書局皆為要涂,宜公選實學多聞之士,無使庸常之徒。得以幸進。
河北、河東群盜起,太原、真定守皆以不能擒捕罪去。居厚言:“將帥之才,不儲養(yǎng)于平時,故緩急無所可用,宜令觀察使以上,各舉所知!庇盅裕骸氨葋韽氖掠诔,皆姑息胥吏,吏強官弱,浸以成風。蓋輦轂之下,吏習狡獪,故怯懦者有所畏,至用為耳目,倚為鄉(xiāng)導,假借色辭,過為卑辱,浸淫及于侍從。今廟堂之上,稍亦為之,愿重為之制。”改戶部侍郎。言者論其在諫省時,為宋喬年父子用,以集賢殿修撰知秦州。降羌在州者逸入京師訴事,坐失察,削職罷。蔡京再相,起知滄、陳、齊三州,加徽猷閣待制,為應天、河南尹。初建神霄宮,度地污下,為道士交訴,徙汝州。久之,知東平府。復以戶部侍郎召,未至,又以知青州。病不能赴,未幾卒。
生平
蔡居厚(?—1125) 臨川縣城人,今人誤作杭州人,或萊州膠水人,字寬夫。第進士。歷 太常博士、史部員外郎。大觀初,為右正言,上疏盛贊神宗變法,遷起居郎、右諫議大夫,力論東南兵政之弊,改 戶部侍郎、知秦州,因事罷職。政和中,歷知滄州、 應天府等。有 《詩史》。 北宋撫州有五大家族。元代名儒 吳澄道:“宋三百年間,一家一族儒官之盛,樂、曾、王、蔡、晏 五姓為首,爵位之崇,王、曾、晏最,蔡、樂次之!逼渲胁碳乙 蔡元導、 蔡承禧、蔡居厚祖孫三代為代表。蔡居厚的祖父蔡元導是當時 臨川著名的神童。父親蔡承禧北宋嘉祐二年(1057)與父蔡元導同登進士。歷官太平州(今安徽 當涂縣)司理參軍、知雩都縣(今江西于都縣)、 監(jiān)察御史、加集賢院校理、淮南 轉(zhuǎn)運使。以“決事明敏”見稱,頗有政聲,剛直不阿,深受神宗贊許,愛賜五品服。蔡承禧有直名嘗抨擊呂惠卿兄弟,參劾惠卿,欺君玩法,立黨行奸。蔡居厚進士及第,累官吏部員外郎。大觀初,盛贊神宗變法,奏疏曰:“神宗造立法度,曠古絕儗,雖符、祐之黨力起相軋,而終不能搖者,出于人心理義之所在也。陛下繼志廣聲,政事具舉,愿如明詔敕有司勒為成書,以明一代之制!庇终摉|南兵政七弊,及言學官書局皆為要涂,宜公選實學多聞之士,無使庸常之徒。得以幸進。這些均體現(xiàn)了他進步的一面,但他還有罪惡的一面。
河北、河東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太原、真定的太守都因為不能鎮(zhèn)壓下去遭到罷免。蔡居厚言:“將帥之才,不儲養(yǎng)于平時,故緩急無所可用,宜令觀察使以上,各舉所知!庇盅裕骸氨葋韽氖掠诔,皆姑息胥吏,吏強官弱,浸以成風。蓋輦轂之下,吏習狡獪,故怯懦者有所畏,至用為耳目,倚為鄉(xiāng)導,假借色辭,過為卑辱,浸淫及于侍從。今廟堂之上,稍亦為之,愿重為之制。”他不停地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 晚年知青州,病不能赴,不久就病逝了。而他死后,親戚王生也暴死了,可是三天后王生奇跡般復活,并神秘地告訴家人說,自己死后到了陰曹地府,那里十分令人恐懼。他在里面行走,可是走著走著竟然看到了蔡居厚,他是囚犯模打扮,正在被兩個大鬼以桶血澆頭,蔡居厚痛得大叫,王生趕緊走前去問蔡居厚怎么回事,蔡居厚說是因為在鄆州殺了梁山好漢五百人所以受到此刑罰。蔡妻聽到王生這樣說,趕緊請了道士為丈夫超度亡靈,并向被斬殺的五百梁山好漢謝罪,一家人這才平安無事。洪邁的《夷堅乙志》有戶部侍郎蔡居厚在宣和六年“帥鄆時,有梁山濼賊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誅之”的記載。洪邁是撫州鄰郡人,又經(jīng)常到臨川交游,《夷堅志》所載撫州事頗多,況洪邁與蔡居厚相去不遠,所以記載是可信的。
蔡居厚所撰《詩史》,散佚已久。郭紹虞、羅根澤均曾輯其佚文。郭紹虞先生輯其佚文125則,都為一編,收入《宋詩話輯佚》下冊,頗便學者。惟筆路藍縷,艱難實多,千慮一失,勢所不免。書中引孫光憲謂聶夷中“二月賣新絲”詩“有三百篇之旨,此亦為詩史”,本書書名不言“詩話”而言“詩史”,或即此意。 蔡居厚鄙薄晚唐詩“無風騷意味”,稱其“浮艷無足尚”,“氣韻甚卑”。但又主西昆,引楊億語云:“錢惟演,劉筠首變詩格”,“得其格者,蔚為佳句”,并稱許“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有比物以意而不言物,謂之象外句”。稱“用事琢句,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所謂“象外句”,偏重于比喻、形象,與其后司空圖所論或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