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韓國鈞,字紫石(亦作止石或子石),晚年自號止叟,人們敬稱其為紫老。1857年3月29日生于江蘇海安鎮(zhèn)。民國成立后,歷任江蘇省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巡按使、省長、督軍等職。入仕后,因勤政廉潔,勇于任事,不久便成為晚清重臣;辛亥革命后,他順應(yīng)歷史潮流,先后兩次就任江蘇省省長及其他要職,成為一名封疆大吏,頗有政聲,受人尊敬。輯有《東三省交涉要覽》,著有《永憶錄》及留下一些字畫。
人物生平
韓國鈞,字紫石(亦作止石或子石),晚年自號止叟,人們敬稱其為紫老。1857年3月29日生于江蘇海安鎮(zhèn)。
先生幼年入塾,學業(yè)辛勤,喜詩賦,愛繪畫,二十二歲(1879)中舉。先后于如皋、甘泉、六合、金陵、昭文等縣幕任教讀十年。1889年開始官場生活,曾任河南鎮(zhèn)平、祥符等縣知事、鑄錢局總辦、河北礦務(wù)局總辦等職。他銳意吏治、善治民生,治事勤恪,在豫省留下清譽。
河南武陟縣,濱臨黃沁,雨河都挾帶大量泥沙。“每一潰決,沙壓平地數(shù)十里,彌望皆成石田!表n國鈞任武陟縣知縣期間,善治民生,決心為民除此害。他研究出一種治沙妙法:“令民間翻沙試種。每距三尺,掘 一溝。后掘之沙,填入先掘之溝。由前而后,隨掘隨填,更番疊進。”這種方法,成本小,見效快,不到三個月的工夫,武陟縣境的“石田”大都得到改良。
韓國鈞辦案,既準確又勤快。曾一日判26案,一切就緒已至午夜,還要“策馬周巡三十里,翌日視事如故!
在對外交涉方面,韓國鈞堅持原則,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在辦理道清鐵路交涉時,初議地價,主持鐵路事宜的英國工程師柯銳密允其:凡購土地,每畝私給5角,合計畝數(shù)將給韓國鈞4萬元。韓國鈞迎頭痛斥:“韓某非鄙賄者,汝以賄行,淺之乎視余矣!苯Y(jié)果道清鐵路地價較昂,韓國鈞為國家爭得了利益。
1905年,韓國鈞辭差赴日本考察農(nóng)工商諸要政90日,先后參觀了帝國大學、工業(yè)大學、農(nóng)科大學等高校,還參觀了鶴枝小學和女子師范、聾啞學校等。他認為:“日之興在教育”、“民智未開,宜等教育普及”。
1908年,慈禧太后召見韓國鈞于頤和園,嘉勉道:“汝居官甚好,以后好為國家出力。”
1913年9月6日,北京政府特任韓國鈞為江蘇民政長。1922年再掌蘇政,任江蘇省省長。兩掌蘇政期間,韓國鈞積極恢復市面,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先貸款于柴米各鋪,繼發(fā)貸于布業(yè)及各商店,總計20余萬元,又與教育司長商議,先恢復初高等學校。韓國鈞委托地方土紳,詳細調(diào)查,兵災(zāi)損失計有1500萬元。韓力請中央,允撥款180萬元。按所查的實際情況,分別賞恤。未二月,市面漸趨恢復,人心安定。
1925年韓國鈞辭去本兼各職歸里。
退隱后的韓國鈞并未恬于頤養(yǎng)。他熱心衷于地方的許多新興事業(yè)。他視察了海安電燈廠、通俗教育館、泰源鹽墾公司,并資助創(chuàng)辦了泰縣端本女校。他從1919年開始,經(jīng)歷10余年,編訂皇皇巨著《海陵叢刻》,其主要部分均在第二次卸任后完成。他搜集考訂,詳征博引,精心編纂,傾注了生命最后的光華!逗0矃部獭肥且徊績(nèi)容極為豐富龐雜、涉及各方面知識的地方文史叢書,集宋、元、明、清16家著述,共23種、67冊,為后人研究蘇北海陵地方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
“九一八”事變以后,韓國鈞一直關(guān)注著中日關(guān)系的發(fā)展和變化。“七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韓國鈞極力主張抗日。當運送在滬抗戰(zhàn)中犧牲的空軍陳錫純烈士的靈柩途經(jīng)海安時,他商請地方各界人士特設(shè)公祭,表示哀忱,并以此動員各界民眾奮起抗戰(zhàn);當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派人給他送來《救國公債委員會決案》時,他立即簽字,并捐出一千元,支持抗敵。與此同時,他連連去信,敦促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魯蘇皖邊區(qū)游擊副總指揮李明揚、李長江和稅警總團陳泰運,要求他們抗日。
1940年9月中旬,韓國鈞出面召集蘇北各界知名人士參加海安召開的聯(lián)合抗日座談會。隨后,又在曲塘召開了“蘇北抗戰(zhàn)和平會議”,韓國鈞、李明揚主持了會議。此后,韓國鈞為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quán),動員各界民眾團結(jié)抗日,擴充地方武裝,做了大量工作。
1941年初,紫老攜家人,避居徐莊。1941年,紫老身陷日偽而堅貞不屈,嚴詞痛斥敵偽的威逼利誘,拒絕出任偽江蘇省省長。敵偽又以移家海安為請,妄圖以軟化政策欲污紫老清名。紫老厲聲答日:“垂死之人,不愿再見海安慘狀!”敵偽無可奈何,對紫老施行武裝軟禁。紫老病焉,終于不起。易簀時,紫老告家人曰:“抗日勝利之日,移家海安,始為余開吊,違此者不孝!1942年1月23日紫老在憂憤中溘然辭世。
成就及榮譽
入仕后,因勤政廉潔,勇于任事,不久便成為晚清重臣;辛亥革命后,他順應(yīng)歷史潮流,先后兩次就任江蘇省省長及其他要職,成為一名封疆大吏,頗有政聲,受人尊敬。1915年,他因不愿卷入劇烈的黨爭,而憤然辭去安徽巡按使等職時,安徽士紳鄉(xiāng)民“焚香跪者滿途,窮民頂香者不下兩千人,至大街,香案盈市,幾乎無家不設(shè)”。
社會評價
不愛錢
20世紀初,韓國鈞擔任河北礦務(wù)局總辦,在辦理道清鐵路交涉時,英國福公司的代表柯銳密提出,如果韓國鈞同意,以他們提出的地價成交,那么,他們就以每畝5角的回扣返給韓國鈞,就此一項,韓國鈞從中可獲4萬元。韓國鈞聞言,不禁大怒,當即迎頭痛斥:“韓某非圖賄者,汝以賄行,淺之乎視余矣!”結(jié)果迫使英方按我方的地價作了交易,維護了國家的利益。由于韓國鈞勤政廉潔,加上其祖父、父親皆為樂善好施之人,曾在家鄉(xiāng)大災(zāi)時,拆賣主屋三楹換米麥,熬粥賑濟災(zāi)民,故而家中生活常顯拮據(jù)。1905年,他任河南永城知縣時,就時常入不敷出,要靠借貸才能勉強維持縣衙和家中一應(yīng)開銷。民國初年,他的長子成婚造房子,也是靠了向親友借錢,才辦成的?箲(zhàn)爆發(fā)后,其家眷的生活甚至要靠蘇北行政委員會撥公糧來維持。
不怕死
1909年,韓國鈞任吉林巡按使時,正逢滿州里發(fā)生大鼠疫。疫區(qū)里道殣相望,尸骸枕藉。醫(yī)務(wù)人員稍有不慎,也會染病身亡。韓國鈞卻不聽同僚勸阻,義無反顧地多次深入疫區(qū),探望病人,了解疫情,與醫(yī)務(wù)人員商量制訂救治方案,迅速控制了疫情,解除了患病百姓的痛苦。百姓都視他為救命菩薩?箲(zhàn)爆發(fā)后,韓國鈞堅決擁護中共的抗日主張,主動與新四軍領(lǐng)導人交朋友。1940年,陳毅率部移師海安時,韓國鈞盛情邀請陳毅和張茜住進家中,與陳毅把酒論文,縱論天下大事。其間,劉少奇、陳毅、粟裕等新四軍將領(lǐng)曾會集于韓公館共商抗日大計。韓國鈞的抗日言行,遭到日偽嫉恨。1941年,南京汪偽政權(quán)派人到韓國鈞避居的城郊徐莊,威逼他出山擔任偽江蘇省省長,遭到韓國鈞的嚴詞拒絕。日偽除了以死相逼外,還利誘他說,你只要答應(yīng)出任省長,你一家人就可以移居海安縣城。韓國鈞冷笑一聲,怒聲回道:“垂死之人,不愿再見海安慘狀!”敵偽無奈,只得將他軟禁起來。不久,韓國鈞積郁成疾,終于不起。易簀時,他鄭重囑咐家人:“抗日勝利之日,移家海安,始為余開吊,違此者不孝!1942年1月23日,韓國鈞在憂憤中逝世后。治喪期間,各方都派出代表,共同料理他的喪事。真是備極哀榮,實為罕見。
相關(guān)作品
輯有《東三省交涉要覽》,著有《永憶錄》及留下一些字畫。
人物故居
韓國鈞故居坐北朝南,系一組完整的四進式宅院。大門前為光緒二十五年(1899)海安鎮(zhèn)董們捐鋪的花崗巖石板街。臨街大門樓氣派莊嚴,上有“天官賜!薄ⅰ奥楣米邸、“鹿鳴梧桐”等9幅鏤空磚雕,透滿神韻。大門兩側(cè)分列著一對雕有“暗八仙”和“獅子戲球”圖案的白色長方石鼓,門墻左右嵌著“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聯(lián)合抗日座談會會址”(南通市人民政府)和“海安縣博物館”(已故全國著名書畫家王個簃題)白色大理石標牌?邕^高2尺的門檻,門廳地面有一幅彩磨石“瓶升三戟”圖,以蘊含的寓意,祈祝主人官運亨通,平升三級。抬頭望,門框拓方上木雕“二龍戲珠”吞云吐霧,屏門上端高懸原國防部長、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的“韓國鈞先生故居”匾額,金光爍爍。推開門廳屏門,南通工藝美術(shù)家王道雕塑的一尊仿青銅韓國鈞先生胸像躍入眼簾,先生御敵抗侮之巍然正氣盡顯眉宇之間,塑像在蒼松翠柏映掩中顯得更為偉岸。塑像身后,一道高高的磨磚照壁墻上,鐫刻著海安名匠徐春榮所作的巨幅磚雕《松鶴圖》。一對栩栩如生的仙鶴,傲立于蒼松之上,其手藝精巧令人嘆為觀止。
二門朝東,一對圓形石鼓上除相對雕有“三獅戲繡球”外,在石鼓底座側(cè)面還左雕“鹿鳴梧桐”、右刻“鳳凰牡丹”。門樓上方,兩幅“狀元及第”、3幅“福、祿、壽”磚雕將二門樓裝點得更加雍貴。那門樓墻上刨制得異常光滑的墻磚以及幾無間隙的磚縫,不知出自哪位工匠之手,其技藝令后人稱羨。
站在二門口西望,墨綠色琉璃窗襯映著的臘梅、天竺、五針松、太湖石,組合成了一幅天然的“歲寒三友”圖,既雅致高潔,又引出了一種朦朧的詩意,給人以無窮的遐想。一代儒將陳毅與夫人張茜1940年11月應(yīng)韓國鈞盛情邀請留駐西花廳時,就在此窗下抒八路軍南下部隊與新四軍會師之豪情,吟作了題贈劉少奇、黃克誠諸同志的“十年征戰(zhàn)幾人回,又見同儕并馬歸。江淮河汊今誰屬?紅旗十月滿天飛”的不朽詩篇。
入二門后,人們頓時感悟到,整個故居是以一根南北向中軸線左右伸展,形成了一處由南向北遞進的照廳、正廳、穿堂、堂屋的4排住宅群落,而每進住宅之間又是以曲廊勾連、窗槅穿透的一組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建筑群體。它們通透開敞,起承轉(zhuǎn)合,和中有序,和序統(tǒng)一,既符合懦家禮法精神的需要,又從深厚的建筑文化中,體現(xiàn)了主人脫俗清雅、莊重深沉的審美情趣。
照廳內(nèi)陳列著韓國鈞先生生平業(yè)績展,詳盡介紹韓國鈞從文人中舉,知縣起家,至掌管省政,轉(zhuǎn)變?yōu)橐厝斯惭、邦國敬重的著名愛國人士的一生。其中展品有:登載韓國鈞憤然辭去安徽省巡按使消息的民國4年(1915)10月10日如皋《通俗報》;劉少奇、陳毅等為韓國鈞逝世敬撰之挽聯(lián);登載蔣介石所發(fā)唁電的民國31年2月4日《新華日報》(重慶版);韓國鈞編纂的集宋、元、明、清16家著述的古籍叢書《海陵叢刻》,考訂、匯編的《吳王張士誠載記》;與章太炎、蔡元培、黃炎培、張謇等名流通信往來的匯集《朋僚函札》;以及表現(xiàn)韓國鈞面對日寇屠刀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jié)的圖文、詩賦等。
正廳屏門上掛“陳毅拜會韓紫石”巨幅國畫中堂,由南通國畫院原副院長張淮繪作。對聯(lián)“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后已武鄉(xiāng)侯”由著名書法家仲貞子篆書。在圓融精美的卷棚與端莊厚實的屋梁下高懸著24盞宮燈,每有貴客來臨,必燈火通明,既熱烈又溫馨。大廳內(nèi)陳設(shè)著造型簡練、古趣清雅和雕刻細膩、富麗華貴的明、清家具。居中的圓桌上,置一盆韓國鈞當年珍玩的黃楊,其干回蟠折屈,一寸三彎,為典型的揚派盆景,曾參加南通國際盆景比賽獲銀牌獎,這是如皋綠園原總經(jīng)理花漢民收藏后捐贈故居的。正廳內(nèi)上懸匾額4塊,其一“魏公間氣”,是韓國鈞八十壽辰時,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陳果夫、吳稚暉題贈;其二“潞國精神”,為韓國鈞1925年任國民政府江蘇省長時的水陸警備司令(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江蘇省副省長)冷遹敬贈;其三“大德必壽”,系韓國鈞八十壽辰時世界紅十字會敬立;其四“學有淵源”,乃韓國鈞題贈海安名醫(yī)杭海軒,杭老先生后又轉(zhuǎn)贈給故居的。4塊匾額所題創(chuàng)意不凡,寓意而不露,為故居增添了光彩。正廳抱柱楹聯(lián)“千秋古史乃家法,紫袍玉帶真天人”為清代狀元,官至協(xié)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的翁同龢手跡。
正廳的西部人稱西花廳,是韓國鈞會見貴賓之處所。當年陳毅率新四軍移師海安時,就應(yīng)邀駐于此,陳、韓二人雖相交時短,然相知甚篤,斟酒論文,接席無虛日。期間,劉少奇(化名胡服)來海安時,亦來韓公館會見韓國鈞,韓為之設(shè)宴洗塵,新四軍領(lǐng)導人自劉、陳以下,曾大會于韓公館。
繞過正廳屏門前往穿堂,眼前是一個長滿桂花樹的院子,每當八月中秋前后,金黃色的桂花競相盛開,整個故居都沐浴在那習習香風之中。穿堂的廳室內(nèi),陳列著代表海安悠久歷史的青墩、吉家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一大批陶器、石器、麋鹿角以及亞洲象化石和館藏歷代珍貴文物。華彩風流的海安五千年文明史,璀璨而又神奇的青墩文化,足令海安人驕傲無比,讓參觀者流連忘返。
第四進堂屋內(nèi),通常陳列著在故居修復時海安縣人民政府向全國各省市知名書畫家征集的書畫作品。全國800多位省級以上書法家、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為韓國鈞先生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所折服,在接函后紛紛潑墨揮毫,竭誠惠贈了得意之作。其中有蘇局仙、沈柔堅、王學仲、劉文西、蕭勞、蕭嫻、郭化若、賴少其、劉藝等全國著名書畫家。集全國(包括臺灣省)各省、市書畫家之大作,匯現(xiàn)代書法、篆刻、國畫優(yōu)秀作品于一堂,這批極為珍貴的文化財富,堪稱海安縣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故居四進廳屋的槅門極有特點,不僅制作玲瓏精致,且用冰花玻璃襯映花飾。每扇門下部均雕有陰刻圖畫,或“梅蘭竹菊”,或“八駿馬”,或各種花鳥,或各式山水,使這些槅門顯得十分清雅素美。連接二、三兩進的回廊壁上,鐫刻清代嘉慶海安巡檢司蕭海清撰書法家仲貞子以真草隸篆四體書寫的《海安三塘十景》,詩詞書篆,珠聯(lián)璧合。
出堂屋東側(cè)六角小門進入火巷,眼前一道高墻將故居與東鄰隔開,高墻上漫天鋪地長滿了綠色小葉的爬山虎,枝蔓纏繞,重疊碧翠。地面上那條條磚縫中長滿了綠苔的巷道,似一條青灰底色上織滿了綠色小格的地毯,由二門前小院一直鋪到一座火車車廂式的小洋房前。這座小洋房據(jù)傳系由畢業(yè)于上海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的韓國鈞四子韓寶琨設(shè)計,距今約有80年。其模仿火車車廂的內(nèi)部設(shè)計,別具一格,世人稱奇。西式房頂下,內(nèi)置乳白色拱形天花板,以優(yōu)質(zhì)木材作板壁,所有窗扇皆設(shè)3層:一百葉、二網(wǎng)紗、三玻璃,主人可按季節(jié)、天氣之變化而替換。地面鋪貼彩繪瓷磚,至今仍色彩鮮艷,堅固光滑。北室為客廳,南室為韓國鈞臥室。外為四面吊頂走廊,上飾木質(zhì)西式圖案,下裝欄桿。南側(cè)小院內(nèi)筑一淀水池,并延伸至小洋房之下,既可儲蓄天水,又可調(diào)節(jié)房內(nèi)氣溫。這座西式洋房在一組晚清建筑中分外引人注目。此外,這里還是載入華中抗日戰(zhàn)爭史冊而聞名遐邇的“蘇北聯(lián)合抗日座談會會址”。
那是1940年春,新四軍挺進蘇北敵后,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阻截未逞,于9月集結(jié)部隊妄圖攻取黃橋,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韓國鈞應(yīng)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陳毅的呼吁,力持正義,于9月中旬邀請?zhí)K北8個縣知名人士,在這座小洋房內(nèi)主持召開了“聯(lián)合抗日座談會”。會議通過了致韓德勤、李明揚、李長江、陳泰運、陳毅蘇中各方軍事長官函,呼吁各方軍隊團結(jié)抗日,制止一切破壞抗戰(zhàn)的摩擦和分裂活動。會議團結(jié)了愛國人士,壯大了抗日力量,為新四軍黃橋決戰(zhàn)的勝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與“會址”相鄰的是韓公館的花園,花木扶疏,奇石突兀,詩情畫意,盡在其中。每年冬春,臘梅、紅梅、白梅競相綻放,幽香沁人。那小瓦出檐的圓門旁,竹影搖曳,體現(xiàn)了文人家居不可無竹的意趣。園中陳列各式盆景,青的如五針松、羅漢松,紅的如石榴、月季,樹樁如紫薇、米榆等等,可謂“大景入神、小景入畫”。一棵200多年的真柏尤引人注目,蟠龍般的樹干撐著一把雨傘似的翠綠色樹冠,更顯得故居的深幽、蒼古。北側(cè)一棵偉岸挺拔的廣玉蘭樹,高10余米,干徑超過1米,距今已100余年。初夏時,碗口大的乳白色玉蘭花開滿枝頭,雍容高潔,清香撲鼻。香港《文匯報》曾載文稱之為“玉蘭王”。南通市定廣玉蘭為市樹,而南通市境內(nèi)最大的一棵廣玉蘭則是海安韓國鈞故居內(nèi)的這一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