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報
后趙孤兒成年,名武。韓厥子告于晉公,晉公遂恢復趙武爵位田地。至此,程嬰言于趙武:當年之約,我今從之,故要離你而去。趙武哭留,不聽,曰:當年與公孫忤臼約,汝既成年,繼宗祀,我當不負當年之約。于是自殺。趙武大悲,建祀廟供奉以報。
我看后,甚感。記得在吳延陵季子過衛(wèi)國的時候,曾言:衛(wèi)國多君子。曹操在征袁紹的時候,也曾感慨:河北多義士!我在此也不得不說:趙國多忠臣義士。平原君趙勝,廉頗,李牧等不用說,單說這公孫忤臼和程嬰,足以說明這點了。
評價
在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雖然孔子說:禮樂崩。但是在我看來忠義之道還是長存,要不然為什么那時候還有那么多的忠義之士。他們對于“義”有一種執(zhí)著的愛?梢詾橹S時赴死。我現(xiàn)在倒是真佩服那時候的忠義之士對死的態(tài)度,雖然有句話叫做“生命城可貴”,但是在義士看來,忠義比死更重要,名節(jié)比死更重要。記得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在國時,亂,子路卷入其中,與人戰(zhàn),人削其冠,子路大呼:君子死,冠不亂。遂自殺。在現(xiàn)在人看來,為了一個冠而自殺,是太不值得了。但是在義士看來,冠就是君子的象征,冠斷,君子辱也,無顏對天下?梢姽谏跤诿1踅袢艘暶缃穑暳x如草芥,往往保命棄義,此無恥也,何以顏面茍活于蒼天之下。感恩存義,這是最基本的倫理之道,現(xiàn)今已經少了。什么時候能夠再現(xiàn)春秋時候的忠義之風就好了。我們活著不應該只是活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