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狄兼謨,宇汝諧,唐河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生年不詳,卒于會昌年間(841—846年),是武則天時名臣狄仁杰的族曾孫。狄兼謨,元和(806—820年)進士,初任職為襄陽郡(今湖北襄樊市)吏,他為官剛正,有族曾祖父狄仁杰遺風。唐穆宗時(821—824年),令狐楚執(zhí)掌朝政,對狄兼謨頗為賞識,特薦授為左拾遺。左拾遺為諫官,狄兼謨在任內常上書議論國事,頗盡于職責,不久遷轉刑部郎中。
刑部任后,狄兼謨出任外官,先后為蘄、鄧、鄭三州刺史,所至頗有政績。任內曾值歲旱,百姓饑饉,他及時發(fā)倉粟賑濟難民,使轄區(qū)內的百姓沒有遷徙流亡,后又改任蘇州刺史,政績考核為一等,并因此升任給事中。不久,狄兼謨遷升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御史臺副職,但當時御史臺未設正職,狄兼謨實為御史臺長官,其職掌監(jiān)察執(zhí)法,權任很重。
當時,江西觀察使吳士矩經常動用國庫錢揮霍宴飲,有時一日之費至10余萬錢。其初任時有庫錢27萬緡(1緡為1千錢),到任期末只剩下9萬緡,致使軍用匱乏,頗為人知曉。但朝臣中為他說好話的人多,唐文宗也不過分追查,但狄兼謨極力諫奏唐文宗,唐文宗聽從狄兼謨議,嚴治吳士矩,流于端州(今廣東肇慶市)。
御史中丞任后,狄兼謨又任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太原尹兼河東節(jié)度使、尚書左丞等重要職務。狄兼謨晚年還被朝廷任命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但因病末赴任,而轉遷東都秘書監(jiān),他終死于東都留守任內。
唐后期官場腐敗,貪贓成風,人民生活困苦,狄兼謨在外任期間,關心民間疾苦,改績斐然,很難得。他入朝任職后,敢于駁還文宗詔書,堅持執(zhí)法,更是可貴。此外,他還頗有文才,曾為益王李峴作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