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吉亞卡摩·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全名是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 ,于1858年12月22日生于意大利盧卡的音樂世家,1924年11月29日逝于布魯塞爾)。六歲喪父,由伯父啟蒙音樂,1876年,十八歲時徒步十八工里到比薩聽威爾第的歌劇阿依達后,立志當歌劇作曲家。
1880年入米蘭音樂學院就讀,師學彭科耶利 (Ponchielli),1882年以他的第一出歌劇《群妖圍舞 (Le Villi)》參加Sonzogno出版社舉辦的作曲比賽,因此而得到當時著名樂譜出版人雷哥爾第 (Giulio Ricordi)的賞識,為他出版 《群妖圍舞 (Le Villi)》,并出錢要他寫第二出歌劇《埃德加 (Edgar)》。雖然二出歌劇《埃德加 (Edgar)》的首演并不成功,雷哥爾第依然信賴普契尼的才華,再次出錢要他寫第出三歌劇《瑪儂 雷斯考特 (Manon Lescaut)》。
事實證明雷哥爾第沒有看走眼,這出歌劇的首演非常成功,使普契尼一舉成名,而《瑪儂·雷斯考特 (Manon Lescaut)》更成為當時世界各大小歌劇院爭相上演的曲目。
從此以后,普契尼又經(jīng)雷哥爾第的推薦,認識伊利卡 (Luigi Illica) 及喬哥薩 (Giuseppe Giacosa) 兩個劇作家,開始長達十幾年的合作關(guān)系,以普契尼的音樂和伊利卡及喬哥薩的劇本,創(chuàng)作出最著名的幾出歌劇《《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蝴蝶夫人》等。
“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代表
普契尼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首要人物之一。他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繼承和發(fā)展了意大利傳統(tǒng)歌劇的表現(xiàn)技法,并以他對歌劇藝術(shù)形式本質(zhì)上的深刻理解,使得歌劇在戲劇性的表現(xiàn)以及劇情與音樂的貫穿發(fā)展上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一切都體現(xiàn)在他那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優(yōu)美流暢的旋律和對多聲部音樂那豐富多彩的、技巧超群的藝術(shù)處理上。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藝術(shù)實踐,使歌劇的戲劇效果和音樂效果達到了完善的統(tǒng)一,使演員和觀眾之間達到了十分融洽而又易于理解的交流。他創(chuàng)作的歌劇,內(nèi)容大多表現(xiàn)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以及悲歡離合的故事。在音樂語言及風格方面,他積極汲取和采用富有民間地方色彩和風格的旋律,使之更加富有民族特色和生命力。如歌劇《圖蘭多特》,采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蝴蝶夫人》采用了《美國國歌》和日本民謠《櫻花》的旋律等等。這種追求異國情調(diào)的創(chuàng)作,也激發(fā)了作曲家創(chuàng)作上的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
代表作品
普契尼被認為是威爾第之后最偉大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 他的歌劇作品有:
1. LE VILLI (1884) 《群妖圍舞》
2. EDGAR (1889) 《埃德加》
3. MANON LESCAUT (1893) 《瑪儂 雷斯考特》
4. LA BOHEME (1896) 《波希米亞人》
5. TOSCA (1900) 《托斯卡》
6. MADAMA BUTTERFLY (1904) 《蝴蝶夫人》
7. LA FANCIULLA DEL WEST (1910) 《西部女郎》
8. LA RONDINE (1917)
9. IL TRITTICO (1918) 《三部曲》(總共是 IL TABARRO, SUOR ANGELICA, GIANNI SCHICCHI)
10. TURANDOT (1926) 《杜蘭朵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