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三戰(zhàn)三捷
譚綸自幼飽覽詩書,思維敏銳,智力過人,性格沉穩(wěn)。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進士。授職為南京禮部主事。歷任 職方郎中,調任 臺州 知府。
當時東南邊疆已經遭受了四年的倭患,朝廷商議訓練地方鄉(xiāng)兵來抵御倭寇。參將 戚繼光請求給他三年的時間訓練地方鄉(xiāng)兵而后將他們派往前線。譚綸也訓練了一千人。他制定了約束隊伍的紀律,從副將以下節(jié)節(jié)相互制約。分配明確,進止整齊劃一,不久就成為精銳部隊。
倭寇侵犯柵浦,譚綸親自帶隊迎擊,三戰(zhàn)三捷。倭寇又從松門、澶湖劫掠附近的六個縣,進而圍攻臺州,沒有攻克只得離去。倭寇轉而侵犯 仙居、 臨海,譚綸將他們全部擒拿、斬殺。他升任海道副使,招募更多浙東地區(qū)的良家子弟加以訓練,而且戚繼光所訓練的兵馬也已經到期,譚綸趁機收編了他們,罷除外地兵,不再調派他們。倭寇從象山沖擊臺州,譚綸在馬崗、何家石覽接連打敗他們,又與戚繼光一起在葛埠、南灣打敗倭寇。他被加封為右參政,遇上父母的喪事而離職。
屢敗倭寇
后來,譚綸因為兵部尚書 楊博的推薦而復出,又統(tǒng)率浙江的部隊,討伐饒平的亂賊林朝曦。林朝曦是大強盜張璉的余黨。張璉已被消滅,林朝曦占據(jù)巢穴不投降,并攻擊程鄉(xiāng)。知縣 徐甫宰嚴陣以待,并且派遣主簿 梁維棟到叛賊中去,告諭亂黨解散。林朝曦眾叛親離,棄巢逃走,譚綸與廣東軍追擊并擒獲了他。不久,他改任福建,請求回家守完喪事去職。戚繼光屢次擊敗倭寇,浙東略略安定。倭寇轉移到了福建。從福寧到漳、泉地區(qū),千里之地盡是倭寇的穴窟,戚繼光逐漸剿滅了他們。部隊剛剛凱旋,倭寇又侵犯邵武,攻陷了興化。
轄治福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天,朝廷再次啟用譚綸。升任右僉都御史,轄治福建。倭寇駐扎在崎頭城,都指揮歐陽深在激戰(zhàn)中犧牲,倭寇占據(jù)了平海衛(wèi),攻陷了政和、壽寧,各自扼守海道作為退路,譚綸用柵欄環(huán)繞使他們的退路被截斷。倭寇不能逃走,就轉移到了渚林。戚繼光趕到了,譚綸親自統(tǒng)率中軍進逼,總兵官 劉顯、 俞大猷統(tǒng)率左、右軍。他命令戚繼光率中軍進攻敵陣,左右軍緊隨其后,大敗倭寇,光復了一府二縣。詔令加封他為右副都御史。譚綸認為 延平、 建寧、 汀州、 邵武地區(qū)殘破不堪,請求緩期征收已經蠲免的賦稅,又考察舊制,建立了五座水寨,扼守海口,推薦戚繼光擔任總兵官鎮(zhèn)守該地。倭寇又圍攻仙游,譚綸、戚繼光在城下大敗敵人。不久戚繼光在王倉坪、蔡丕嶺打敗倭寇,其余的敵人逃跑了,廣東境內全部安定了。
譚綸上奏再次請求回鄉(xiāng)服喪,明世宗 朱厚熜同意了。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冬天,譚綸出任原職,巡撫陜西。還沒上任,大足縣的民眾就起義了,攻陷了七座城鎮(zhèn)。朱厚熜詔令譚綸改任四川,他到任時,農民軍已經被鎮(zhèn)壓。云南農民軍的首領鳳繼祖逃入會理,譚綸調集軍隊討伐并平定了他。譚綸被升任兵部右侍郎兼任 右僉都御史,統(tǒng)轄兩廣的軍務兼理廣西。將岑崗的亂賊江月照等人招降了。
譚綸熟悉兵事,朝廷依靠他對付倭寇,遇到警訊就調動他們,他任官沒有滿一年的。等到東南沿海的倭寇大略平定后,北部邊關的禍患卻方興未艾。
分設三營
隆慶元年(1567年),給事中 吳時來奏請征召譚綸、戚繼光訓練兵馬。詔令譚綸回兵部,升任左侍郎兼任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的軍務。譚綸上奏說:“薊鎮(zhèn)、昌平的兵丁不滿十萬人,而且老弱者占一半,分別隸屬幾位將領,分散于二千里的防區(qū)。敵人集中兵力來攻,我們分兵防守,眾寡強弱不等,所以言事者請求趕緊訓練兵馬。然而四大困難不解決,最終不能訓練兵馬。敵人擅長騎射,不招募三萬人經常練習車戰(zhàn)是不能制服敵人的。統(tǒng)計三萬人的月餉,每年五十四萬兩白銀,這是一大困難。燕、趙的兵丁的銳氣在邊防中耗盡了,不招募一萬二千多名熟諳戰(zhàn)事的吳、越士兵,摻雜在他們中間教練他們,必然難以成事。我與戚繼光受召就可以立馬趕到,議論的人認為不可能,不始終信任,這是第二大困難。軍事崇尚嚴格,然而燕、趙的士卒一向驕慣,驟然被處以軍法必然大為震驚駭然。況且又離京城很近,容易產生流言蜚語,徒然使忠誠、明智的士卒受到掣肘而廢棄了功力,進而釀成其他禍患,這是第三大困難。我方兵士一向沒有直接與敵作戰(zhàn),就是打敗了敵人,敵人不心服,能夠再次打敗敵人,才能使敵人終身受創(chuàng),但是這容易產生忌恨與妒嫉;想再有作為,禍患已經先到了。這是第四大困難。按現(xiàn)在的情況考慮,請求調集 薊鎮(zhèn)、 真定、大名、 井陘和督撫的標兵三萬人,分成三個營,指令總兵、參將、游擊分別統(tǒng)率他們,而且授予戚繼光總理練兵的職責。春季與秋季兩個防御期,三營的兵馬各自調至邊關附近。敵人來了就能將他們遏制在關外,敵人攻進來了就能與他們在關內決一死戰(zhàn)。這兩方面沒有效果,我不逃避罪責。而且訓練兵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現(xiàn)在秋季防御已經臨近,請迅速調集三千名浙江兵,以緩解急迫的形勢。三年之后,邊防軍訓練好了就遣返浙江兵!
嘉靖帝下詔全部同意了他的請求,仍指令譚綸、戚繼光商討分別成立三個營的事情。譚綸趁機說:“薊鎮(zhèn)訓練了十多年的兵馬,然而最終不見成效,是因為任務不專一,訓練也不落實,F(xiàn)在應該責令臣譚綸與戚繼光,專門負責,不要讓巡按、巡關的御史參與到這中間!弊詮膽(zhàn)爭興起,邊防大臣受輿論的牽制,不能有所作為,所以譚綸上奏陳述此事。而且巡撫劉應節(jié)果然有不同的意見,巡按御史劉隨、巡關御史孫代又彈劾譚綸專橫。朱載垕采納了張居正的意見,將練兵作戰(zhàn)的事情全部委托給了譚綸,并且告誡劉應節(jié)等人不要阻撓。
譚綸考慮邊地關隘、要道的險易,道路的遠近,將薊鎮(zhèn)分成十二防區(qū),每個區(qū)設置一名小將,全軍總共分成三個營:東營駐扎在建昌守備燕河以東的地區(qū),中營駐扎在三屯守備馬蘭、松太地區(qū),西營駐扎在石匣守備曹墻、古石地區(qū)。各位將領時常率兵操練,互相聲援,管理辦法周到明了。當年秋季,薊鎮(zhèn)、昌平地區(qū)沒有警訊。過去調集陜西、 河間、 正定的兵馬進行秋季防衛(wèi),到如今就全部罷除了。譚綸剛剛上任在關塞巡視,對身邊的將領說:“秣馬厲兵,決定勝負于呼吸之間的方法適宜于南方;堅壁清野,鉗制侵略之敵的方法適宜于北方。”于是他與戚繼光謀劃制訂作戰(zhàn)的方針、策略,并報告給朝廷,修筑了三千多個屯兵御敵臺,從 居庸關到 山海關,控制著要害地區(qū)。譚綸被召到京城擔任右都御史兼任兵部左侍郎,協(xié)助處理軍務,御敵臺修成,他又招募了九千多名浙江兵駐守。邊防經過此番大整治,敵人不敢前來侵犯。他因功升任兵部尚書,兼任右都御史,協(xié)助處理原來的事務。同年冬,朱載垕允許他回鄉(xiāng)休假。
卒于任上
隆慶六年(1572年),明神宗 朱翊鈞繼位后,譚綸出任兵部尚書。
萬歷(1573年-1620年)初年,被加封為 太子少保。給事中雒遵彈劾譚綸不稱職。譚綸多次上奏請求罷職,萬歷帝下優(yōu)詔挽留他。
萬歷五年(1577年)四月,譚綸在任上去世。朱翊鈞命賜 祭葬,追贈 太子太保, 謚號“襄敏”,允許其子孫世襲錦衣衛(wèi) 百戶。
主要成就
軍事
譚綸前后致力兵事三十年,殲敵二萬一千五百人。曾經酣戰(zhàn),刀刃上的血浸染了手腕,多次沖洗才清除。他與戚繼光共事又共享聲譽,史稱“譚、戚”。
戲曲
譚綸酷愛戲曲,尤喜盛行南方的海鹽腔。于軍中設戲班,隨軍征戰(zhàn)、演出。任浙江臺州知府 丁憂回籍時,自浙江帶回海鹽腔戲班,命藝人傳授給本地藝人,還親臨排演現(xiàn)場。并將 弋陽腔融入其中,形成“ 宜黃腔”。由是該劇種落戶贛東,后有專業(yè)劇團30多個,成為一支重要的戲劇力量,活躍在江西省內。
個人著作
譚綸著有《譚襄敏奏議》10卷,收入《 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部分內容被抽毀)。另有《譚襄敏遺集》3卷、《軍事條例類考》7卷、《書經詳節(jié)》、《點將圖》等。
人物評價
余寅:公伉慨負奇節(jié),朝廷始終置公兵間,公亦始終以兵事自表豎,夫安所授韜鈐乎,乃擘畫運量,若玩弄諸酋股掌之上,初不經揣逆而卒無出彀中,將所謂天畀之無寧噫而得之耶。
談遷:始終以兵事顯,雖好色貨,用御女術,厚張居正,而明練倜儻,才自足稱,歷兵間三十年,計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時干城矣。
張廷玉:譚綸、 王崇古諸人,受任巖疆,練達兵備,可與 余子俊、 秦纮先后比跡?计鋾r,蓋張居正當國,究心于軍謀邊瑣。書疏往復,洞矚機要,委任責成,使得展布,是以各盡其材,事克有濟。觀于此,而居正之功不可泯也。
紀昀:史稱綸沉毅知兵,為臺州知府時,即與 戚繼光立束伍法,練兵破倭寇,禽斬殆盡。官浙江海道副使時,又連破之。再起為浙江右參政時,破饒平賊林朝曦。調福建參政時,郡縣多為倭所陷,力戰(zhàn)恢復,閩地以平。官四川巡撫時,滅云南叛酋鳳繼祖于會理。總督兩廣時, 岑岡賊江月照等望風而降。朝廷倚以辦賊,遇警輒調,居官無淹歲。后在薊遼,與 戚繼光協(xié)力修邊備,三衛(wèi)諸部迄不敢南牧。終始兵事垂三十年,積首功二萬一千五百。計其功名,不在 王守仁下。……今特錄是集,以見其謀畫之大略,庶不沒其實焉。
《 福州府志》:綸素曉暢兵機,綽有文武才。
史籍記載
《明史·列傳第一百十》
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類型 | 劇名 | 扮演者 |
---|---|---|---|
2007年 | 電視劇 | 《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 | 王宇 |
2015年 | 電視劇 | 《抗倭英雄戚繼光》 | 王朔 |
后世遺跡
墓葬
主詞條: 譚綸墓
譚綸墓位于江西省 宜黃縣 二都鎮(zhèn)簾前村,建于明朝 萬歷七年(1579年)。墓座北朝南,由祭道、 神道、墓體三部分組成。整個墓葬居高臨下,氣勢雄偉,視野開闊,山川村寨盡收眼底。
1958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1985年被列為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1986年列為江西省第一批名勝風景點,《 中國名勝詞典》列有條目介紹。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