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端木子貢

    端木子貢

     端木賜,復(fù)姓端木,字子貢(公元前520——公元前456年),政治家,儒商之祖,官至魯、衛(wèi)兩國之相。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末期衛(wèi)國黎(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且列言語科之優(yōu)異者?鬃釉Q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于雄辯,且有干濟(jì)才,辦事通達(dá)。他還善于經(jīng)商之道,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傳,孔子病危時,未趕回。子貢覺得對不起老師,別人守墓三年離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墩撜Z》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死于齊國。死后至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晚年也像孔子一樣開始教學(xué),子服景伯就是他培養(yǎng)出的優(yōu)秀人才。


    人物概述

    端木賜,復(fù)姓端木,字子貢(公元前520——公元前456年),政治家,儒商之祖,官至魯、衛(wèi)兩國之相。是孔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末期衛(wèi)國黎(今河南省鶴壁市?h)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且列言語科之優(yōu)異者?鬃釉Q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于雄辯,且有干濟(jì)才,辦事通達(dá)。他還善于經(jīng)商之道,曾經(jīng)經(jīng)商于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傳,孔子病危時,未趕回。子貢覺得對不起老師,別人守墓三年離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墩撜Z》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于齊國。死后至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后期事跡

    孔子死后,子貢不但生意做的越來越好,還當(dāng)了魯國的大夫,當(dāng)三桓在孔子死后十余年后侮辱孔子時,他還在為孔子辯解,足可見其忠心?梢娝麑鬃臃浅W鹁。

    子貢的晚年,也像孔子一樣開始教學(xué),子服景伯就是他培養(yǎng)出的優(yōu)秀人才。

    后世,題辭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遺風(fēng)”等,甚至有人奉之為財神!岸四具z風(fēng)”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jīng)商的風(fēng)氣。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fēng),為后世商界所推崇。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子貢經(jīng)商事有記載。

    端木子貢

    子貢死于齊國。死后至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人物解析

    理財經(jīng)商

      子貢不僅在學(xué)業(yè)、政績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財經(jīng)商上還有著卓越的天賦。《論語·先進(jìn)》載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意思是說顏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卻窮得丁當(dāng)響,連吃飯都成問題,而子貢不安本分,去囤積投機(jī),猜測行情,且每每猜對!妒酚·仲尼弟子列傳》亦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zhuǎn)貨資……家累千金”,這里的“廢舉”是指賤買貴賣!稗D(zhuǎn)貨”是指“隨時轉(zhuǎn)貨以殖其資,翻譯:子貢依據(jù)市場行情的變化,賤買貴賣從中獲利,以成巨富。由于子貢在經(jīng)商上大獲成功,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以相當(dāng)?shù)墓P墨對這位商業(yè)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經(jīng)濟(jì)發(fā)展上所起的作用。  

    政治才能

      《論語》僅說子貢在“言語”方面優(yōu)異,這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人們對子貢在其它方面的卓越才能的認(rèn)識。其實僅就“政事”方面的業(yè)績而言,他也決不遜色于子路、冉求等人(此二人都是“政事”

      方面的優(yōu)異者)!妒酚·仲尼弟子列傳》謂子貢“常相魯、衛(wèi)”。他的老師孔子也認(rèn)為子貢有非凡的政治才能!墩撜Z·雍也》曾記載季康子問孔子子路、子貢、冉求是否可以從政,孔子回答說三人皆可從政,但孔于卻分別道出三人之優(yōu)點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賜(子貢)也達(dá)”、“求(冉求)也藝”。從孔子列舉的三個優(yōu)點看,我們覺得子貢的優(yōu)點——“達(dá)”,似乎更是從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謂“達(dá)”就是通達(dá)事理,試想一個從政的人如果能夠“通達(dá)事理”,他就會高屋建瓴,從宏觀上把握問題的全局和整體,而不會為繁瑣的細(xì)枝末節(jié)所迷障,這樣的人肯定會把政事處理得有條不紊。而子路的“果”(果斷)、冉求的“藝”(多才多藝),都不過是從政必需之一端,他們同子貢的“達(dá)”相比應(yīng)該說是低了一個檔次。正因為子貢通達(dá)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語”才能,所以他才會被魯、衛(wèi)等國聘為相輔。正因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會在出使齊、吳、越、晉四國的外交活動中得心應(yīng)手,獲得圓滿成功。

    學(xué)績能力

      子貢學(xué)績上的優(yōu)異,首先體現(xiàn)在他的“言語”水平的高超上!墩撜Z·先進(jìn)》說:“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 ”可見子貢是“言語”方面的優(yōu)異者,也就是說子貢在說話技巧、演講技能上有獨到之處。據(jù)《左傳》等史書可知,在孔子那個時代,外交禮賓人員的語言訓(xùn)練主要取之于《詩》,這已成為當(dāng)時的一種習(xí)尚?鬃右苍f:“不學(xué)《詩》,無以言”⒄,《詩》已成為當(dāng)時語言訓(xùn)練的主要教本。《詩》就是后來成為“六經(jīng)”之一的《詩經(jīng)》。

      在《詩》的學(xué)習(xí)中,孔子不僅要求學(xué)子們搞通弄懂《詩》的本來意義,而且要求他們能對《詩》“活學(xué)活用”,在外交禮賓場合能順手拈來以達(dá)己意,而這,沒有相當(dāng)?shù)撵`活性和敏銳性是難以做到的。在孔子的門徒中,子貢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墩撜Z·學(xué)而》曾記載孔子、子貢師徒二人對答,子貢靈活運用《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奧》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來回答老師提問的情形?鬃诱J(rèn)為子貢的回答十分貼切,“斷章取義”恰到好處,故而稱贊子貢:“始可與言《詩》已矣”,而且說子貢“告諸往而知來者”,認(rèn)為他對該詩的理解達(dá)到了心領(lǐng)神會的地步。

      在《論語》中給予弟子“始可與言《詩》已矣”這樣高度評價的還有另一位,那就是子夏,而子夏是“文學(xué)”上的優(yōu)異者,這說明子貢不僅在“言語”上極為優(yōu)異,即使在“文學(xué)”方面也毫不遜色于 子游、子夏之徒。u2019《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說:“子貢利口巧辯,孔子常黜其辯”,看來師徒二人經(jīng)常爭辯一些問題。使子貢在“言語”方面才能大加發(fā)揮的當(dāng)屬他赴齊、吳、越、晉四國的穿梭外交活動了。在這次外交活動中,子貢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演說才能,引禍水于他人,使得四國國君對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并紛紛采納他的主張!妒酚·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具體而言就是:存魯,亂齊,破吳,強(qiáng)晉而霸越。子貢高超的演說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動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人物個性

    子貢討厭的人有三種:

    1. 明明是抄襲別人的想法,卻自以為很聰明。

    2. 不謙遜卻還以為這叫做勇氣。 

    3. 攻擊他人卻自以為很正直。

    子貢可能的缺點是同理心不足,因此在論語中,孔子三次提醒他要“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15.24)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弊釉唬骸百n也,非爾所及也!(論語5.12)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6.30)

    孔子評價

    由于尚未達(dá)到“恕”的境界,孔子僅僅肯定他的工作能力,認(rèn)為他足以稱為“士”,但仍然不足以為成行仁的君子。

    “賜也達(dá),于從政乎何有?”(論語6.8)

    “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11.18)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論語13.20)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痹唬骸昂纹饕?”曰:“瑚璉也!(論語5.4)

    子貢故事

    人的才能和德行,自古以來就少有能十全十美的,人如果有長處,也必定會有短處。倘若用

    其長處去彌補(bǔ)短處,那么,天下將沒有人不被使用;倘若苛責(zé)人的短處而舍棄其長處,那么,天下人都將被棄而不用。再加上人的感情各有愛憎,旨趣各有同異,即使是象伊尹、周公這樣圣明的人和象墨翟、楊朱這樣的賢能者,如果去征求眾 人對他們的意見的話,誰能免去受譏刺和遭疑忌呢?

    子貢向孔子問道:“鄉(xiāng)里的人都喜歡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不行啊!弊迂曈謫枺骸班l(xiāng)里的人都憎惡他,這個人又怎樣呢?”孔子說道:“也不行啊。最好是鄉(xiāng)里的好人都喜歡他,而鄉(xiāng)里的壞人都憎惡他。”這是因為君子和小人的意趣 定相反,小人的憎惡君子也就象君子的憎惡小人 一樣。要想究明真實的情況,取決于慎重地聽取反映。聽取君子的話,就廢止了小人的邪道;而聽取小人的話,君子的正道就會消亡。

    史料記載

    史料記載

      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

      端木賜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xiàn)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xì)細(xì)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xué)績優(yōu)異,文化修養(yǎng)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jīng)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xué)和行結(jié)合得最好的一位。[1]

    方志記載

      端木子貢,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衛(wèi)國黎(今?h)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生于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卒年不詳,約公元前456年,終于齊。

      子貢出身于商人家庭,20余歲繼承祖業(yè)開始經(jīng)商。約25歲(前495年)前拜孔子為師,但未一直在孔子身旁,時常到各國活動。魯定公十五年(前495年)初,孔子適衛(wèi)時,子貢去魯國察看魯定公與邾隱公會見?鬃与x衛(wèi)適鄭時,子貢跟隨。魯哀公三年(前492年)隨孔子在陳國。困厄之時,子貢受命至楚,使楚昭王出兵救孔子。哀公七年(前488年),孔子再至衛(wèi)國時,子貢在魯國,受季康子派遣會見吳國太宰。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回魯國前,子貢在魯國協(xié)助叔孫氏辦外事。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子貢受魯國派遣出使齊國。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去世后,子貢在魯國孔子故里(今曲阜)服喪三年,又廬墓三年,凡六年。之后子貢仍在魯國。哀公二十六年(前469年)答衛(wèi)出公求問。翌年一月前,子貢離魯,后事不詳。子貢曾任信陽令、信陽宰。

      子貢是孔子最親近的學(xué)生之一。在眾弟子中,孔子與子貢的關(guān)系超出一般。子貢欽佩和崇敬孔子,對孔子評價最高,是孔子及其學(xué)說的宣傳者和捍衛(wèi)者。子貢初拜孔子為師時,感到孔子并無什么了不起,后來慢慢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墩摵·講瑞》載:“子貢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當(dāng)一年二年之時,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弊迂暦Q孔子的學(xué)識高深莫測,稱孔子為圣人,比孔子為日月,任何人不能超過!墩撜Z·子張》載,魯國大夫叔孫武叔說“子貢賢于仲尼”。子貢馬上反駁說:“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七尺為一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房舍)之富!碑(dāng)有人毀謗孔子時,子貢挺身而出說:“無以為也(不要這樣做),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陳子禽懷疑孔子的偉大,對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回答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韓詩外傳·卷八》載:“子貢答齊景公曰:u2018臣終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猶渴壺杓,就江海而飲之,腹?jié)M而去,又安知江河之深乎。u2019景公曰:u2018先生之譽(yù),得無太甚乎?u2019子貢曰:u2018臣賜何敢甚言,尚慮不及耳。使臣譽(yù)仲尼,譬猶兩手捧土而附泰山,其無益于明矣。使臣不譽(yù)仲尼,譬猶兩手把泰山,無損亦明矣。u2019”孔子的學(xué)說大多經(jīng)由子貢宣傳給社會,子貢是孔子學(xué)說最好的代言人。司馬遷說:“夫使孔子名布揚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史記·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崔述在《洙泗考信余錄》中說:“子貢之推崇孔子至矣,則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貢!薄墩撜Z》中,子貢的名字出現(xiàn)57次,而顏回的名字僅出現(xiàn)32次。

      孔子對子貢非常器重,往往將其學(xué)說的真諦傳授給子貢,如何為仁,何為士,何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樣為政、為仁等?鬃釉谖ky之時盼望子貢!妒酚·孔子世家》載:“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fù)杖逍遙于門。曰:u2018賜,汝來何其晚也?u2019”孔子唯有對子貢才如此表達(dá)情感!妒酚·仲尼弟子列傳第七》載,子貢問孔子曰:“賜何人也?”子曰:“汝器也”。又問“何器也?”子曰:“瑚璉也(祭神之重要器皿)。”孔子死后,子貢終日守在靈旁。魯哀公前去吊唁,子貢為孔子“生不能用”傷痛萬分?鬃釉岷,弟子皆服喪三年,守墓“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唯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薄翱鬃拥茏尤,賢者七十二”,唯有子貢多守墓三年,足見子貢與孔子感情之深。

      子貢“巧口利辭”,“能言善辯”,辦事通達(dá),是卓越的社會活動家和杰出的外交家?鬃愚k學(xué)時,把教學(xué)內(nèi)容分為四科,即德行、政事、言語、文學(xué)。子貢系言語科之佼佼者,連孔子也自感不如!妒酚·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論衡·書解》載:“或問于孔子曰:u2018……子貢何人也?u2019曰:u2018辯人也,丘弗如也u2019”?鬃哟鸺究底訂栐唬骸百n也達(dá),於從政乎何有?”《韓詩外傳》載,孔子與子路、子貢、顏淵游于戎山之上,問三弟子興趣和志向。子貢答曰:“得素衣縞冠,使于兩國之間,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糧,使兩國相親如兄弟!笨鬃釉唬骸稗q士哉!”可見子貢有從事外交的志趣和才能!妒酚·仲尼弟子列傳》載,魯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及弟子在陳絕糧時,孔子“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边@是子貢在外交上的第一次勝利。魯哀公七年(前488年),吳國企圖稱霸,興師北上向魯國征百牢(牛、羊、豬各一百),魯哀公迎吳人,而吳人非要見季康子,季康子即派子貢去應(yīng)付。子貢把吳人說得啞口無言,這又是子貢外交上的成功。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吳伐齊得勝后,吳王賜給魯國叔孫氏甲、劍等物,一時間叔孫氏不知所措,隨行的子貢隨即出來應(yīng)酬,圓滿結(jié)束了這一外交場面。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吳國人會見魯、衛(wèi)等國國君,將衛(wèi)侯扣留。子貢說服吳國太宰,將衛(wèi)侯釋放。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齊魯媾和,經(jīng)子貢斡旋,齊國歸還它以前霸占魯國之地。子貢在外交方面的才干,當(dāng)時就受到人們的承認(rèn)和稱贊。楚昭王說,楚國的外交官沒有一個能與子貢相比。魯季康子在外交上受到挫折時說,要是子貢在場的話不會遭此恥辱。司馬遷對子貢的外交才能大加贊賞!妒酚·仲尼弟子列傳》載,齊國田常欲作亂于齊,就想先出兵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u2018夫魯,墳?zāi)顾,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u2019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公孫龍)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孔子知人善任,認(rèn)為只有子貢才有解救魯國危難的能力。

        子貢受命,先到齊國,果然說服田常,使之放棄伐魯而伐吳。子貢又到吳國,說服吳國救魯伐齊。但吳王怕伐齊時越國在背后攻吳。于是子貢又到越國,說服越國軍隊隨吳伐齊。之后,子貢又到晉國說明吳國戰(zhàn)勝齊國后必然加兵于晉,讓晉國必須作好戰(zhàn)爭準(zhǔn)備。后來,吳國出兵伐齊,大敗齊軍。晉國又出兵大敗吳軍。越王趁吳軍在北方大敗,從背后伐吳,終于把吳國滅掉而北上爭霸!肮首迂曇怀,存魯、亂齊、破吳、強(qiáng)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子貢是著名的富商,經(jīng)營商業(yè)成就斐然!妒酚·貨殖列傳》共記載了十七個人的經(jīng)商活動,將子貢列在第二。傳載:“子貢既學(xué)于仲尼,退而仕于衛(wèi),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弊迂暷苎陨妻q,反應(yīng)敏捷,經(jīng)商有很好的個人條件。他能及時掌握行情,“億(預(yù)測)則屢中”,并“與時(及時)轉(zhuǎn)貨?。”《論衡·知實》載:“子貢善居積,意貴賤之期,數(shù)得其時,故貨殖多,富比陶朱!庇捎谧迂暽朴诮(jīng)營,使他非常富有!吨倌岬茏恿袀鳌份d:“七十之徒,賜最為饒益”,“常相魯衛(wèi),家累千金”。子貢經(jīng)商不單是為了發(fā)財致富,而與政治目的相聯(lián)系。他是孔子周游列國經(jīng)濟(jì)上的支持者。吳慧《中國古代商業(yè)史》中說:“孔子和大商人子貢生活在一起,至少是子貢做買賣,供給周游列國的孔子和同門!弊迂暿且晃挥袑W(xué)識的商人,諸侯不但需要他的貨物,也需要他的政治識見和才學(xué)。經(jīng)商成為他宣傳政治主張和實現(xiàn)外交才干的重要條件。《史記·貨殖列傳》載:“子貢結(jié)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痹酵豕篡`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弊迂曂ㄟ^經(jīng)商才達(dá)到如此顯赫地位,因而成為孔子的代言人和杰出的外交家。

      在治國思想上,子貢重視教化作用。在處理國與國的關(guān)系上,子貢與子路不同,反對訴諸武力,主張用外交談判解決爭端。在國內(nèi)政務(wù)上,子貢主張教化!俄n詩外傳》載:“季孫之治魯也,眾殺人而必當(dāng)其罪,多罰人而必當(dāng)其過。子貢曰:u2018暴哉治乎!u2019季孫氏聞之,曰:u2018吾殺人必當(dāng)其罪,罰人必當(dāng)其過,先生以為暴,何也?u2019子貢曰:u2018夫奚不若子產(chǎn)之治鄭?一年而負(fù)罰之過省,二年而刑殺之罰亡,三年而庫無拘人。故歸之如水就下,受之如孝敬父母!n聞之,托法而治謂之暴,不戒致期謂之虐,不教而誅謂之賊,以身勝人謂之責(zé)。責(zé)者失身,賊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賜聞,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u2019于是季孫稽首謝曰:u2018謹(jǐn)聞命矣u2019”!缎聲·政理》載,衛(wèi)靈公問國家政務(wù)何最重要,史鰍說刑罰,子路說軍事,子貢說教化最重要。子貢在去告朔之餼羊周天子每年冬將次年的歷書頒發(fā)給諸侯,稱頒告朔。諸侯將歷書藏于祖廟,每月初一殺一只羊祭于廟,以示敬重,曰餼羊。春秋時,多國已不用周歷,告朔餼羊之規(guī)已被破壞,故子貢主張去告朔餼羊。

      問題上,與孔子相悖,表現(xiàn)出不墨舊禮的務(wù)實思想!墩撜Z·八佾》載:“子貢欲去告朔餼羊。子曰:u2018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u2019”。?

      子貢死后,葬在祖籍(今?h大伾山東南張莊)。其二世端木炅為齊卿。三世端木叔“不治世故,放意所好”,“棄其家事,散其庫藏珍寶”“不為子孫留財”,家產(chǎn)破敗。五世端木靜為魯下大夫。九世端木肇遇秦始皇“焚書坑儒”,去端姓木,隱蔽于魯國。十世端木庚復(fù)姓端木,遷居祖籍。東漢光武年間,十五世端木質(zhì)(字子西)為博士,十七世端木融拜議郎。東漢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東巡狩,“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從此以后,子貢不斷受到官府祭祀,并追加謚號,蔭及其后裔。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子貢配享,為十哲之一。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黎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黎陽公。政和五年(1115年)都水使孟昌齡至浚州,奏準(zhǔn)建黎公墓專祠。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封黎公。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h知縣劉臺于縣城東南隅建黎公祠。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愛新覺羅玄燁皇帝西巡返京經(jīng)浚縣宜溝鎮(zhèn),賜給子貢七十世后裔端木謙“賢哲遺府”匾,并封其為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后代世襲,遂遣太子謁子貢墓。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封先賢,稱子貢等十二人為十二哲,塑像孔子廟大成殿內(nèi)東西兩旁。

      ?h乃先賢子貢故里,子貢的道德學(xué)問,識見功業(yè)影響深遠(yuǎn)。尤其經(jīng)商有道,由平常之人變?yōu)轱@要之士倍受商界崇奉,“即在黎陽學(xué)子貢,何必南越法陶朱”的佳句流傳至今。[4]

    論語記載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痹唬骸昂纹饕?”曰:“璉瑚也!

      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匾猜勔灰灾,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汝弗如也!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弊釉唬骸百n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冉有曰:“夫子為衛(wèi)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比朐唬骸安氖妪R,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痹唬骸霸购?”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弊勇勚,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崩卧唬骸白釉疲何岵辉,故藝!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溫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

      閔子伺側(cè),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谷吆蜗?”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槨,猶犬羊之槨!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痹唬骸白谧宸Q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痹唬骸案覇柶浯。”曰:“言必信,行必果,脛脛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痹唬骸敖裰畯恼吆稳?”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弊迂曉唬骸胺蜃幼缘酪病!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裕瑒t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痹唬骸百n也亦有惡乎。惡敫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衛(wèi)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xué)?”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墮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

      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弊臃安愿孀迂,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與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勤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史籍記載

      端沐賜,衛(wèi)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

      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問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貢既已受業(yè),問曰:「賜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乖唬骸负纹饕?」曰:「瑚璉也!

      陳子禽問子貢曰:「仲尼焉學(xué)?」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又問曰:「孔子適是國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也!

      子貢問曰:「富而無驕,貧而無諂,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鬃勇勚^門弟子曰:「夫魯,墳?zāi)顾帲改钢畤,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

      遂行,至齊,說田常曰:「君之伐魯過矣。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其地狹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此不可與戰(zhàn)。君不如伐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固锍7奕蛔魃唬骸缸又y,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內(nèi)者攻彊,憂在外者攻弱。今君憂在內(nèi)。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聽者也。今君破魯以廣齊,戰(zhàn)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君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難矣。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卻,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齊危矣。故曰不如伐吳。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nèi)空,是君上無彊臣之?dāng),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固锍T唬骸干啤km然,吾兵業(yè)已加魯矣,去而之吳,大臣疑我,柰何?」子貢曰:「君按兵無伐,臣請往使吳王,令之救魯而伐齊,君因以兵迎之!固锍TS之,使子貢南見吳王。

      說曰:「臣聞之,王者不絕世,霸者無彊敵,千鈞之重加銖兩而移。今以萬乘之齊而私千乘之魯,與吳爭彊,竊為王危之。且夫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以撫泗上諸侯,誅暴齊以服彊晉,利莫大焉。名存亡魯,實困彊齊。智者不疑也。」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問曰:「此蠻夷之國,大夫何以儼然辱而臨之?」子貢曰:「今者吾說吳王以救魯伐齊,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句踐頓首再拜曰:「孤嘗不料力,乃與吳戰(zhàn),困於會稽,痛入於骨髓,日夜焦脣乾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孤之原也!顾靻栕迂。

      報吳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內(nèi)不自量,抵罪於吳,軍敗身辱,棲于會稽,國為虛莽,賴大王之賜,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謀之敢慮!』」吳王大說,以告子貢曰:「越王欲身從寡人伐齊,可乎?」子貢曰:「不可。夫空人之國,悉人之眾,又從其君,不義。君受其幣,許其師,而辭其君!箙峭踉S諾,乃謝越王。於是吳王乃遂發(fā)九郡兵伐齊。

      子貢因去之晉,謂晉君曰:「臣聞之,慮不先定不可以應(yīng)卒,兵不先辨不可以勝敵。今夫齊與吳將戰(zhàn),彼戰(zhàn)而不勝,越亂之必矣;與齊戰(zhàn)而勝,必以其兵臨晉!箷x君大恐,曰:「為之柰何?」子貢曰:「修兵休卒以待之!箷x君許諾。

      子貢去而之魯。吳王果與齊人戰(zhàn)於艾陵,大破齊師,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果以兵臨晉,與晉人相遇黃池之上。吳晉爭彊。晉人擊之,大敗吳師。越王聞之,涉江襲吳,去城七里而軍。吳王聞之,去晉而歸,與越戰(zhàn)於五湖。三戰(zhàn)不勝,城門不守,越遂圍王宮,殺夫差而戮其相。破吳三年,東向而霸。

      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子貢好廢舉,與時轉(zhuǎn)貨貲。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常相魯衛(wèi),家累千金,卒終于齊。

    大宗世系

    先祖

      傳說時期

      世祖黃帝

      世祖昌意

      世祖顓頊

      世祖稱

      世祖卷章

      世祖吳回

      世祖陸終

      世祖季連

      世祖 附沮

      世祖 穴熊

      西周至春秋時期

      世祖 鬻熊,仕于周,為文、武師。

      世祖 熊端木

      世祖 端木典

      此段世系失考

      10世祖 端木舒,智勇絕倫,隨平王東遷。

      9世祖 端木徹,周大夫。

      8世祖 端木緘,周大夫。

      7世祖 端木適,周大夫。

      6世祖 端木遲,周大夫。

      5世祖 端木容

      4世祖 端木宿

      3世祖 端木廣單,衛(wèi)獻(xiàn)公聘為客卿。

      祖父 端木丕

      父 端木巨,仕衛(wèi)靈公。

      端木子

      端木子,端木賜,字子貢。

    后裔

      第2代 端木炅,仕于齊為卿相。

      第3代 端木叔,藉其先貲不治世,故放意所好,賓客在庭不絕,聲樂奉養(yǎng)之余,散之宗族邑里,不為子孫留財。及其死,也無瘞埋之資,一國之人受施者,相與賦而藏之,反其子孫之財焉。假干生稱之曰:“端木叔,達(dá)人也,德過其祖矣”。

      第4代 端木圻

      第5代 端木靜,仕于魯為下夫夫。

      第6代 端木乿

      第7代 端木堅

      第8代 端木煐

      第9代 端木肇,避秦始皇焚坑之禍,去端字而姓木,隱于魯。生二子:平、庚,長無后,以幼為宗。

      第10代 端木庚,字子西,仍復(fù)姓端木,回原籍。

      第11代 端木叢

      第12代 端木敬

      第13代 端木穎,貧而樂道,不慕榮利,教子有義方。

      第14代 端木質(zhì),字舍文,漢博士,通五經(jīng),尤善《書》。

      第15代 端木需

      第16代 端木偉,生三子:詡、融、軒,長無后,以次為宗。

      第17代 端木融,漢光武拜議郎。

      第18代 端木岱

      第19代 端木和

      第20代 端木長

      第21代 端木克勉

      第22代 端木庠,字文序,才高博洽,為世大儒,與孔融并顯于時,魏文帝屢召不就。

      第23代 端木發(fā)

      第24代 端木侃

      第25代 端木從矩,晉舉孝廉。

      第26代 端木中,習(xí)儒業(yè),見祖墓荒蕪,率族人修理。生二子:智、敏,長無后,以幼為宗。

      第27代 端木敏

      第28代 端木炳

      第29代 端木棟

      第30代 端木韶

      第31代 端木元震

      第32代 端木昂

      第33代 端木如松

      第34代 端木良

      第35代 端木修

      第36代 端木欣

      第37代 端木來麟,生三子:識、讓、訥,長、次俱無后,后,以幼為宗。

      第38代 端木訥,唐元宗時官中書舍人、紫薇郎。開元27年追封子貢為黎侯,因修祠墓。

      第39代 端木祥

      第40代 端木亮

      第41代 端木碩

      第42代 端木輅

      第43代 端木裕

      第44代 端木范,多學(xué)善書,家貲巨萬,重修祖祠宇,凡族中有貧乏不能婚葬者,皆資助之。又設(shè)學(xué)以教族中子弟,使無愧于先賢后裔。

      第45代 端木肅

      第46代 端木赫

      第47代 端木嘉

      第48代 端木度

      第49代 端木整

      第50代 端木高,宋政和5年都水使,孟昌齡至濬州鑿大伾三山兩河,建天成、圣功二橋。高請修專祠,從之,建祠浮山,使高掌管以供祀事。

      第51代 端木杉

      第52代 端木法祖

      第53代 端木云程,生三子:璧、玨、珳,長無后,以次為宗。

      第54代 端木玨,字雙玉,好學(xué)多才,瑰瑋倜儻,不拘細(xì)行,濟(jì)困扶危,時人稱為博濟(jì)翁。

      第55代 端木本

      第56代 端木貞

      第57代 端木存德,元文宗時為尉氏縣儒學(xué)教諭。

      第58代 端木郎,隨父任,因留于尉氏縣。

      第59代 端木歆

      第60代 端木坦

      第61代 端木賁

      第62代 端木甘棠

      第63代 端木杰

      第64代 端木大猷

      第65代 端木鑄,字宜范,善岐黃,壽百有五歲。

      第66代 端木正,好學(xué)博古,兼精醫(yī)學(xué)。萬歷間避寇亂,寄居濟(jì)寧,衍圣公使主廬墓堂奉祀。

      第67代 端木尚儒

      第68代 端木文獻(xiàn),字叔尼,清順治3年山東提學(xué)準(zhǔn)給衣頂,奉祀生員入濟(jì)寧州儒學(xué)。

      第69代 端木秀,字子實,濟(jì)寧州儒學(xué)奉祀生員。生四子:鎰、晉、觀、謙。

      第70代 端木鎰,秀長子,濟(jì)寧州儒學(xué)奉祀生員。

      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

      第70代 端木謙,秀幼子,字吉六,號霽青。奉祀生員,入曲阜四氏學(xué),主廬墓堂祀。每逢霍祭赴濬祭掃,見祠墓荒涼,呈大明府回濬修理廟宇,栽培樹株。康熙38年,逢圣祖南巡,授為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

      第71代 端木派,康熙59年承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

      第72代 端木本盛,字青萬,乾隆15年承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生三子:元慶、元榮、元錦。

      第73代 端木元慶,未襲卒,以次弟元榮為宗。 端木元榮,生子:毓振。

      第74代 端木毓振,元榮子,字洪聲,嘉慶7年承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

      第75代 端木傳詩,承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

      第76代 端木繼敏,承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

      第77代 端木廣恕,承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

      端木子奉祀官

      第78代 端木昭琛,承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民國3年改為奉祀官。

      第79代 端木憲楷,字蔭農(nóng),民國年間襲任奉祀官。

      宗子

      第80代 端木慶騏

      第81代 端木繁君,現(xiàn)任宗子。

      第82代 端木祥波

    TAGS: 儒商 歷史人物 孔子學(xué)生 七十二賢 歷史名人
    名人推薦
    • 魏秋樺
      魏秋樺(1958年9月21日-),祖籍四川。前香港藝人,出身佳視藝員訓(xùn)練班,曾演出多套電視劇如《流星蝴蝶劍》、《紅樓夢》、《碧血劍》等,1978年佳...
    • 陳鳳臺
      陳鳳臺,名輝,號鳳臺,宋朝進(jìn)士、官拜諫議大夫,兒子七人中有四人中進(jìn)士、三人為秀才,號稱“一門五進(jìn)士”、“七子流芳”。
    • 金海陵王
        金海陵王即完顏亮 完顏亮(1122~1161) ,金朝皇帝,即金廢帝,亦稱海陵王,女真族。字元功,本名迪古乃。金太祖阿骨打庶長孫,遼王宗 第二子。...
    • 金庾信
      金庾信(595年-673年7月1日),朝鮮三國時代新羅的大將,新羅時代統(tǒng)一朝鮮半島的最大貢獻(xiàn)者,被追封為“純忠壯烈興武大王”。金庾信擁有新羅國與駕...
    • 尹俊熙
      尹俊熙,《藍(lán)色生死戀》的一個人物,作品將其設(shè)定為既多愁善感又很冷靜的性格。唯一的弱點就是對妹妹恩熙。雖然在知道恩熙不是自己的妹妹之后曾經(jīng)很...
    • 申涵光
      申涵光(1618年~1677年)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河朔詩派領(lǐng)袖人物。字孚孟,一字和孟,號鳧盟,鳧明、聰山等,明太仆寺丞申佳胤長子。直隸永年(今河北...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