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王坦之,自幼深得父親王述寵愛,雖長大,“猶抱置膝上”,故有“膝上王文度”之語。弱冠即與郗超并稱,時人謂之:“盛德絕倫郗嘉賓,江東獨步 王文度”!碧怪择骈T第,不滿江虨將其選為尚書郎,言道:“自東晉建立,尚書郎都只用次等人才,怎可打算由我就任此職?”
簡文帝司馬昱為撫軍時,辟為掾,累遷參軍、從事中郎,加散騎常侍,后為大司馬桓溫長史。太和三年(368)父親王述逝世,王坦之離職守喪。事后被征拜為侍中,并襲父爵藍田侯。太和六年(371年),桓溫廢黜晉廢帝,王坦之領左衛(wèi)將軍。后又領本州大中正。
咸安二年(372),晉簡文帝司馬昱臨死前下詔以大司馬桓溫仿效昔日周公旦居攝代帝執(zhí)政,更寫道:“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蓖跆怪谑鞘殖衷t書見簡文帝,并在他面前撕毀詔書。簡文帝說:“晉室天下,只是因好運而意外獲得,你又厭惡這個決定什么呢!”王坦之卻說:“晉室天下,是晉宣帝和晉元帝建立的,又怎由得陛下你獨斷獨行!”簡文帝于是命王坦之修改詔命,改以桓溫仿效諸葛亮和王導輔政。
寧康元年(373)桓溫逝世,王坦之與謝安、王彪之等人共輔幼主,并遷任中書令,領丹楊尹。寧康二年(374年),徐 兗二州刺史刁彝逝世,王坦之于是出鎮(zhèn),任命為北中郎將、都督徐、兗、青三州諸軍事、徐兗二州刺史,鎮(zhèn)守廣陵。臨出鎮(zhèn)時,上表請年幼的晉孝武帝尊敬太后,親近并信任尚書仆射謝安及中軍將軍桓沖,專心政事等。另一方面,當時謝安喜好音律,連為親友服喪的喪期都沒有停止音樂演奏,更成為當時士大夫的風氣。王坦之于是多番苦諫,但謝安不肯接受。
寧康三年五月丙午日(375年6月16日),王坦之逝世,得年四十六歲。臨終前仍與謝安和桓沖通書信,內容都是憂慮國家之事,并不論及私事。朝廷追贈尚書仆射、安北將軍,謚號為獻。坦之貶抑莊子之學,崇尚刑名之術,著有《廢莊論》。
王坦之育有四子:
王愷,長子,嗣子,官至丹楊尹。
王愉,次子,官至江州刺史;感畚粫r為尚書仆射。桓玄敗后因劉裕而試圖謀反,被誅殺。
王國寶,第三子,與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權,官至尚書左仆射。后被王恭討伐,被司馬道子殺害。
王忱,第四子,官至荊州刺史。
軼事掌故
桓溫埋伏好甲兵,擺下宴席,請朝中的大臣前來赴宴,準備趁此殺掉謝安、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問謝安:“ 有什么辦法嗎?”謝安神色不變,對王坦之說:“晉室的存亡,在此一行!庇谑呛退黄鸶把。王坦之驚慌失色,汗流浹背,緊張地連手版都拿倒了。謝安則鎮(zhèn)定安閑地向著臺階,走到座位上,還像洛陽書生那樣,拖著濃重的鼻音,吟誦嵇康的“浩浩洪流”詩句;笢乇恢x安的曠達高遠的氣度所懾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謝安以前齊名,自此以后,二人的優(yōu)劣就分辨出來了。
王坦之擔任桓溫長史時,桓溫替自己的兒子向王家求婚,王坦之答應回去和父親藍田侯王述商量一下;氐郊依,藍田侯很喜愛王坦之,雖然都大了,還是把他抱在膝上。王坦之就講了桓溫向自己女兒求婚的事,藍田侯聽罷大怒,把王坦之從膝蓋上推開,說道:“你怎么現在都傻了,竟害怕桓溫了?我怎么能把女兒嫁給一個當兵的!”王坦之回去稟告桓溫:“下官家的女兒早就訂了婚了。” 桓溫說:“ 我知道了,這是你家令尊不答應啊!焙髞砘笢氐呐畠哼是嫁給了王坦之的兒子。
王坦之與僧人支道林并不友善,王坦之認為支道林只會詭辯,而支道林則批評王坦之:“戴著一頂滿是油膩的老式帽子,穿著一件邋遢的衣服,挾著一本《左傳》,跟在鄭康成的車子后面跑,真要問問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垃圾袋!”。又一次支道林作了即色論,并給王坦之看。但王坦之不回應,支道林問他是否默默記著論文,但王坦之則說:“即無文殊,誰能見賞!
王坦之不被支道林所賞,便著述《沙門不得為高士論》。大說:“隱士在于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和尚雖然是世外之人,反而受到宗教束縛,性情根本不能自由自在。”
晉書本傳
坦之字文度。弱冠與郗超俱有重名,時人為之語曰:“盛德絕倫郗嘉賓,江東獨步王文度。”嘉賓,超小字也。仆射江虨領選,將擬為尚書郎。坦之聞曰:“自過江來,尚書郎正用第二人,何得以此見擬!”虨遂止。簡文帝為撫軍將軍,辟為掾。累遷參軍、從事中郎,仍為司馬,加散騎常侍。出為大司馬桓溫長史。尋以父憂去職,服闋。征拜侍中,襲父爵。時卒士韓悵逃之歸首,云“失牛故叛。”有司劾悵偷牛,考掠服罪。坦之以為悵束身自歸,而法外加罪,懈怠失牛,事或可恕,加之木石,理有自誣,宜附罪疑從輕之例,遂以見原。海西公廢,領左衛(wèi)將軍。
坦之有風格,尤非時俗放蕩,不敦儒教,頗尚刑名學,著《廢莊論》曰:荀卿稱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揚雄亦曰“莊周放蕩而不法”,何晏云“鬻莊軀,放玄虛,而不周乎時變”。三賢之言,遠有當乎!夫獨構之唱,唱虛而莫和;無感之作,義偏而用寡。動人由于兼忘,應物在乎無心?赘阜遣惑w遠,以體遠故用近;顏子豈不具德,以德備故膺教。胡為其然哉?不獲已而然也。夫自足者寡,故理懸于羲農;徇教者眾,故義申于三代。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吹萬不同,孰知正是!雖首陽之情,三黜之智,摩頂之甘,落毛之愛,枯槁之生,負石之死,格諸中庸,未入乎道,而況下斯者乎!先王知人情之難肆,懼違行以致訟,悼司徹之貽悔,審褫帶之所緣,故陶鑄群生,謀之未兆,每攝其契,而為節(jié)焉。使夫敦禮以崇化,日用以成俗,誠存而邪忘,利損而競息,成功遂事,百姓皆曰我自然。蓋善暗者無怪,故所遇而無滯,執(zhí)道以離俗,孰逾于不達!語道而失其為者,非其道也;辯德而有其位者,非其德也。言默所未究,況揚之以為風乎!且即濠以尋魚,想彼之我同;推顯以求隱,理得而情昧。若夫莊生者,望大庭而撫契,仰彌高于不足,寄積想于三篇,恨我懷之未盡,其言詭譎,其義恢誕。君子內應。從我游方之外,眾人因藉之,以為弊薄之資。然則天下之善人少,不善人多,莊子之利天下也少,害天下也多。故曰魯酒薄而邯鄲圍,莊生作而風俗頹。禮與浮云俱征,偽與利蕩并肆,人以克己為恥,士以無措為通,時無履德之譽,俗有蹈義之愆。驟語賞罰不可以造次,屢稱無為不可與適變。雖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人。昔漢陰丈人修渾沌之術,孔子以為識其一不識其二。莊生之道,無乃類乎!與夫如愚之契,何殊間哉!若夫利而不害,天之道也;為而不爭,圣之德也。群方所資而莫知誰氏,在儒而非儒,非道而有道。彌貫九流,玄同彼我,萬物用之而不既,亹癖日新而不朽,昔吾孔老固已言之矣。
又領本州大中正。簡文帝臨崩,詔大司馬溫依周公居攝故事。坦之自持詔入,于帝前毀之。帝曰:“天下,儻來之運,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專之!”帝乃使坦之改詔焉。
溫薨,坦之與謝安共輔幼主,遷中書令,領丹陽尹。俄授都督徐兗青三州諸軍事、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鎮(zhèn)廣陵。將之鎮(zhèn),上表曰:臣聞人君之道以孝敬為本,臨御四海以委任為貴。恭順無為,則盛德日新;親杖賢能,則政道邕睦。昔周成、漢昭,并以幼年纂承大統(tǒng)。當時天下未為無難,終能顯揚祖考,保安社稷,蓋尊尊親親,信納大臣之所致也。
伏維陛下誕奇秀之姿,稟生知之量,春秋尚富,涉道未廣,方須訓導以成天德;侍笕适缰w,過于三母,先帝奉事積年,每稱圣明。臣愿奉事之心,便當自同孝宗;太后慈愛之隆,亦不必異所生,樞巴、余姚主及諸皇女,宜朝夕定省,承受教誨,導習儀刑,以成景仰恭敬之美,不可以屬非至親,自為疏疑。昔肅祖崩殂,成康幼沖,事無大小,必諮丞相導,所以克就圣德,實此之由,今仆射臣安、中軍臣沖,人望具瞻,社稷之臣。且受遇先帝,綢繆繾綣,并志竭忠貞,盡心盡力,歸誠陛下,以報先帝。愚謂周旋舉動。皆應諮此二臣。二臣之于陛下,則周之旦奭,漢之霍光,顯宗之于王導。沖雖在外,路不云遠,事容信宿,必宜參詳,然后情聽獲盡,庶事可畢。又天聽雖聰,不啟不廣;群情雖忠,不引不盡。宜數引侍臣,詢求讜言。平易之世,有道之主猶尚誡懼,日昃不倦;況今艱難理盡,慮經安危,祖宗之基系之陛下,不可不精心務道,以申先帝堯舜之風。可不敬修至德,以保宣元天地之祚?表奏,帝納之。
初,謝安愛好聲律,期功之慘,示廢妓樂頗,以成俗。坦之非而苦諫之。安遺坦之書曰:“知君思相愛惜之至。仆所求者聲,謂稱情義,無所不可為,卿復以自娛耳。若絜軌跡,崇世教,非所擬議,亦非所屑。常謂君粗得鄙趣者,猶未悟之濠上邪!故知莫逆,未易為人!碧怪鹪唬骸熬呔胖,此是誠心而行,獨往之美,然恐非大雅中庸之謂。意者以為人之體韻猶器之方圓,方圓不可錯用,體韻豈可易處!各順其方,以弘其業(yè),則歲寒之功必有成矣。實吾子少立德行,體議淹允,加以令地,優(yōu)游自居,僉曰之談,咸以請遠相許,至于此事,實有疑焉。公私二三,莫見其可。以此為濠上,悟之者得無鮮乎!且天下之寶,故為天下所惜,天下之所非,何為不可以天下為心乎?想君幸復三思!睍磾邓,安竟不從。
坦之又嘗與殷康子書論公謙之義曰:夫天道以無私成名,二儀以至公立德。立德存乎至公,故無親而非理;成名在乎無私,故在當而忘我。此天地所以成功,圣人所以濟化,由斯論之,公道體于自然,故理泰而愈降;謙義生于不足,故時弊而義著。故大禹、咎繇稱功言惠而成名于彼,孟反、范燮殿軍后入而全身于此。從此觀之,則謙公之義固以殊矣。夫物之所美,己不可收;人之所貴,我不可取。誠患人惡其上,眾不可蓋,故君子居之,而每加損焉。隆名在于矯伐,而不在于期當,匿跡在于違顯,而不在于求是。于是謙光之義與矜競而俱生,卑挹之義與夸伐而并進。由親譽生于不足,未若不知之有余;良藥效于瘳疾,未若無病之為貴也。夫乾道確然,示人易矣;坤道?貴然,示人簡矣。二象顯于萬物,兩德彰于群生,豈矯枉過直而失其所哉!由此觀之,則大通之道公坦于天地,謙伐之議險崨于人事。今存公而廢謙,則自伐者托至公以生嫌,自美者因存黨以致惑。此王生所謂同貌而實異,不可不察者也,然理必有根,教亦有主。茍?zhí)狡涓瑒t玄指自顯;若尋其末,弊無不至。豈可以嫌似而疑至公,弊貪而忘于諒哉!
康子及袁宏并有疑難,坦之標章擿句,一一申而釋之,莫不厭服。又孔嚴著《通葛論》,坦之與書贊美之。其忠公慷慨,標明賢勝,皆此類也。
初,坦之與沙門竺法師甚厚,每共論幽明報應。便要先死者當報其事。后經年,師忽來云:“貧道已死,罪福皆不虛。惟當勤修道德,以升濟神明耳!毖杂櫜灰。坦之尋亦卒,時年四十六。臨終,與謝安、桓沖書,言不及私,惟憂國家之事,朝野甚痛惜之。追贈安北將軍,謚曰獻。坦之四子:愷、愉、國寶、忱。(《晉書》卷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