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姓名:亨利u2022米勒(Henry Miller)
性別:男
國籍:美國
派系:“垮掉派”作家
出生年月:1891年12月26日
代表作:自傳性三部曲:《北回歸線 》(1934年)、《黑色的春天》(1936年)、《南回歸線》(1939年)
職業(yè)生涯
亨利·米勒生于紐約布魯克林,年輕時從事過許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瓊的鼓勵下開始寫作。1930年遷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窮困潦側(cè)的僑民和放蕩不羈的巴黎人混在一起,獲得了豐富的寫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自傳體小說《北回歸線》,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歸線》,這兩本書的寫作風(fēng)格形成了一種對傳統(tǒng)觀念的勇猛挑戰(zhàn)與反叛,給歐洲文學(xué)先鋒派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出版了《空調(diào)噩夢》。1930—1939年生活在法國,因此對歐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他不僅立足于美國,還立足于歐洲。他是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批判者。他的作品洞察力十分有深度,實際的創(chuàng)作也非常卓越。得到許多名家的稱贊。當(dāng)然也存在非議。一生窮困潦倒,懷才不遇,自稱“流氓無產(chǎn)者的吟游詩人”。有一部關(guān)于“亨利u2022米勒”生平的電影,叫做《亨利和瓊》(港譯名《情迷六月花》)。1940年米勒回到美國,住在加州的大瑟爾。在那里他創(chuàng)作了“殉色三部曲”——《性愛之旅》,《情欲之網(wǎng)》和《春夢之結(jié)》,但由于被當(dāng)做寫“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國出版。1961年經(jīng)過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訴訟,《北回歸線》終于在美國出版,米勒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被20世紀(jì)60年代反主流文化譽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亨利u2022米勒的境遇讓人聯(lián)想起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和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北回歸線》的深刻洞察力遠(yuǎn)遠(yuǎn)勝過勞倫斯,艾茲拉u2022龐德顯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與意識流小說大師喬伊斯和伍爾芙相提并論。亨利·米勒的作品由于有許多露骨的性描寫,所以很多出版社都予以拒絕,稱為淫穢禁書。這三部作品后于法國面世。直到1961年才被解禁。被六十年代的反正統(tǒng)文學(xué) 運動者稱作“自由與性解放的預(yù)言家”。
創(chuàng)作特點
亨利·米勒是一位有爭議的作家。他最初發(fā)表的自傳性三部曲《北回歸線》(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歸線》(1939)都是先在法國面世的。由于他的作品中存在著露骨的性描寫,英語國家長期拒絕發(fā)表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英語國家默默無聞。英語國家的廣大讀者讀到亨利·米勒的上述三部作品,首先還要感謝盟軍在1944年以后來到巴黎。
亨利·米勒的作品意外地比那些流行的文學(xué)精英們獲得了更廣泛的讀者,但是,由于許多人仍然把亨利·米勒看作專寫“淫穢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者無法在美國公開發(fā)表。后經(jīng)過長期努力之后,美國終于于1961年對《北回歸線》解禁,允許它在國內(nèi)公開發(fā)表。兩年以后它又得以在英國公開發(fā)表。隨著對他其余作品的解禁,亨利·米勒的名字在美國乃至世界上變得家喻戶曉,他被反正統(tǒng)文化運動的參加者們奉為“自由與性解放的預(yù)言家”。
主要作品
《北回歸線》 1934年
《你拿ALF怎么辦?》 1935年
《回到紐約》1935年
《黑色的春天》1936年
《馬克斯和白細(xì)胞》 1938年
《南回歸線》 1939年
《哈姆雷特1、2》 1939/1943年
《宇宙的眼睛》1939年
《性愛的世界》1940年
《馬洛西的大石像》1941年
《戰(zhàn)后星期天》1944年
《忠實過去的幌子》1944年
《美國的藝術(shù)家》 1944年
《回聲之神》 1945年
《亨利米勒雜談》 1945年
《為何抽象?-談話錄》1945年
《空調(diào)惡夢》1945年
《永遠(yuǎn)的莫利茲》 1946年
《關(guān)于回憶的回憶》 1947年
《石榴裙下的微笑》1948年
《性愛之旅》 1949年
《我生活中的書》1952年
《情欲之網(wǎng)》1953年
《柯利希的寧靜日子》 1956年
《謀殺者的年代》1956年
《大瑟爾》1957年
《紅色筆記本》 1958年
《重聚巴塞羅那》1959年
《春夢之結(jié)》1960年
《作畫是再愛一次》 1960年
《水彩、畫作和散文“天使是我的水印”》 1962年
《穩(wěn)如蜂鳥》 1962年
《象亨利一樣瘋狂》1963年
《希臘》 1964年
雙面人性
勞倫斯說生活有兩種方式:一個是縱欲式的,一個是宗教式的,這用在米勒身上也是再恰當(dāng)不過的。在法律上的“平等”,并不意味著能超越“道德法庭”的審視。面對亨利·米勒如此直白與肆意的“性”描寫,幾乎所有人都要用“淫穢”這個詞來判定這個作家了,然而許多見過米勒的人又大感意外,似乎存在著“兩個”亨利·米勒。
《北回歸線》的英文名為“Tropicof Cancer”,Cancer既是巨蟹座的名字,又有“癌”的意思,因此這個“Tropic”的米勒自稱為“分割生與死的兩個半球的子午線”,它與“TropicofCapricorn”(《南回歸線》)共同標(biāo)示著一種“精神的氣候地帶”,Capricorn可以分解為“Caper”(山羊)與“Cronu”(角)兩個詞根,它們恰恰都是“性”的象征。我們用這樣的兩條“回歸線”(性與死亡)來“分割”亨利·米勒的作品,夾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殉色三部曲”則屬于“情欲躁動的熱帶”,而《黑色的春天》是在熱浪吞噬之余稀少的“綠洲”。在此范圍之外,“情欲”漸漸冷卻,理性的哲思漸漸占卻上風(fēng),《宇宙哲學(xué)的眼光》是亞熱帶向溫帶的過渡,經(jīng)過那悠遠(yuǎn)的“布魯克林橋”,那個在米勒成長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裁縫鋪”,繼而是《大瑟爾》和《空調(diào)噩夢》,最后通向《謀殺者的時代》。這篇以蘭波為主題的研究論文,是米勒理性信仰介入的極致,背后的態(tài)度從本質(zhì)上恰恰又是“宗教”的,于是在“宗教”與“縱欲”之間,我們找到了確定的經(jīng)度與緯度,以便把“兩個亨利·米勒”完整地統(tǒng)一在同一個球面之上。
“性”的描述在米勒來看,并非終級的目的,恰恰只是手段,用亨利的話來說是“性的惡臭,其實預(yù)示著再生的芳香”,性是什么?它就像上帝的靈,無處不在、滲透四方、彌漫天地。這里的性與其說是一種人類的本能,不如說是作者玄思的符號而已,在彌漫的性之中,人們完全脫離工業(yè)文明的齒輪,齒輪正是《北回歸線》里不斷出現(xiàn)的意象,正是性的彌漫讓每個人重返個體的自由。在《性的世界》中,亨利·米勒提到過一個細(xì)節(jié):他曾看到過一張類似子宮的面具,后面是一個男性的頭顱,正在向外窺視,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痛苦來源在于沒能把世界看成一個巨大的子宮(《巨大的子宮》),這樣的玄想恰恰是回到母體的欲望的流露,性在亨利·米勒這里始終是此岸,只不過它始終指向并不明朗的彼岸罷了,在這里,性是帶著長矛與盔甲的堂·吉訶德的一次遠(yuǎn)征,也是一次在自我精神自由上的歸鄉(xiāng)之路(回歸母體),在縱欲背后的態(tài)度的虛無,恰恰是宗教的渴求,縱欲即是宗教!這多少有些像”煩惱即是菩提“的興味了,只不過在亨利看來,這只是”知行合一“的過程罷了。
自評
獄中記
“我對生活的全部要求不外乎幾本書、幾場夢和幾個女人。”這句話在亨利·米勒的《北回歸線》里經(jīng)由他人之口說出,卻成了他自己的讖語,這似乎也是一個“禁書作家”無可奈何的宿命。1934年《北回歸線》在巴黎出版以后,便被指斥為“淫書”,不僅許多國家加以查禁,英國當(dāng)局甚至不準(zhǔn)這個“不正派”的美國作家入境,在港口截下他后,勒令他乘下一班船回法國去。米勒在《大瑟爾》的序里抱怨道:“在美國它們?nèi)允墙麜,它們是《北回歸線》、《回紐約》、《黑色的春天》、《南回歸線》,u2018殉色三部曲u2019中的《性愛之旅》和《情欲之網(wǎng)》……《柯利希的寧靜日子》剛剛付。ㄔ诎屠瑁,估計也得被查禁,至于如何弄到或在哪兒弄到禁書,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我們在任何一個進(jìn)口港對海關(guān)來個突然搜查。”
這當(dāng)然只是一個聊以自慰的“黑色幽默”,1961年《北回歸線》在美國終于得以公開發(fā)行,卻意外地成為暢銷書,平裝本一年之內(nèi)竟賣了百萬冊,連精裝本也賣了10萬冊,但美國好幾個州的司法機關(guān)仍不允許此書出售,這時,索爾·貝婁、馬拉默德、諾曼·梅勒等美國作家則集體簽名抗議對《北回歸線》的查禁,而出版商也被迫在那一年里連續(xù)打了60多場官司,平均每月達(dá)五六場。直到1964年,美國最高法院才為《北回歸線》平反,這亦可說是美國文學(xué)史上最著名的“平反官司”了。
在不到幾千字的《自傳》里,亨利·米勒用簡短的幾句話概括了他一生在文學(xué)上的努力方向:“在寫作時,我的目標(biāo)是建立一個更大的現(xiàn)實……目的是為了生活……我反對黃色淫穢和暴力的東西……我的目標(biāo)始終朝著真實的內(nèi)心和諧和內(nèi)心的安寧與平靜!
所有對亨利·米勒的謾罵與誤解,在歲月中都不自覺地化為文學(xué)道路本身的注腳,在后來的“垮掉一代”與“黑色幽默”的美國文學(xué)流派中以顆粒的形式留存下來。有趣的是,這個曾被視為“通俗黃色小說家”的人在“影響我的100本書”里,卻堂而皇之地把《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列在最顯眼的位置,那是這個橫行無忌的斗士最后的兩根溫暖的“救命稻草”……
名言記錄
奇特的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在一篇談?wù)搫?chuàng)作的文章中說道:“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得以發(fā)展,我對自己作為一位作家的命運漸漸漠然,而對自己作為人的命運卻愈發(fā)明確了!保ā蛾P(guān)于創(chuàng)作的反思》)什么是作家的命運?什么是人的命運?難道兩者是可以區(qū)分的嗎?這是一個令無數(shù)作家遭受滅頂之災(zāi)的陷阱,恰恰在此,亨利·米勒一躍而出,憑借其偉大的才能與勇氣將二者天衣無縫地融合為一體了。
亨利·米勒說:“我不相信任何詞語,無論它怎樣錯落有致,構(gòu)思精美,但我卻相信超出詞語之外、且詞語所難以充分描繪的語言。除了在語文學(xué)家的頭腦里,字詞是不單獨存在的,離開了語言,就失去了生命。大家都以自己特有的語言風(fēng)格昭示于人。對于心底清純的人,最難辨認(rèn)的筆跡也會明白無誤!保ā蛾P(guān)于創(chuàng)作的反思》)
“我具有受過教育的人所顯露的一切缺點。我不得不以全新的方式,像沒有受過任何教育那樣,去重新學(xué)習(xí)思考、感覺和觀察,這是世上最難不過的事了。盡管我知道有危險,還是勇敢地投入激流。絕大多數(shù)藝術(shù)家也躍入了激流,但他們脖子上套著救生圈,而往往正是這些救生圈使他們沉入水底。”(《關(guān)于創(chuàng)作的反思》)
“一個人應(yīng)隨時成為藝術(shù)家,最終根本不當(dāng)藝術(shù)家,而只成為一件藝術(shù)品。”(《和平,真是好極了》)
后世評價
其作品
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譽為自由和性革命的先知。生于紐約布魯克林,年輕時從事過許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個夫人(一生共5個)瓊的鼓勵下開始寫作。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歸線》,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歸線》。1940年創(chuàng)作了“殉色三部曲”。
亨利·米勒是思想家,亨利·米勒一輩子,思考,寫作,嫖妓。亨利米勒的小說沒有故事,沒有情節(jié),沒有成形的人物,沒有開始,沒有結(jié)束,沒有主題,沒有懸念,有的是濃得化不開的思想和長滿翅膀和手臂的想象。真正的思想者,不講姿勢,沒有這些故事、懸念、人物像血肉骨骼一般的支撐,元氣彪悍,赫然成型。既然不依俗理,沒有系統(tǒng),亨利米勒的書可以從任何一頁讀起,任何一頁都是雜花生樹,群英亂飛,好像“陌上花開,君可徐徐歸”。在一些支持者眼里,亨利米勒的每一頁小說,甚至每十個句子,都能成為一部《追憶似水流年》重量的小說的主題。
亨利·米勒是一位長期被排斥被誤解的文學(xué)叛逆。與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二三十年代美國旅歐作家相比,米勒的創(chuàng)作道路愈發(fā)顯得荊棘叢生,他的境遇讓人聯(lián)想起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和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逗谏拇禾臁分,他寫得很自由,簡直流暢得像篇散文詩。例如,米勒說他聽見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字,仿佛一只舊鞋盒闖進(jìn)了自己的生活。
閱讀亨利·米勒是一次感覺與想像力的清醒復(fù)蘇,就像魯迅的文字,總是能夠以一種單刀直入的方式,刺穿閱讀者長滿厚繭的心靈,釋放出塵封已久的真實回憶,由于亨利·米勒的出現(xiàn),從而變得氣氛熱烈起來。不是因為大師,也不是因為文學(xué),而是因為一個擁有回憶的人對另一個人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