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所謂“半倫”者,是言其無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愛一個小妾,五倫去了四倫半,故曰半倫。這個人比他老爹龔定庵,更加風(fēng)流自喜,目中無人。他生于上海道署,關(guān)于他的出生,還有一段頗為離奇的傳說。上海道衙門左近,有一寺名曰三塔寺,初時未建寺時,是一個水潭,廣約畝許,深不可測。當(dāng)?shù)厝藗餮,潭底下有一亂穴,時常有精怪出沒。有一天,一個高僧路過這里,大約是看出什么了吧,就在潭側(cè)結(jié)壇誦經(jīng),一誦誦了三天三夜,那精怪就受不了了,現(xiàn)身壇前,是一條龍,伏在地上乞恩。高僧說,你若是能讓潭水立時干涸,讓我在這里建一座寺廟,我就饒你一命。這就是三塔寺的來歷。定庵夫婦中年乏嗣,往三塔寺求子,甫一入門,定庵夫人便恍惚看見一條龍向她撲來,驚慌而返,就有了身孕。所以可想而知,龔半倫的出世,在龔家是件多么不得了的事情。史稱龔半倫幼而好學(xué),天資絕人,于藏書無所不窺,為學(xué)問浩博無涯,然而性格孤僻,寡言少語,好為狎邪游,頗似他老爹的風(fēng)流本性。稍長,隨龔定庵入都之后,他很是結(jié)交了一些色目人,經(jīng)常與他們一同出游,牽黃擎蒼,彎弓盤馬,居然一胡兒。色目人泛指當(dāng)時在京城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他又和他老爹一樣,通滿洲、蒙古、唐古忒多種文字,甚至在英國大使面前說英語時竟使英國大使大吃一驚,但是一試不售,即斷棄科舉之念,終身不再應(yīng)試。聰明、風(fēng)流、有性格,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酷。
龔定庵活著的時候,對父叔的文字均不屑一顧,常罵其叔為不通,其父為半通。到了他死后,他兒子龔半倫,也學(xué)他的樣子,動不動就拿出他的文稿,隨意改動。不過他比他父親龔定庵,又多了一點名堂,那就是每當(dāng)改稿之時,都預(yù)先將其父的木主置于案前,每改動一字,都用竹鞭敲擊木主道:某句不通,某字不通。因為你是我的父親,我才為你改正,使你不致欺蒙后人,云云,頗具戲劇性。他晚年流寓江表,窮困潦倒,卻依然恃才傲物,揮霍放誕,和往日沒什么兩樣。彼時李鴻章剛好也在上海,憐其才,哀其貧,每月派人送去二百兩銀子,拿這二百兩銀子,龔半倫照樣吃喝嫖賭。他那“半倫”,就是在上海納的一個小妾,傳說為滬上名妓,所以能夠?qū)。又一說,給他幫助的,并非李鴻章,而是一個名叫楊墨林的富豪,其人性格狂放,出手闊綽,日揮千金無吝色,龔半倫就靠他接濟(jì),維持一種狎妓放舟、詩酒風(fēng)流的生活。楊墨林死后,龔半倫失去依靠,淪落到賣父親的藏書字畫為生。他的妻子,其時也在滬上,十多年同城而居,龔半倫卻從不和她見面,亦不通音問。兩個兒子,偶爾去看望他,一樣會遭到斥逐。他和他的同母弟龔念瓠,也是多年不來往,形同路人。
這些都還無所謂,畢竟名士派頭。而龔半倫最不為世人所諒的,是庚子之變,他為英法聯(lián)軍帶路,火燒圓明園。初時,他混跡于上海,不知通過什么關(guān)系,結(jié)識了英國公使威妥瑪,被威氏招至幕府,周旋于旅居滬上的外國人中,由是洋人呼龔先生而不名。據(jù)說威氏很賞識他,行動有護(hù)衛(wèi)跟從,月致萬金。所以到了八國聯(lián)軍進(jìn)犯北京,龔半倫就自告奮勇,將聯(lián)軍引進(jìn)圓明園,并且搶先一步單騎直入,取金寶重器以歸。這是典型的漢奸行經(jīng),為天下人所側(cè)目。后來,他將這些寶物的百分之一,運到上海變賣,用作嫖資,狂嫖濫嫖,結(jié)果發(fā)狂而死。所謂發(fā)狂,是梅毒侵入了大腦。民初蔡東藩的《清史演義》,將他寫得十分不堪,就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網(wǎng)上也仍然有很多關(guān)于他的帖子,將他罵作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這個人確實無恥,據(jù)冒鶴亭《孽海花閑話》載,英國公使威妥瑪在禮部大堂議和時,龔半倫也赫然在座,席間對大清的談判代表恭親王奕欣,百般刁難。恭王氣憤不過,質(zhì)問他道:龔橙你世受國恩,為何為虎作倀?!誰知龔半倫并不尷尬,反而厲聲說:我父親不得入翰林,我窮到靠外國人糊口,朝廷于我龔氏,何恩之有(他這時似乎已經(jīng)忘記當(dāng)年曾國藩請他出仕的往事了)?!恭王瞠目不能言。怪不得人們都說,從來有取錯的名,沒有取錯的號,這龔半倫果然是無君無父,不忠不孝,荒唐絕倫。帶累得其父定庵,也遭人譏嘲,指他子不教,父之過,污了一世英名。
相傳
他的父親龔自珍由于和某位王爺?shù)男℃幸煌龋蝗擞枚揪贫舅?p> 死前告訴龔橙是滿人害死了他,所以龔橙對滿人有著怨恨,對于火燒圓明園的事就沒什么客氣奇怪的了將龔橙與火燒圓明園聯(lián)系起來,有一個演變過程。最早記載有漢奸引洋兵入圓明園的是王闿運,他記云:“夷人入京至宮闈,貴族窮者,偶率奸民,假夷之名,遂先縱火!钡疵髡f“貴族窮者”及“奸民”是誰。后來,劉成禺在《世載堂雜憶》中說;“龔孝拱,字橙,號匏叟,仁和龔自珍子,英人攻天津,廣州,威妥瑪尊為謀主,多用其策!庇谑,龔橙因威妥瑪“多用其策”,落下了漢奸之名,但與火燒圓明園還無甚關(guān)系。至劉叔問為《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寫跋文時說:“初有奸人龔孝拱者,至庚申京師之變,乃乘夷亂,導(dǎo)之入園,縱火肆掠。”從此,龔橙就成了引英軍入圓明園的元兇了。
但是,這一重要的史實,在最初的記載中卻完全找不到根據(jù)。首先,是當(dāng)年的侵略者的回憶錄中沒有提及,如英軍書記官斯文侯記敘說:“當(dāng)夕陽西下時,有聯(lián)軍想進(jìn)園,被門監(jiān)多人所阻,乃格斗,殺門監(jiān),一哄而進(jìn)!钡诙逋⒘粼诰┏堑拇蟪既绻вH王奕欣、僧格林沁、瑞常等在火燒圓明園之后給咸豐帝的奏折中,也未提到龔橙引洋兵入園之事。第三,當(dāng)時的清人著作中亦未言“奸人引洋兵”,如陳康祺《郎潛紀(jì)聞》:“咸豐庚申,西事孔棘,津門被兵,付之回祝!钡谒,當(dāng)時留京的官僚的日記中,詳細(xì)地記載北京城里對火燒圓明園的傳聞,也未提及龔橙引洋兵事,如翁同和《翁文恭公日記》、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日記是自己看的,應(yīng)是有聞必錄,未記龔橙,說明后來所說龔橙引洋兵入園事值得懷疑。其實,在三四十年代,已經(jīng)有人為之雪冤。有說洋兵是按地圖進(jìn)入,并無“奸民”引導(dǎo),有人說,確有奸民作倀,但系無名之輩,并非龔橙。還有人說,圓明園富麗堂皇之宏,金銀珠寶之富,舉世皆知,何須龔橙去唆使,而且,有人舉出英軍入因后迷路,反被法軍搶先進(jìn)宮庫一事,反問道:“英軍既有半倫為之向?qū),何至失道后至!?/p>
總之,說龔橙引英軍入圓明園,缺乏第一手確鑿材料。至于人們?yōu)槭裁窗堰@事牽到他身上,我想原因有二:一是他為英國人作過事,二是他不檢細(xì)行,劣跡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