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董鄂妃生了一個兒子,這位皇子出生三個月就夭折了。順治帝為安慰董鄂妃,追封這個連名字都沒來得及取的皇四子為“和碩榮親王,”在清朝宗室十二等封爵中為頭等爵位。不僅如此,還在京東薊縣的黃花山下,專為這位皇四子修建了一處榮親王園寢。順治十五年于昌瑞山西部的黃花山下,恭葬了“榮親王”,添設守備一員、千總二員、守兵一百名巡護防守。在榮親王的地宮中,有一塊墓碣石,上面刻有:“和碩榮親王,朕第一子也……”此石現(xiàn)藏天津薊縣文物保管所。
史料記載
順治十四年十月丙子;实谒淖由。(《清世祖實錄》卷112.順治十四年十月丙子.中華書局1985年 版.P877.)
初八日。諭禮部:本月初七日丑時,朕第一子生,皇貴妃出,應行典禮,爾部即察例速議具奏。特諭。(《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下.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P365.)
初九日。初七日恭惟皇第一子生,本月初九日告祭。
天壇用帛、酒、果品、鹿、兔,點香燭,讀祝文。遣尚書加一級車克行禮。祝文曰:維順治十四年歲次丁酉,十月初一日庚午,初九日戊寅,嗣位天子臣恭遣車克祭告上天玉帝曰:本月初七日丑時,臣第一子生。承蒙宏恩,不勝篤告。
地壇用帛、酒、果品、鹿、兔,點香燭,讀祝文。遣尚書加一級覺羅科爾坤行禮。祝文曰:維順治十四年歲次丁酉, 十月初一日庚午,初九日戊寅,嗣位天子臣恭遣科爾坤祭告地神曰:本月初七日丑時,臣第一子生。承蒙宏恩,不勝篤告。
太廟用帛、酒、果品、鹿、兔,點香燭,讀祝文。遣尚書加一級恩國泰行禮。祝文曰:維順治十四年歲次丁酉,十月初一日庚午,初九日戊寅,孝孫嗣皇帝恭遣恩國泰謹昭告于太祖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皇帝、孝慈昭憲純德真順承天育圣武皇后,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文皇帝、孝端正敬仁懿慈僖莊敏輔天協(xié)圣文皇后神位前跪奏曰:本月初七日丑時,臣第一子生。承蒙慈佑,不勝歡忭敬告。
社稷壇用帛、酒、果品、鹿、兔,點香燭,讀祝文。遣尚書加一級圖海行禮。祝文曰:維順治十四年歲次丁酉,十月初一日庚午,初九日戊寅,天子嗣皇帝恭遣圖海祭告太社、太稷之神曰:本月初七日丑時,臣第一子生,承蒙宏恩,不勝篤信敬告。(《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下.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P364-365.)
十一日。帝生第一子之喜,諸王、貝勒、貝子、公及首輔大臣等,俱上馬匹、緞帛以賀。(《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下.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P365.)
二十六日。恭遇皇第一子誕生,頒行詔書禮儀第三天,遣官告祭圜丘、方澤、太廟、社稷禮成。是日清晨,皇上鹵薄大駕全設,和碩親王以下,輔國公以上,俱穿朝服集于常朝處。滿洲、蒙古、漢軍、漢文武有頂戴各官以下,俱朝服齊集于午門外常朝處。小撥什庫、外郎、耆老等齊集天安門外金水橋南。又設詔案于太和殿內(nèi)東旁。內(nèi)院大臣捧詔,設于太和殿內(nèi)東旁案上,俟陳設畢,禮部官導引王、貝勒、貝子、公等進至太和殿丹陛上兩旁侍立,引文武各官進至太和殿丹陛下兩旁侍立。禮部官奏聞陳設畢,皇上具禮服,出宮御太和殿升座,作中和樂。升座畢,鑾儀衛(wèi)贊禮郎贊三鳴鞭,內(nèi)院官舉捧詔書,于太和殿外丹陛上授于禮部官,禮部官跪捧詔書,安置云盤內(nèi),用用黃傘罩蓋,由中路前行。文武各官隨出,王、貝勒、貝子、公等不隨出,候皇上賜茶回宮,俱出。是日,奉旨不升殿,鹵薄大駕不設,不作樂。王等以下,文武各官以上俱朝服,不行禮。王等以下,公等以上于午門兩旁齊集。文武各官于常朝處齊集畢,內(nèi)院官捧詔書至太和殿外丹陛上,授于禮部官,尚書恩國泰跪接,下丹陛,將詔書設于云盤內(nèi),上罩黃傘,由中路出。禮部官隨出門,將詔跪安置于龍亭,行三叩頭禮。鑾儀衛(wèi)校尉將香亭在前、龍亭在后舉起,批頭前導,教坊司作樂,王皆散。各官后隨至天安門外,自龍亭取詔書置高臺黃案上,聽鴻臚寺贊進步跪,眾官皆跪。讀詔宮臺上,于黃傘下向西立宣畢,聽鴻臚寺官贊,文武各官就跪三叩頭,又行二跪六叩頭。禮畢,將詔書安置于龍亭,鑾儀衛(wèi)校尉舉起,由大清門至禮部大堂,將詔書取于龍亭,安設東側香案。禮部官率領本部官行三跪九叩頭禮,刊刻詔書,頒布天下。
是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帝王繼統(tǒng)立極,撫有四海,必永綿歷祚,垂裕無疆。是以衍慶發(fā)祥,聿隆胤嗣。朕以涼德纘承大寶,十有四年。茲荷皇天眷佑,祖考貽庥,于今年十月初七日,第一子生,系皇貴妃出。上副圣母慈育之心,下慰臣民愛戴之悃,特頒肆赦,用廣仁恩。所有事款開列于后:
一項:自順治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昧爽以前,凡官吏兵民人等,有犯除謀反叛逆、子孫殺祖父母、父母、內(nèi)亂、妻妾殺夫、告夫、奴婢殺家長、殺一家非死罪三人、采生、折割人、謀殺、故殺、蠱毒、魘魅、毒藥殺人、強盜、妖言、十惡等真正死罪不赦外,及貪贓、侵盜漕糧、失陷城池、縱兵搶掠、審事徇情、閱卷有弊、投認師生,亦在不赦,其余死罪俱減一等。軍罪一下,已發(fā)覺、未發(fā)覺、已結正、未結正,咸赦除之。有以赦前事告訐者,不與審理,以其罪罪之;
一項:今歲朝審候決重犯,俱減一等發(fā)落。
一項:各直省司、府、州、縣見監(jiān)秋決各犯,亦各減一等發(fā)落。
一項:文武官吏衙役,除貪贓、侵盜漕糧、失陷城池、縱兵搶掠、審事徇情、閱卷有弊、投認師生不赦外,其余議革、議降、議罰,及戴罪住俸等項,俱與寬宥。
一項:應追贓私,除貪贓、侵盜情重者不赦外,其余察果系家產(chǎn)盡絕,力不能完者,該撫案奏請豁免,不許株連親族。
一項:直省報荒地方,有隱漏田糧,以熟作荒者,許自行出首,盡行免罪。其首出地畝,即于當年起科。以前隱漏錢糧并不追理。如待他人發(fā)覺,仍行治罪追糧。
一項:嘯聚山海,擁眾不服者,果能真心來歸,除赦其前罪外,仍破格敘擢。
一項:各處盜賊,或為饑寒所累,或為貪官所迫,情實可憫,如能改過自首,準赦其罪。于戲,震符肇啟,茂百世之本支,巽命弘敷,流萬方之闿澤。布告天下,咸使聞之。(《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下.光明日報出版社19
滿朝為皇子出家于閔忠寺以祈壽,又為太后患疹以祈安!锻词贰贰
順治十五年正月辛酉。是日,皇子薨,生甫四月,未命名,行第四。(《清世祖實錄》卷114.順治十五年正月辛酉。中華書局1985年版.P894.)
三月甲子。上以皇子生甫四月而薨。悼之。追封為和碩榮親王。(《清世祖實錄》卷116.順治十五年三月甲子.中華書局1985年版.P902.)
四月戊寅。以和碩榮親王寢園成。安設神牌。遣官諭祭。(《清世祖實錄》卷116.順治十五年四月戊寅.中華書局1985年版.P905.)
十三日。 和碩榮親王壙志文:制曰:和碩榮親王,朕第一子也。生于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卒于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蓋生數(shù)月云。爰稽典禮,追封和碩榮親王,以八月二十七日窆于黃花山。父子之恩,君臣之義備矣。
嗚呼!朕乘乾御物,勅天之命,朝夕祇懼,思祖宗之付托,冀胤嗣之發(fā)祥,惟爾誕育,克應休禎,方思成立有期,詎意厥齡不永。興言鞠育,深軫朕懷,為爾卜其兆域,爰設殿宇周垣,窀穸之文,式從古制;追封之典,載協(xié)輿情,特述生歿之日月,勒于貞珉,爾其永妥于是矣。(《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下.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P377.)
辛巳。禮部奏言:和碩榮親王墳園圈丈地內(nèi)所有寺廟墳墓,宜令遷移。得旨,民間年久墳墓及供奉神佛之寺廟僧道等,為朕穉子建立寢園之故。俱令遷移,朕心實為不忍。況群黎百姓,莫非朕之赤子?所有墳墓寺廟、不必遷移。仍著照舊存留。禮部尚書恩格德可作速前往。將榮親王新園附近墳主眷屬并寺廟僧道等,傳集曉諭。俾知朕體恤民隱之至意。(《清世祖實錄》卷116.順治十五年四月戊寅.中華書局1985年版.P905.)
(十五日。禮部遷墳事。該部奏稱:黃花山等處周圍,依照風水圈丈地方內(nèi)所有寺廟墳墓一項,問及識諳風水欽天監(jiān)官杜如預、楊弘量、鄭斌等,據(jù)稱圈丈地方內(nèi)所有寺廟僧道,不便令其居住,其墳墓俱應遷移等因。臣等議得:寺廟僧道,應令居住所圈地方之外,仍前赴供,上香燭。其有主墳墓,應令該地方官著各主自行遷移。無主墳墓,責令地方酌量遷移。其遷厝處所,應戶部補給可也。為此請旨。于順治十五年四月十四日奏。奉旨:這所議未當。為朕稚小一子,將舊有民墳及寺廟僧道,令其遷移,朕心不忍,著另議具奏。欽此。欽遵。隨經(jīng)另議奏稱:黃花山圈丈地方內(nèi)墳墓,于塋地切近者,令該地方遷移。其圈丈地方內(nèi)寺廟居住僧道及墳墓,離塋地遠者,仍舊存留,其附近墳墓遷厝處所,應由戶部補給。為此請旨等因,于本月十五日具奏。奉旨:舊有年久民墳及供奉神佛居住寺廟之僧道等,為朕稚小一子俱令遷移,于理不合,朕心實為不忍,況百姓豈非朕之赤子?所有墳墓及寺廟僧道,不必遷移。仍著照舊存留。禮部尚書恩格德,爾可作速前往。將周圍墳主親眷并寺廟僧道等,傳集曉諭。毋致此輩憂慮遷移。(《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下.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P377-378.))
五月庚子。和碩榮親王發(fā)引。遣官祭于塋所。(《清世祖實錄》卷117.順治十五年五月庚子.中華書局1985年版.P909.)
辛丑。遣官致祭和碩榮親王。(《清世祖實錄》卷117.順治十五年五月辛丑.中華書局1985年版.P909.)
六月庚午。諭工部、內(nèi)官監(jiān):和榮親王塋殿。前有諭旨,務從節(jié)省。爾等須恪遵前諭。但期堅固,足蔽風雨。不必華侈,以致勞民。儻不體朕心,勞民糜費,后有見聞,治罪不宥。(《清世祖實錄》卷118.順治十五年六月庚午.中華書局1985年版.P918.)
八月戊子。以差往江南侍衛(wèi)桑阿爾寨、吳巴旦,沿途逼索賄賂又明知榮親王之喪違制宴樂。下法司會勘,得實。擬立絞,上念二人侍衛(wèi)有年。免死。革職。鞭一百。籍其家。(《清世祖實錄》卷120.順治十五年八月戊子.中華書局1985年版.P930.)
壬辰。葬和碩榮親王于黃花山。(《清世祖實錄》卷120.順治十五年八月壬辰.中華書局1985年版.P930.)
二十七日。和碩榮親王金棺入券。于二十六日,告祭太廟,用帛、酒、五樣果品、鹿、兔,點香燭,讀祝文。前愛星阿公照舊行禮祭訖。
是日。和碩榮親王安主祭。用帛、酒、五樣果品、豬、羊,點香燭,讀祝文,遣尚書王宏行禮。贊禮郎引祭官至盥洗處,贊盥洗,洗訖,導至拜位。典儀唱執(zhí)事官各司其事,贊詣前導,遣官詣香案前立。司香官跪于右,贊上香,遣官上炷香,又三上炷香訖。贊復位訖。贊遣官,各官行三跪九叩禮。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獻帛爵官各獻于神前。捧帛官行一跪三叩頭禮,復位訖。執(zhí)爵官不行禮。讀祝官詣祝桌前,一跪三叩頭禮,請版,立訖。典儀官贊跪,遣官各官、讀祝官皆跪訖。典儀官唱讀祝,讀祝文曰:維順治十五年歲次戊戌,八月初一日丙寅,二十七日壬辰,皇帝遣王宏祚祭和碩榮親王曰:今社稷已定,為爾英靈永安,以安神主祭禮,遣官致祭追恤。若靈有知,尚克歆享。讀畢,設于帛匣內(nèi),行三叩頭禮,復位訖。贊遣官各官皆跪,行三叩頭禮,典儀唱行亞獻禮,奠酒官照舊獻訖。典儀唱行終獻禮,奠酒官照舊獻訖。贊跪叩頭,遣官各官行三跪九叩頭禮。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各詣燎位。捧祝、帛官詣神前,行一跪三叩頭禮,捧祝、帛,詣燎所,遣官立于西。祝、帛燎半,贊禮畢,遣官并各官出。(《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下.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P382-383.)
附:皇子喪儀,順治年間定;首訕s親王薨逝,追封榮親王,治喪視親王加厚,卜葬黃花山園寢,歲時祭饗。(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496.《禮部.喪禮》.《續(xù)修四庫全書》八0五.史部.政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P812.)
丈營臺榮親王園寢。琉璃花門一座,廣一丈六尺二寸,縱六尺,檐高一丈八寸。正中享殿一座,廣三丈八尺六寸,縱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門,廣三丈五尺,縱二丈一尺,檐高一丈一尺。門外設守護班房,東西廂各三間,廣三丈八尺六寸,縱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園墻周長五十二丈六尺,高一丈。(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949.《工部.園寢規(guī)制》.《續(xù)修四庫全書》八一一.史部.政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P434.)
二十九日。是日。歲暮祭和碩榮親王。用帛、酒、羊、豬、五樣果品,點香燭,讀祝文,遣沙莫行禮,照舊祭訖。(《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下.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P395.)
順治十七年二月己亥。刑部題:原任禮部郎中呂朝允、筆帖式額勒穆,當葬榮親王時,不遵所擇時刻,擬斬監(jiān)候。今遇恩赦,應否減等,請旨。得旨:呂朝允、額勒穆著各枷號兩個月。鞭責一百。流徙寧古塔。(《清世祖實錄》卷132.順治十七年二月己亥.中華書局1985年版.P1020.)
乾隆五子
人物概述
愛新覺羅·永琪(1741-1766),字筠亭,為清朝第六世皇帝清高宗乾隆帝的第五子。生于乾隆六年(1741)二月初七日,卒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三月初八日。
人物檔案
中文名:愛新覺羅·永琪 別名:筠亭 國籍:中國清代 民族:滿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 1741年3月23日 | 逝世日期: 1766年4月16日 職業(yè):和碩榮親王 主要成就:三十年十一月,封和碩榮親王 謚號“純”,即“和碩榮純親王” 代表作品:《蕉桐賸稿》 |
人物生平
幼年永琪幼聰慧學,少習馬步射,武技頗精。博學多才,嫻習滿語、漢語、蒙古語,熟諳天文、地理、歷算。尤其精于天文算法,所書八線法手卷,至為精密。著有《蕉桐賸稿》傳世。其算法傳子綿億,再傳孫奕繪,奕繪著《本形篇》記其梗概。永琪工書善畫,尤長于書,與其弟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齊名。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初五日,圓明園九洲清宴殿火災,永琪親背乾隆逃出火中。三十年(1765)十一月,封和碩榮親王。深得乾隆鐘愛,曾屬意其繼承大統(tǒng)。永琪封王后即染病不起,四個月后不幸以26歲英年早逝,謚號“純”,即“和碩榮純親王”。
封王
可以看到,榮王的博學多才,工書善畫,恪盡孝道正是乾隆覺其“貴重”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幾個方面正是乾隆帝所推崇并親歷實行的,榮王在這幾個方面都做的十分出眾。尤其是九洲清宴殿火災一事,乾隆當時曾因為和親王愛新覺羅·弘晝沒有及時前去救援一事大發(fā)雷霆,而榮王親自將乾隆背出火中,想必在乾隆心中造成了不小的震撼,也就是在此事過后的第一個可以封王的年份(清廷親王的冊封每五年進行一次),乾隆就將年僅24歲的永琪封為榮親王。
和碩榮親王
應該注意到的是,榮王的冊封是在其身前,而不是死后追封。這在乾隆的諸子中,只有三人有這樣的殊榮:皇五子愛新覺羅·永琪(封榮親王)、皇十一子愛新覺羅·永瑆(封成親王)、皇十五子愛新覺羅·永琰(封嘉親王,即嘉慶帝)。而永琪是最早享受這一榮譽的。
此外,“榮”字也是一個十分尊貴的字。清史上還有另一位榮親王,就是順治帝寵妃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這位皇子只活了三個月便去世,順治帝本想追封其為皇太子,但因孝莊皇太后阻攔,只得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由此可見,乾隆封永琪為“榮親王”,本身就已說明了對他寄寓的厚愛的期望。
“皇長子”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在比對乾隆諸子的生平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事實:永琪曾在一段時間內(nèi)當過實際意義上的“皇長子”。關注一下從皇長子永璜至皇五子永琪的生卒情況:
皇長子永璜,生于雍正六年(1728),卒于乾隆十五年(1750);
皇次子永璉,生于雍正八年(1730),卒于乾隆三年(1738);
皇三子永璋,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卒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
皇四子永珹,生于乾隆四年(1739),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1763)出繼為履懿親王孫。
皇五子永琪,生于乾隆六年(1741),卒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
也就是說,由于永璜、永璉、永璋均早逝,永珹又于二十八年過繼給他人,在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至永琪逝世的三十一年三月初八日為止,永琪確確實實是實際意義上的皇長子。由于“皇長子”的身份在協(xié)助皇帝上必然有比其他皇子更多的機會和責任,乾隆也有更多的機會看到這位皇子的才能。想必也是乾隆喜愛永琪的另一個原因。
深受乾隆鐘愛
另外,乾隆曾說:“其時朕視皇五子于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文、蒙古語、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嫻習,頗屬意于彼,而示明言,及復因病旋逝!贝嗽捠乔∥迨四辏1793)英使馬戈爾尼謁見乾隆時,乾隆帝在談到諸位皇子時提到的。在外國時節(jié)面前毫不諱言地指出要傳位于榮王,又是在榮王逝世二十多年后,足以表現(xiàn)乾隆對榮王的喜愛和懷念。
真正死因
其文自注曰:“王患附骨瘡,不得潰,昨冬病中受封,今三月薨逝!标愓讈鏊f的昨冬病中受封,是指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距離二月初三日,乾隆探視永琪之病差不多已間隔了十個月,而此時永琪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因病劇,始加封為親王”,這才促使乾隆封其為親王,以慰其心。
附骨瘡即附骨疽的訛寫,據(jù)《醫(yī)宗金鑒》所述,此“系調(diào)治可愈之證”,可見在當時并非絕癥!案焦蔷疑诖笸韧鈧龋审w虛之人露臥風,冷浴后乘涼寒濕侵襲,或房欲之后蓋覆單薄,寒邪乘虛入里,遂成斯疾。初覺寒熱往來,如同感冒風邪,隨后筋骨疼痛,不熱不紅,甚則痛如錐刺筋骨,不能屈伸!鼻≌劶坝犁,曾不無遺憾的說“朕視皇五子于諸子中覺貴重,且漢文、滿洲蒙古語,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嫻習,頗屬意于彼而未名言,乃復因病旋逝。”可見永琪精于騎射,其病之起極有可能緣于風餐露宿騎馬射獵所致。而因病旋逝,感覺病起倉促,可能即是因為陳氏所言的不得潰,此癥狀的特征是“三陰不足,外邪過盛,大腿通腫,皮色不變,疼痛日增不消不潰者,此屬虛寒骨冷!
特別需要說明的一點,附骨疽在現(xiàn)代醫(yī)學也屬于骨結核的一類,相關資料皆言其沒有發(fā)現(xiàn)此癥可以遺傳,但是愛新覺羅家族患此癥的不少,比如康熙十三子怡賢親王胤祥及其子弘暾即患有此病,(稽古右文的交輝余韻版有相關資料,大家可對照看下)而光緒,我記得也有骨結核,如果說這種疾病并沒有遺傳,但是有可能和他們?nèi)菀谆继旎ㄇ也灰兹M而導致死亡一樣。(用樂樂的話說他們可能屬于遺傳易感,比別人患此病的幾率要高很多。)
人物生母
生母為珂里葉特氏(又作海氏或海佳氏),其父為額而吉圖,官員外郎。珂里葉特氏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雍正時入侍弘歷藩邸。乾隆時初賜號為貴人。乾隆六年(1741)二月生皇五子永琪,十一月封愉嬪。十年(1745)十一月晉愉妃。五十七年(1792)五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九歲。以貴妃禮葬。她是乾隆后妃中第二長壽者。
可以看出,愉妃雖然幾乎與乾隆相伴一生,卻一直不受乾隆寵愛,因為其出身較低,僅以貴人身份生下永琪,死時也只是妃位,僅只按皇貴妃例辦理喪事。而且以她七十九歲的長壽,一生卻只育有永琪一人,這正是不受乾隆寵愛的明證。
在子以母貴的清朝,這樣地位的母親,兒子能封為親王,并被欲立為儲,只能說明乾隆帝對榮王的鐘愛來自于榮王本人,不像皇二子永璉、皇七子永琮是因為其母親孝賢皇后的緣故。從這點上來看,榮王確實是一位優(yōu)秀的皇子,同時也是合格的繼承人。
妻室后裔
妻室
榮王及其后裔屬于右翼近支鑲紅旗,族分為第一族。
榮王計有嫡福晉一人,側福晉一人,使女一人(各處記錄不一,此處存疑)。永琪的嫡福晉為西林覺羅氏(漢姓鄂),是雍、乾時的大學士鄂爾泰的第三子四川總督鄂弼之女,鑲藍旗人。側福晉為索綽羅氏, 左都御史觀保之女 。乾隆對鄂爾泰極為重視,將其孫女配與永琪,也是乾隆看中他的重要佐證。反過來說,乾隆也想籍此拉攏西林覺羅一家,讓其世代對清王室效忠。
結婚年月
關于榮王結婚的具體年份,并沒有找到具體記錄,只能根據(jù)旁證做大概斷代。在《國朝公史》中有如下字樣:“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五阿哥福晉父鄂弼家”(全文見附錄),所以榮王結婚不遲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
子嗣
榮王育有六子,前四子與第六子均早殤。僅有第五子愛新覺羅·綿億成人并襲爵,其生母為索綽羅氏。索綽羅氏為榮王生育長子、三子、四子、五子,二子為胡氏所出,六子為嫡福晉西林覺羅氏所出。
正福晉u2013西林覺羅氏,總督額弼之女。
側福晉u2013索綽羅氏,左都御史觀保之女。
小妾u2013胡氏,胡存柱之女。
長子u2013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日生,卒于同月十三日,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
次子u2013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十六日生,卒于同日,生母為小妾胡氏。
三子u2013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生,卒于二十八年七月十一日〔兩歲過世〕,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
四子u2013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生,卒于同年十月十一日,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
五子u2013多羅榮恪郡王綿億,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生,卒于嘉慶二十年三月初五日〔享年五十二歲〕,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根據(jù)以上的記載,第四子和第五子應是雙胞胎)
六子u2013夭折,未命名,乾隆三十年九月二十六日生,卒于同年十月十七 日,生母為正福晉西林覺羅氏。
永琪之子綿億
綿億(1764-1815):永琪第五子。乾隆四十九年(1784)封貝勒。嘉慶四年(1799)晉榮郡王。二十年(1815)去世,謚恪。綿億少孤,身體孱弱,但聰敏異常,工書,熟經(jīng)史。嘉慶十八年(1813)林清起義,綿億請仁宗速還京師,得仁宗賞眷。綿億長子奕繪(1799-1838),嘉慶二十年(1815)襲貝勒。道光十八年(1838)去世。奕繪長子載鈞(1818-1857),道光十八年(1838)襲貝子。咸豐七年(1857)去世。奕繪次子載釗(1825-1881),道光二十四年(1844)封一等輔國將軍。光緒七年(1881)去世,追封鎮(zhèn)國公。奕繪四子載初(1832-1881),咸豐七年(1857)封輔國將軍。同治元年(1862)因事革退。載鈞嗣子溥楣(1844-1899),為載釗第一子,過繼載鈞為嗣。咸豐七年(1857)襲鎮(zhèn)國公。同治五年(1866)因事革退。載鈞三子溥蕓(1850-1902),同治五年(1866)襲鎮(zhèn)國公。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去世。載鈞九子溥菖(1880-?),光緒七年(1881)襲奉國將軍。溥蕓次子毓敏(1878-1911),光緒二十八年(1902)襲奉恩將軍。
府邸園寢
榮王府
永琪府邸榮王府在宣武門內(nèi)太平湖西側,現(xiàn)為中央音樂學院所在地,其府門、正殿、后樓等建筑仍然可見。昭梿《嘯亭雜錄》記載其“此園俱好,園林亦佳”。后成為醇賢親王奕譞的府邸,奕譞就是光緒的生父。老醇親王府因為是光緒的出生地,光緒承繼大統(tǒng)后,為潛龍邸,不再適宜普通人居住,醇親王府就搬到了剎海北岸,俗稱新醇王府。
榮王墓
榮王死后下葬定親王墓。定親王墓俗稱太子陵,是乾隆皇帝長子安定親王永璜和三子循郡王永璋、五子榮純親王永琪之墓,位于今不老屯鎮(zhèn)楊各莊村二里許,風水極佳,是清朝唯一一處埋著三位成年王爺?shù)膲災埂?947年護陵章京齊國臣被人民政府鎮(zhèn)壓,1953年太子陵紅墻被毀。太子陵保存完整直至1958年,由于修建密云水庫,遂將太子陵全部拆除。地宮因從未被盜,挖開后殉葬品十分豐富,后移入首都博物館收藏。
密云
順治元年5月,清軍破墻子嶺入關,進占北京,定鼎中原。7月,順天巡撫移駐密云城,此后在清朝統(tǒng)治的二百六十八年期間,密云作為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以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突出的政治、軍事地位成為清朝盛極一時的皇家勝地。在這片土地上不僅有長達260年之久的皇家風水禁地,還有很多被賦予了皇家色彩的避暑行宮、御道寺廟、王爺陵墓、格格遺跡等。清朝的皇子和格格似乎與密云有著不解之緣,據(jù)《密云縣志》載,僅清一朝就有四位皇子葬與此,人們稱這些陵墓為“王爺墳”,而其中最著名的一座王爺墳就是后來在《還珠格格》中為人們所熟知的五阿哥永琪的墳墓。與格格有關的則是著名的大公主府了,密云文史文物三字經(jīng)云:“清建筑,王爺府,大公主,早作古,遷復建,何辛苦,啟民智,展文物,古建群,新用途。”
密云皇子墓
以上這些資料的真假且不去考究,但是病逝后的永琪葬在密云縣不老屯鎮(zhèn)楊各莊村卻是事實。這座陵墓建于乾隆十七年,占地約一萬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先后葬有乾隆帝長子安定親王永璜,第三子循郡王永璋、第五子榮純親王永琪。一墓葬三子,這在清代的王爺墳中是比較特殊的,為什么要這樣建呢,這就不得不說起擅觀風水的劉伯溫,相傳早在明朝定都之前,劉伯溫曾經(jīng)踏訪過這個地方,他認為這里很有風水,就推薦給明帝,但是由于明帝認為耗資太大,而且北京舊有的建筑可以利用,所以就沒有在這里建新都。傳說總歸是傳說,但是乾隆能把三位皇子都建在這,這本身就說明是出于風水的考慮以及對密云山水的推崇和鐘愛。1958年,人民政府做出了修建密云水庫的決定,由于陵墓位于庫區(qū)范圍,所以陵墓建筑全部拆除,昔日的皇子陵已經(jīng)被淹沒在浩渺的水庫之下,而關于皇子陵的想象和對那個時代的想象仍然在我們的腦海里繼續(xù)。
歷史評價
歷史上的永琪是真有其人,且給予的評價非常之高,說他自幼聰慧好學,能騎善射,精通滿語、漢語、蒙古語,熟諳天文、地理和演算法,并在書法、繪畫方面也頗有建樹,因此深的乾隆皇帝的喜愛。一篇《聽五阿哥永琪后人講家族史》的文章說,永琪生性純良,劇中乾隆欲懲罰皇后時,五阿哥永琪下跪替皇后向皇上求情,是真有其事。
榮親王世系
永琪 清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封榮親王。三十一年,薨。謚曰純。
綿億 永琪第五子。乾隆四十九年,封貝勒。嘉慶四年,晉榮郡王。二十年,薨。謚曰恪。
奕繪 綿億第一子。嘉慶二十年,襲貝勒。道光十八年,卒。
載鈞 奕繪第一子。道光十八年,襲貝子。咸豐七年,卒。
溥楣 載釗第一子,載鈞嗣子。咸豐七年,襲鎮(zhèn)國公。同治五年,緣事革退。
溥蕓 載釗第三子。同治五年,襲鎮(zhèn)國公。光緒二十八年,卒。
毓敏 溥蕓第二子。光緒二十八年,襲鎮(zhèn)國公。宣統(tǒng)三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