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譚鐘麟(1822~1905)字云覲,號文卿,初名譚二監(jiān),后改譚鐘麟,湖南茶陵人,清咸豐元年(1851)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后歷任會試同考官、湖北鄉(xiāng)試副考官、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杭州府遺缺知府、河南按察使等職。同治十年(1871)授陜西布政使,次年曾護理陜西巡撫。 譚年輕時曾游歷陜西,對陜西的風土人情有所了解。來陜任職前不久,陜西曾發(fā)生回民起義,回漢矛盾尖銳,許多回民難以為生。他到任后,解除了不許回民出城的禁令,并指示各府縣秉公處理回漢訴訟,贏得陜西回民贊譽。他重視教育,對建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已有兩百余年歷史、當時卻幾近關閉的關中書院,下大力氣進行整頓,參照朱子白鹿洞書院的規(guī)章和課程設置,修訂了關中書院的課程,并提出重躬行、講經義、稽史事、通時務、嚴課程五項辦學要求,使關中書院重新振興。他還注重實業(yè),督導興修水利,疏通白公渠;發(fā)放蠶種紙,鼓勵百姓種桑養(yǎng)蠶,使陜西絲織業(yè)大興。光緒元年三月十五日(1875年4月20日) 實授陜西巡撫,賞一品頂戴并賞戴花翎。三年(1877)陜西大旱。譚奏請緩征蒲城、綏德等49廳州縣本年未征和舊欠錢糧;急調各州縣社倉庫糧賑濟災民;本省賑糧不敷,他通過朝廷向閩、粵海關借銀,解決向外省購糧、運糧所需經費。賑災中,他嚴禁囤積居奇,嚴懲肥私官吏,使災年平穩(wěn)渡過。 五年(1879)秋調任浙江巡撫,加兵部尚書銜。他派人清查土地,核實漕平,更定厘稅,治浚河道,鼓勵商運,修筑炮臺,重建文瀾閣并珍藏乾隆帝賜予的“四庫全書”,名震一方。兩年后,調任陜甘總督。為準備新疆建立行省,他于八年(1882)曾奏請在新疆南路設置丞倅牧令道員;十年(1884)新疆正式建省后,他為改變每年向新疆調運糧餉征用大批民車的做法,專設官車局,減輕了百姓負擔。為解決鹽販哄抬鹽價問題,他制訂就場征課法,使食鹽價格下降。還在蘭州創(chuàng)建求古書院,在甘州(今甘肅張掖)創(chuàng)建河西精舍,選拔文人學者著書講學。十一年(1885)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他上奏朝廷,請求率軍迎敵,未允。十四年(1888)黃河決口,主動籌集60萬兩白銀援助河南修堤、賑災。任陜甘總督六年半,陜甘文化和經濟均有發(fā)展,庫儲銀百余萬兩,各州縣積谷數(shù)百萬石,比他就任時增長十倍以上。十四年(1888)以目疾開缺回籍養(yǎng)病。 十七年(1891)春奉旨入京,以尚書銜補吏部左侍郎,后歷任戶部左侍郎、工部尚書、閩浙總督、四川總督等職。二十年(1894)加賞太子少保銜。二十一年(1895)春調任兩廣總督,曾力排眾議,禁賭查盜,維護治安,但終不能暢行其志。二十五年 (1899)冬奉旨回京,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三十一年(1905)逝世,謚文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