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劉作忠

    劉作忠

    劉作忠(1954年—)。湖北省荊州人。僅有五年小學學歷,自學成才的文史專家。全國“聯(lián)壇十秀”之一,湖北省優(yōu)秀文史工作者,荊州市“十大藏書家”之一,全國百名“優(yōu)秀讀書家庭”之一,F(xiàn)為湖北省荊州市政協(xié)文史辦公室主任、副研究員。

    劉作忠

    劉作忠至1981年始,先從事地方史志工作,后致力于文史研究,30年來除編輯30多種地方史志外,還有如下成果:

    1、1982年,獨力完成湖北省小氮肥行業(yè)第一本廠史《江陵縣化肥廠發(fā)展簡史》,這是他邁入史志領(lǐng)域的第一步;

    2、“訪對覓聯(lián)第一人”。1983—1986年的四年間,劉作忠自費三進三峽,十渡漢水,東進大別山、西攀神農(nóng)架、南登幕阜山、北陟大洪山,行程四萬里,走遍湖北各地,訪問各界人士3000余人,查閱3000余卷地方史志,搶救和發(fā)掘了一大批瀕于失傳的湖北楹聯(lián)及風情史料。當時的《人民日報》、《臺灣日報》等海峽兩岸近百家媒體相繼報道過。被譽為“楹聯(lián)癡士”、“訪對覓聯(lián)第一人”; 爾后先生又走遍全國27省市自治區(qū)采風,行程幾十萬公里,搜集各地地方史志兩萬多冊。

    3、1986年,出版中國文學史第一本沙市地方楹聯(lián)輯——《沙市名勝楹聯(lián)選注》(沙市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

    4、1988年,出版中國文學史第一本湖北地方楹聯(lián)輯——《湖北名勝楹聯(lián)》(湖北人民出版社);

    劉作忠

    5、1993年,出版解放后大陸第一本《民國野史》(江蘇人民出版社);

    6、1994年,出版海峽兩岸第一本《挽孫中山先生聯(lián)選》(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

    7、1996年,出版海峽兩岸第一本《挽陳其美先生聯(lián)輯》(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

    8、2003年,出版荊州第一本近代名人傳記——《近代荊州名人剪影》(湖北辭書出版社);

    9、2004年,出版湖北第一本地市級斷代史——《荊州百年》(總纂,紅旗出版社);

    10、2004年,創(chuàng)辦并主編荊州第一本人文雜志——《人文荊州》;

    11、2008年,出版全省第一部兩院院士傳記專輯——《從荊州走出的十大院士》(湖北教育出版社)

    讀近代荊州名人剪影

    潘玉光

    作忠先生又一本新著《近代荊州名人剪影》(湖北辭書出版社),沉甸甸降落到我手上。真不知道,他怎么會有那么充沛的精力,那么充實的資料,那么快捷的筆鋒,那么寬裕的時間。剛記得他自費萬里搜集楹聯(lián),相繼出版《湖北名勝楹聯(lián)》、挽孫中山、陳其美的楹聯(lián)各一輯,剛記得他振筆疾書《民國野史》,剛知道他受命主編《人文荊州》九期,獨立組稿、編輯、校對、裝幀設(shè)計、發(fā)行,忽地半路飛來個《近代荊州名人剪影》,好不讓人驚嘆:怎一個“勤”字了得!在他的人境廬、筆管里,在他所寫的字里行間,奔騰著對鄉(xiāng)賢崇敬的千尺浪,對安身立命故鄉(xiāng)的赤子心。

    此書名冠“剪影”,似乎是浮光掠影、平面的、淺薄的,事實恰恰相反,捧讀之后,會感到很有深度、厚度、廣度。

    立意有深度。書中記述近40位荊州名人,取材方法不走通用的傳記套路:有的縱橫鋪陳,寫傳主一生從事主要職業(yè)的波波折折;有的則橫生節(jié)枝,記功績、抒情操,寫交友;有的橫切一二個生活斷面,甚至只擷取一個亮點,寫透而彰顯。捧讀時,總有大江東去,卷起千堆雪的沖動,那一個個人物閃回于腦屏:首創(chuàng)法官公平考試制度的張知本、創(chuàng)立東北海軍的沈鴻烈、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創(chuàng)辦湖北旅京同鄉(xiāng)會子弟學校群化中學的陳青之、中國現(xiàn)代戲劇開拓者之一的余上沅……。在風雨如磐的歲月,有的面對暴虎入室而奮臂抗御;有的披荊斬棘探索民族富強之路;有的為追求民主自由平等而艱苦卓絕地抗爭;有的漂洋過海,懷抱他山之石歸報祖國;有的游弋于浩瀚書海,掬取文明的珍珠;有的為楚劇興盛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盡管,他們經(jīng)歷不同、從業(yè)有別、性格各異,但百川合流,集合起傳統(tǒng)美德,弘揚著民族精神。君不見,他們身上噴射著熊繹開疆拓土的雄韜偉略,激揚著楚武王敢為天下先的非凡智謀,聳立著屈原志矢不渝的韌勁,翻飛著關(guān)羽忠義仁勇的高尚品質(zhì)。一批名人剪影迸發(fā)著荊州的靈魂,何其深刻!

    內(nèi)容有厚度。書中人物是一群有骨骼有血肉的鮮活人群,一個個都重新站立起來,風采依舊、音容猶在。這得益于作忠先生寫作能力之強。他能抓住人物性格組織材料,寫鄧裕志凸現(xiàn)其狂,寫聶紺弩突出他犟勁與奇才,寫張難先緊緊扭住“瘋”與“青”,在敘事中很好地運動起承轉(zhuǎn)合,道出前因后果及中途的變化。他善于運用細節(jié)表現(xiàn)人物。如:辛亥革命中首任司法部長張知本冒雨請辭;沈鴻烈堅辭青島市市長時,萬巷皆空、傾城挽留的情景;“瘋子”張青天的傲骨形象那么可愛可敬;除三次敬璧總統(tǒng)聘、大刀闊斧、改革擾民的苛捐雜稅等主要事跡外,抹不走的還有三個細節(jié):他白天提燈籠進總司令部,聲稱“南京城天黑無路”;蔣介石連叫三聲“張先生”,他居然不哼一聲,幸孔庚以張近年耳朵不便為由解圍;他竟然在蔣介石作“艱苦節(jié)約”的訓話時,遞上宋美齡偕母西湖賞春六天的票據(jù),問該從國庫還是省府開支。當然,這些人物豐滿的主要原因是作忠的求實作風。他8個月披星戴月,在3噸《申報》等書報刊中尋尋覓覓,摘錄報道評價和細枝末梢,旁搜遠紹,鉤隱探微,再經(jīng)考辨,澄清史志中的混沌記載,糾正數(shù)十年的訛錯。這一糾謬補闕是本書厚度的臺基。

    敘事有廣度。所記人物,有軍政官員,有文壇巨擘,有執(zhí)教育人的,有編校作嫁者,有舞臺名角,有一定的覆蓋面。所記之事也具有相當?shù)膹V度,這些史料不僅僅是荊州的地方文獻,還能為國史或其他領(lǐng)域歷史研究的重要見證。如:惲代英、劉華、陶靜軒事關(guān)中共黨史;鄧裕志涉及抗日戰(zhàn)爭史、婦女運動史、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史;李濟傳是中國考古史彌足珍貴的資料;文學奇才聶紺弩傳必定是左聯(lián)、中國近代文學史不可或缺的稀珍。在研究上世紀前50年歷史的校場上,《近代荊州名人剪影》是有立足之地的。

    掩卷而思,似有缺憾。噢,還沒剪來自然科學家的身影!辛亥革命前后,許多有識之士認識到,沒有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實力,國家很難躋身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立志科學強國。他們身居三尺斗室,開窗迎接八面來風,神弛自然科學,上下求索、九死不悔,投身工業(yè)革命,披肝瀝膽,殫精竭慮。他們施展才華抱負為中華之崛起,有的用智慧創(chuàng)造出卓然功勛,有的用挫折填平攀登途中溝壑,當濃筆重彩去大書特書。荊州名人天空中,肯定亦是科技群星交相映輝的。

    文人墨客,為鄉(xiāng)賢樹碑立傳,為身邊的名特名山名水搖旗吶喊,就是對生我養(yǎng)我的鄉(xiāng)土行忠,就是對父老鄉(xiāng)親的盡孝,就是對晚輩進行家教。用作忠先生的話說,就是盡孝道、彰先德、服務(wù)桑梓、振興中華。

    ◎潘玉光(1947-)浙江淳安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衢州市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

    唯楚有才豈為虛傳

    白雉山

    由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劉作忠編寫的《湖北名勝楹聯(lián)》一書,即將出版。本書收錄了湖北各地具有歷史、文化、紀念、旅游意義的寺、廟、觀、庵、壇、教堂、亭、臺、樓、閣及其它古今建筑上的石刻、木刻楹聯(lián)共1800余副。每聯(lián)分名勝簡介、聯(lián)文、作者、簡注等。自清人梁章鉅的《楹聯(lián)叢話》問世一百多年來,陸續(xù)刊行的聯(lián)書多達數(shù)百種,但湖北的內(nèi)容寥寥無幾!逗泵麆匍郝(lián)》將以翔實的資料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為了編寫本書,作者歷經(jīng)三年艱辛,曾先后自費三進三峽,十渡漢水,東進大別山,西攀神農(nóng)架、武當山,南登幕阜山;北陟大洪山,足跡踏遍全省86個地市州縣。在兩萬公里的行程中,作者搶救和發(fā)掘了一大批瀕于失傳的湖北地方楹聯(lián)。又從中選出了名勝古跡部分,經(jīng)考證注釋,完成了這部30余萬字的專集。本書對了解湖北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各地風土人情,都有一定的幫助,對從事文學、史學、哲學等學科研究的專業(yè)和業(yè)余工作者,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書將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原載《書刊導報》1987年3月5日)

    位卑未敢忘憂國

    ——全國“聯(lián)壇十秀”之一劉作忠

    方 舟

    在歷史文化名城荊州,有一位僅讀過5年小學者、12年來主持編輯、出版了16本地方史志書刊,個人獨力出版了4部專著。他就是被中國楹聯(lián)學會評為全國“聯(lián)壇十秀”之一的劉作忠!度嗣袢請蟆、《臺灣日報》和美國《星島日報》等數(shù)十家報刊、電臺、電視臺先后報道過他的事跡。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主編的《國際傳記辭典》和韓國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辭典》均有“劉作忠”專條。

    從小河到大江

    我問劉作忠:“你成功的驅(qū)動力是什么?”他給我講了一個“鐵棒磨成繡花針”的故事……。我想:這根“針”就是人生的價值,這根“鐵棒”就是生活。

    1954年,劉作忠出生在古城荊州西北30公里、沮漳河畔的一座小城——萬城,三國時這里是 荊州城的外圍城之一,宋代這里一度是當陽縣治所在地。當歷史的車輪碾進20世紀50年代時,小城僅剩下一條四五百米長、1米左右寬的青石板小街。小城四周湖塘溝渠密布,蘆葦叢生,交通極為不便。童年時的劉作忠和光屁股的小伙伴們每見到一輛汽車,有如見到天上掉下一顆星星。許許多多的日子。劉作忠獨自坐在河邊發(fā)呆;小河呀你流向何方?你的盡頭是何模樣?

    人生多舛。盡管劉作忠自幼就顯示出聰明睿智,他在三年級寫的作文被六年級的同學作為范文,但因為其父解放前輪流當過3個月保長,評“三好學生”沒份,連少年先鋒隊也將他拒之門外。有一年冰天雪地,學校喂養(yǎng)的幾只羊沒有草吃,餓得直叫。劉作忠和另外一個“出身不好”的同學挺身而出,從尺來厚的冰雪地里拔回青草,救活了小羊,學校領(lǐng)導為之感動,“破格”吸收劉作忠為少先隊員。

    如果社會生活正常運行的話,劉作忠的人生道路可能要順利的多。但接下來,中國發(fā)生了十年“大地震”,劉作忠小學沒畢業(yè)就失了學。悵惘迷茫中,這個才12歲的孩子把一股子仇恨全傾瀉于“反動家庭”。他在“紅衛(wèi)兵”大哥哥、大姐姐的支持下,將“萬炮齊轟萬惡的爺爺×××,革命烈火燒死反動的父親×××”的大幅標語把自家門封得嚴嚴實實。當本家?guī)孜粻敔、伯伯、叔叔氣憤不過,撕掉標語要揍他時,他提著破褲子,拖著已露出腳后跟的棉鞋,邊跑邊呼喊:“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然而“革命”終歸失敗了,劉作忠開始長達10年的流浪:喂豬,放牛,割馬草,修鐵路,炸石頭,挖白蟻,種地,歷盡艱辛,飽嘗人間炎涼冷暖。所幸這個天生好強的孩子并沒有消沉、墮落,而是自廢紙堆里“偷來”、撿來的一本本殘缺的書刊里認識社會,探索人生。小河日夜無語東流,長長的沙灘上留下了他一個個深深的足跡。

    1970年,國家開始大規(guī)模的“三線建設(shè)”,16歲的劉作忠慶幸能以一個“基干民兵”的身份前往焦(作)枝(城)鐵路工地。為了以汗水洗刷家庭“歷史污點”,他沒命地干活。一次,營部組織大家到深山扛木料。風雨交加,山路崎嶇,劉作忠扛著一棵兩三米長、20公分來粗的梨樹本來就夠受的,但他看見一位身體瘦弱(實際年齡比劉大)的同事扛一棵樹十分吃力,就接過來扛上。又一次,劉作忠撬一塊大石頭,不幸折斷了左臂,同事們將他送到醫(yī)務(wù)室治療。幾天后,傷痛稍減輕,他吊著胳膊咬著牙又去挑砂石。

    盡管劉作忠勤懇工作,但評選“優(yōu)秀”、“先進”輪不到他頭上。原因很簡單:“黑五類子弟”能到三線建設(shè)工地已是相當?shù)亩鞯洹F渌谋孪。在“干打壘”的工棚里、在昏黃的油燈下,劉作忠手捧“紅寶書”,苦苦思索著;人生的路啊,你在哪里?

    在10年艱難歲月里,劉作忠有很長一段時期同一位其父曾是黃埔學校13期學員的“知青”,同住在一所廢窯里。每年招工、招生、征兵之際,別人奔走相告,歡欣鼓舞,兩個“黑五類子弟”只能躲在一邊偷偷流淚。不過兩人也有共同樂趣:從廢品收購站“偷”回一本本殘破不全的書刊,共同閱讀、共同討論,有時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曹雪芹、魯迅、莎士比亞、高爾基等人的許多作品就是此時讀的。劉作忠在廢窯門口所書寫的那副“未能一日寡過;恨不十年讀書”的對聯(lián),充分表達了他當時的真實思想感受。

    終于,1975年,改變劉作忠命運的第一次機遇來了。那一年他被招工到本縣正在籌建的一家工廠。接到招工通知,劉作忠一根竹根一頭挑著裝滿書籍的木肥皂箱,一頭是被子衣物,沿著泥濘小路奔向縣城。時值隆冬,冰天雪地,寒風刺骨,但劉作忠心里卻是熱乎乎的:工廠地處長江邊,小河將要流入長江!

    劉作忠進工廠之際,正是“突出政治”的年代。由于他的《決心書》寫得好,朗誦詩歌有感情,于是他的8小時以外全部有了派場,后來又從車間調(diào)到廠黨辦專門寫寫畫畫?上г搹S當權(quán)者并不重視人才,劉作忠的《入團申請書》直到27歲才批準,“11個月團齡是我半生中唯一的榮譽呀!”劉作忠深有感慨地說。這位當權(quán)者還有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手下的人文化水平不能超過他,他本人僅讀4年小學就去當了店員。后來劉作忠利用夜晚和節(jié)假日到離廠區(qū)10多公里的工人文化宮補習文化,這位當權(quán)者卻反感地說:“工人嗎,應該老老實實做工,學習文化是學生的事,如果繼續(xù)下去按曠工處理!”為了保住飯碗,劉作忠屈服了。

    不過長江畢竟是浩瀚奔騰向前的,劉作忠精心編纂的《廠史》,是本縣第一部、也是全省小氮肥戰(zhàn)線第一部,受到行家們的好評,縣里決定抽調(diào)他編縣志。從此,他與史志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楹聯(lián)癡士”

    進入80年代后,中國特有的楹聯(lián)文化為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重視。1983年,在青海省地質(zhì)礦產(chǎn)局助理工程師常江(后為中國楹聯(lián)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zhì)大學教授)的積極倡導下,通過上!栋诵r以外》雜志,全國一批楹聯(lián)愛好者自發(fā)聯(lián)合起來,成立了中國楹聯(lián)學會。劉作忠為發(fā)起人之一,是他首先在中國大地上發(fā)出了“搶救國寶(楹聯(lián)),振興聯(lián)藝”的吶喊。中國楹聯(lián)學會以“搶救、發(fā)掘、繼承、普及、提高”為宗旨,決心編輯一套《中國楹聯(lián)大全》(后稱《中國楹聯(lián)集成》)以填補中國文學史一項空白。劉作忠自告奮勇承擔了湖北部分的搜集、整理工作。他騎著自行車,先在本地跑,再到鄰 縣市。后來越跑越遠,連準備買棉衣過冬的錢也用完了。這個童年就好勝的有志者,堅信“鐵棒磨成繡花針”,干脆留職停薪。“知子莫如父”,尚未脫貧的老父親送來了養(yǎng)雞賣蛋積攢的100無錢、90斤糧票,說“因為我的歷史問題你未能讀初中,這點錢,就算給你補交學費吧!”做臨時工的妹妹也從嫁妝費中擠出200元錢塞到他的口袋里,說:“人活著,除了吃飯,應該為社會做點有益的事!”劉作忠?guī)еH人們的深情厚意上路了。

    這是一次前無古人、個人自發(fā)、自費搶救、發(fā)揚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萬里長征,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的是一位僅有小學學歷、月薪僅30多元人民幣的普通工人。

    前后四年,劉作忠三進三峽,十度漢水,東進大別山,西攀神農(nóng)架,南登幕阜山,北陟大洪山、 桐柏山,足跡遍及湖北全省的每一個角落,行程四萬余里,僅鞋子就磨爛了3雙。他從高山陡壁、寺觀碑亭,從3000多位各界人士的口述中,從2800多卷地方志書、筆記、抄本里,劉作忠搶救、發(fā)掘出數(shù)以萬計的湖北地方楹聯(lián)和數(shù)千萬字的湖北風情史料。談到這次萬里采聯(lián)的艱辛,他說:“我沒有死于大別山的毒蛇之口,沒有被 荊山的山洪沖走,也沒有從 武陵山的懸崖上摔下來;巫山的塌方、大巴山的撞車都能幸免。我承受了自然界的風霜雨雪和人世間的白眼、嘲諷、鄙夷。錢花光了,腳走爛了,我一度彷徨過、猶豫過、后悔過,但終究一一戰(zhàn)勝了!眲⒆髦覞M載而歸,可惜等待他的不是鮮花,妻子不堪貧困和寂寞,帶著愛女離他而去。“她也是人,她們要生活,我對不住她和女兒。 眲⒆髦伊髦蹨I對我說。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毙侣劷绾蛷V大楹聯(lián)愛好者一直關(guān)注著劉作忠。當劉作忠在湖北各地艱難跋涉期間,全省幾乎每個市縣的媒體都報道了他的行蹤。《湖北日報》在一年內(nèi)6次報道了他,并且專門為他發(fā)了《內(nèi)參》!度嗣袢請蟆、《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等數(shù)十家新聞單位也先后報道了劉作忠的事跡。人們譽其為“一代奇男”、“訪對覓聯(lián)第一人”、“楹聯(lián)癡士”。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同道向劉作忠伸出友誼之手,使他終能從困境中逐步解脫。

    1986年,經(jīng)一批政協(xié)委員的舉薦,劉作忠從企業(yè)調(diào)入沙市市(今名荊州市)政協(xié)擔任專業(yè)文史編輯,這是他人生又一大轉(zhuǎn)折。從此,他在搞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繼續(xù)楹聯(lián)的搜集、整理。

    1987年,凝聚劉作忠數(shù)年心血的《湖北名勝楹聯(lián)》經(jīng)湖北人民出版社審定正欲付印之際,某“楹聯(lián)權(quán)威”到出版社尋釁鬧事,聲稱:劉作忠采聯(lián)期間曾在他家里免費住宿2次、吃飯4餐,《湖北名勝楹聯(lián)》編注者應加署其名,并要分稿費。消息傳出,同道們十分憤慨,紛紛投書新聞、出版部門,痛斥“權(quán)威”的行徑。最后正義終于戰(zhàn)勝邪惡。1988年12月。集湖北歷史風情于一卷的《湖北名勝楹聯(lián)》終于出版。此書搜集湖北唐宋以來800多處名勝古跡的1800多副楹聯(lián)(并有注解),是我國第一本湖北地方楹聯(lián)集,楹聯(lián)界給予極高的評價。

    劉作忠深受鼓舞,他決心向更廣闊、更深遠的領(lǐng)域邁進。一番苦思,他選定了與自己本職工作有關(guān)聯(lián)的民國史。紛呈百態(tài)的民國社會是一個新舊交替的特定時期,既涌現(xiàn)出形形色色的人物,也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特色各異的楹聯(lián),楹聯(lián)界稱此為中國楹聯(lián)文學史第二次大繁榮時期(第一次為明清之際)。由于幾十年“左”的干擾,少有人敢涉足民國史這門“險學”,這段時期的楹聯(lián)也就更少有人問津了。劉作忠以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志,決心闖進這個“禁區(qū)”。

    他或利用工作之便,或積攢工休假,足跡遍及14省市,先后進過數(shù)百家圖書館、檔案館,拜訪過許多遺老遺少、學界耆賢;侍觳回撚行娜。劉作忠的敬業(yè)獻身精神,感動了許多人,他獲得了包括大陸、港臺在內(nèi)的數(shù)以億計的民國史料。

    完成《湖北名勝楹聯(lián)》后,劉作忠一鼓作氣,一連完成了3本各具特色的書:解放后大陸第一本《民國野史》(40萬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海峽兩岸第一本《挽孫中山先生聯(lián)選》(49萬字,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4年出版),海峽兩岸第一本《挽陳其美先生楹聯(lián)輯》(56萬字,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這4本書都被世界最大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所收藏。

    劉作忠的四本書以“史料翔實,編排條理清晰,考證縝密嚴謹”而贏得了廣大讀者一片贊揚聲!吨袊鴪D書評論》贊揚其書“爆了一個冷門”!吨袊郝(lián)報》評論說:“劉作忠的貢獻已不限于對聯(lián)文學,他在楹聯(lián)王國的艱難跋涉已經(jīng)惠及史學、史料學領(lǐng)域,因而也就成為楹聯(lián)新秀開拓史學研究領(lǐng)域的第一人。此外,其著作還為溝通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促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發(fā)揮著作用”!稄V東史志》贊揚其書“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及收藏價值!薄杜_灣日報》評論《挽孫中山先生聯(lián)選》是“國父精神不死,永垂不朽的u2018證書u2019”、“值得有血性的中國人精讀、珍藏”!段幕笫澜纭吩u論說:“劉作忠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比他的著作更令人敬佩和贊嘆”,“如果沒有檔次高的人品,很難有為世人矚目的佳作”!端拇(lián)藝》評論說:“劉作忠淡泊名利,歷盡生活中的各種磨難,終于實至名歸,這正說明他的u2018踏破鐵鞋磨穿鐵硯u2019的刻苦精神!

    “向后看”

    征編文史資料,時間跨越百年,涉及政治、軍事、工商經(jīng)濟、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民族、宗教、社會民情等方方面面。一個稱職的文史工作者,應當是知識面相當廣泛的雜家。劉作忠擔任文史編輯后,首先給自己定下12字方針:坐得住、走得出、撒得開、收得攏;8字要求:腦勤、口勤、腿勤、手勤。

    文史作者絕大多數(shù)人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他們解放后或多或少受過沖擊,至今心有余悸,怕談往事。為了幫助這些老人解除思想顧慮,在有生之年記下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劉作忠不厭其煩地登門拜訪。有的老人住處不定,劉作忠不管白天黑夜,下雨刮風,多方查尋,誠懇之心贏得了老人們的倚重,或口述、或筆寫,成為一篇篇稿件。

    沙市紗廠(后名沙市市第一棉紡廠)是杜月笙等民族資本家于1930年倡導興辦、全國第110家民族紡織企業(yè),在華商經(jīng)營的民族紡織工業(yè)中占有相當?shù)牡匚。在征集這家廠史資料時,一些老職員都不愿講往事。劉作忠將老職員們的子女、親友,包括自己的老伯母(舊社會在該廠當過童工)一起動員出來上門做工作,老職員們深受感動,終于將所了解的情況和盤托出,使得 沙市紗廠的廠史得以順利完成。

    一位作者的父親遭車禍,劉作忠聞訊自費購營養(yǎng)品趕到醫(yī)院。這位作者十分感動地說:“我的姊妹們還沒有你來得及時呢!”一位老京劇演員,解放后在政治運動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牢騷滿腹。劉作忠與這位老藝人交談后,從他不平凡的經(jīng)歷中看到了價值和意義,便一次次上門促膝交談,前后登門20多次。老藝人深受感動,終于將自己與京劇藝術(shù)大師梅蘭芳交往的經(jīng)歷寫成一篇1萬多字的稿件。經(jīng)劉作忠精心修改后,在文史資料分期刊載,受到好評,兩人由此也成了忘年交。

    一位資深大夫,退休后將自己數(shù)十年經(jīng)歷寫成20余萬字的回憶文章,曾給許多人看,但這些人都不感興趣。劉作忠通讀后,覺得其文雖然結(jié)構(gòu)較亂,文字也較差,但有一定史料價值。他用半個月時間沙里淘金。從中挑選出有價值的內(nèi)容,縮寫成數(shù)千字的文章。文章完成,劉的痔瘡也復發(fā)了。是文刊出后,老醫(yī)生欣喜不已,專門委托一位熟識的政協(xié)委員,在政協(xié)會議上,當著政協(xié)領(lǐng)導和劉作忠的面表達謝意。

    一位20年代擔任過某私立小學校長的老報人,是本地“活字典”之一,劉作忠結(jié)識這位老人時,他已90高齡。經(jīng)劉一番動員,老人不久命筆成文。當劉第二次探訪呈送審核稿時,老人已臥病在床,不能起身;第三次上門已呼吸困難,不能開口說話;第四次上門奉送樣書時,老人已駕鶴西歸了。

    1985年前,劉作忠自費搜集楹聯(lián)途經(jīng)洪湖時,一位農(nóng)村教師談及洪湖岸邊有一批陸姓居民,自稱是成吉思漢的后裔,但尚無定論。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劉作忠擔任政協(xié)文史編輯后,專門前往該地找到那位已退休的教師,兩人反復商議后定出文章主題、框架。荊州、洪湖兩地相隔數(shù)百里,劉作忠不時與這位退休教師聯(lián)系,幫他反復論證,終于完成了一篇考證詳實、說理充分、長達1.5萬字的文章。此文為研究蒙古族的發(fā)展史提供了重要的旁證資料。

    有一篇稿件憶及沙市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工作者和進步青年,通過具有進步思想的郵政局長寄發(fā)傳單的經(jīng)歷。此文在具體細節(jié)上有許多矛盾之處,為了核實這些細節(jié),劉作忠騎著自行車在這座1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東奔西訪7次,終于找到了當年遞送傳單的幾位當事者:原國民黨郵政局黨部書記長,局長聽差,郵局門房等人。那位當年親自轉(zhuǎn)送傳單的老聽差,已是86歲高齡,且兩耳失聰,又識字甚少。劉作忠將嘴對著他的耳朵,與其說是說話,不如說是喊話。好在老人神志清醒,他仔細回憶了當年的情景,核準了一段史實。不久,老人謝世了。

    十幾年來,劉作忠常年一輛自行車,走街串巷,寒來暑往。從尋訪線索到登門約稿,從修改訂正到核實細節(jié),每一篇稿件平均要跑10次左右。每次按10里計,十幾年共征集600多篇稿件,行程達6萬余里。他的自行車一年換一次內(nèi)外胎。有一回他給一位孤身生活的老人送稿費,先后跑了7次才找到本人,老人手捧稿費感動得眼睛都濕潤了。

    劉作忠就是這樣,憑著一顆火熱的心、一雙勤快的腿、一對敏銳的眼、一副清醒的腦,善于發(fā)現(xiàn),深入探究。

    他的敬業(yè)精神感動了許多人,成為許多作者家中的座上賓。作者們有事無事總愛找他聊一聊,一些作者的家人一段時間不見他,就叨念:劉先生為何不來?一位作者夫妻爭吵不和,其妻子竟來請劉作忠調(diào)解。一位河南籍的作者春節(jié)團年,一定要等劉作忠到才開始吃餃子。一次劉作忠生病住院,第一個聞訊趕到醫(yī)院探望的竟是一位年過七旬的漢劇藝人,因為他從藝幾十年的經(jīng)歷是劉作忠?guī)退沓晌娜霑摹?998年4月24日,劉作忠出差歸來,辦公室桌上放著一件時髦的襯衣,并附有一紙條:“今天是你的生日,祝福你!币豢词鹈悄俏焕纤嚾,劉作忠感動得熱淚盈眶。

    把好稿件的文字關(guān)也不輕松。每篇稿件,劉作忠先細讀數(shù)遍,然后斟字酌句,刪繁就簡。為了一個地名、一個人名、一件史實,他常常查閱許多資料、請教許多人。還有許多稿件是他根據(jù)原素材重新撰寫的。

    一名文史編輯既要是專家,又是雜家。一本書,從確定主題、組稿、裝幀設(shè)計、校對、跑印刷廠督促質(zhì)量,到發(fā)樣書、送稿費,劉作忠自始自終,從不懈怠。

    為了提高出版物的質(zhì)量,劉作忠曾專門在當?shù)貓蠹埌l(fā)出《啟事》:國家出版部門規(guī)定出版物差錯率為萬分之一,如果有人在了最近所編的文史書中找出萬分之一以外的錯字,每找出一個,他本人獎勵100元!秵⑹隆返浅,在讀者中引起了不小反響,有人甚至發(fā)動全家人“找錯”。一位老報人專門在報上撰文贊揚劉作忠“一字百金”的治學精神。

    愿我們的時代多有幾位“向后看”者!

    閉門山深

    這是地處鬧市區(qū)一棟樓房最高層的西閣樓,以“夏天如蒸籠,冬天似冷窟,下雨漏水,下雪飄雪”而被同道戲為“冬冷夏熱室”,主人劉作忠也因而被冠以“冬冷夏熱室主”。室門有安徽才女崔永婷所題門聯(lián):“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笔覂(nèi)除了一燈一桌一椅一床,四周萬余冊書籍資料堆至天花板,用“坐擁書城”來形容不算過份。有人曾開價20萬元購買劉作忠的書籍資料,被他一笑置之。

    在“冬冷夏熱室”里,劉作忠夏著長統(tǒng)膠鞋避蚊蟲,冬裹棉被御嚴寒,他此時不再感到寂寞無助,而是有一種從他的出生地 沮漳河走向長江,又從長江駛向大海的感覺。他童年的夢、少年的理想已在腳下一步步實現(xiàn)。他正像一個經(jīng)歷風吹雨打的船長,駕駛著自己的航船,在文史的大海中遨游,向著燦爛輝煌的遠方急駛。

    政協(xié)門房師傅最清楚:劉作忠每日最早進門,最晚出門,而且從無節(jié)假日。

    十幾年“清清貧貧”,劉作忠除編輯、編著20本史志書外,并在《人民政協(xié)報》、《團結(jié)報》、《縱橫》、《炎黃春秋》、《中華魂》、《人物》和臺灣《中華雜志》、《青年日報》、《近代史學會通訊》等數(shù)十家報刊上發(fā)表了50多萬字的散文、游記、書評、人物傳記。

    海內(nèi)上的一些文化名流開始就注意到這位有志青年蘊藏的潛力,他們以極大熱情扶植這棵新苗;隨時解答劉作忠所提出的各種疑難,無償提供資料,審定劉之書稿并為之賜墨題詞聯(lián)賦詩作序;胡繩、屈武、魏傳統(tǒng)、鐘敬文、臧克家、袁曉園、史樹青、李侃、馮其庸、朱家溍、吳小如、流沙河、陳香梅、陳立夫、胡秋原、周策縱、張玉法、潘力生等海內(nèi)外方家巨擘都曾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關(guān)懷、扶植過劉作忠。

    結(jié)束采訪之際,劉作忠向我透露:他正在編注一部300萬字的楹聯(lián)巨著和一本著名美籍華人學者的傳記,這將又是兩本填補我國文學和史學空白的專著!捌涔こ讨蟛粊営谛抟蛔鵸2018萬里長城u2019,。待u2018長城u2019筑成,我滿頭黑發(fā)也將變成白發(fā)了!”聽著劉作忠這些詼諧的語句,我再次想起了古人那句名言:“位卑未敢忘憂國”。

    步出“冬冷夏熱室”,我停留在那幅墨寶前久久不愿離去:“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劉作忠同志屬書,感其成才之艱難,治事之辛勤,為書此十字。胡繩。”

    (原載喜讀《民國野史》

    阿 蒙

    我國除《二十五史》外,歷代均有野史、筆記彌補正史之不足。就筆者所知:1949年前,曾有過幾本民國野史之類的小冊子;1949年后,民國史無人問津。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民國史的研究逐步成為熱門,一些專著紛紛問世。然而有關(guān)民國野史的專輯,卻極為少見。

    新近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會理事、湖北沙市市政協(xié)文史辦編輯劉作忠著作的40萬字《民國野史》豐富了這一領(lǐng)域的內(nèi)容。

    寫野史難,寫民國野史尤難,難就難在“野”不失“信”,言而有據(jù)。作者在這方面作了大膽的探索,他堅持“不因人廢事,也不因事廢人”的原則。作者認為:“世間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其長處和短處,是非善惡是比較的、相對的。任何人,不管他是哪個階級、哪個黨派、從事何種職業(yè)、政治信仰如何,只要他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維護民族尊嚴作過貢獻,都應該實事求是地記載。”

    本書名“野史”,實際上大多言而有據(jù)。作者將那些散佚于民間或存錄于當事人回憶錄的傳聞趣談、奇事妙論與正史相互印證,編綴成一個個獨立成篇的精彩故事。既能反映出當時的世像民俗,又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特定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的真實面目。

    《野史》共分六輯:“辛亥拾遺”、“軍政軼聞”、“儒林外史”、“藝苑趣事”、“楹聯(lián)叢話”、“世象百影”共185篇,皆以人敘事。舉凡軍閥政客、俠士英杰、文苑耆宿、畫壇高手、藝界泰斗、布衣小民,無不擷采入篇。各篇長短自如,筆調(diào)輕松灑脫。

    作者僅讀過5年小學,從農(nóng)民、工人,再進入政協(xié)機關(guān),長期勤奮自學。繼1988年出版《湖北名勝楹聯(lián)》(湖北人民出版社)后,足跡遍及十余省市,遍訪三教九流,廣采大陸、港臺的文史資料,三易其稿,終成《野史》。全國政協(xié)前副主席、93歲的屈武老人臨終為該書題簽,旅臺的鄂籍著名史學家、政論家、社會活動家胡秋原先生為之題詩。

    (原載《團結(jié)報》1994年4月16日)

    ●阿蒙(1930-2003)本名顧平旦。江蘇蘇州人。歷任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紅樓夢》研究資料交流中心主任,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長,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shù)委員等。

    《南學通訊》(中國南社與柳亞子研究會主辦)2002年12月第19-20期)

    喜讀《挽陳其美先生楹聯(lián)輯》

    余德泉

    湖北荊州市政協(xié)劉作忠先生的大名,我是早已聞知的。對他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為弘揚中華楹聯(lián)文化事業(yè)作貢獻的精神,我由衷的欽佩。

    我手中已有了作忠先生的四部大著,即:《湖北名勝楹聯(lián)》、《民國野史》、《挽孫中山先生聯(lián)選》和《挽陳其美先生楹聯(lián)輯》,后兩部雖曰楹聯(lián),其意義實已遠遠超越了楹聯(lián)的范圍。

    《挽陳其美先生楹聯(lián)輯》,是作忠先生的近著,由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我拜讀一遍,覺得很好,這里鄭重向廣大楹聯(lián)愛好者推薦。該書煌煌七百幾十頁,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與陳其美相關(guān)的史料照片和海內(nèi)外名流對該書的題辭;第二部分為魏傳統(tǒng)與李侃先生為本書作的序言;第三部分是作忠先生在《陳其美的生榮死哀》題下,對“民國長城”(孫中山語)陳其美生平的長篇介紹;第四部分為各界挽陳其美聯(lián),是全書之主體。全書共輯挽聯(lián)1388副,從每邊4言至117言,按字數(shù)多少排列。每副對聯(lián)又分聯(lián)文、作者介紹和簡注三項,極有層次;第五部分為1000多位挽聯(lián)作者的索引。

    這1388副挽聯(lián),都是作忠先生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訪問知情人得來的。單陳其美的家鄉(xiāng),作忠先生就自費去了兩次。不僅資料彌足珍貴,注釋也極其翔實。這些挽聯(lián),強烈地跳動著那個時代的脈搏,不僅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而且由于作者一般都具有深厚的文學根底,大多數(shù)亦具很高的藝術(shù)性。對聯(lián)文的詮釋和對1000多位作者的介紹,也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辛亥革命前后的歷史風云圖。作忠先生的文字功夫不錯,也大大增強了本書的可讀性?傊,我認為《挽陳其美先生楹聯(lián)輯》編得有質(zhì)量、有水平,具有比較高的文學價值、史學價值和收藏價值。

    《挽陳其美先生楹聯(lián)輯》的編著出版,是作忠先生的又一貢獻。十多年來,他一直以“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態(tài)度執(zhí)著于自己的事業(yè)。塵世的種種誘惑,他都無動于衷。書稿寫出之后,還要自費出版,自辦發(fā)行,個中甘苦,幾人可知!?為此我題了一副對聯(lián)送給他,算是共勉。聯(lián)曰:“外界雖無凈土;我心自有如來”。愿作忠先生繼續(xù)奮斗,編寫出更多像《挽陳其美先生楹聯(lián)輯》這樣的好作品來。

    (原載《中國楹聯(lián)報》1996年12月21日)

    (余德泉:中國楹聯(lián)學會副會長,湖南省楹聯(lián)學會會長,中南大學教授)

    鄉(xiāng)情濃烈可感可親

    ——讀《近代荊州名人剪影》

    熊經(jīng)浴

    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荊州人,我對于荊州近代名人卻了解不多,日前有幸讀到劉勇策劃、劉作忠新著《近代荊州名人剪影》(湖北辭書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使我獲益良多。作者將書名冠以“剪影”二字,表示只是對近代荊州名人的輪廓描寫。但作者嚴謹求實的治學作風和妙筆生花的寫作功力,特別是充分運用其幾十年間搜集的海峽兩岸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和研究成果,使論及的人物栩栩如生,形神兼?zhèn);涉及的事跡和事件,皆有所本,存史求真。這樣一部《剪影》,堪為當代荊州人“求治之資”和立身砥行的重要史鑒。

    縱觀全書,可看出《剪影》的三個顯著特點。

    第一,涵蓋面廣,內(nèi)涵深邃!都粲啊贩謩e介紹了近代31位荊州籍的名人和幾位外籍名人在荊州活動的片斷。其中有政壇要人、軍事將領(lǐng)、鴻儒碩彥、藏書名家、新聞巨擘、文學奇才、女界丹青、梨園名伶,還有工運、婦女、宗教界的領(lǐng)袖等。我們?yōu)榍G州這塊人文淵藪之地能培育和涌現(xiàn)出如此燦若繁星的各類名人,而引以自豪。

    細讀《剪影》,可以感受到陶靜軒胸懷理想、笑灑熱血的凜然正氣;共產(chǎn)黨人李之龍為改革楚劇身先士卒;張知本革故鼎新、崇法愛民的首創(chuàng)精神;胡鄂公臨危受命、不怕犧牲的革命氣概;張難先守正不阿、淫威不屈、利誘不腐;鄧裕志、錢納水在民族存亡絕續(xù)的關(guān)頭,挺身而出;楊守敬傾其家產(chǎn),盡行收羅名著、精乘、孤本,保存國粹的愛國主義精神;盧靖兄弟傾其家產(chǎn),致力藏書、發(fā)展教育奉獻精神;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運用科學方法研究中國民族及遠古文化,將中國信史向前推移幾百年的開拓精神;還有余上沅、余洪元、傅心一、董瑤階、李彩云、“萬盞燈”等,以戲劇為生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等。這些都是前賢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第二,考文征獻,平實不華。由于作者長期從事文史研究,所以每涉及有關(guān)的人和事,都在大量史料基礎(chǔ)上對人物作出恰如其分的敘述和評論。而且作者熟諳史料,信筆拈來,言之有據(jù),斐然成章,引人入勝。不下一番笨功夫,是難于寫出這些佳作的。如《剪影》中的《李濟:“中國考古學之父”》一文,僅3?3萬字就引用了海峽兩岸的文獻資料達101處之多,其中有81處來自臺北。這也反映了作者在學術(shù)研究上的開放意識。又如《余上沅: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開拓者之一》一文,引用海峽兩岸的文獻資料達68處。從1919年的《大漢報》至20世紀20年代的報刊、書籍和《國立戲校一覽》等,都是較難尋覓的資料。再如《“塞外圣人”樊耀南與新疆“七?七”血案始末》一文,作者為了考證新疆“七?七”血案,竟引用了1928年至2003年75年間海峽兩岸的資料115處之多。在浮躁之風盛行的當今文壇,這種甘于坐冷板凳和文章不寫一句空的求實作風,難能可貴。

    第三,鄉(xiāng)情濃烈,可感可親!都粲啊匪龅拿硕际墙鷱那G州這片沃土出發(fā)登上歷史舞臺的,且時間跨度上也不過兩三代人。書中洋溢的濃濃鄉(xiāng)情,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可親可感,可仿可學。筆者就與其中之一的張知本是同鄉(xiāng),張青年求學的故事和顯達后不提攜一個親屬的清廉作風,至今在家鄉(xiāng)傳為美談。

    古人言:“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是說無論是治理全國或地方者都得鑒往知來,以為執(zhí)政提供重要的參照。同樣,學史也有利于個人敦品修身。歷來先賢都提倡“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意思是說,注重修養(yǎng)的人,能不斷從先賢的嘉言懿行中學習智慧和道德,

    以完善自己的品格。這些說明,讀史學志,無論對治國安邦和修身敬業(yè)都不無裨益。

    (作者為長江大學教授)

    讀劉作忠先生著述有感

    余清逸

    瀏覽作忠先生專論巨著,洋洋灑灑,數(shù)百萬字,內(nèi)容豐富,回味無窮;閱讀作忠先生詩詞短文,清清麗麗,三言兩語,形式多樣,韻味無盡。其長文其雜論,則章章節(jié)節(jié),剔除政治因素附加于歷史之雜色油彩;其短文其詩詞,則篇篇首首,點明事物本源,呈現(xiàn)出廬山之真實面目!都粲啊、《野史》,其文如薄霧,清掃之明月,若隱若現(xiàn),如陳釀醇酒,閱讀時間愈久,而芬芳自溢;《聯(lián)輯》、《楹聯(lián)》,其聯(lián)若純情發(fā)出之柔光,忽近忽遠,若先賢之名畫,品味工夫愈長,則意境彌深。其選本,比別人選得好;其創(chuàng)作,比別人創(chuàng)作棒。

    一介書生,思維敏捷,噴發(fā)出磅礴氣概;卅年閱歷,生活豐富,創(chuàng)作出絕妙好詞;蚵收婊蛘\信,而感人匪淺;或清淡或凝重,而所指深遠。以一顆博受人慈寬容之心,感染他人;以一份熱情坦蕩之情,奪取讀者。使之確立人生價值標準,鼓起奮發(fā)勇氣;使之樹立向上信心,揚起浪破風帆。深厚之文學功底,工夫在詩詞文章之外;非凡之藝術(shù)才華,成就于苦讀毅力之時。極富高尚品質(zhì),熱愛祖國同胞;直抒個人胸臆,譜寫人生壯歌。人品優(yōu)秀,無私無畏;卓著功勛,大志大勇。引古論今,傳承歷史;映袝先哲,啟迪后人。有功于社會,有功于國家;無愧于父兄,無愧于生平。學習大師創(chuàng)作經(jīng)驗,通俗易懂;吸取古今傳統(tǒng)文化教益,富意深逐。意境高雅,氣勢恢宏;內(nèi)涵豐盛,學術(shù)性強。遣詞造句,自由揮灑;謀篇布局,技藝高明。深厚古典文學之素養(yǎng);獵取中西名著之精華。正直熱忱,揭示珍貴古典籍原頭;光明磊落,拂去歷史糟粕灰塵。高遠目標,積三十年之辛勞;博大襟懷,讀千百卷經(jīng)典。是其意志堅強;是其素養(yǎng)高尚。交林士林,慎獨和睦,情誼則厚;教育子女,勤勞敦厚,用度則儉。揚正氣,樹雄風,是其做人;展宏圖,興偉業(yè),是其心志;語驚人,聲鏘鏗,是其論著。布衣暖,菜飯飽,是其生活。

    行將離退講壇及編輯室之時;接受兼職教授與研究員之聘。開講座,講專題;寫專論,撰專著。老年教授,古籍研究者;青年講師,詩文創(chuàng)作者。推薦作忠先生詩文著述;介紹作忠先生坎坷之經(jīng)歷。始知其童年之苦,是別人所不能吃的苦;深悉其中年之勞,為別人所不能耐的勞。筆潤無多,日夕躬耕于硯田;破書幾架,午夜披閱于燈下。不慕大吏嘆命,高檔衣履,名牌電器家俬;勿羨朱門豪宅,富貴財寶,山珍海鮮美味。讀其書,窮理于事物始出之處;閱其文,究機于心理初動之時。勤勤懇懇治學;坦坦蕩蕩為人。念年之舊好,情深似海,不亦悅乎?文字之交游,清淡如水,信可樂也!亂曰:唯君勞逸結(jié)合兮,強健其身;聰明睿智兮,筆花常新;著作等身兮,教益后人。

    (劉作忠先后出版有:《湖北名勝楹聯(lián)》(湖北人民出版社),《民國野史》(江蘇人民出版社),《挽孫中山先生聯(lián)選》(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蘭州大學出版社),《挽陳其美先生楹聯(lián)輯》(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近代荊州名人剪影》(湖北辭書出版社),《荊州百年》(總纂,紅旗出版社)《從荊州走出的十大院士》(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翌年,榮獲“中南六省(區(qū))優(yōu)秀教育讀物三等獎”)

    《荊州水文化》(副主編,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年),以責任編輯編輯地方史志32種;)

    ●余清逸(1925-)江蘇古籍出版社編審,南京師范大學教授

    近代荊州社會的絢麗畫卷

    ——喜讀劉作忠新著《近代荊州名人剪影》

    趙健之

    致劉作忠先生

    劉作忠先生:

    收到巨著《湖北名勝楹聯(lián)》、《民國野史》、《挽孫中山先生聯(lián)選》之后,雖未及細閱全書,但其要旨,似乎已心領(lǐng)會了。我非常感謝你饑中送餐,非?煲庥谠谖液喡臅依镌鎏砹藘r值連城的珍品,難得呀難得!我雖然不是研究近現(xiàn)代史和楹聯(lián)文化的專業(yè)人員,但我是個業(yè)余文藝愛好者。毫無疑問,這三本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會大大幫助我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特別是楹聯(lián)的創(chuàng)作。我會跟隨你的引導,去神游湖北各地的人文景觀,去分享過去的風云歲月。不久,又讀尊作《在楹聯(lián)的王國里》,使我悉數(shù)了解先生的人品、文品,掩卷沉思,我面前聳峙著一方碩大無朋的豐碑,是那樣輝煌燦爛,又將是那樣永恒不移。

    你才讀五年書,便因那場眾所周知的浩劫而輟學。然而,你少懷大志,并矢志不移,在極其艱難的環(huán)境里,如饑似渴地博覽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著作,孜孜尋求“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1984年,年紀輕輕,卻慧眼獨具,和常江等200余位卓識之士,倡首成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楹聯(lián)組織——中國楹聯(lián)學會,為我國楹聯(lián)事業(yè)的發(fā)展開奠新局面。接著,學會為“搶救國寶,振興聯(lián)藝”,著手編寫《中國楹聯(lián)大全》,你毅然承擔了湖北部分。在無編制、無資金、無人員的情況下,你不愧是一名文化戰(zhàn)線上的勇士,不服在眾多的楹聯(lián)書海里湖北是空白一塊,決然停薪留職,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親友的借助,離開溫馨的家,開始搜集發(fā)掘湖北的地方楹聯(lián)工作,像當年的紅軍戰(zhàn)士一樣,進行驚世駭俗的長征,歷時5年,行程4萬余里,踏遍了湖北86個地、市、縣,披閱了2800多卷地方志、野史、筆記、抄本,記錄了3000多人的口述,終于搶救了2萬余副瀕于佚亡的楹聯(lián)珍品,還改寫了楹聯(lián)起于五代的定論,續(xù)補了古代歷史的多處缺漏。其間你沒有死于大別山的毒蛇之口和 荊山的山洪、武陵的懸?guī)r、巫山的塌方、大巴山的撞車等等,你命不該絕啊!你飽嘗了大自然的風霜雨露,備受了人世間的白眼、挪諭。當你身背書囊用最后的一元錢買五個雞蛋準備迎接你的愛女時,你的小窩竟是關(guān)盼樓頭,無復當年燕子了!只有那一包包、一扎扎來自全國各地的信札,還有那書山聯(lián)海,你這個歸來的勇士,在金錢世界里,用什么去填補那轆轆饑腸?做為一個楹聯(lián)同道,縱是鐵石心腸,我也老淚縱橫了。

    一個人的能量,對于你來說,幾乎是無限的。1988年,你出版了30余萬字的《湖北名勝楹聯(lián)》,1993年,你又開放了第二枝報春花——40余萬字的《民國野史》。這部書包羅了1911-1949年38年間的人和事。民國社會,百態(tài)紛呈,中西混雜。也是眾所周知的原因,幾十年來,誰也不敢問津民國史。你獨具一個史學家的膽識,以翔實可靠的史據(jù),淋漓酣暢的妙筆,將一個個風云人物,還其歷史面目,“不因人廢事,也不因事廢人”,當年的傳聞妙談,寫得維肖維妙,令人忍俊不禁,愛不釋手。“野”得縱橫捭闔,“史”得堅信無疑。不唯如此,你又以楹聯(lián)家的目光,將民國期間產(chǎn)生于上層人物的楹聯(lián)精品揉和其中,溶文、史、聯(lián)于一體,從而使這部史書更具特色。這部書除了具備重要的史料價值之外,正如張宿宗先生之言:“能從五光十色的歷史素材中擷取所需升華事理釀造佳構(gòu),探索知人論世之術(shù),尋求立身處世之道”。此書不讀,我當為同道者遺憾了。

    1993年,你在神州大地上又迸發(fā)了第三聲驚雷;海峽兩岸第一本挽孫中山先生的聯(lián)集《挽孫中山先生聯(lián)選》問世了!本書50萬言,搜集了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國內(nèi)外1425位華人、華僑、國際友人和555個團體奉獻的1903副挽聯(lián)。這些對聯(lián),從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及其巨大的歷史影響,不是浮光掠影,不是道聽途說,而是考證縝密,記述嚴謹,既可為史學家研究的可靠史料,又集挽聯(lián)之大成,還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秘事。人們震驚了,炎黃子孫沸騰了!先生之于史,之于聯(lián),真是一個補白大王。

    劉作忠先生,時勢成全了你,剛過不惑之年,便能著述等身,名滿天下;但時勢也嘲弄了你,為了這三本書,使你傾家蕩產(chǎn),債臺高筑,急需賣書還債。歷史在劇烈的搏斗中前進,但在某個片段時間里難免有回瀾。在當今大雅退堂、金錢登殿之際,你卻牢牢記住了先哲熊十力的教誨:“亡國族者,常先亡其文化”。因而你九死未悔地為史學、楹聯(lián)學做出如此卓有成效的貢獻,造福子孫,功德無量。∧隳浅嗾\的愛國主義精神,忘我的奉獻精神,千千萬萬有良知的中國人,是不會忘記的,他們將沿著你架設(shè)好的階梯,登上另一個美好的世界。

    春天屬于我們,更垂青于你。聯(lián)曰:

    著作尚高風,輯要鉤沉真歷史;

    孤忠橫浩氣,振聾發(fā)聵勇書生。

    謹頌

    著祺!

    趙健之頓首

    (原載《中國楹聯(lián)報》1995年4月1日)

    讀劉作忠新著《從荊州走出的十大院士》

    詩 亭

    最近,有幸拜讀了荊州文史專家劉作忠先生新著《從荊州走出的十大院士》(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感觸頗深?v觀全書,突顯四大特點。

    一,涉及學科面既廣且細,人物塑造既靈且詳,讓人感嘆不已。十大院士也許無數(shù)人都皆知,但是他們勤耕在科技的土壤,收獲成果聞名世界的艱辛漫漫路,有幾人筱知八九?淡雅文墨,娓娓敘來。

    翻開書頁第一章,是敘述嚴謹治學、勤儉樸實的戴芳湳院士,他是十大院士中年齡最長者、中國真菌學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植物學的奠基人。跟隨作者巧妙的思路,我們來到戴芳瀾院士50年如一日精心研究的“真菌學”天地漫步,感知非淺。目前我國已發(fā)現(xiàn)真菌不超過8000種,而戴老院士在1979年的《中國真菌總匯》里就已涉足了7000種。這難倒不是一種罕見的成就嗎?

    “不讓問題過夜”的黃松齡院士,四十年前就構(gòu)建了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框架,是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開路人。

    劍橋大學博士王竹溪院士造就了很多科技人才,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最早的中國人楊振寧是其弟子。他在物理、數(shù)學、語言文字諸學科造詣很高。

    我國河流泥沙和治河工程的開創(chuàng)者謝鑒衡院士,一生與水結(jié)緣,他提出的“蓄清排渾”是解決三峽工程泥沙問題的重要措施。

    中國“ 楊樹之父”王明庥院士,自20世紀70年代始,從事南方型楊樹遺傳資源的研究,使工業(yè)原料林資源實現(xiàn)規(guī);(jīng)營,成為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新興支拄產(chǎn)業(yè),產(chǎn)生了重大的經(jīng)濟效益.

    言語不多、為人忠厚的泥沙專家韓其為院士,是十大院士中唯一沒有高等學歷自學成材者,他一生勇攀河流泥沙科技的高峰,是我國泥沙運動的領(lǐng)軍者.

    中國激光測量技術(shù)的領(lǐng)軍人葉聲華院士,他處處嚴于律己,著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他站在中國激光測量科技的前沿主持完成了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取得32項成果。

    蝶醉金黃花含笑,農(nóng)樂它日油滿香。筆者瞎涂的兩句可能是官春云院士希望看到的“風景”吧。這位油菜高人,敢向油菜要財富,從油菜的培育到油菜的改良和分析,他傾注極大的熱情和心血,取得了巨大成果。

    樊明武院士是第一個把第三代回旋加速器研制成功的人,此項高科技研制的成功為國家創(chuàng)造了財富。他在任華中科技大學之際,全力創(chuàng)辦國際化大學,卓有成效.

    十大院士中最年輕的張啟發(fā),傾力“第二次綠色革命”,成就斐然,既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他風華正茂、淡泊名利,只想把更多時間放在研究學問和工作上,非常忙碌的,是水稻基因研制大師。目前正在進行的“水稻功能基因組”,和“綠色超級稻”的研制,我們期待他的“綠色戰(zhàn)斗”早日成功。

    這十位院士在書中聲情并茂、個性特征躍然紙上,過目難忘,這顯然是作者妙筆所致。綜合起來看十位院士又有一個共同點——勤奮好學,以至于創(chuàng)造的成就和成果在科技的星河里光彩奪目,無愧載于史冊。

    二、引古喻今,真實可信。作者大量引用史料,旁征博引,在敘述戴芳湳院士時引用光緒六年《荊州府志》、《戴氏簇譜》系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復制件、《江陵鄉(xiāng)土志.循吏》,宣統(tǒng)元年刊本等難得珍貴資料,參考資料有26處之多,注釋達71處。在韓其為院士一章中引用《民國松滋縣志》、《懸索曲線及偏角改正問題的研究》、《水庫淤積》等眾多的專業(yè)書籍。在黃松齡院士立傳中引用《北平文化界救國會第一宣言》,《大眾生活》1936年2月15日,《歷史數(shù)學》月刊簡記、《朝陽學府在沙市》、潘承孝《回憶抗戰(zhàn)時期的北洋西北工學院片段》等歷史資料和刊物。后記中引用《國立中央研究院工作報告》、《國民政府公報》第十五號《中國工程院章程》等!耙怨艦殍b,可知興替”。作者留給我們的章節(jié)都是有證可查,有據(jù)可考,事核言直。與當今那些憑空想象胡編亂造的文墨沒有可比性。用通俗的語言詳細而真實地敘述著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是作者實事求的寫作風格。耐人尋味、令人深思、深受啟發(fā),具有珍藏價值。

    三、知識面廣,拓寬視野。在當今大力弘揚科技興國,全面落實科學技術(shù)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實現(xiàn)生產(chǎn)力轉(zhuǎn)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zhì)時期,此書可謂“及時雨、雪中碳”,不僅僅是簡單的立傳敘人,在詳述院士們成長和取得輝煌成果不尋常路的同時,給我們展開了科技的一個個窗口,讓我有幸在科技的邊緣舉目,展望了科技方面的一些術(shù)語和知識,如什么是真菌、真菌學?為什么叫真菌?楊樹分級幾大派?水庫淤積、依維柯白車身三維激光視覺檢測系統(tǒng)等等。從中我們對部分學科的精細、復雜、深奧有所淺知,對部分學科的起步發(fā)展過程有所認識,對科技的發(fā)展有了新的理念,受益匪淺。

    四、用詞考究,言簡意賅。從書的字里行間可見作者對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每一個段落的著落都要求很高,經(jīng)過了斟酌,推敲再斟酌的反復修改過程。全書每一章都有一個小標題,小標題短短的一句話,具有很強的慨括性和聯(lián)想性,起到了引人入勝的作用。如中國的“楊樹之父”王明庥一章,一看便可以聯(lián)想到這個院士一定與楊樹有不解之緣,對楊樹的研究一定是超歷史的,楊樹可以給我們帶來美好的未來等。再如讓油菜改變世界書官春云院士,這個油菜還有這么大的神力?油菜也能改變世界?油菜怎么改變世界呢?圍繞這一串串問號有一種想解密的沖動吧。

    讀本書《后記》可知,劉作忠先生此著的問世經(jīng)歷了三年諸多困難的洗禮,實屬不易。他查資引證的繁瑣、行程數(shù)千里采訪的艱難、苦思冥想構(gòu)思框架的窘景等。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成正果。其勤奮其嚴謹清風明月可鑒。當人們把笑聲灑落在麻將桌上、但人們把眼淚陪落在電視機前、當人們在霓虹的閃爍中狂歌勁舞,劉先生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苦學問!坝幸饨瑒t是偽也”,我曾被這種精神深深感動,如坐春風,禁不住拙筆幾句,酷暑寒冬景廬齋,文史苦索二十載,身疾志堅墨雅新,藏書著書四海揚。劉作忠先生的這本專著實為嘔心瀝血之作,也是難得的佳作。

    秋空霽海,回味十大院士的風采可謂“風霜搖落時,獨秀君知不”。

    2008.10.6

    在海峽兩岸80多家省級以上報刊發(fā)表百萬余字有關(guān)近代史事的文章 1987年,被湖北省總工會評為全省33名自學成材者之一;1994年,被中國楹聯(lián)學會評為全國“聯(lián)壇十秀”之一;1996年,被湖北省政協(xié)評為“優(yōu)秀文史工作者”;200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全國婦聯(lián)評為全國百名“優(yōu)秀讀書家庭”之一;2005年,被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聘為“湖北省荊楚民間文化研究基地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TAGS: 湖北 文史 荊州 楹聯(lián) 劉作忠
    名人推薦
    • 馮鐵民
      馮鐵民,男,1959年2月生,學士學位,高級編輯職稱,現(xiàn)任廣州電臺新聞部主任。
    • 韓盛岫
      著名戲劇導演,北京人。
    • 袁多壽
      袁多壽(1918--1991) 劇作家。祖籍陜西澄城縣,1918年西安。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
    • 任應凱
      任應凱(1925年——1989) 陜西淳化縣人。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陜西分會會員。1940年入陜甘寧邊區(qū)民眾劇團,從西北藝術(shù)專科學校音樂系畢業(yè)。歷任中國音樂...
    • 陶鈞
      陶鈞(1892~1974年),字子欽,湖北蘄水(今浠水)人,國民革命軍將領(lǐng),先后任民革命軍第七軍團長、旅長,第十九軍第二師師長、第十八軍副軍長、軍長,...
    • 張同敞
      張同敞(?—1650年),字別山,湖北江陵人,明代政治家張居正的曾孫,以蔭補中書舍人。 南明永歷年間,任兵部侍郎、總督廣西各路兵馬兼督抗清軍任...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