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魯嘉
個人簡歷
葛魯嘉,男,1956年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市,祖籍山東省海陽市,F(xiàn)任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75年參加工作,曾任電業(yè)局工人、局黨委宣傳科干事,局團委書記。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相繼于1982年獲學士學位、1985年獲碩士學位、1996年獲博士學位。1992年在英國Warwick大學心理學系獲心理學理學碩士學位。1985年留吉林大學任心理學教師,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1996年破格晉升正教授。1992年評為碩士生導師,1999年評為博士生導師。1993年任吉林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在吉林大學創(chuàng)建社會學專業(yè)和社會學系,創(chuàng)建心理學專業(yè)和心理學系。1995年創(chuàng)建哲學社會學院和社會心理學系,擔任首任的哲學社會學院副院長,首任的社會心理學系主任。曾任兩屆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F(xiàn)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吉林省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在理論心理學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文化心理學研究、社會心理學研究方面為國內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中年學者。共發(fā)表論文90余篇,出版各類著作30余部。創(chuàng)建了中國本土獨特的新心性心理學理論和學說,力圖突破中國心理學對西方心理學的跟隨和模仿。推動了中國本土心理學與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心理學學者的交流,F(xiàn)任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審專家,教育部心理學學科評審專家,曾任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guī)劃專家,現(xiàn)任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規(guī)劃學科專家。現(xiàn)任黑龍江大學科研發(fā)展與評估中心專家、吉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長春市行政學院客座教授。相關研究領域和主要研究方向
理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
學術觀點:
心理學研究應走本土化的道路
中國本土的傳統(tǒng)心理學研究
西方科學心理學與中國本土心理學的比較研究
心理文化與文化心理的研究
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社會心理研究
心理學的大科學觀或開放的科學觀:心理學應破除狹隘的科學觀或封閉的科學觀的局限。
心理學研究和發(fā)展的文化學轉向。
中西心理文化比較研究。
心理學的中國化:應涉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式的本土化。
心理學哲學研究:考察關于人類心理和心理科學的理論預設。
新心性心理學學說的創(chuàng)建。內容包括:心理資源論析、心理文化論要、心理生活論綱、心理環(huán)境論說、心理成長論本、心理科學論總。
教學情況
(1)講授過《普通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西方心理學流派》、《管理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本科生課程約15門類50門次。
。2)講授過《理論心理學》、《現(xiàn)代心理學發(fā)展與趨勢》、《認知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研究》、《心理學研究方法》等碩士生課程10門類30門次。
。3)講授過《心理學哲學研究》、《心理學流派研究》、《認知科學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心理學發(fā)展與趨勢研究》等博士生課程5門類50門次。
科研成果總匯
。保梗福赌辏
(1)葛魯嘉.美國辯證法心理學形成背景的分析[J].心理學探新,1986(1).
。ǎ玻└痿敿危畬ξ⒂^社會關系的科學認識[J].科學、辯證法、現(xiàn)代化,1986(1).
(3)車文博、葛魯嘉.歷史的總結、革新的構想—評潘菽教授的《心理學簡札》[J].心理學探新,1986(2).
。保梗福纺辏
。ǎ保└痿敿危u美國辯證法心理學的代表性理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1).
。ǎ玻└痿敿巍⑾杵剑孕睦韺W[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87.(承擔第1章、第4章、第5章,承擔全書的統(tǒng)稿。)
(3)葛魯嘉.一本有特色的哲學專業(yè)心理學教材——評《心理學原理》[J].心理學探新,1987(1).
。保梗福改辏
(1)劉翔平 葛魯嘉.男女差異心理學[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88.(承擔序言、第1章、第6章、第7章,翻譯附錄1、附錄2,承擔全書的統(tǒng)稿。)
(2)葛魯嘉(參編).社會心理學簡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承擔第12章社會認知論)
(3)葛魯嘉(參編).弗洛伊德主義著作選輯(上卷)[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保梗福鼓辏
。ǎ保└痿敿危▍⒕帲ヂ逡恋轮髁x著作選輯(下卷)[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ǎ玻└痿敿危ヂ逡恋轮髁x在中國的興衰及命運[J].心理學探新,1989(3).
。保梗梗蹦辏
。ǎ保└痿敿危▍⒕帲睦碜稍儼倏迫珪ㄜ囄牟┲骶帲郏停荩L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ǎ玻└痿敿危▍⒕帲F(xiàn)代社會心理學(周曉虹主編)[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承擔第6章、第9章)
。保梗梗材辏
。ǎ保└痿敿危▍⒕帲ヂ逡恋轮髁x論評(車文博主編)[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承擔第8章、第11章1.2.3節(jié)、第17章、第19章)
。保梗梗衬辏
。ǎ保└痿敿危就恋慕(jīng)驗心理學與實證的科學心理學的分野[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5).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保梗梗茨辏
。ǎ保└痿敿危就恋膫鹘y(tǒng)心理學與實證的科學心理學的關聯(lián)[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2).《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4年第4期摘文。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4年第3期全文轉載。
。ǎ玻└痿敿危袊就恋膫鹘y(tǒng)形態(tài)心理學與本土化的科學形態(tài)心理學[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4(2).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4年第5期全文轉載。
。ǎ常└痿敿危形餍睦韺W的文化蘊涵[J].長白論叢,1994(2).
(4) 葛魯嘉.人工智能與人類心理[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7).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自然辯證法》1994年第9期全文轉載。
。ǎ担 葛魯嘉.聯(lián)結主義:認知過程的新解釋與認知科學的新發(fā)展[J].心理科學,1994(4).
。ǎ叮 葛魯嘉.開辦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幾點思考[J].高教研究與實踐,1994(4).
。ǎ罚 葛魯嘉(參譯).心理學導論(上卷)[M].臺灣:曉園出版社,1994.
。ǎ福 葛魯嘉(參譯).心理學導論(下卷)[M].臺灣:曉園出版社,1994.
1995年:
。ǎ保└痿敿危睦砦幕撘形餍睦韺W傳統(tǒng)跨文化解析[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ǎ玻└痿敿危▍⒕帲匀晦q證法辭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ǎ常└痿敿危J知科學的性質與未來[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1).《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5年第3期摘文。
。ǎ矗└痿敿危就羵鹘y(tǒng)心理學的兩種存在水平[J].長白學刊,1995(1).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5年第3期全文轉載。
(5)葛魯嘉.大心理學觀──心理學發(fā)展的新契機與新視野[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5(9).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5年第10期全文轉載。
。ǎ叮└痿敿巍⑼酢←悾烀c中國民眾的心理生活[J].長白論叢,1995(5).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5年第11期全文轉載。
。ǎ罚└痿敿危J知心理學研究范式的演變[J].國外社會科學,1995(10).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5年第12期全文轉載。
。ǎ福└痿敿危J知科學研究中的意向性問題[C].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研究(論文集),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5.
。ǎ梗└痿敿危鐣睦韺W的社會應用與社會發(fā)展[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2).
。10)葛魯嘉.心理生活的質量與價值追求[N].吉林日報理論版,1995年7月18日.
。保梗梗赌辏
(1)葛魯嘉、陳若莉.弗洛伊德:人類心靈的洞察者[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ǎ玻└痿敿巍⒅堋帲畯奈幕c人格到文化與自我[J].求是學刊,1996(1).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6年第2期全文轉載。
。ǎ常└痿敿危瑐人心理學對西方文化的超越[J].長白學刊,1996(2).
。ǎ矗└痿敿危莆蘸婉{馭當代西方社會思潮[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6(3).
。ǎ担└痿敿危睦韺W的科學觀與統(tǒng)一觀[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3).《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6年第5期摘文。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6年第8期全文轉載。
。ǎ叮└痿敿危畬π睦韺W科學觀的反思[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6(12).
1997年:
。ǎ保└痿敿危袊就羵鹘y(tǒng)心理學的內省方式及其現(xiàn)代啟示[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6).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8年第1期全文轉載。
(2)葛魯嘉.長春應有良好的u2018人文環(huán)境u2019[N].長春日報,1997年3月13日第6版。
。ǎ常└痿敿危F(xiàn)代人的心理健康[A].當代學人跨世紀的思考,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ǎ矗└痿敿危睦韺W研究本土化的立足點[J].本土心理學研究(臺灣),總第8期,1997年12月。
。保梗梗改辏
(1)葛魯嘉(副主編、編委、參譯).弗洛伊德文集(共5卷)[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8.
。ǎ玻└痿敿危D換心理狀態(tài) 迎接生活挑戰(zhàn):談下崗者的心態(tài)及其調整[J].時代論評,1998(2).
。ǎ常 陳若莉、葛魯嘉.社會轉型期的文化盲區(qū)與邊際人[J].世紀論評,1998(4).《新華文摘》1998年第12期論點摘編!墩ぱ芯縿討B(tài)》1999年第2期摘文。
。ǎ矗└痿敿危鞣叫睦韺W的歷史進程與未來趨勢[J].心理科學,1998(5).
。ǎ担└痿敿危▍⒕帲鞣叫睦韺W名著提要(楊鑫輝主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保梗梗鼓辏
(1) 葛魯嘉.人的能力:智商、情商與其他[J].學問,1999(1).
。ǎ玻 葛魯嘉、陳若莉.當代心理學發(fā)展的文化學轉向[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5).79-87.《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00年第1期摘文。
。ǎ常 葛魯嘉、陳若莉.論心理學哲學的探索——心理科學走向成熟的標志[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8).33-38.
。ǎ矗 葛魯嘉、陳若莉.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ǎ担 葛魯嘉(助理主編、編委):“20世紀西方心理學大師述評叢書”(共15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玻埃埃澳辏
。ǎ保 葛魯嘉、陳若莉.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M].臺灣:貓頭鷹出版社,2000.
(2) 葛魯嘉(譯).精神分析綱要(弗洛伊德)[A].弗洛伊德文集(7)-精神分析新論,臺灣:知書房出版社,2000.
。玻埃埃蹦辏
(1) 葛魯嘉(分卷主編、參編).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ǎ玻 葛魯嘉(參編).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玻埃埃材辏
。ǎ保 葛魯嘉.中國心理學的科學化和本土化——中國心理學發(fā)展的跨世紀主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2).《光明日報》(理論周刊)2002年6月4日論點摘編!陡叩葘W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4期摘文。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2年第6期全文轉載。
。玻埃埃衬辏
。ǎ保 葛魯嘉.身體健康要與心理健康相結合[N].吉林日報,2003年5月19日第3版。
(2) 葛魯嘉.論心理學哲學的研究對象[J].學習與探索,2003(4).
。ǎ常 葛魯嘉、陳若莉.中國的文化心理與組織的管理心理[J].農金縱橫,2003(4).
。ǎ矗 周 寧、葛魯嘉.心理學的常識心理學水平[J].心理科學,2003(6).
。玻埃埃茨辏
。ǎ保└痿敿危粉櫖F(xiàn)代科學心理學發(fā)展的十個線索[J].心理科學,2004(1).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4年第4期全文轉載。
(2)周 寧、葛魯嘉.常識話語形態(tài)的心理學[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ǎ常└痿敿危睦韺W的五種歷史形態(tài)及其考評[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
。ǎ矗┛椎律、葛魯嘉.關于心理學哲學的思考[J].理論探討,2004(3).
。ǎ担└痿敿危ǜ敝骶、編委、參譯).弗洛伊德文集(1、2、3、4、5、6、7、8卷)[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
。ǎ叮└痿敿危袊就羵鹘y(tǒng)心理學術語的新解釋和新用途[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4年第9期全文轉載。
。ǎ罚╆惾衾颉⒏痿敿危囄霎斍芭缘倪`法心理與心理違法[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u2022法制論叢,2004(5).
。ǎ福└痿敿危WR形態(tài)的心理學論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5年第4期全文轉載。
。ǎ梗└痿敿危就列男孕睦韺W對人格心理的獨特探索[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1期摘文2000字。
(10)葛魯嘉.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兩個理論基點[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光明日報》(理論周刊)2005年1月18日論點摘編。《鄭州日報求實版》2005年1月28日觀點速遞摘編。
。11)葛魯嘉.心理學應用的理論、方案和領域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玻埃埃的辏
。ǎ保 葛魯嘉.對心理學方法論的擴展性探索[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2期學術卡片摘引。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5年第6期全文轉載。
(2) 葛魯嘉.心理生活論綱——關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另類考察[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2).
。ǎ常 葛魯嘉、陳若莉.新時期女性的心理成長與心理建設[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5(2).
。ǎ矗 葛魯嘉.對中國本土傳統(tǒng)心理學的不同學術理解[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4期學術卡片摘引。
。ǎ担 葛魯嘉.類同形態(tài)的心理學總評[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光明日報》2005年7月11日論點摘編。
。ǎ叮 葛魯嘉.心理生活的根據(jù)[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7) 葛魯嘉.淺論心理學技術研究的八個核心問題[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ǎ福 孟維杰、葛魯嘉.從工具到價值:心理學研究方法重新考評[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4).
。ǎ梗 葛魯嘉.哲學形態(tài)的心理學考評——心理學的五種歷史形態(tài)考察之二[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4).
。10) 葛魯嘉.理論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功能[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新華文摘》2006年第2期論點摘編。
。11) 葛魯嘉.關于心理生活基本性質和內涵的理解[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5).
。12) 葛魯嘉.新心性心理學的理論建構——中國本土心理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一種新世紀的選
擇[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5).《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6期學術卡片摘引。
(13) 葛魯嘉.對心理環(huán)境的考察與探索[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14) 田 浩、葛魯嘉.文化心理學的啟示意義及其發(fā)展趨勢[J].心理科學,2005(5).
(15) 孟維杰、葛魯嘉.文化品格:心理學概念重新考評[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16) 葛魯嘉.科學形態(tài)的心理學議評——心理學的五種歷史形態(tài)考察之五[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4).
。17) 葛魯嘉.心理學研究劃分的類別與優(yōu)先的順序[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18) 葛魯嘉.心理學研究中環(huán)境的性質、類別和功能[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1期學術卡片摘引。
。19) 葛魯嘉.西方實證心理學與中國心性心理學概念范疇的比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6).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6年第3期全文轉載。
。20) 葛魯嘉.中國本土的心理學發(fā)展期待著原始性的理論創(chuàng)新[Z].《獨白的心理學與對話的心理學——心理學的兩種話語形態(tài)》(周寧著)序言[Z].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3-8.
。玻埃埃赌辏
(1)葛魯嘉.心理環(huán)境論說——關于心理學對象環(huán)境的重新理解[J].陜西師范大學學
報,2006(1).
(2)葛魯嘉.對心理生活的經(jīng)典探索的考察[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玻埃埃叮ǎ保
。ǎ常└痿敿危w證和體驗的方法對心理學研究的價值[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06(4).《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6期學術卡片摘引。
。ǎ矗└痿敿危茖W形態(tài)的心理學議評——心理學的五種歷史形態(tài)考察之五[J].當代華人教育學報(香港),2006(2).
。ǎ担└痿敿危鞣叫睦韺W不可忽略的一翼——對西方心理學的一種細化和深化的理解和探索[Z].《現(xiàn)代心理學的人文傳統(tǒng)與精神》(伍麟著)序言[Z].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8.
。玻埃埃纺辏
(1) 葛魯嘉.宗教形態(tài)的心理學述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
。ǎ玻 葛魯嘉.心理學中國化的學術演進與目標[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4).
。ǎ常 葛魯嘉.《心理學文化品性》(孟維杰著)序言[Z].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7.1-10.
。ǎ矗 葛魯嘉.對心理學研究中環(huán)境的理解[J].人文雜志,2007(5).《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6期學術卡片摘引.
(5) 李敬陽、葛魯嘉. 社交焦慮障礙流行病學特征與治療方法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52):10644-10647.被EM收錄.
。ǎ叮 葛魯嘉.當代社會人的心理生活的質量與提升[J].長白學刊,2007(6).
。ǎ罚 葛魯嘉.心理學研究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定位問題[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8年第2期全文轉載.
(8) 葛魯嘉(參編).西方心理學思想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承擔“第十六章 認知主義心理學思潮”)
。ǎ梗 車文博、葛魯嘉.歷史的總結、革新的構想——評潘菽教授的《心理學簡札》[C].載《潘菽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玻埃埃改辏
(1) 葛魯嘉.新心性心理學宣言——中國本土心理學原創(chuàng)性理論建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葛魯嘉.
(2) 心理學視野中人的心理生活的建構與拓展[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1).
(3) 孟維杰、葛魯嘉.論心理學文化品性[J].心理科學,2008(1).
。ǎ矗 梅松麗、葛魯嘉等.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者的生活事件及適應[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8(3).
。ǎ担 葛魯嘉.心理學技術應用的途徑與方式[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8(5).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ǎ叮 葛魯嘉.心理資源論--心理學的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的形態(tài)[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6).
。ǎ罚 葛魯嘉.中國本土心理學三十年的選擇與突破[C].王勝今、吳振武(主編).回顧與展望——吉林大學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玻埃埃鼓辏
(1) 葛魯嘉.心理學研究的生態(tài)學方法論[J].社會科學研究,2009(2).
(2) 葛魯嘉.管理心理學研究前沿的熱點[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