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邱震海,1962年出生于上海;鳳凰衛(wèi)視時事評論員、同濟大學兼職教授。1984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外語系德語專業(yè),同年秋天考入同濟大學德語系攻讀研究生,1987年獲碩士學位,后留學德國,先后任上海和香港《文匯報》駐德特約記者、《德國之聲》撰稿人,香港、東南亞多家報刊開設專欄。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1984年畢業(yè)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1987年在同濟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任德語系講師、外語廣播電臺副臺長;現為鳳凰衛(wèi)視著名時事評論員及《寰宇大戰(zhàn)略》、《震海聽風錄》主持人、同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華東師范大學顧問教授、聯(lián)合早報專欄作家,倫敦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IISS)資深會員、東南亞和歐洲報刊戰(zhàn)略問題專欄作家。
從事職業(yè)
邱震海在香港《信報》的《外交捭闔》專欄以國際熱點問題為線索,力圖揭示出熱點背后政治力量重組端倪和未來國際格局大致走向。該專欄在全球其中首先是亞太地區(qū)引起密切注意,成為地區(qū)間分析外交問題的品牌專欄,經常為其他國家、不同語言的多個報刊所轉載。
主持節(jié)目
由于邱震海擔當主持的《震海聽風錄》節(jié)目,于零七年一月三日起在鳳凰衛(wèi)視資訊臺正式啟播,節(jié)目播出時間為每周三晚上八點十五分至九點,次日凌晨三點十五分和下午兩點十五分重播。該節(jié)目以新聞評論的內幕性和權威性為基本元素,每周一次追蹤熱點事件或趨勢,邀請熱點事件當事人或相關者出場,顯示話題的張力、沖突性和公眾效應的廣泛性,多方位向觀眾提供觀察角度和思維空間!墩鸷B狅L錄》節(jié)目博客已經啟動,即時發(fā)布節(jié)目的最新資訊。本人博客也已設立《震海聽風錄節(jié)目預告》和《震海聽風錄節(jié)目文字稿》兩個欄目,同步發(fā)送節(jié)目的有關信息。另外,由本人參與的《時事開講》節(jié)目,即日起將有文字稿提供;本人在《時事開講》中的評論,將收入本博客《時事開講節(jié)目文字稿》欄目。
“震海聽風錄”創(chuàng)下鳳凰資訊臺最高收視紀錄,“不停地說”是飯碗也是理想。
《震海聽風錄》節(jié)目博客已經啟動,即時發(fā)布節(jié)目的最新資訊。其博客也已設立《震海聽風錄節(jié)目預告》和《震海聽風錄節(jié)目文字稿》兩個欄目,同步發(fā)送節(jié)目的有關信息。
另外,由他參與的《時事開講》節(jié)目,即日起將有文字稿提供;在《時事開講》中的評論,將收入此博客《時事開講節(jié)目文字稿》欄目。
<有報天天讀>欄目,與何亮亮、楊錦麟、杜平交替主持;
上過一期《財經郎眼》20110328期談論美英法的利比亞軍事分析
除了大事件時的緊張節(jié)奏,還要保證日常新聞的評論。日常的功課補給是邱震海一項重要任務,“24小時中除了睡覺,其他時間都在準工作狀態(tài)。在家看資料、讀書、上班路上與各路官員交流信息,總之,一踏入辦公室就準備開始說了。”
從2007年開始,鳳凰專門給了邱震海一個個人欄目“震海聽風錄”,“我就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震海聽風錄”剛開播的4期中,有3期創(chuàng)造了鳳凰資訊臺47個節(jié)目收視率的第一名,并創(chuàng)下鳳凰資訊臺最高收視紀錄。這給了邱震海很大信心,“一開始,一些人并不看好這樣一個長達45分鐘的深度討論話題,并給出建議”,但邱震海堅持相信中國的高端觀眾有能力消化這檔深度節(jié)目,而事實證明了他的選擇。邱震海介紹:“在鳳凰,每個人的節(jié)目只對自己負責,和一般單位的u2018金字塔u2019式管理不同,他們做什么節(jié)目,不用匯報,一匯報就沒了味,也沒有人審稿,上面沒有老板,臺長也只有在看了電視以后才知道主持人做怎樣的節(jié)目”。他說,這樣的垂直型的工作方式讓他感到刺激和具有創(chuàng)造性。
個人概況
最喜歡的運動:年輕時熱衷跑步,年事漸高后改為騎車和散步,都是最無聊但卻可獨自想心事的項目
最喜歡的休閑方式:拿一瓶啤酒,叼一根煙,在草地上曬半天太陽。
最崇拜的一個人:年輕時崇拜很多名人,回憶起來什么感覺都沒有了。
最喜愛的一本書:《第三帝國的興亡》,因為知道自己永遠寫不出來。
最難忘的事:當年出國時“把菜刀都賣了”;但一晃幾年卻又乖乖跑回來,還美其名曰為“愛國”。
最喜愛的一句格言:我還沒有找到。
榮譽記錄
學術研究
雖然語言學與他從事的時事評論似乎毫無關系,但“語言學的研究方式卻對時事分析有很大幫助”,邱震海說,研究詞法和語意就要像切西瓜一樣把一個很大的東西切成一片一片,這種結構性的分析方法是德國人善用的方式,盡管讀書的時候不甚喜歡,但后來發(fā)現,研究問題的很多方法,正是運用了當年學習專業(yè)時掌握的技巧。1990年,邱震海留學德國,也更加緊密地了解到德國人的結構主義思維方式,“運用這種方式看問題,就
如同透視一樣,會把一個事物的每一個部分看得清清楚楚”。
由于喜歡寫作,在德國的7年中,邱震海一邊研究傳播學,一邊開始給“德國之聲”電臺撰稿,他同時編譯許多德國的新聞給香港和上海的《文匯報》、《新民晚報》等。由于上!段膮R報》更聘他為駐德國的特約記者。“當年正值東、西德剛剛統(tǒng)一,發(fā)生很多故事,為《文匯報》工作是用中國人眼光看西方,為u2018德國之聲u2019工作又是用西方人眼光看中國”。邱震海說,自己非常享受用這種交叉的眼光看問題,視角的轉化也豐富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德國生活
在德國的生活經歷和自己從16歲就開始學習德語的優(yōu)勢,讓邱震海的德語說得和德國人一樣好,想要留在德國發(fā)展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然而他放棄了在德國的一切,回到香港。
談起這個決定,邱震海說:“和德國貼得太緊了,反而想脫離它!币恢毖芯康聡、用它的眼光看世界,但德國的文化相對封閉,這讓邱震海在那里找不到使命感,最終,30歲出頭的邱震海帶著“一只淚眼和一只笑眼”離開了德國。
除了跟德國貼得太緊的危機外,邱震海感到的第二個危機就是使命感,“無論是人文科學還是從事新聞實業(yè)的人,都希望將社會當作一個舞臺和實驗室,對這個社會的某些方面去架構一些東西,哪怕是國民素質的培養(yǎng)”。邱震海認為,這些方面的架構,歐洲人已經做得很成熟,而亞洲地區(qū)則還需要從事人文科學的人,在他的母體文化土壤上去做很多事。
當“三棲人”
香港的自由氣息最終吸引邱震海將之作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寶地,但后來的事實證明,邱震海當時的想法多少帶了理想化的色彩;氐较愀鄣那裾鸷O仁沁M了一家報社,但香港的現實告訴他,這里雖然自由,但淺薄和缺乏深度也是它的弱點!耙獜氖聡烂C新聞的時候,這里沒有空間,這令人感到失望!”邱震海說,自己在給上海《文匯報》做記者時,還能寫大量國際分析的文章,但香港人并不關心這些。
沮喪之余,邱震海有了“既然實現不了自己理想,那就去賺錢”的想法。于是,他進入一家上市公司,做起了企業(yè)傳訊主任。然而賺錢賺了一段時間,仍然不滿足,邱震海再次拿起筆,給香港《信報》寫專欄文章!案遒M不高,但這報紙的影響力很大,當時的朱镕基總理就說,他只看香港的兩家報紙,《明報》和《信報》”。
后來,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報紙也開始有了邱震海的評論專欄。就這樣,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邱震海過起了“兩棲人”的生活。再到后來,他又過上了“三棲人”的生活,即同時到香港大學教公關和新聞。在邱震海的印象中,香港的學生很現實,“他們的興趣在股票和房地產會不會升”。邱震海說,如果沒有后來與鳳凰衛(wèi)視的結緣,自己可能已經離開香港了。
寫專欄搞評論
邱震海的專欄文章最終為他鋪開了局面,中國內地的《參考消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歐洲的報紙,都開始引用他的文章。就在這時,鳳凰衛(wèi)視也主動找到了邱震海,開始請他做嘉賓評論員。當時的鳳凰衛(wèi)視定位還是“城市青年臺”,對于電視評論也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1999年5月8日,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美國飛機轟炸,鳳凰才發(fā)現電視原來可以搞評論節(jié)目。鳳凰衛(wèi)視由此開始轉型,逐漸變成以資訊評論為主。兩年后的“9·11”恐怖襲擊事件讓鳳凰的資訊評論得到關鍵提升,并找到準確定位。
邱震海的評論也由最初以歐洲為主、擴展為歐美關系,中歐評論等。尤其在2002年后,中國的外交飛速發(fā)展,中美、中日、中印,中俄大國關系以及朝核問題等越來越復雜。“原先不是很引人注目的問題逐漸提上日程,被迫開始研究”,邱震海說,從2001年到2004年,是他和鳳凰的合作期,直到2004年9月,他辭去上市公司的職位,正式進入鳳凰成為鳳凰的專職評論員。
進駐鳳凰第一天
進駐鳳凰第一天就“上戰(zhàn)場”
鳳凰衛(wèi)視擁有自己的專職評論員,所以有人將鳳凰的評論員稱為“駐臺評論員”。對于鳳凰的這個發(fā)明,邱震海認為是開創(chuàng)了電視史上的第一步,“我們的日程是新聞到哪兒,我們到哪兒”。
邱震海正式進入鳳凰衛(wèi)視的當天,就主評了至今難忘的一次事件,這就是2004年9月1日別斯蘭綁架事件,俄羅斯武裝分子占領俄羅斯南部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中學。當天下午2點,邱震海接到該消息,5分鐘后開始直播,10分鐘后進行評論!爱敃r連綁架的地名和位置都還不知道,趕緊找地圖、查資料,現炒現賣就上去了!”后來,邱震海在自己的博客里寫道:新兵第一天就上戰(zhàn)場變成了老兵。
綁架事件持續(xù)3天,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邱震海還能激動地把盧宇光當時的經典報道重復出來。他笑著說,這和之前做特約評論員完全不同,沒有預約,“現在是苦勞力了,和部隊一樣,不分時間的輪番上”。
人物評價
年少氣盛之時,道路平坦順利,一度傲視群物,曾以德文、中文出版學術著作和新聞紀實作品數種,還曾妄想出版世紀巨著,但最終認識到環(huán)境和自身的局限。十多年來,既出于不安分的天性,也是陰差陽錯,從學界、商界到新聞界,涉足一些互相不全相關的領域,最后選擇“三棲人”的自由職業(yè)生活方式,既在商界,又重返大學講壇,并寫起了外交問題分析專欄。作品一不小心獲轉載后,竟被人冠以“歐洲問題專家”和“時事評論員”等美稱。
正因如此,自嘆世界上許多事情往往身不由己,人生道路無法完全由自己掌控,因為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一晃人生已四十出頭,但生命中有一些最重要的事情還沒有開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