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幼時從師醒覺和尚。他天資聰明,讀書過目不忘,經(jīng)常手不釋卷刻苦攻讀,后來參加河陽縣考,名列第一。順治十七年(1660)庚子科中舉,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考取進士。吏部分派到貴州省平遠縣任推官(審判員),他大公無私,詳查案情,懲暴安良。那時貴州發(fā)生的重大要案,都調(diào)派他參與審理,使他名聲遠播。
康熙七年(1668),調(diào)河北省容城縣任縣令。他認為要治理好地方,必須振興教育,于是創(chuàng)立“正學書院”,以立志、辨學、正心、慎獨為宗旨,教育民眾立志立德,勤奮讀書。容城當時政務(wù)偏廢,攤派苛刻,趙士麟到任后盡行革除,并刻碑文以示永遠遵守。凡有訴訟,不拘時日,隨到隨審,明查果決,秉公判處,政聲遠播。還發(fā)動民眾修理文廟、城池、官廳、橋梁、道路,每年堅持濟孤賑貧,撫恤鰥寡,積極發(fā)展農(nóng)桑,使人民不受饑寒。
康熙十二年(1673),趙士麟調(diào)到京城任文選司主事,升稽勛司員外郎、考功司郎中,不久晉升光祿寺少卿、鴻臚通政,再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滴醵(1683),康熙攻滅鄭氏政權(quán),平定臺灣。他積極提出治理辦法,上書說:“臺灣去閩不遠,地方千里,雖所處遠近不同,皆可訓(xùn)化也。宜仿廣東瓊州例而變通之,設(shè)一府兩縣以治其民。設(shè)一總兵以鎮(zhèn)臺灣,設(shè)一副將以鎮(zhèn)澎湖,以千里所產(chǎn)供駐防之需,柴草糧食,不可勝用,即稍有協(xié)濟餉項亦無幾,這樣沿海守汛之兵可減!鼻宄⒄J為可行,批文交吏部會兵部照辦。臺灣建府設(shè)官如同內(nèi)地,皆出自他的建議。
康熙二十三年(1684),趙遷升浙江巡撫,他到任視事后,博采群言,調(diào)查研究,避害興利。浙江漕運(國家從水道運糧)從來經(jīng)費浩大,弊病滋生。他深入調(diào)查,了解前因后果,采取措施,使數(shù)十年盤根錯節(jié)的問題得以解決。又如杭州河道,淤塞200余載,民房潮濕,諸多不便。
他聽到民眾反映,毅然作為己任,先籌銀數(shù)百兩,以“回龍橋”為試點,進行精細核算,全部工程只需萬余兩。杭州城的官商民眾,聞風捐助,他派屬員按劃地分工,各負其責疏浚,完工時實用銀13 000余兩。杭人稱頌歷代興修水利,唐有白居易,宋有蘇東坡,清有趙士麟。
康熙三十八年(1699),趙士麟染疾病逝,享年70有余。
巡撫任上
杭州地接西湖,市場繁盛,百貨雜陳。不少貧民常向駐防旗兵官員借貸“印子錢”作為小本經(jīng)營,由于利上加利盤剝,以致發(fā)生營兵軍官馬化龍等毆官、毆民,釀成大獄?滴醯厶刂紘勒D首惡,民欠債務(wù)由旗營將軍與浙江巡撫照市息結(jié)算,時軍民交哄十分嚴重。而旗營債款31萬兩,趙士麟感到十分棘手。這時接到繼母萬氏來信說:“吳三桂叛亂,你弟弟被殺,我萬分悲痛!我家祖籍金陵,現(xiàn)在將澄江的房產(chǎn)、田地盡數(shù)變賣,準備回籍與你相處!彼x信后欣喜地說:“太夫人攜金到時,可以代民償債了結(jié)此案了!庇谑,向?qū)④娚潭ù文晁脑聝斶。屆期太夫人到達,同意趙士麟義舉,敲鑼打鼓將2萬兩銀子送到軍營。
將軍見銀子字號是云南的,感慨地說:“公如此仗義,我輩當助成盛德!庇谑亲尷本,后來又減十分之六,共合5萬余兩。他發(fā)動杭城官商捐足此數(shù),負債被關(guān)押的庶民,釋放回家,頌聲載道。
杭州為江南名城,房舍密集,每有火災(zāi),后患無窮。他為防患創(chuàng)設(shè)救火兵200名,由參將統(tǒng)率指揮,發(fā)生火災(zāi)立即撲滅,不使其漫延,黎民作《五異政記》刻石記之,并建有他的生祠一院,表示感戴。
康熙二十五年(1686),奉調(diào)江蘇巡撫,他到任后,“恤刑獄、厘錢法、興水利、辦學校、獎孝悌、尚廉潔”,人稱善政。康熙二十六年(1687)調(diào)回京城,升兵部督捕右侍郎,旋升吏部右侍郎,轉(zhuǎn)左侍郎。他大膽推薦賢能,不搞任人唯親,致使官員不敢行私舞弊。
孝順母親
趙士麟自幼孝順,對萬太夫人問寢視膳、晨省晚侍的禮節(jié),數(shù)十年如一日。當老夫人98歲,以閏月計為百歲時,康熙帝特御書匾額以賜,誥封一品夫人,也誥封士麟為特授光祿大夫。
作品
趙士麟從小喜愛書文,在北京作有《金碧園記》、《讀書堂石刻》,回籍省親時有《河陽山水記》,并附七律十首。他的遺作,現(xiàn)澄江尚存《復(fù)刀仲熊問河洛書》、《復(fù)潘明揚先后天問書》、《答蘇紳公請講學啟》,《女,正義節(jié)傳》、《張節(jié)母傳》、《臺灣善后疏》、《新建儒學尊經(jīng)閣記》、《金碧園記》、《河陽山水記》。
歷史評價
趙士麟自幼孝順,對萬太夫人問寢視膳、晨省晚侍的禮節(jié),數(shù)十年如一日。當老夫人98歲,以閏月計為百歲時,康熙帝特御書匾額以賜,誥封一品夫人,也誥封士麟為特授光祿大夫! 】滴跞四(1699),趙士麟染疾病逝,享年70有余。
故事
明末年間,澂江縣城有戶姓趙的人家,其子趙士麟自幼勤勞簡樸,聰敏好學,因家庭貧窮,無力供他讀書,家里還靠他賣油討生活。趙士麟一年到頭足穿草鞋,肩挑油擔,觸寒暑冒風雨,不辭辛苦地走村串舍,行于鄉(xiāng)野之間。但從沒有忘記學習,還一路背誦詩文,遇到有學識的長者便從擔中取書請教。就是在窮冬烈風,大雪深尺之下,足膚皮裂也不知曉。晚上歸來,雖跋涉勞倦,也從未中途輟學。夜闌更深窗前還亮著一豆燈光。
城東華山上有個普照寺。相傳,這座寺廟為元朝末年逃亡澂江、削發(fā)為僧的野臘丞相所建。時由高僧醒覺禪師主持,香火非常旺盛。
一天,趙士麟來到普照寺賣油,時值管理香火的和尚因事外出,老和尚醒覺禪師便來接油。醒覺和尚看到趙士麟的挑擔里放著幾本詩書和作文,便彎腰取過一本作文來看,感到文辭佳美,立意深遠,就問他:“這是誰的作文?”趙士麟回答說:“是自己晚上在家的習作。”和尚大喜道:“我還以為你是個賣油人,原來是個有見地的讀書入呢!苯又蛦柶疒w士麟的家庭和個人經(jīng)歷。老和尚為他的勤苦好學所感動,相信趙士麟是個有作為的人。就對他說:“你白天賣油,晚上到我這寺中來住,我教你讀書!敝链耍w士麟每天晚上都得到醒覺大師的親授。原來,醒覺和尚就是明末時期的一個大學問家。因不滿朝庭的腐敗,鄙視達官貴人的專橫跋扈,驕奢淫逸,不愿與他們同流合污,所以便削發(fā)為僧,寄情于山水之間,醒覺禪師與供奉在昆明圓通寺大雄寶殿內(nèi)的那個慧覺和尚就是當年一起拜師出家的師兄弟。由于醒覺和尚學識淵博,“嚴師手下出高徒”,趙士麟的學問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
趙士麟每晚回寺醒覺和尚老遠就看見一對紗燈。一天,他回來得很晚,身旁無紗燈放光。老和尚就問他:“你今天肯定是做了件不應(yīng)該做的事啦?”趙士麟稟告道:“學生今晚回來,走到垮馬村,有個農(nóng)人請我給他寫了封修書。”禪師說:“天下婦女多苦于三綱五常,拆人夫妻本是不道德的事。你明天一早就去他家把修書取回!贝稳仗鞎,趙士麟就到了農(nóng)人家里,耐心勸說農(nóng)人,指出修妻之害,弊在三綱五常,使農(nóng)民回心轉(zhuǎn)意,當即燒毀修書。趙士麟當晚回寺,又點亮紗燈,認真讀起書來。
一個晴朗的夏天,趙士麟路經(jīng)東龍?zhí)端w,走到池邊捧口水喝,看見水中有一條金黃色的小蛇抬著頭在水中游來游去。他便采摘下一片樹葉,挖出一個洞,乘蛇游到池邊時,迅速將葉套在小蛇的頭上。是夜,老和尚做了一個夢,有一條黃龍來向他說:“日間我的小兒到水閣游玩,被你的學生趙士麟用樹葉枷住了頭。望著在鄰居的情份上,速把我兒頭上的枷取掉!”第二天,老和尚問了事情的始末,命趙士麟趕快取下蛇頭上的葉片。趙士麟來到池邊,果見小蛇頭套樹葉游來。他立即取下蛇頭上的那片葉子。小蛇高興得搖頭擺尾地游去了。
是年,趙士麟科考中舉,更加奮發(fā)努力。清初上京趕考,進士及第,歷任江蘇、浙江巡撫。趙為人明察秋毫,廉潔奉公,深得民望。后被康熙皇帝選中,升任吏部左待郎,為清代有卓見的政治家。他進了天官府,當了天官后,不忘昔年恩師醒覺和尚的諄諄教誨,深恩大德。時醒覺和尚已經(jīng)逝世,趙士麟便重修普照寺,并在東龍?zhí)端谏辖艘蛔品,以彰禪師,留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