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翔
“野生鳥類拍攝第一人”、首屆中國攝影教育突出貢獻獎獲得者、美能達中國首席攝影師、遼寧省環(huán)保志愿者聯(lián)合會副會長、沈陽理工大學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室副教授、主任。近年開始兼做生態(tài)攝影、環(huán)境教育,并兩次成功完成了世界自然基金會瀕危物種的保護項目。2006 年因負責獾子洞濕地保護項目,獲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環(huán)保獎項“福特汽車環(huán)保獎”。 2007 年當選“中國當代十大環(huán)保人物”。
他是一位普通的攝影師,因為對自然、對鳥類的感情和責任感,用拍攝的圖片和調研結果來說服一些地區(qū)政府職能部門的領導,幫助那些地區(qū)建設保護區(qū),保護黑臉琵鷺、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同時也保護人類自己。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綠色空間》《講述》《瞬間世界》等欄目六次對周海翔做過專題報道。他拍攝了大量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生態(tài)照片,反映了野生動物保護中的許多嚴峻而殘酷的問題。
周海翔在全國各地做了五十余場高校和社團的生態(tài)藝術攝影講座,用照片告訴人們鳥類的故事,深獲社會各界好評。周海翔的事跡和攝影經歷多次被中央電視臺制成專題片播放。曾榮獲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頒發(fā)的“中國攝影教育突出貢獻獎”。拍鳥如今已是時尚,不少人在拍鳥過程中成為鳥類的盟友。周海翔就是這樣。
在拍過的鳥類中,周海翔對黑臉琶鷺情有獨鐘。黑臉琵鷺因嘴形似琵琶而得名,全世界僅有600余只。多數在臺灣及香港過冬,遷徙時見于中國東北,于近遼東半島東側小島上近期有繁殖記錄。為了讓這一世上僅存的鳥類在“娶妻生子”時能吃飽、吃好,周海翔專門發(fā)動志愿者尋找黑臉琵鷺覓食地。得知黑臉琶鷺棲息的小島受到人類活動影響,周海翔硬是把該市主管環(huán)保的副市長請到小砣子旁。當場決定無條件把人請下來。
拍多了鳥,愛上了鳥,周海翔很喜歡聽它們鳴叫。一次他帶三四個人坐在天鵝湖邊一起聽,聽著聽著,他覺得有只天鵝叫得格外凄哀,想過去看看。同伴們笑他走火入魔,他也就沒有堅持。第二天早上,一只天鵝死在湖邊。他罵自己,如果當時堅定判斷,找到這只生病的天鵝,及時治療,也許就不會死。
周海翔曾深情寫道:“生命的寬厚,從來都是以另一種形式滋養(yǎng)我們,比如鳥的歌唱,比如飛翔的渴望!
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