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韻琴
劉韻琴(1883至1945年),名羽詵,清末著名文藝評論家劉熙載孫女。清光緒九年十月三十日(1883年11月28日)出生于興化城西城內城隍廟東巷祖宅內。幼年就讀私塾,“聰明好學,九歲能詩”,仰慕古代女英雄花木蘭,她在七律《木蘭從軍》詩中寫道:“一朝戰(zhàn)罷回東閣,千古風高花木蘭。”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瓜分勢力范圍,強占租界地,滿清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1897年,15歲的劉韻琴為尋求救國之路,毅然前往南京女子學校讀書。1900年,回到興化的劉韻琴由母親許氏作主,嫁給明“狀元宰相”李春芳十一世孫李宜璋為妻,并隨丈夫跟從“兩署”湖南華容知縣的公公李小香一同去湖南生活。其間,劉韻琴結識了與自己命運相似的浙江紹興人秋瑾女士(秋瑾與丈夫王廷鈞也因隨任職湖南的王廷鈞的父親而赴湖南生活)。1903年,劉韻琴因不滿封建家庭的束縛與寄生生活,沖出家門赴上海神州女校任教。1907年,鑒湖女俠秋瑾不幸遇害的消息深深觸動了劉韻琴,她滿腔憤怒地在報上發(fā)表悼亡友的七律詩:“劍芒三尺逼人寒,莫作尋常粉黛看。肝膽燭天塵世黯,頭顱擲地夢魂安。女權未許庸奴占,種界空嗟異類團。恨煞東瀛初返棹,秋風秋雨送羅蘭。”詩中,把秋瑾推崇為法國女政治家羅蘭。1908年,劉韻琴只身遠去南洋馬來西亞馬六甲城,出任華僑女子學校校長。期間,她寫了不少憂國憂民和懷念故鄉(xiāng)的詩詞。如在《夏日旅懷》中寫道:“云水兩茫茫,路遠山長,何時歸去慰高堂?安得肋生雙羽翼,飛到昭陽!保保梗保蹦昵,身在海外的劉韻琴得知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后,立即返回祖國。翌年,劉韻琴步秋瑾后塵赴日本留學,就讀于東京中央大學。此次留學的目的,正如她在《滌穢》一文中所說:“吾嘗至日本,觀其政治風俗及五十年(指1818至1868年)維新史”,即研究“明治維新”對日本富國強兵的作用。在留日期間,劉韻琴與反帝反袁革命斗士黃興、宋教仁、譚延闿、邵飄萍等人交往。1915年春,袁世凱勒令解散留日學生總會,劉韻琴等留日學生被迫中斷學業(yè)回國。同年,她被上!吨袊聢蟆佛^聘用,成為我國最早的女新聞記者。不久,袁世凱正式承認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劉韻琴義憤填膺,在報刊上連續(xù)發(fā)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賣國賊袁世凱的詩文,對全國反帝反袁斗爭浪潮的形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保梗保赌辏冈,劉韻琴接受曾在印度尼西亞檳榔嶼華僑女子學校任教的同鄉(xiāng)密友任瘦卿女士的建議,委托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韻琴雜著》,封面書名由曾被孫中山任命為湘軍總司令的譚延闿題寫。此外,通曉日文、英文的她還與著名小說家畢倚虹合譯美國小說《紐約的夫人》,宣傳“婦女解放”的先進思想。
劉韻琴不但能創(chuàng)作優(yōu)美的古體詩詞,而且堅持白話文進行小說、散文、新聞通訊寫作以及外國文學翻譯,因而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有較高地位。上世紀的30年代,著名《中國新報》記者陳榮廣盛贊劉韻琴:“吾國女界能以文字托業(yè)于新聞,影響政局,啟迪人群者,當推劉女士韻琴始矣!敝骷叶×帷⒃娙岁翱思乙苍o予劉韻琴很高評價,稱贊其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表現兩個方面均甚可取。在她所處的時代,能有如此表現,令人敬佩!薄 1933年,年屆半百的劉韻琴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xiāng)興化,居住在城內東大街元老府3號門內。她在家中創(chuàng)辦私立女子學校,以實踐自己“開啟民智,救國救民”的宏愿。1945年8月13日,63歲的劉韻琴走完了她輝煌的奮斗人生。死后安葬于興化城東北李府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