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鐘岳
鄧鐘岳(1674~1748) 清代官員。字東長,號悔廬。今東昌府區(qū)人。鄧基哲子。他博覽群書,尤對《易》、《禮》有深入研究。康熙四十七年(1708)中舉人,六十年(1721)登進士一甲第一,入翰林。雍正元年(1723)充江南副考官道,以母喪歸,四年后起任江蘇學政,刊《近思錄》、《白鹿洞規(guī)》等書以教育士子。七年(1729)以少詹學士任廣東學政,不久,遷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鄧為政清廉,謹慎守禮,所奏為政之道首要的是正風俗、杜邪訛,得到雍正帝贊許和采納。十一年(1733)任禮部右侍郎。充《大清一統(tǒng)志》總裁,轉左侍郎。以事降為太常卿。乾隆間歷浙江學正、通政司參議,再晉禮部右侍郎、左侍郎,于乾隆九年(1744)、十二年(1747)兩次充任江南正考官。在浙江時,曾訓示諸生:“恥為羞惡之本,干謁標榜、頌辭連篇,或因細故,骨肉成隙,恥何在焉。”十三年(1748)曾隨乾隆帝東巡。當年夏,以疾致仕,卒年74歲。鐘岳工書,能詩文,康熙對他有“字甲天下”之譽。著有《知非錄》、《寒香閣詩集》4卷,《文集》4卷。
以下是鄧在沈氏兄弟的家產案中所寫批文!這則批文實在就是一篇妙文,今抄錄于此:
“鵓鴿呼雛,烏鴉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鳴其群,蜂見花而聚其眾,義也;羊羔跪乳,馬不欺母,禮也;蜘蛛羅網(wǎng)以為食,螻蟻塞穴以避水,智也;雞非曉而不鳴,燕非社而不至,信也。禽獸尚有五常,人為萬物之靈,豈無一得乎!以祖宗遺產之小爭,而傷弟兄骨肉之大情。兄通萬卷應具教弟之才,弟掌六科豈有傷兄之理?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義,義而不義!有過必改,再思可矣!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遺產何須爭?一番相見一番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出自依綠園里的“晚晴書屋”)批文一出,使沈氏兄弟的家產案未斷而結。雖為一則批文,卻可見鄧鐘岳的文章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