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舒成龍(公元1700─1771年) 字御天,清代河北 任丘人。20歲在 恭王府辦事。
人物生平
雍正九年(1731年)到戶部營田司供職,后為候補知州;先在兵部車駕司實習三年,期滿分發(fā)湖北任地方行政長官。先任谷城知縣,乾隆八年(1743年)升任 荊門知州。
舒成龍來到 荊門,首先改革田賦政令,廢除原有的包攬征收田糧的里書制,印刷的應交納的《易知由單》,分發(fā)農產(chǎn),既通俗易懂,又避免農產(chǎn)上當受騙和被勒索。設立正副鄉(xiāng)約和地保,褒揚好人好事,打擊鄉(xiāng)霸刁民,宣講鄉(xiāng)規(guī)民約,使社會風氣和習俗漸有好轉。
在舒成龍到任前一年,漢江 荊門段的鄭家潭河堤被洪水沖垮,沙洋地段上上下下全部遭災,民不聊生。舒成龍一到任,便集全州之力,將沙洋官堤筑高加固,另新增小江湖月堤一道,石磯十座和排水閘兩座。還將白鶴寺舊堤與 青冢村的民堤統(tǒng)一加固合修,提高抗洪能力。鄭家潭決口淹沒民田七十余頃,舒成龍請求朝廷永遠免征淹田稅賦每年白銀319兩,南漕米156擔,解除民困。舒成龍上任伊始,發(fā)現(xiàn) 荊門無一部完整州志,迅即組織人員修荊門州志,以供后世查閱。
舒成龍治理 荊門州,正值康、乾盛世,國家太平,農業(yè)豐收,物資充裕,百姓安居樂業(yè)。他抓住有利時機,興辦公益事業(yè)。首先,興建 龍泉書院,重建州署、 荊門驛站、陸夫子祠、南門文運橋、西門來龍橋、后港聚仙橋等。還設立育嬰堂和養(yǎng)濟院,在沙洋碼頭置救生渡船;維修 荊門城垣,修葺城隍廟,興筑社稷壇、先農壇,重修孔廟學宮等,深得群眾擁護。舒成龍為此奔波忙碌,沒有一天空閑。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于舒成龍治理 荊門州政績卓著,乾隆皇帝兩次召見,升任廣西平樂府同知。 荊門民眾聯(lián)名稟呈,請求留任;加之《 荊門州志》編纂未果,朝廷內閣同意舒成龍僅在吏部掛同知官銜,繼續(xù)留在荊門州治事。舒成龍還將治事重點放在啟迪民智方面。他認為官員效忠國家,民眾孝順父母,是“天人之道”。為弘揚先賢,尊重賢能,培育人才,他帶頭斥資在 荊門城西修建老萊山莊、孝隱亭,以紀念著名道教創(chuàng)始人之一、二十四孝之首 老萊子;擴建陸文安公祠、講經(jīng)臺,以紀念南宋理學家、教育家、荊門知軍 陸九淵;評選鄉(xiāng)賢,祀奉歷代名儒,如荊門“三孫”、“二朱”、楚國名相 孫叔敖等。他先后在荊門州城、 沙洋鎮(zhèn)、 馬良山修建龍泉、漢上、內方三書院,選送優(yōu)秀子弟課讀。在 龍泉書院東側修筑荊園和方塘,引龍泉、 蒙泉、 惠泉之水穿越九曲橋、書齋、講堂,注入 文明湖,湖畔亭臺樓閣,美不勝收。
乾隆二十年(1755年),吏部升任他為湖南衡州知府。離荊赴任時, 荊門士民沿途擺設香案餞行,官轎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三天后才在依依不合的人群中離開荊門地界。 荊門民眾為紀念這位大德州牧,為其建立紀念祠堂。
乾隆三十五年(1771),舒成龍卒于故里,終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