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得祿(1770—1841)字玉峰,福建嘉義人,清朝將領。林爽文倡亂,陷縣城。得祿家素豐,捐貲募鄉(xiāng)勇,助官軍復之,授把總。明年,賊復圍城,從總兵柴大紀固守。及圍解,率鄉(xiāng)勇搜捕大坪頂?shù)忍庘欧,焚瑯嶠賊巢,賊渠莊大田就擒。臺灣平,賜花翎、五品頂戴,遷千總。人物生平
嘉慶元年,巡洋至獺窟,遇賊,得祿先登,擒吳興信等。歷年出洋捕海盜,號勇敢,累擢金門營游擊。七年,從李長庚擊蔡牽於東滬洋,擒賊目徐業(yè)等百馀人,又擒呂送於崇武洋,被獎敘。九年,從總兵羅仁太擊賊於虎頭山洋面,獲船械甚多。十年,擊蔡牽於虎井洋,敗之,署澎湖協(xié)副將。九月,遇牽於水澳,焚其舟,擒殲朱列等百馀人。十一年春,牽入臺灣,圍府城。李長庚令得祿與許松年駕小舟自安平港入偵之,帆檣彌望,夜縱火焚賊舟,遂入屯柴頭港。明日,賊自洲仔尾攻府城北門,得祿率兵躡其后,大呼以前,賊驚卻。城內(nèi)軍出夾攻,大敗之,乘勝至洲仔尾,破其營,賊乃遁。五月,牽復竄鹿耳門,得祿首先沖擊,獲船十,沈船十一。敘功,加總兵銜。尋擢福寧鎮(zhèn)總兵。十二年,調(diào)南澳鎮(zhèn)。七月,敗朱濆於雞籠洋,獲船十四。十一月,又敗其黨於古雷洋,射殪賊目朱金,擒張祈,被獎敘。未幾,李長庚戰(zhàn)歿,命得祿與邱良功繼任軍事。十三年,擢浙江提督。既而調(diào)福建,邱良功代之。時阮元再任浙江巡撫,張師誠為福建巡撫,兩省合力,得祿與良功同心滅賊。十四年八月,同擊蔡牽於定海漁山,敗之。牽東南走,追至黑水洋,合擊累日,良功以浙舟駢列賊舟東,得祿率閩舟列浙舟東,戰(zhàn)酣,良功舟傷暫退,得祿舟進,附牽舟,諸賊黨隔不得援。牽鉛丸盡,以番銀代,得祿額腕皆傷,擲火焚牽舟尾樓,復沖斷其柁。牽知不免,舉炮自裂其舟沉於海。詔以牽肆逆十有四年,渠魁就殲,厥功甚偉,錫封得祿二等子爵,賜雙眼花翎。馀黨千二百人,后皆降,海盜遂息。
得祿為福建提督歷十載,屢疏陳緝捕事宜,改定水師船制,皆如議行。二十五年,調(diào)浙江提督。道光元年,乞病歸。十二年,臺灣張丙作亂,得祿率家屬擒賊目張紅頭等,加太子少保。十八年,臺匪沈和肆掠,輸糧助守,晉太子太保。二十一年,英吉利犯廈門,命駐守澎湖。次年,卒,贈伯爵,謚果毅。次子朝綸襲子爵,官戶部員外郎。
與太保市
目前嘉義縣有太保市,便得名于王得祿(因王得祿官至太子太保)。人物墓碑
另外,王得祿墓是全臺最大的私人墓園,也是目前嘉義縣內(nèi)唯一的一級古跡。軼事
臺灣傳說記載:仁宗嘉慶君為太子時,曾經(jīng)微服出巡至臺灣,王得祿、李勇?lián)坞S行護駕保鑣,李勇且在南投縣竹山因天地會徒行刺嘉慶,李勇以身擋箭護君殉國。不過嘉慶君游臺灣純粹是出于野史故事,并非史實。
另一個傳說是,王得祿年少從軍時,擔任旗兵。一次部隊剿匪,卻不敵而退卻,打算扎營,退時,由于王得祿身上護身的香火(一說親人特意為之縫紉的新鞋或衣物)掉落于前線,王得祿忘記自己手執(zhí)軍旗,情急之下飛奔前線尋找,部隊以為官府決意反攻,一鼓作氣,遂大破敵軍。王得祿也因而得以晉升軍官。
漳州湘橋華佗廟與臺灣水師提督王得祿
漳州龍文區(qū)藍田鎮(zhèn)湘橋村古厝群中間,矗立著一座保存完好的華佗廟,始建于明朝中期,是全省惟一的華佗廟,于2005年被編入《福建地方文化研究叢書》。
華佗廟主殿供奉華佗仙祖,兩旁供奉水仙遵王、關(guān)帝,左右兩間供奉蔡媽、夫人媽。華佗廟屬土木結(jié)構(gòu),坐東北朝西南,面向九十九灣,占地約一畝,有主殿和側(cè)室,分二進,中有天井,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兩進有廊連接,其“畚”字窗,精雕細刻,巧奪天工,是磚木混用,外圍為磚,燒制成“龍”紋圖案,惟妙惟肖,而內(nèi)徑所用的材料是青石,典雅莊重。華佗廟的主殿墻上,分別書“忠孝”、“廉節(jié)”四個行書大字,每字約兩米高,用筆蒼勁有力,結(jié)構(gòu)嚴謹,相傳是明末抗清英雄、大書法家黃道周所書。
華佗治愈怪病
與閩人對地域醫(yī)藥之神的信仰不同,湘橋百姓對神醫(yī)華佗的信仰,緣起于明末。那時湘橋村的一些老百姓得了一種怪病,怎么治也不見好轉(zhuǎn),一時引起恐慌。由于當時醫(yī)療水平有限,一些老百姓把治好病的希望寄托在神靈上。一天,神靈托夢給老百姓,說只要從村里江邊的那棵榕樹上摘一些葉子熬成湯,喝了就會好。有些老百姓照著做了,果然把怪病給治好了。人們說那神靈就是名醫(yī)華佗,因此,村民們集資在村里榕樹旁建一座廟宇以紀念他,也就是現(xiàn)在的華佗廟。此后,湘橋村的村民把每年農(nóng)歷十月十七作為“仙祖生日”以示紀念,該“節(jié)日”是湘橋村最隆重的民俗活動。而在此前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二,村民們還把華佗神像請到村里出巡,接受各家各戶的祭拜。
“仙方妙著”牌匾的來歷
在湘橋華佗廟的前殿還掛著一塊“仙方妙著”的牌匾,是清朝閩浙水師提督王得祿親筆題字,并親自從廈門護送到湘橋華佗廟的。關(guān)于王得祿送匾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清嘉慶年間,清朝水師名將王得祿的兄嫂得一腹脹怪病,百般醫(yī)治未見效。因王得祿年幼父母雙亡,是由兄嫂一手帶大,王得祿視兄嫂如母。據(jù)說王得祿從軍后,擔任掌旗官,有一次軍隊打敗仗,嫂嫂為他親手縫制的鞋子掉了,他就不顧危險回頭尋找,軍隊看到軍旗回頭,以為援軍抵達,士氣大振,于是反敗為勝,立下頭功,王得祿從此平步青云。王得祿對兄嫂的腹脹怪病十分焦慮,有部下告訴王得祿,龍溪湘橋有座華佗廟的藥簽非常靈驗。于是,王得祿派親信到華佗廟求神問藥,在得到華佗廟的藥簽后,王得祿按照藥簽的要求抓藥治病,其嫂果然藥到病除。為了感謝華佗廟,王得祿親自由廈門乘船沿九龍江溯流而上尋華佗廟答謝,親題“仙方妙著”。臺灣新港一級古跡
王得祿(公元1770-1841),臺灣諸羅縣溝尾莊(今嘉義縣太保市)人。他15歲入武庠習武,17歲加入軍旅,參與平定臺灣天地會林爽文起義與剿平海上武裝集團蔡牽、朱氵賁的戰(zhàn)事。積功官至水師提督。鴉片戰(zhàn)爭時,駐守澎湖,積勞病逝于軍營。王得祿一生戰(zhàn)功彪炳,故累獲升官及恩恤,是清代臺灣人官位最高者,臺灣民間素稱他“王大人”。
王得祿死后,其墓建于嘉義縣新港鄉(xiāng)安和村。此地又名“番婆”,象征將軍攻打海賊至“番邦”。王得祿墓園規(guī)模龐大,全區(qū)分成四部分,墓冢區(qū)、墓庭區(qū)、墓埕區(qū)和后土區(qū)。墓冢區(qū)除葬王得祿之外,還有其元配范夫人及續(xù)弦陳夫人。其墓庭區(qū)為寶城(墓手)所環(huán)抱的空間,包括墓碑、肩石、寶城、石案等;墓埕區(qū)兩旁立有石翁仲、石馬、石羊、石虎,雕刻精美,造型生動,同時象征墓主的身份與等級,如同生活衛(wèi)隊,用以保衛(wèi)墓主后土區(qū)。形制之大為全臺首冠,其左右兩側(cè)立有二隊小石獸,十分罕見。
此墓規(guī)模宏大,列為臺灣新港地區(qū)一級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