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趙云祥不惹他了,可段海洲還是“閑”不下來,讓他犯愁的事情又來了。原來他當年的老校長石友信跟著他的哥哥石友三也在河北發(fā)展起了自己的武裝,并且還獲得了軍委會頒發(fā)的正規(guī)軍番號。這石友三起初還能與八路軍友好相處,甚至邀請八路軍派人到他部隊做政治工作,但是漸漸的立場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終于釀成了“摩擦事件”。既然已經從朋友變?yōu)閿橙肆,那自然不用留下情面了。于是石友三利用石友信當過段海洲校長的身份,去拉攏已經擁兵1萬余人的段海洲“歸隊”。這么一來,段海洲為難了。對于段海洲來說,校長的邀請不能不接受,但自己畢竟是堂堂八路軍的旅級干部,就這么走了,實在對不起扶助他的八路軍。此外他參加八路軍后129師副師長徐向前等高級將領也十分厚待于他,這就更不好意思脫離八路軍了。權衡再三,段海洲在奉命率部進入豫北后借口眼疾復發(fā),跑到南宮縣的129師師部休養(yǎng)去了。
我不帶部隊總行了吧?段海洲可能把自己想的太簡單了。當他的眼疾痊愈之后,又想起了那支當年由他一手組建起來的部隊了。但是部隊在豫北,自己在冀中,兩地交通不便,中間又有日偽軍隔斷,要想返回部隊談何容易。就這樣消磨了一個月,失望之余的段海洲最終決定回家“靜養(yǎng)”。
回到家鄉(xiāng)后的段海洲并沒能得償所愿。因為他回家之后,那些當年在義勇軍加入八路軍持反對態(tài)度的“舊部”紛紛找上門來,要求段海洲重豎大旗,再建部隊。這時又碰上段的老同學王文瀚也派人來聯(lián)系段海洲,說是自己在冀東拉起了一支部隊,但能力有限,希望老同學能幫助指揮,自己愿當副手。這樣一來,段海洲的心又活了起來,隨后他寫了一封“請假信”派人送到129師師部,正式脫離了八路軍。
段海洲重新拉起部隊的消息傳到石友三那里后,石再次派他的弟弟友信以校長的身份拉段入伙。于是段海洲在老校長的一番言辭懇切的“教誨”之下被改編為第69軍教導師第2團,段任團長。就這樣,段海洲從一名八路軍的旅級干部變?yōu)橐幻麌娬?guī)軍的團級干部了。
段海洲在當了國軍后的日子并不好過。身為39集團軍總司令的石友三雖然趾高氣揚的和八路軍翻了臉,可他的部隊實在不經打,幾番交手,死的死,傷的傷,段的教導第2團也從一開始的1000人被打到500來人。段海洲很失望,他后悔當初離開八路軍的沖動之舉,但木已成舟,也只能跟著石校長走一步看一步了。
段海洲消極,可他的總司令石友三還是很積極的,甚至積極到聯(lián)合日軍一起打八路的份上。結果被部屬高樹勛逮捕活埋,而段的老校長石友信也因奉兄命與日軍聯(lián)系的罪名被逮捕槍決了。事情發(fā)生后,曾經在干部學校當過石友信副手、現(xiàn)為集團軍獨立旅旅長的孟昭進首先高喊“為石校長報仇”!口號一出,曾在干校當過學生的干部們紛紛響應,而其中帶有一團人馬的段海洲自然成了干校學生的“杰出代表”。就這樣,“復仇者”們以孟昭進為主,段海洲為輔,和“兇手高樹勛”打了起來。
孟、段聯(lián)軍和高樹勛部的混戰(zhàn)已經使整個39集團軍內部陷入極度混亂,這個時候做為69軍繼任軍長的畢澤宇又插上一腳。原來這位新上任的軍長急于坐大自己的勢力,企圖以報仇為名,幫孟、段聯(lián)軍將高樹勛打跨,乘機收編高部。可算盤也有打錯的時候,181師師長米文和不買他的帳,仗打起來后不出一兵一卒,“復仇部隊”最終被高樹勛打跨了。段海洲見無出路,便帶著自己這部分人馬投靠了孫良誠的部屬王清翰,所部被改編為獨立第4旅第2團,仍舊官拜團長之職。段海洲有了去處,其他幾位“合伙人”的出路也是各有千秋。孟昭進的部隊在被高樹勛打散后只身跑到重慶,被老長官馮玉祥保送陸大,1948年以第2綏靖區(qū)獨立旅旅長的身份跟著吳化文起義,搖身一變成了人民解放軍第35軍的副參謀長兼特務團團長。1985年在鄒平病逝;畢澤宇帶著教導師殘部于1941年被日軍包圍在甄城,在部屬文大可的鼓動下當了漢奸?箲(zhàn)勝利后,畢澤宇逃過了審判,還當了一陣子哈爾濱特別市的市長。1968年在臺灣去世。那個極力想當漢奸的文大可在如愿后殘殺抗日軍民數(shù)千,1950年被朝城縣政府鎮(zhèn)壓。而那位坐山觀虎斗的米文和則在在戰(zhàn)后收編了獨立旅和教導師的大部分官兵,自己當起了69軍軍長。后來在淮海戰(zhàn)場被解放軍俘虜。1970年死在了監(jiān)獄。
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段海洲也算是有了一個歸宿,可老天似乎總和段海洲過意不去。段沒想到兩年之后,他的上級王清翰跟著孫良誠也投靠日本人了。這要說和八路對干還行,可要讓他當民族罪人,這不是開玩笑的。于是段海洲和第3團團長孫興齋一合計,決定脫離王清翰,重回國統(tǒng)區(qū)。兩人的部隊被改編為冀察戰(zhàn)區(qū)第1游擊縱隊,由段當司令,孫當副司令,所轄2個團的團長由兩人分兼。
又過了1年,段海洲帶著部隊投靠了泛東挺進軍司令王毓文。這王毓文為湯恩伯的嫡系將領,段海洲這下總算是有了一個強有力的靠山了。果然不出1年,即1944年2月,段的游擊縱隊又被改編為第33師,一轉眼又成了國民政府的正規(guī)軍,而且這個師的番號既不是“新編”也不是“暫編”。也就是說,他的部隊非但不用擔心被裁,而且能享受正規(guī)軍的待遇,他自己也名正言順的當上國軍的少將師長了。至此,一個在1937年還只是帶著6個人的小人物段海洲,僅僅用了6年的時間,越過那些出身正規(guī)軍校的同僚們,成為了國軍的高級將領。
段海洲樂呵呵的,他的部隊也是歡騰一片?33師成立后的第一個任務不是和日本人打仗,反到是和新四軍干起陣仗來了。段海洲不愿意,但也沒辦法不去執(zhí)行這個命令,只得跟著軍長王毓文“獻丑”去了。同年8月,33師被新四軍彭雪楓的部隊打的東逃西竄,不但段海洲沒了脾氣,就連在湯恩伯面前夸下?诘能婇L王毓文也不敢出聲了。不過上級領導好歹是給了段海洲一個“安慰獎”,授予他四等寶鼎勛章。而堂堂的國軍第33師就這樣窩囊的盼到了日本天皇宣讀投降詔書的那一天。
抗戰(zhàn)勝利了,段海洲終于出了頭,他的部隊是第一支奉命開赴徐州受降的部隊。在那里,33師得到了充分的補給,就連裝備也改用起日械來了。然而勝利的喜悅并沒有維持多久。1945年9月,段海洲的33師奉命挺進山東。又過了1個月,在臨城和新四軍發(fā)生了沖突。當時段海洲所在的97軍勢單力孤,被迫退入臨城堅守待援。這抗戰(zhàn)勝利才2個月,段海洲又被老對頭打的沒了脾氣,這火窩的真是沒話可說了。
從11月開始,臨城外圍的槍炮聲此起彼伏,用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來形容毫不為過。當友軍的鳳凰山陣地丟失后,段海洲曾派了1個團配合反攻,結果又是灰頭土臉回了臨城?偹闶撬97團在一次出城搶糧戰(zhàn)斗中奪得大量糧食,替段海洲稍微長了點臉。
1946年1月,在臨城的國軍和共軍同時收到了停戰(zhàn)令,使得段海洲長出了一口氣?蛇@口氣才喘了半年,內戰(zhàn)又爆發(fā)了。本來還有點自由的33師,又被新四軍給包圍在臨城之內繼續(xù)窩囊著。就這樣,33師終于熬到了11月新四軍撤圍的那一天。段海洲則以防守臨城有功,被國民政府授予四等云麾勛章。此后段海洲帶著部隊輾轉武漢長沙,沒打過什么大仗,總算是過了一段“太平日子”。
仗是不用怎么打了,可他的部隊人家眼讒啊。這不,新任軍長蔣當翊才到任不久,就給33師來了一次大換血。段海洲的3個團長被撤換了兩2個,剩下那個也是明哲保身,不敢多說。到了1948年12月,已經無法掌握部隊的段海洲終于被軍長蔣當翊“保升”為副軍長了。
被架空的段海洲裝著一肚子怨氣找來了原來在33師當過參謀長黨建國。兩人一合計,決定向中共靠攏。段海洲還通過多年來長期做他思想工作的中共地下黨的聯(lián)系,接受了江南地下軍第7師師長的職務。而黨建國也在段海洲的安排下重新回到33師準備起義事宜。可惜黨建國辦事不周,只是將33師師長莫國璋活埋,自己帶著師直警衛(wèi)營參加解放軍去了。
段海洲在知道黨建國沒能拉起33師后,自己也無臉再拿著地下軍師長的職務去解放軍那邊。于是帶著妻兒輾轉跑到重慶,最后在那里參加了起義。成為起義將領的他于五十年初轉業(yè)到萬縣,先后當過縣政協(xié)副主席、省政協(xié)委員和縣民革副主任。于1990年走完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