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鄧夢琴 。矍澹荩ü黄叨曛烈话0八年)字虞揮,一字簣山,江西浮梁人。生于清世宗雍正元年,卒于仁宗嘉慶十三年,年八十六歲。幼年家貧,勤于學(xué)。乾隆十七年(公元一七五二年)進(jìn)士,授四川綦江知縣。累擢漢中知府,署陜安道。時(shí)教匪方熾,夢琴奔波防守,得足疾,遂引疾歸。夢琴著有《楙亭文集》十六卷,詩集八卷,外集若干卷,及主端明鹿洞書院,誨示士子與在官所修志書共若干卷,均《清史列傳》并傳于世。
主要成就 ?
鄧夢琴自少時(shí)攻讀洛閩理學(xué),故他所到的地方都以振興文教為先。為官二十余年,除書以外,別無他物。至今,陜西寶雞人民還在懷念他,為他寫書立傳,教化后人。著有《楙亭文集》十六卷,詩集十卷,外集若干卷,及主端明鹿洞書院,誨示士子與在官所修志書的《清史列傳》并傳于世。另有《洵陽縣志》《寶雞縣志》《史記書后》等共若干卷。
人物生平
遇饑荒的年歲,動員富商、農(nóng)戶平價(jià)出賣糧食,懲辦抬高價(jià)格和高利盤剝,救活了不少災(zāi)民。當(dāng)時(shí)有些棚民開墾荒山,造成產(chǎn)權(quán)糾紛,他給調(diào)解,約定以五年為期由舊主償還開墾費(fèi),期滿后將土地退回,使雙方都滿意安心。山南各縣歷年開墾土地,府郡告示要增加賦稅。鄧夢琴則陳說墾民刀耕火種,居住不能固定,
不可確定賦額,因而息罷了這種做法,使流民安定。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調(diào)任寶雞縣令。寶雞是川陜交通要道,他到任后,即整飭驛站,使不增加民間負(fù)擔(dān),并領(lǐng)縣民疏?h東的利民渠,引水入渭河,灌溉田地五千多畝。南北注渭渠道都逐步疏通,百姓日漸富饒。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他升任商州知州。五十六年(1791年)署西安府處理事務(wù),僅兩月,就處理了十分之六的積案。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升任漢中府知府,后因病引退回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