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后于燕京(今北京)、真定(今河北正定)任職,接觸到中原文化。他出生時,正值其父拜燕南諸路廉訪使,遂以官為姓,子孫皆姓廉。
生平
廉希憲自幼熟讀經(jīng)書,深通儒家之道,人稱“廉孟子”。19歲時入侍忽必烈王府,因廉希憲像[1]其“篤好經(jīng)史,手不釋卷”的勤學(xué)精神,深得忽必烈賞識。后從征到云南等地。憲宗四年(1254),任京兆(今陜西西安)宣撫使,政績顯著。九年(1259),隨忽必烈攻宋鄂州,運籌帷幄,參謀軍機。憲宗死后,廉希憲秘密進言:“先發(fā)制人,后發(fā)人制。天命不敢辭,人情不敢違。事機一失,萬巧莫追!绷Υ俸霰亓已杆俦狈,在與阿里不哥爭奪皇位的斗爭中占據(jù)主動地位,并最終奪得帝位。此間,他再次出鎮(zhèn)關(guān)中,任京兆、四川道宣撫使,重用良將,力挫阿里不哥的支持者渾都海,平定關(guān)隴,旋即升任平章政事。中統(tǒng)三年(1262),又進拜中書平章政事。在擁戴忽必烈和平定關(guān)隴的過程,不僅顯示了廉希憲的軍事才能,而且表明他是一個具有政治遠見,善于審時度勢,臨事鎮(zhèn)定,處理問題果斷的政治家。此后,廉希憲以中書右丞和中書平章政事先后在中央和京兆、山東、北京、江陵等地任職,為忽必烈封建王朝的建設(shè)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主要政績有:直言諷諫、整飭朝綱、革新政治;廢除州縣長官世襲,加強中央集權(quán);設(shè)立臺察,建立各級監(jiān)察機構(gòu);除暴安民,打擊不法地方勢力;安定民生,發(fā)展生產(chǎn)。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廉希憲在上都病故。大德八年(1304),追封魏國公,謚文正。加封恒陽王。
成就
在近30年的政治生涯中,廉希憲官至從一品中書平章政事,其位僅次于中書令和左、右丞廉希憲半身像[2]相。但他雖身居高官顯位,手握大權(quán),卻能以“大丈夫見義勇為,禍福不足以動搖”自戒,較少考慮個人的進退榮辱。他一生清貧廉潔,為政剛直不阿,曾因面忤世祖被罷官。